西西河

主题:茗谈(125)再说“航空军”:强-6丙 -- 本嘉明

共:💬102 🌺361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只谈科幻,不谈风云

        在大数据面前,每个人都是赤果果的。

        何苦惹祸?

        • 家园 怎么?美自中央宣传部

          和社会调查部会关注到老本的帖子,跨州跨国定向慰问?

          • 家园 我推荐一本书给你看

            <big data>,by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and Kenneth Cukier.

            这本书,台湾有中译本。

            本质上说,我儿子的母语是英语(这既不是我的荣耀,也不是我的耻辱),况其他的学业也挺重,所以我基本不推荐“我的书籍”给他看。(我推荐的方法是,告诉他有这本书,同时把纸质书放在他的手边)

            最近我推荐了两本,一本是这本,另一本是傅高义的〈邓小平传〉。小祖宗在百忙之余,这本开始看了,〈邓小平传〉连碰都没有碰。

            看看这书就明白了。

            • 家园 请本大把以前推荐过的书一块列个书单吧

              我们一块学习学习。要是能配上看点说明就更好了。多谢多谢。

              • 家园 我跟我儿子看的书,基本没有交集

                因为看到很多新移民孩子不爱阅读,我所做的就是在他小学时坚持每星期都带他去图书馆,好在我们家离多伦多比较好的一座图书馆挺近。他把图书馆里少儿部自己喜欢看的玄幻小说都看完后,就不再去了(实在讲,图书馆的书,版本也太老),我也不再过问,但他已经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来又把英语阅读辅导强化了一下。

                他们一代人的思想养分,都是从我们意料之外的地方获得的,所以我不推荐书给他。

                这次(相当稀有地)推荐2本书给他,主要是因为这本<大数据>。“大数据”技术体系和“大数据”哲学,是巨型怪兽公司(如GOOGLE)和超大型帝国的中央政府(如中美)的最爱,只有这些巨兽才有窥探全体国民和全人类的一切鸡毛蒜皮的旺盛喜好,和从巨量分析中获得巨大利益(并向公众保密,只供精英小圈子利用)的能力。这些怪兽已经在领引社会潮流,这是我们小老百姓无法阻挡的,是儿子他们未来一代人的生活现实,所以他应该学会理解。

                但出乎意外的是,他只看了开始几章,对这种令人激动的社会变化,不但不膜拜,还大不以为然。他认为过去的科研探索方法(观测现象,逻辑推理,形成理论,试验证实)更好,比“大数据”鼓吹的“只看相关性,不问为什么”更适合人类。因为前一种科研方法,不需要额外帮助,只要人活得下去,就能在生存之余,靠个体的持续思考,累积传承智慧。而“大数据”依赖巨量的设备/电能和大群“数码奴隶”,其力量笼罩整个社会,一旦崩溃,失去“水晶球”的总统们已经不会像一个普通人那样“正常思考”了,却还拥有折腾我们的权力,那我们怎么办?

                其实早有很多人怀疑,“只问现象不问原因”的“大数据”哲学是反智的“类神学”,助长迷信,普通百姓在心理上和生活上被迫依赖于无比神秘无所不在的“预言机器”,成为被圈养的羊群,这是小说<1984>的现实版。我推荐这本书,就是因为受到书里对“大数据”正面鼓吹的感染,但一个中学生,潜意识里抵制/警惕这种疑似“泯灭理性”的社会改造运动,我在意外之余,感到一个原因,是我们两个人所受基础人文教育的地点和时间不同。欧美文化圈里,只有美国在官商两方面,是“大数据”哲学的鼓吹者,欧洲中小国家的反应就不太积极,因为对于小国寡民平和社区来说,监视全民(甚至全世界)的性价比不高。而儒家文化圈里,无论大国小国(小如新加坡),对这套“终极版总体战特务系统”却都上瘾。

                对于美国这样的大国,兄弟连眼里最可靠的是钱不是人,政府既然拥有天文数字的钱,可以建立笼罩所有国民的监视系统,多么美好啊。出100个斯诺登怕什么,凭这能打倒美国政F委(NSA)那才怪了。

                儿子的态度,使我认识到这本<大数据>是有点问题的,赤裸裸的“监视有理”将来可能会行不通的。希望有更多看过这本书的河友,来参加讨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孩子们没有那么不堪,他们能打点好属于他们的时代。我们这些老梆子也好,那些巨兽也好,就像桌上的灰尘------他们懒得扫你,不代表你就能得瑟。

                通宝推:海峰,阿蒙2008,联储主席,
                • 家园 我也是在“儒家文化圈”里长大受教育的,我也很反感大数据

                  大数据这个东西确实让我激动,但是不是正面的那种,而是因为恐惧而激动。我认为应当有某种机制对大数据相关的东西进行立法,限制其使用,否则将是我们的噩梦。儒家讲大一统,可并没完全抹杀个人自由,而且是站在人性和道德层面宣讲的。大数据这种东西则是完全的强力渗透以及控制,更像是法家的东西。

                • 家园 我花你最后一句。

                  至于大数据,是未来个体与集体博弈的平台。

                  这个平台的出现,根据我个人观察,是无可避免的。只是博弈的结果还未知而已。

                • 家园 您觉得个体力量,或者说民间的自发力量有能力对抗这种

                  大的历史趋势吗?

                  那些巨兽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和网络同化,并进一步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同化。

                  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社会人的所有社会行为,包括购物(网购),交通(nfc车票),娱乐(网上聊天,视频,分享等),理财(互联网银行),通信(微信),身份识别(指纹),地理定位(GPS和北斗)等等,几乎能全部集成到智能手机上,最终,智能手机会成为个人与社会的纽带以及个人进入社会的钥匙。

                  而智能手机的底层操作系统和移动网络则是被国家和超级公司所垄断的,在手机开机的一瞬间,社会个体就已经处于无所不在的“天眼”笼罩之下了。对抗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这个个体会被彻底剥离出社会这个巨大的母体,成为游离于普罗大众的幽灵。

                  反抗者们的尴尬在于,他们一方面希望破坏这个覆盖了社会各个角落的巨大网络,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借助这个网络的力量来组织和协调分散于各地的战友们,除非他们建立起属于自身的幽灵网络,但是日益高企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正在掐死这种可能性。

                  未来的社会体系中,大数据的重要性会上升至与土地等生产资料相同的地步,甚至有所超越。而大数据的私有化会催生出新的权力和财富世袭路径,其阶层固化效应要比目前的社会分配格局稳定得多和牢固得多。

                  我对这样的前景心怀恐惧,但却不觉得民间力量有能力扭转这个时代潮流,您觉得年轻一代的翻盘点在哪里呢?

                  • 家园 看未来吧

                    人类是动物物种里,最坏的一个,同类相残甚至同类相食,所以人类既是万物的灵长,也是万物中最大的罪犯。但人类同时也是已知物种里最优秀的,因为有其他动物不具备的细微情感和思维。

                    所以从大约1万年前开始,人类就再也没有向非人类的力量屈服过。大洪水来了,就治水;黑死病来了,就治病;粮食不够吃了,就航海找新大陆。所有成功的宗教都需要一个人类的代言人,因为只有通过一个凡人的嘴,按人的情感讲道,才能引起共鸣。

                    人类经常屈服于强权,比如秦始皇和成吉思汗,但这个独裁者本人也是夙夜兴替,勤政不已的人,并依靠大量强有力的助手和军人,才维系统治。

                    目前的“数字大一统”时代,才刚刚开了个头。以前的社会里,比如东德的秘密警察,是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严密地控制社会的,这还只是1.0版,将来会百倍于现在地“精细圈养”。

                    但问题来了,秦始皇的助手也是人,他们走过头了,会恐惧后退。他们(比如李斯)也是人,也有人的弱点和感情,会被击败或说服。就是说统治的工具------比如说便衣警察------也是人。而“数字大一统”下,顶层统治工具不是人,没有人的感情,是皇帝控制巨兽,巨兽再指挥便衣警察。甚至人类中找不出能控制巨兽的合格者,变成由巨兽当皇帝,非人类的力量来摆布世界。

                    我认为这种情况,最终是不可持续的。这样令人作呕的科技,有,不如没有,不如大家生活在混沌无知的“新石器时代”,永远不知道那么多无聊的“相关性”,比如说爷儿们去WAL-MART买婴儿尿布肯定会捎带一箱啤酒。

                    人类是非常容易受器物影响的。耍剑的剑客,同制陶器的工匠,性格和想法肯定不同。万能的“大数据”笼罩各个研究领域,干掉“百家争鸣”,对于科技的发展未必是好事,因为再也不会有牛顿和门捷列夫了。

                    “大数据”和“传统人类社会”之间,很难调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因为善用“大数据”需要一个度,在商业和统治利益驱使下,这个度基本不可能被遵守。

                    我们确实播下龙种了,但是不是收获跳蚤,不好说。

                    通宝推:海峰,
                    • 家园 大约4年前见到这个东西,那时它还不叫大数据

                      当时的感觉就和本大一样,这东西发展起来很邪恶,很强大,

                      制约手段很悲观,靠技术是没办法的,这玩意儿比吸星大法还厉害

                      ((叫大数据也依然不能概括它,这其实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吸星大法只是吸走一个人的功力,它吸走一个人的相当于吸走一类人的,它的技术知识来自于人,但学习速度惊人,将来个人精英被熬成药渣分分钟的事,但附着于系统也算一定意义上的永生了

                      理解大数据没必要去买那本书书看

                      推荐几个具有延续性、预言性的电影,更容易理解还不枯燥

                      银河铁道999(雪女,义体)--94攻壳机动队(巴特,少校的形态,少校“肉身”之死和上传网络近乎不死,结尾字幕对死亡意义的长篇大论)--终结者(天网)--黑客帝国(母体),这一系列的电影指向了一个终极哲学问题:什么才叫人? 很明显,一个东东如果它具有独立的意识,并自认为人,那就是人。如果一切文明的结局终究是毁灭,那么大数据让人类文明加速进化了,是好是坏,如果遇到constant说的太空鸦片战争,那自然是好事,不然必然会反噬自己。唉,螳臂当车,杞人忧天,学葡萄顺应现实赚钱才是正章,佛语云活在当下。))

                      能想到的只有社会制度层面上的手段,法律算一个吧,群体组织算一个吧,

                      目前需要形成对大数据适用范围的共识,形成大数据时代新的道德规范,斯诺登算是开了个头

                      关键词(Tags): #大数据 母体
                    • 家园 冷暴政

                      任何技术,分两种:老百姓能掌握的技术,和普通群众无法掌握的技术。

                      所有技术都是中性的工具,菜刀也是刀,是吧?

                      老百姓能掌握的技术,比如识字数数,造刀造枪,物理化学,这些技术散落民间了,并没有带来大灾难。美国几乎人手一枪,并没有因此每年爆头三百万。

                      因为老百姓虽然不聪明不勤奋不高瞻远瞩,猪八戒们有种种缺点,但总体上是温和的,好好过日子的,不疯狂。

                      而所有“普通群众无法掌握的技术”,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说核能技术,基因技术,病毒学技术,还有“大数据”。“大数据”不算复杂,但要求“全体取数据,不是抽样”,这是小人物们办不到的。所以这些“大技术”,跟航母一样,是国家暴力机器。

                      但这些“普通群众无法掌握的技术”,一个国家不研发不储备不应用,也不行,国将不国。人类探索不同的政体,就是想让人民的主体,掌握住手握大技术的那一小撮人。

                      但美国统治阶级在“大数据”的诱惑面前,毫不犹豫地堕落,哪怕装装样子都没有,那就让人寒心和恶心了。统治,是让社会上大多数人好好活下去,做不到这一点的统治,你再怎么民主先进,全是他妈的暴政,只不过是“冷暴政”和“热暴政”的区别而已。

                • 家园 本大的知识渊博我是很佩服的

                  有机会推荐一下本大自己觉得重要的书让我们学习一下吧。

                • 家园 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最典型的就是万有引力定律。第一步,观测者积累出行星运行数据;第二步,多普勒从大数据里边总结出三大定律;第三步,牛顿以多普勒定律为基础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

                  大数据完成的就是前两步,而且绝对不是电脑能代替人干活。因为像“所有行星的运行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之比是一个常量”这种复杂点的关系很可能是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处理不了的,还需要人去试错。这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里边影响因素和干扰源要比这个多的多了。即使实用了也很可能是以前忙总做的那个课题的效果:费了半天劲做出来一个实际上大家早就知道的结论。

                  起码就目前看,大数据的故事大都属于自卖自夸。但是,让我比较差异的是微软预测赌球准确率奇高。我觉得即便是两个球队隔几天再次相遇也未必仍然是这个结果吧?技术水平差不多的google的预测就没那么准。我觉得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未必是技术因素,很可能是选用了什么变量才是两者差距所在,而这恰恰说明了逻辑的重要性;第二,也有可能就是平均60%的准确率加一点狗屎运。文科生也只能分析到这个程度了,还是期待理工科学生深入分析一下啊。

                  • 家园 主要是搞预测的公司太多了

                    百度谷歌雅虎微软高盛德银彭博全来了。

                    互联网公司全都老老实实压强队胜,这次没冷门,所以他们猜中几率很高。。。对于巴西德国这种赛前目测一半一半的比赛,微软和百度猜对、谷歌和雅虎猜错也不奇怪---反正都会有人猜对的,那么说“大数据好灵”也可能是个错觉,你只关注了猜对的公司嘛。

                    相比而言高盛等金融公司的预测都很惨,估计和金融公司喜欢压冷门有关。

                    但反过来说,如果出了冷门,你就会发现高盛、德银、彭博预测的很准,大数据好准,而忽视了互联网公司的错误了。。。。

                  • 家园 我这里专指“大数据‘对人类社会的”观察“

                    如果仅仅用于对自然的观察,那么找到“相关性”还是很好的。

                    没有一个人喜欢自己吃饭或拉屎的时候,被一个陌生人死死盯着。如果人类社会最终屈服于大数据,认为“老大哥”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那人类文明也就完了,至少是扭曲变态了。

                    目前的人类科技,就是太狂妄,毫无谦卑之心。

                    GOOGLE那句名言"Don't be evil",我翻成中文,就是“都不要呕”。但今天GOOGLE们相当疯狂的所做所为,令我们一点点都不反胃,那是不可能的。

                    今天的人们,只是穿着衣服的裸体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