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中国央行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一见高下 -- 梅轩济

共:💬10 🌺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中国央行和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一见高下

    本文作者指出三点:

    1、作者指出了美联储的错误是“外推法”,即:美联储那些银行大佬们认为,紧急应对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不仅可以救命,而且可以带来持久的繁荣,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应对一时甚至可以正确“一世”,以至于永远正确。如此,那不就是一具僵尸了吗?!

    2、作者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那就是决策者错误地认为,经济起飞时期的刺激政策足以推动国家经济走向繁荣,进而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3、作者最后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至今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以往注重外贸、基础设施投资,转向到注重第三产业发展,即三驾马车的领头车发生了变化,如同团体自行车竞赛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那种后车变头车的情形。而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机动的政策策略,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安全绕过“中等收入陷阱”,并且充分避免了“僵尸”如美联储一成不变的货币政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副作用。

    总之非常欣赏作者思想的灵动,中国古语云“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从本文我们在看到美联储“刻舟求剑”僵化不变的货币政策同时,是否进一步考量一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没有犯下与美联储一般无二的策略错误?当然,衡量央行货币政策的成败,不仅要考察当下,也得把眼光放在将来。下面是作者原文:

    中国央行与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一见高下

    2014-06-17 07:21:48 来源:财经网 作者:史蒂芬-罗奇

      外推的诱惑难以抵挡。这一趋势会对市场、决策者、家庭和企业施加强大的影响。但有辨别力的观察者明白线性思维的局限性,因为他们知道,线会弯曲,有时甚至会断开。今天评估决定全球经济的两大因素——美国政策策略的风险以及中国的经济状况时就是如此。

      量化宽松,即QE(美联储每月购买长期资产的计划),是以高尚的姿态开始的——不仅正逢其时,并且被巧妙地描述为美联储为了应对严重危机下的猛药。虽然不好说假如没有量化宽松局势会如何恶化,但很难否认,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流动性注入在拯救世界、抗击远比“大衰退”更严重的危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推出了定向资金便利和首轮量化宽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在2009年3月飙升至2.3万亿美元,而在2008年夏危机爆发前,这一数字只有9000亿美元。因危机而深度冻结的市场开始解冻。

      美联储的错误在于外推——即认为休克疗法不但可以救命,还能带来持续康复。从2009年末至今,后续两轮量化宽松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又扩大了2.1万亿美元,而刺激实体经济的效果却寥寥。

      从2008年末到2014年5月,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共扩张了3.4万亿美元,远高于同期名义GDP2.6万亿美元的增幅。这决非宽松支持者所谓的“任务完成”。量化宽松每投入一美元,只带来了76美分的名义GDP增长。

      与美国基本依靠中央银行缓解危机、提振经济不同,中国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刺激计划,以提振危机深化时期出现收缩之势的经济。美国所采取的7870亿美元财政刺激对实体经济的提振效果十分有限,而中国的财政刺激立刻让“万事俱备”的基础设施工程大量上马,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因此从2008年的44%增加到2009年的47%。

      诚然,中国也放松了货币政策。但其力度与美联储不可同日而语,既没有将利率降至近零水平,也没有推出量化宽松,而只是对政策利率(2008年下半年降了五次)和准备金要求(降了四次)做了常规下调。

      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没有沉迷于外推法。中国官员将2008年-2009年的措施视为一次性措施,也比美国政府早得多地大胆面对深度危机时采取的政策的副作用。而美国官员却矢口否认其政策的副作用。

      与美联储一直否认量化宽松对(美国国内外)资产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不同,中国当局对危机期间及其后产生的新风险有着清醒认识。他们应对了其中许多风险,特别是过度杠杆、影子银行和房地产市场带来的风险。

      中国已经放弃成功指引经济发展30余年的增长模式。中国认识到,需要从专注于出口和投资驱动型生产(通过制造业)的模式,转变为私人消费驱动型生产(通过服务)。这一变化将使中国更有可能跨越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陷入这一陷阱,恰恰是因为它们的决策者错误地认为,自身早期经济腾飞时的增长模式足以推动它们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中美之间的互赖性将它们绑在一起,难以分割。问题在于两套不同的政策战略——美国停滞和中国再平衡——所带来的后果。

      其结果可能是“不对称再平衡”。中国将从储蓄过剩转变为储蓄吸收——将其资产用于支持社会保障网,从而遏制担忧驱动的预防性家庭储蓄。相反,美国似乎意在维持现有模式——认为过去行之有效的低储蓄、过度消费模式未来将继续平稳运行。

      随着中国将其过剩储蓄用于支持本国公民,用来支持储蓄不足的美国人的资金将减少。而这可能导致美元贬值、利率升高、通胀抬头,或三者兼而有之。如此一来,美国的经济阻力将更大。

      作者为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前主席,著有《失衡:美国和中国的互赖性》

    • 家园 话音未落中国今年第4次扩大铁路基建投资了
    • 家园 话音未落美国通胀就抬头了

      今天发布的五月份CPI上升0.4%,高于预期的0.1~0.3%

    • 家园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么……

      1、考察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比2008年那个阶段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

      2、中国是否可以绕过“中等收入陷阱”?原文作者史蒂芬·罗奇是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考察这个问题的,但他提出的“这一变化将使中国更有可能跨越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陷入这一陷阱,恰恰是因为它们的决策者错误地认为,自身早期经济腾飞时的增长模式足以推动它们迈入发达国家行列。”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而我们对比一下近三十年以来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现在的政策是否不再具有经济起飞时期那些特征了呢?

      • 家园 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产业升级失败的结果

        什么社会两极分化、货币政策失败都是外因甚至是产业升级失败的结果。比如巴西就是产业升级失败掉入陷阱的典型。至于中国产业升级能否成功,俺觉得答案很显然,看看巴西世界杯要大量购入中国产品的情况就知道了,从义乌的小商品到各种机械到高科技产品,现在是上下通吃:

        外链出处

      • 家园 我以为“中等收入陷阱”其实也是个忽悠老中的伪命题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从几个小国的案例一般化出来的,西方商业和经济理论喜欢搞案例分析,可是案例分析出来的结论有没有普遍性他们是不管的,反正假设有普遍性,就是以点代面。

        “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就是穷国发了一点财以后分配不均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而社会矛盾激化也不一定是分配不均的必然结果,因为分配不均还有个程度问题,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和历史的不同,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分配不均的程度应该不同。

        分配不均达到什么的程度就必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个基本上就是老百姓的忍耐程度了,当然还有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更要加上是不是有外国力量扇风点火。

        如果要说“陷阱”的话,任何一点分配不均都可能是“陷阱”,改革开放都是“陷阱”,因为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开放是明摆着的分配不均,而且还是提倡表扬分配不均,64之所以能闹起来,基础还是分配不均,89年的中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还比较差,虽然也是中共政府内部斗争的原因,加上是不是有外国力量扇风点火,“改革开放陷阱”就实实在在的出现了,动用军队开枪杀人也可以看成是中共政府跳进去了吧,邓小平也说过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话,看来他是有准备的,至少也是有心理准备的。

        当年64时老中对分配不均的忍耐程度就比现在低多了,所以说“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其实呢,不仅后来治蜀要深思,后来治中国更要深思

        通宝推:说几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