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些关于经济学和医疗系统的杂想 -- 懒厨

共:💬151 🌺632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能这么说

                手艺不高的医生护士出错的可能性是比较高。但是就算是那样,也比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来得好。

                严重不足的话,就算手艺好,迟早也累坏了。而且万一有什么大事情发生可医生护士不够,那多死的人就不是那一点医疗事故能了事的。

              • 家园 行会的负面效果也很厉害

                行会为了保护已从业人员的利益对于其他人来抢饭碗的事情是非常重视到了一个罔顾人命的地步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解释说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的太太生孩子到了医院了,护士都弄好了,马上就要生了,护士说从现在开始她就不能负责了,因为这是产科医生的活,她负责去叫医生,结果等了半小时医生不来,让我朋友的太太等一等,又等了半小时说你要hold住,我朋友的太太说当时真想骂人,其实护士也挺无辜的,她有能力但没有执照来接生,所以哪怕要生了,医生不在也要等医生来,她自己就是想帮忙都是非法的。

                在枫叶国没有license干了需要license的活就惹上大麻烦了。

        • 家园 不同意

          牙医哪能和那些胸外科,脑外科医生比。

          • 家园 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现在心脑外科的医生增加50%,看病难会缓解很多。只不过医生行会忽悠老百姓说要保证质量,老百姓居然就信了。其实行会这个东西在枫叶国广泛的存在,干什么都要license,实际上就是已经从业的人员对于行业准入的把持,以及对自身收入和地位的保护而已。很多时候我看有license的人干的活还不如没有license的人。

            • 家园 部分同意

              “很多时候我看有license的人干的活还不如没有license的人。”是事实。但是关键是,好的胸脑外科医生根本上就少,胆大心细,情绪稳定,还得医者父母心。就算增加50%的名额,达标的极少。开膛破肚,人命关天的,还是从严要求吧。

              我在多伦多看过急诊。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轮候时间太长,但是医生的医德一流,绝对值得信任。如果他的诊所有相关仪器,他会尽快安排你就诊,如果不行,一定替你安排他的同行和你接触。哎,加拿大的医疗系统主要是效率低,体制问题。

              • 家园 欧洲的医保比加拿大的好

                但等候时间没有加拿大这么变态,原因很简单人家的医生多。难道欧洲的医生就不如加拿大的医生质量高?非要说数量多了质量就不好,我是不认同的。在某个范围内一定会有一个数量能够满足质量要求的。

                • 家园 说句实话吧,加拿大统共3000千多万人口

                  能有多少人才。好不容易培养一个,还去了美国。主要是不承认北美以外的医生资格,包括欧洲。

                  • 家园 说白了就是行会控制行业准入资格

                    欧洲培养的医生也不如加拿大培养的有质量?说不过去吧,事情的本质就是医生行会控制从业人员数量从而保证自己的收入和地位,至于老百姓看病难不难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

                    加拿大的医疗问题根子在这个行会上面,全民医保这条路是对的,只是医生太想着自己的收入,造成从业人员不足。

                    • 家园 那为啥不控制牙医?
                      • 家园 忽悠不了呗

                        牙医的门槛低,忽悠不了老百姓。

                        行会这种东西渗透到加拿大的各个方面,连工程师都有行会不过由于新兴产业根本不鸟这套制度所以工程师的行会没有医生行会这么牛。新兴产业里面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工程师行会颁发的执照照样把东西做的很好,所以慢慢的工程师行会就不行了。

                        我给加拿大的医疗制度开的药方就两个,第一个是增加医生数量,第二个,门诊收费,不多5-10块即可。

                        • 家园 还真不是这样

                          欧洲不了解,但是加拿大或美国的医生能读出来,可真不容易。本科四年,任何一学年的平均成绩低于A-,就会被淘汰。这个是身边的例子。我的朋友的女儿在多伦多大学读生命科学。四年后再申请医学院。再读3年。这三年过了。再去医院做3年实习医生,才能成为专科医生。我朋友的女儿实在受不了,做了三年实习医生,去做家庭医生,因为压力小点。她其实可以做专科医生,实在是受不了这个压力。所以也不完全是行会压制。的确是要求高。

                          • 家园 你说的都是具体的限制准入的措施

                            表面上看这么严格的准入,又学了这么多年,但结果是什么?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基本上看不了什么病,就是简单的头疼脑热,稍微复杂一点的病就是开个单子去做检查,结果出来了就转专科医生。学了这么多年基本上就是了一个国内方便门诊的作用。

                            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说的一个例子

                            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的太太生孩子到了医院了,护士都弄好了,马上就要生了,护士说从现在开始她就不能负责了,因为这是产科医生的活,她负责去叫医生,结果等了半小时医生不来,让我朋友的太太等一等,又等了半小时说你要hold住,我朋友的太太说当时真想骂人,生孩子能想hold就hold吗。其实护士也挺无辜的,她有能力但没有执照来接生,所以哪怕要生了,医生不在也要等医生来,她自己就是想帮忙都是非法的。这个就是行会制度的负面效果

                            • 家园 先不说北美了。你在欧洲是吧,说说欧洲医生的事

                              我们也好有个比较。

                              • 家园 这里有详细的官方调查报告

                                这个是英联邦机构的调查报告

                                外链出处

                                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挪威、瑞典、瑞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比较加拿大约医生的等候时间是最长的,每千人里面医护人员的比例排倒数。这里面法,德,挪威,瑞典,瑞士的医保系统比加拿大只好不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情况我个人不太了解。

                                • 家园 这个算是结果,我还是对原因更感兴趣

                                  据我所知加拿大和美国的行医资格标准是一样的。但是人才的流通却是单向的。很多顶级的加拿大医生去美国私立医院了。但是几乎没有美国的医生来加拿大。但是加拿大又不承认北美以外的行医资格。这是加拿大的医护人员比例一直低的原因。

                                  不知这位兄台是否了解欧洲的行医资格是否和北美的一样难拿?4年本科,3年医学院,3年住院医生,难怪把博士叫Doctor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