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贴】看了Landkid兄的重巡,转贴一篇战列舰的吧----二战各国战列舰比较 -- 掌门大师兄

共:💬32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转贴】看了Landkid兄的重巡,转贴一篇战列舰的吧----二战各国战列舰比较

    战列舰代表的是几个世纪以来远洋作战舰船发展的顶点。战列舰的三项基本能力指发起强力打击的能力、承受打击的耐久力和进入作战区域以及在作战区预之间运动的移动力,归结起来为三点,即火力、防护力和速度。要把一艘舰设计成在三个方面都无可匹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二战时期众多的战列舰型中,每一种舰型都有其优缺点,下面我们通过对其中较强的十余种舰型的综合比较,来做一个排名。在这里用的是对比方法,即以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作为标准,其他舰型与他的比较用百分比表示。

    平衡性

    ???? 战列舰设计有的以三大能力中的某一项为重点,如安装巨大口径火炮,或加强装甲,或提高速度。也有的设计以三大能力中的两项作为设计基准。然而,要在三项能力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在条约限制下这样做几乎变得不可能。

    ????每个国家的海军都有其自己的设计倾向及设计哲学。英国皇家海军就比较中意“战列巡洋舰”的概念。战列巡洋舰是指装甲薄、速度快的战列舰。

    ????而另一方面,德国在一战中的公海舰队以及二战中的德国海军都比较喜欢重装甲并具备高速度的舰只,但是火力就稍微弱一些。在40年代建造成功新型的“快速战列舰”之前,美国也曾经以牺牲速度来赢得重装甲和强火力。

    ????下面我们将对各国使用过的较强的十余种战列舰的设计性能做一仔细比较。

    火力

    ????火力强弱主要是与主炮的口径成相对应的,因此装备14英寸火炮的战舰与装备15英寸火炮的战舰相比火力就稍微差些,然而影响火力的因素还有其他几个方面。

    ????第一、炮管口径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我们知道,各国海军战列舰在二战中使用过几种火炮口径,大至18英寸,小至11英寸。总的来说,越晚生产的火炮其身管越长,因此具备更高的出膛速度。火炮身管的长度是相对口径来说的。例如,45倍口径的16英寸火炮身管长度就为16英寸的45倍,即大约60英尺,50倍口径的16英寸火炮其身管就为67英尺。下面一个表格的数据体现了同口径不同身管长度的火炮之间的性能差别。

    不同身管长度火炮性能比较

    16"/45倍口径

    16"/50倍口径

    炮弹重量

    2700 磅

    2700磅

    出膛速度

    2300 英尺/秒

    2500英尺/秒

    最大装甲穿透力

    30,000 码

    12.77英寸

    14.97英寸

    20,000码

    17.62英寸

    20.04英寸

    10,000码

    23.51英寸

    26.16英寸

    近距离直接射击

    29.74英寸

    32.62英寸

    ????显而易见,加长身管之后的16寸火炮在舰对舰决斗中将获得额外的2英寸左右的穿透力。

    ????第二、影响总体火力性能的另一个因素是火炮射速。口径小的火炮容易装填,能更快地射击。决定射速的因素除口径大小外还有炮弹输送装置和装填装置的设计,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水平等。提高射速的一个通常的做法是增加主炮炮塔中的炮管数目,而炮管在炮塔中的排列方式也是影响射速的因素之一。很明显, 12门火炮比8门火炮的命中概率要大。

    ????第三、影响火力的最后一个因素是命中精度,这是和火控系统密切相关的,并且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关系。

    ????总的来说,评价一艘战列舰的火力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装甲穿透力(由火炮口径和出膛速度决定)

    ????2.射击速率(由填充时间和火炮数目决定)

    ????3.命中精度(由火控系统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决定)

    ????增加火炮口径及火炮数量要经过权衡,而加强人员训练却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德国人就使用较小口径但射速和精度都相当高的火炮配上训练有素的人员对抗英军的装备大口径火炮的战舰。下面一个表格列出了一些从一战到二战著名战舰的火力情况,其中PTC一栏是指和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对比百分度。

    火力性能对比

    年代

    国家

    舰型

    PCT

    总得分

    主炮口径

    倍口径

    数量

    射速

    1939

    德国

    俾斯麦

    118%

    16,920

    15 英寸

    52 8

    3

    1942

    美国

    衣阿华

    100%

    14,400

    16英寸

    50

    9

    2

    1936

    德国

    沙恩霍斯特

    95%

    13,612

    11英寸

    55

    9

    2.5

    1923

    英国

    尼尔森

    90%

    12,960

    16英寸

    45

    9

    2

    1941

    美国

    南达科他

    90%

    12,960

    16英寸

    45

    9

    2

    1919

    美国

    田纳西

    88%

    12,600

    14英寸

    50

    12

    1.5

    1939

    英国

    乔治五世

    88%

    12,600

    14英寸

    45

    10

    2

    1940

    日本

    大和

    86%

    12,393

    18英寸

    45

    9

    1.75

    1913

    日本

    扶桑

    79%

    11,340

    14英寸

    45

    12

    1.5

    1913

    英国

    伊丽莎白女王

    75%

    10,080

    15英寸

    45

    8

    2

    1915

    德国

    拜仁

    75%

    10,080

    15英寸

    45

    8

    2

    1919

    英国

    胡德

    75%

    10,080

    15英寸

    45

    8

    2

    1935

    法国

    黎赛留

    75%

    10,080

    15英寸

    45

    8

    2

    1935

    意大利

    维多利奥 维内托

    61%

    8,775

    15英寸

    50

    9

    1.3

    1919

    日本

    长门

    52%

    7,200

    16英寸

    45

    8

    1.25

    ????在上面的表格中,总得分是来源于火炮口径、火炮数目、倍口径、射速四项相乘的结果。可以看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高射速主炮使其火力傲视群雄,怪不得当年轻而易举就干掉了胡德号。而大和级战列舰由于射速和倍口径均不高,所以只能屈居第8。值得一提的是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虽然其主炮口径不高,但其炮管长度高达55倍口径,使其火力名列第三。这样评价火力虽然会有些牵强,但大致上代表了各舰的火力水平。

    防护

    ????在一般术语中,“防护”涉及了战列舰的耐久力。战列舰装甲防护设计总的宗旨就是提供足够承受相当于本舰主炮炮弹打击的保护。例如,如果一艘战列舰主炮发射的是16英寸炮弹,那它也应当能够挨得住16英寸炮弹打击。

    ????战舰的生命力和以下几项因素有关:

    ????首先,是装甲保护。装甲是专门设计的用来保护战舰承受炮弹打击的经过硬化处理的钢。战舰设计史上有一个革命性的设计概念称为“全保护或无保护”,这个设计概念指在战舰的致命地带安置最大可能的装甲保护,而在其他非致命地带不安装装甲。这样,装甲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这种设计概念的出发点是:如果炮弹打在战舰的致命区域时,其装甲可最大限度的地保障战舰安全;而如果打在其他非致命地带时,战舰也无大碍。根据这种原则,大量的装甲用在弹药库、炮塔等地带,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的‘装甲盒’。另外一种用在新型舰只上的技术是斜角度装甲,通过使装甲倾斜一个角度,使得装甲的实际厚度增加了。因此我们看到旧战舰从外观上看是简单的平面装甲居多,而新型战舰上的装甲带则是呈锥形和倾斜的形状。

    ????另外一个战列舰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对于鱼雷和水雷的防护。现代舰船在船体中有多层舱室,用来减少水下爆炸物体所造成的破坏。这些舱室可以分为‘干’的和‘湿’的,‘干’的舱室被设计成空的以缓冲水下爆炸物造成的冲击波,保证船体的结构完整性。而‘湿’的舱室则被设计用来装载淡水、油料甚至是海水。

    ????在战列舰设计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损管设备,虽然有装甲保护以及多舱室结构,但难免会受损,当舰只一侧进水比另一侧多很多时就有翻覆的危险,为防止翻覆有时需要往舱室里注水或排水,这就需要大量的损管设备。新型战列舰中常装备有大型水泵以及灭火系统,而且船员都经过特殊的损管抢救训练。要把一艘战列舰打到它不能漂浮的程度是非常难的,在海战中很多舰只实际上是由于一侧进水的速度大于损管人员排水的速度而导致舰只翻覆。

    装甲防护性能比较

    年代

    国别

    舰型

    PCT

    总分

    炮塔

    炮座

    甲板

    船舷

    指挥塔

    装甲总重

    1940

    日本

    大和

    127%

    93

    26

    22

    9

    16

    20

    23,852

    1942

    美国

    衣阿华

    100%

    73

    20

    17

    6

    12

    18

    18,700

    1941

    美国

    南达科他

    95%

    69

    18

    17

    6

    12

    16

    14,200

    1935

    法国

    黎赛留

    92%

    67

    15

    17

    7

    15

    13

    16,400

    1919

    美国

    田纳西

    90%

    66

    18

    14

    4

    14

    16

    8,000

    1923

    英国

    尼尔森

    88%

    64

    16

    15

    6

    14

    13

    11,900

    1915

    德国

    拜仁

    84%

    61

    14

    14

    5

    14

    14

    11,428

    1936

    德国

    沙恩霍斯特

    82%

    60

    14

    14

    4

    14

    14

    14,006

    1939

    德国

    俾斯麦

    81%

    59

    14

    13

    5

    13

    14

    17,256

    1935

    意大利

    维多利奥 维内托

    79%

    58

    15

    13

    6

    14

    10

    13,331

    1919

    日本

    长门

    77%

    56

    14

    12

    3

    12

    15

    13,678

    1939

    英国

    乔治五世

    77%

    56

    16

    16

    6

    15

    3

    12,000

    1913

    英国

    伊丽莎白女王

    70%

    51

    13

    10

    4

    13

    11

    8,250

    1913

    日本

    扶桑

    66%

    48

    12

    8

    2

    12

    14

    8,588

    1919

    英国

    胡德

    63%

    63

    15

    12

    3

    6

    10

    13,550

    ????在上面的表格中,总分是把各项装甲厚度相加得出。可以看出,大和级战列舰的装甲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余各舰。(在这里没有综合考虑装甲带的覆盖长度及宽度,如田纳西级虽然只有8000吨装甲,却排在17256吨装甲的俾斯麦级前面。 译者注)

    速度

    ????速度在战列舰设计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管是从战略意义上来衡量还是从战术意义上来衡量。战略上来说,战舰需要高速到达作战地带及临近地区,或在交战中迅速展开。战术上来说,速度使得战舰在海战中快速取得有力位置,并获得选择交战或是退出的权利。战舰设计中的一项总的宗旨就是设计出的战舰要么应当比强于它的对手要快,要么就应当比快于它的对手要强!

    ????正如前文所说,速度并不是最初美国战列舰设计中的主要考虑因素。20年代以后,其他国家的许多战列舰都能够航行在24节航速以上,而美国的战列舰仅勉强突破20节航速。随着南卡罗莱纳级战列舰(最高28节)的建成服役,美国的战列舰才开始向高速化发展,衣阿华级甚至达到了33节,使得它们能够配合航母群一起执行战斗任务。衣阿华级战列舰成为有史以来最快的战列舰。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各战列舰型的航速比较。

    最高航速比较

    年代

    国别

    舰型

    PCT

    最高航速

    马力

    排水量

    1942

    美国

    衣阿华

    100%

    33

    212,000

    52,000

    1936

    德国

    沙恩霍斯特

    97%

    32

    165,000

    34,841

    1919

    英国

    胡德

    94%

    31

    144,000

    36,300

    1935

    法国

    黎赛留

    94%

    31

    150,000

    43,000

    1935

    意大利

    维多利奥 维内托

    91%

    30

    130,000

    44,000

    1936

    德国

    俾斯麦

    88%

    29

    138,000

    36,300

    1939

    英国

    乔治五世

    85%

    28

    110,000

    40,000

    1941

    美国

    南达科他

    85%

    28

    130,000

    42,000

    1919

    日本

    长门

    82%

    27

    80,000

    33,800

    1940

    日本

    大和

    82%

    27

    150,000

    69,100

    1913

    英国

    伊丽莎白女王

    73%

    24

    75,000

    27,500

    1913

    日本

    扶桑

    70%

    23

    40,000

    30,600

    1923

    英国

    尼尔森

    70%

    23

    45,000

    35,500

    1915

    德国

    拜仁

    67%

    22

    48,000

    28,006

    1919

    美国

    田纳西

    64%

    21

    30,000

    32,300

    (本人对以上某些数据持保留态度。 译者注)

    重量和尺寸

    ????重量和尺寸是战列舰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重量要符合条约限制,而由于舰只要满足某些运河的吃水要求以及进入船坞等等,也体现出尺寸设计的重要性。重量和尺寸都会诱使战列舰设计师的设计进入恶性循环。一艘大型战舰需要巨大的马力去驱动舰只达到设计要求的航速,然后提供足够马力的机器占用了大量空间,为了给这大量空间提供足够的保护,大量的装甲又被加进来,使得重量大大增加因此你又不得不采用更大的机器来提供足够的马力,然后增加装甲……结果到头来,就会搞得一团糟。

    ????可以说,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设计是相当成功的。不仅因为它快,而且它还有很好的防护及较强的武装。难能可贵的是,它的排水量成功限制在45000吨的级别。还有其他的优点,比如它的舰身狭长,刚好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而大和级和俾斯麦级就不行。

    总体性能比较

    ????下面的图表表示出了各型战列舰的各项指数。由于在本文中衣阿华级被作为对比的标准,所以它的总百分比也就是300%。

    ????20世纪已如过眼烟云,战列舰已经成为消失了的海军舰种。实际上,美国一直使用至上世纪90年代的衣阿华级战列舰通过现代化改装,在海上根本就是难逢敌手,其高航速使其能够与最快速的现代航母战斗群一同作战,其退役的原因只有一个:每年维持其战斗系统及人员的巨大财政花费。恐怕这是当年的设计者们所没想到的。

    (译者附:各型战列舰基本参数)

    1、胡德(胡德号)

    排水量:42100吨(正常)/46200吨(满载)

    尺度: 262.3×31.0×10.2(米)

    武备:

    改装前 8×381/42(4×2);12×140mm/50(12×1);4×100mm; 8×21”鱼雷

    改装后 8×381mm/42(4×2);8×100mm(4×2);6×100mm(3×2);48 x 40mm (6 x 8);6×21”鱼雷

    2、伊丽莎白女王级(伊丽莎白女王号,阿金库尔号、巴翰号、马兰亚号、勇敢者号、沃斯拜特号)

    排水量 27500吨/33020吨

    尺度 196.9×27.6×8.8(米)

    武备 8门381毫米主炮;6门152毫米副炮;2门76毫米炮;4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3、尼尔森级(尼尔森号,罗德尼号)

    排水量 33313吨/ 41250吨

    尺度 216.4×32.3×8.6(米)

    武备

    9×406mm/45(3×3);12×152mm/50 (6×2);6×120mm/40 (6×1);

    另有12门小口径高速炮;2×24.5"鱼雷

    4、乔治五世级(乔治五世号,安森号,约克公爵号,霍尔号,威尔士亲王号)

    排水量 36727吨/42076吨

    尺度 227.1×31.4×8.8(米)

    武备

    10×356mm/45(2×4;1×2);16×133mm/50(8×2);另有32门小口径高速炮(4×8)

    5、俾斯麦级(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

    排水量:45200吨 / 50950吨

    尺度:251.0×36.0×9.99(米)

    武备:8×381mm/52;12×150mm/55(6×2);16×105mm(8×2);16×37mm(8×2);12×20mm(12×1);8×21”鱼雷

    6、沙恩霍斯特级(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

    排水量 34850吨/38900吨

    尺度 改装前229.8×30.0×8.7(米)

    改装后234.9×30.0×8.7(米)

    武备

    9× 281mm (3×3);12×150mm(6×2);6×21"鱼雷;14×105mm (7×2);16×37mm (8×2)

    7、拜仁级(拜仁号,巴登号,萨克森号,伍森博格号)

    排水量 28330吨/31950吨

    尺度 180.0×30.0×9.4(米)

    武备

    8×381mm(4×2);16×150mm (16×1);5×23.6"鱼雷;4×88mm(4 x 1)

    8、维多利奥 维内托级(维多利奥 维内托号,罗马号,利托里奥号,因帕罗号)

    排水量 41377吨/45752吨

    尺度 237.4×32.9×9.6(米)

    武备

    9×381mm(3×3);12×152mm(4×3);4×120mm;12×88mm;20×37mm (8×2, 4×1);16×20mm (6×2)

    9、黎赛留级(黎赛留号,克莱蒙梭号,金男爵号,凯斯科因号)

    排水量 38500吨/ 43293吨

    尺度 247.8×33.0×9.9(米)

    武备

    8×381mm/45(2×4);9×152mm/55(3×3);12×100mm/45(6×2); 8×37mm (4×2);16×13.2mm(4×4)

    10、大和级(大和号,武藏号)

    排水量 63000吨/71659吨

    尺度 262.9×36.9×10.4(米)

    武备

    9×460mm (3×3);6×155mm(2×3);24×127mm(12×2);150×25mm

    11、扶桑级(扶桑号,山城号)

    排水量 改装前30600吨/35900吨

    改装后34700吨/38530吨

    尺度 改装前 202.4×28.6×8.7

    改装后 212.2×30.7×9.6

    武备

    改装前 12×356mm(6 x 2);16×152mm(16 x 1);4×100mm; 6×21"鱼雷

    改装后 12×356mm(6 x 2);14×152mm(14 x 1);8×127mm;26 x 25mm ;6 x 21"鱼雷

    12、长门级(长门号,陆奥号)

    排水量 改装前33800吨/38500吨,改装后39120吨/42753吨

    尺寸 改装前210.0×28.5×9.3(米),改装后221.4×32.4×9.6(米)

    武备

    改装前 8×400mm(4×2);20×140mm(20×1);4×76mm(4×1);8×21”鱼雷

    改转后 8×400mm(4×2);18×140mm(18×1);8×127mm(4×2);20×20mm

    13、南达科他级(南达科他号,印第安那号,麻萨诸塞号,阿拉巴马号)

    排水量 35000吨/46000吨

    尺度 207.3×33.0×8.9(米)

    武备

    9×406mm(3×3);16×127mm(8×2);35×20mm

    14、衣阿华级(衣阿华号,威斯康星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

    排水量 45000吨/52000吨

    尺度 270.4×33.0×11.6(米)

    武备

    9 x 406mm/50(3×3);20×127mm/38;80×40mm;49×20mm

    15、田纳西级(田纳西号,加利福尼亚号)

    排水量 32300吨/40,950吨(1943)

    尺寸 190.4 X 34.8 X 10.6(米)

    武备 12×356mm(4×3);26座127毫米(5英寸)火炮

    (全文完)

    • 家园 在下有一點不同意見

      這篇文章﹐在下早就看過﹐似乎是在燃燒的島群。

      文中對戰艦的攻擊力﹐防禦力﹐機動性進行了量化比較﹐很有新意。文中看攻擊力﹐不光看主炮口徑和數量﹐還看身管數和發射速率的方法有一定的道理。

      在下有一點不同意見的是﹐主炮口徑乘以身管數﹐再乘以發射速率的方式似乎並不科學。如果按這樣計算一門40炮的攻擊力並不亞于一門406炮。這顯然很滑稽。

      在下以為砲彈的攻擊力來自炮口動能和裝藥爆炸釋放的內能﹐攻擊釋放的總能量應該是兩部份能量之和。這兩部份能量都和砲彈質量直接相關。而砲彈質量應該是隨砲彈口徑擴大﹐成立方增長的。所以按口徑直接乘身管的方式求出的攻擊力﹐明顯向小口徑傾斜﹐所以會出現大和攻擊力不如沙恩霍斯特的結果。

      比較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口徑的三次方乘以身管數。這樣才能直接體現出單位時間向目標傾瀉總動能的概念。當然這樣的算法對長身管重炮比較有利﹐因為砲彈裝藥的內能也被乘以了身管數。但是﹐在下以為比上一種算法科學一些。

      • 家园 这就是单位时间总投射重量的概念,应该是最合理的

        炮口动能只对直射武器有效,对于曲射武器,炮口动能的结果是射程,和弹着威力关系不大。

        • 家园 舰炮都是直射武器吧

          装曲射炮的恐怕只有登陆火力支援舰了...

          这个“单位时间投射总重量”概念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一下?现在制导武器这么先进,各种武器命中率有显著差距。是不是还应该再乘上个命中率?毕竟打不中的火力投射得再多也白打...

          • 家园 大口径舰炮基本上都是曲射武器, 命中率嘛, 能到4%, 就是很高的

            考虑命中率还不如去考虑如何迅速准确测距.当然, 华盛顿暴打雾岛, 16"主炮发射75发命中9发, 属于特殊情况.

            俾斯麦侧甲并不厚, 不过想用舰炮击沉一艘纯种战列舰, 除了命中弹药库发生殉爆之外, 没有其他办法, 而德国对弹药库的防护是出了名的重视, 再加上细分隔舱, 加强水密和增大储备浮力(也是德国传统), 所以宰相才这么能挨.

          • 家园 模型就是模型﹐再精確的模型的也不能完美的模擬戰爭。

            那樣的數學建模太複雜了。如果考慮命中精度﹐就要考慮當時各個戰艦的火控系統﹐考慮哪些參數﹐和如何取值都是問題。如果真正建一個比較嚴謹的模型﹐估計夠寫一篇論文了。那樣一來﹐大家也沒有興趣和耐心看了。

            不過軍方兵棋推演的模型﹐肯定要考慮命中率的。

            模型就是模型﹐再精確的模型的也不能完美的模擬戰爭。戰爭的勝負往往是被許多看來很邪門的事情決定的﹐比如首相決戰胡德﹐比如霧島欺負南達。戰鬥力5000一定打不贏8000的事情﹐只有在龍珠裡才有。

          • 家园 舰炮不是简单的直射武器。

            一战的舰炮在远距离上命中率极低,所以一般都是逼近了打直射。

            但在福克兰海战,多格尔沙洲之战,还有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中,

            交战距离越来越远。

            比如说福克兰海战,英国的无敌号 和 不屈号 BC在 德国 AC

            射程之外追射,叫他们毫无还手之力。多格尔沙洲之战,

            德国的布吕歇尔号 AC 也是一样。

            在火控越来越好,命中精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交战距离越来越大,

            舰炮炮弹最后近乎垂直落下,所以原本根本不重要的水平装甲

            变得非常重要了。日本的四艘著名的 BC 金刚雾岛比睿榛名

            最重要的改装就是加强水平装甲。大约加装了 76- 101 毫米

            水平装甲,就是因为被吊射的危险越来越大。但实际上雾岛被华盛顿击沉,

            还是在 10000 米外被创9 发挂掉,还是因为水平装甲仍然不够坚厚的缘故。

            俾斯麦号击沉胡德,不少原因是因为交战距离远而胡德的水平装甲不够坚厚,

            而俾斯麦号始终不能被舰炮击沉,就是因为交战距离近而它的侧装甲厚。

            近处不能击沉,长时间吊射,呵呵,倒是应该有希望的。

            • 家园 这倒跟反坦克武器的发展趋势挺象

              现在的MBT都披挂一身,距离稍远就打不透,于是就有人想办法从坦克头顶百汇穴下手,开发出攻顶弹药,或者用大炮鸟从上往下打...

              虽然舰炮炮弹是带着角度落下来的,但是要击穿上百毫米厚的装甲还得靠炮口动能 -- 曲射武器打出来的弹丸对目标的毁伤作用一般指靠弹丸爆炸,偶有穿透能力那也基本上是重力加速度做功... 从这个意义上讲舰炮还是不能划归“曲射武器”一类...

              • 家园 呵呵

                老麦所言之“曲射武器靠弹丸爆炸威力而不是靠弹丸动能”,这对二战时期的迫击炮和榴弹炮是对的,最大弹道高也不怎么高,动能当然也大不到哪里去。但是,大口径舰炮的射程在30-40公里以上,最大弹道高近20公里,掉下来的动能就很可观了,何况新泽西的406毫米巨炮的弹丸重几达1吨呢?别的战列舰的弹丸可能没有那么重,但意思是差不多的。

                打坦克的顶攻和大军舰的顶攻出发点不一样,前者是挑“嫩”的地方打,后者是在最大射程上打的副产品。只有用加榴炮打坦克和舰炮顶攻是可比的。

                • 呵呵
                  家园 最大弹道高近20公里?有没有搞错啊

                  可以打下人造卫星了

                • 呵呵
                  家园 这么高?

                  恐怖,真是不可想象啊

                • 呵呵
                  家园 战列舰主炮攻击水平装甲是交战距离变远带来的副产品没错

                  战列舰的侧面主装甲, 还没到现代坦克正面那种bt的防护程度, 只要己方战列舰与对方战列舰相比, 免疫距离大一点, 就不错了. 舰炮的设计, 也是以击穿敌方主装甲为目标的. 其实也跟坦克的炮-甲之争差不多. 攻顶那是轻型步兵反装甲武器的功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