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和朱令案更类似的 不是OJ Simpson 而是 -- bnugirl

共:💬102 🌺355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和朱令案更类似的 不是OJ Simpson 而是

    和朱令案更类似的 不是OJ Simpson 而是Scott Peterson案

    链接出处

    Scott Perterson具体作案的时间 地点 手段 统统不知道 朱令案证据丰富多了

    所有证据 单独哪一条都不够定罪 但是合在一起 陪审团作了有罪的判决 而且是死刑

    只有凶手才会想尽办法cover-up 无辜的人have nothing to hide

    对比贝和孙的表现链接出处[URL=][/URL]

    很明白吧

    所以这个案子 如果真在美国审 非常有可能定罪

    • 家园 朱令案有什么证据?

      无非就二点:1、孙能接触到铊

      2、孙是朱的室友

      其他呢?靠想像?

    • 家园 石毓智:贝志诚的国际大救援:英雄救美还是金蝉脱壳?

      第一次听说这个案子的时候是十年前,那时觉得SW就是凶手,国内太腐败;再一次关注这个案子的时候是SW在天涯的论辩,那时开始觉得SW似乎有被冤枉的嫌疑;如今在看,英雄救美小贝也确实有点儿妖......以往的潜意识里就觉得他的一些做法也有些不对味儿,比如这么热心关注却自称这些年基本不曾亲自去探望过朱令之类。但看到有人这么系统地归纳出来还是觉得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下面是转载

      石毓智:贝志诚的国际大救援:英雄救美还是金蝉脱壳?

      学术研究经验告诉我,要解释一种现象,可以有多种假设。哪种假设能让所有相关现象变得合理自然,那么它就可能是真实的。如果把贝志诚当做嫌疑人,诸多重大疑点就可以迎刃而解。

      朱令案中有两件大事,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忽悠了:一是贝志诚发起的“国际大救援”,二是贝志诚让朱令同宿舍同学翻译邮件。其实,这两事情既不是贝志诚“英雄救美”,也不是他不懂英语真的需要求救。那么,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根据协和医院的记录,主治医师李舜伟在朱令刚入院时就怀疑是铊中毒,并向清华大学求证朱令是否接触过铊。这个发生在3月9日,并记录在病历上。要清楚,贝志诚向朱令父亲要到病例复印后,于4月10才向外国专家求救。有人说贝志诚做了“无用功”,非也,有用着呢,这是贝志诚出于本能保护。

      贝志诚向朱令父亲要病历,并不是真的关切朱令的病情,而是想知道医院是否已经知道朱令是铊中毒。当他获知医院已经朝这个方向调查时,高度地紧张,他不能保证这人命关天的大案没人能破。此时朱令的生死根本不在他的考虑之内,他向国际求助就是引走大家的注意力,使得人们不会怀疑他。因此就可以解释他在国际求助函中明确指示“这可能是铊中毒”,贝要的根本不是外国专家的诊断,而是自己的作秀效果。

      贝志诚这一招很高明,他成功了,迄今为止,还有很多人还被他这一举动所迷惑,还认为这是“英雄救美”的壮举。

      再看4月30日贝志诚到清华找朱令同宿舍同学翻译这件事。这一举动就更没有必要了,为什么?其实你只要知道一个英文单词thallium poisoning (铊中毒)就行了,其他的医疗专业术语根本没有翻译的必要,大夫自然懂,外人懂了也没用。贝志诚为何这样做?

      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被大家忽略了。贝志诚写国际求救函的时候,已经知道医院调查朱令是否铊中毒,他的求助函也指明朱令“可能铊中毒”,外国专家根据他的描写也倾向于这样认为。不要说像贝志诚这个高智商的北大学生,就是一个没有见识的农村人也会想到,朱令可能是被人谋杀。那么,此时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是保守机密,不惊动凶手,便于警察来破案。可是贝志诚在得知医院有这方面的诊断,极为高调把这件事情张扬出去,唯一可能的解释是为了自保,引开警察的注意力,让人们从来不怀疑到他身上。

      当得知协和医院诊断朱令铊中毒,正常人的反应为,自然想到朱令可能被谋杀,马上想到跟朱令朝夕相处的大学同宿舍同学应该是最具嫌疑的,那么此事首先向朱令这些同学保密,免得打草惊蛇,让凶手有时间消灭证据,增加破案的难度。然而,这一切“不幸”地发生了。

      就在贝志诚向“投毒最大嫌疑人”——朱令同宿舍的同学通风报信之后几天,宿舍发生了盗窃案。这是为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朱令宿舍失窃:凶手精心设计的骗局

      上回分析道,当朱令被诊断出铊中毒,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朱令可能被谋杀”。那么,谁是最大嫌疑人呢?自然是与朱令朝夕相处者。朱令的父母就是这样,朱令一旦被确诊出铊中毒,马上到清华要求领导封锁朱令宿舍,因为他们推测同宿舍的女生是最可疑的。请看《真想调查报告》:

      当年在4月29日那天,朱令的亲属早上7点就赶到化学系代理主任薛芳瑜家,希望学校尽快采取行动,封锁现场,把那三个女生安排到其他地方住,并将所有物品留在宿舍等候警方调查取证。但是薛说:不好安排,马上要校庆了,而且他们班女生也安排了五一旅游,不在宿舍,所以,不用封锁现场。

      然而,贝志诚的反应则是正好相反,当他得知协和医院朝铊中毒方向诊断时,马上张扬到国际上;当他得知医院通过化验确诊朱令为铊中毒,却以完全没有必要的理由,向朱令同宿舍的同学透露出“朱令铊被确诊铊中毒”的信息。贝难道不知道这会打草惊蛇,让最大嫌疑人消灭证据吗?显然,贝志诚做的是与朱令父母相反的事情。

      贝志诚于4月30日来到朱令宿舍,要求孙维等两位同学帮助翻译,她们回答要出去旅游。注意,贝志诚是在朱令父母要求清华封杀朱令宿舍的第二天才这样做,根据他此前与朱令家属的互动紧密,贝志诚很有可能知道朱令父母已经要求清华封锁宿舍。贝志诚此时等于“最大嫌疑人”通风报信,故他的行踪更为可疑。贝志诚此行得到的信息就是,五一期间朱令宿舍没人。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请看《真想调查报告》:

      就这样,一直等到五一春假结束后,朱令的亲属才接到通知前往清华派出所做笔录。当时公安十四处的李树森和清华派出所的李慕成都在场,他们通知朱令的家属宿舍发生了盗窃。

      盗窃案就发生在查出朱令是铊中毒和警方介入调查之间,非常准时且及时。

      当然大学期间盗窃案时有发生,倘若我们说时间有可能是一种巧合的话,那么丢失的物品则令人匪夷所思。

      那一天,公安人员对朱令亲属说:宿舍发生盗窃,但好象不是为了偷钱,因为地上散落着很多钱,有硬币有钞票,而且夹在书里的钱也没有丢失,却偷了很多个人物品,但是贵重物品和钱都没有失窃。

      朱令丢失的个人物品清单(已确认)

      (1)隐形眼镜小盒

      (2)口红

      (3)洗发液

      (4)浴液

      (5)水杯(暂时丢失,后来被孙维从床下找到)

      以上丢失物品显示出:这是一场奇怪的盗窃案,盗窃者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铊毒受害者朱令一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个人用品。在朱令丢失和暂时丢失的物品中,有三种刚好与朱令的明显铊中毒反应形成对应,不难推断这几样丢失的物品就是投毒渠道,因极有可能还残留有铊,凶手不得不把它们偷走。

      一般人都会这样想,你看,贝志诚告诉了孙维等“朱令确诊为铊中毒”,马上发生了失窃案,就是凶手在消灭证据。这种推理的荒唐性就在于,《真相》作者在讲投毒过程的时候,把凶手描写得非常专业,深知铊的化学性质;然而谈到消灭证据时,凶手变成了白痴,认定朱令毒发住院后,全北京市没有仪器也没有大夫能够诊断出朱令铊中毒,只有等到贝志诚来“通风报信”时,才慌乱消灭证据。

      假如是孙维投的毒,她应该最关切朱令住院的情况,治疗的进展,而且她有最好的理由常去医院借关照朱令之名这样做,因为都是同宿舍的女同学,合情合理。孙维在朱令住院期间没有太在意治疗的过程,就说明她很可能是清白的。反而,一个不该热心的人此时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他就是贝志诚。根据贝的说法,中学时期他与朱令没有什么交集,大学后也没有来往,然而在朱令住院期间,他却时常往医院跑,甚至一等就是6个小时,还要向朱令父亲索要病历,来个国际大救援。这难道不蹊跷吗?

      《真想调查报告》的作者不知道是糊涂,还是真凶参与起草的,下面的分析正是“朱令宿舍盗窃者”所希望得到的结果。

      那么在朱令离校住院的将近两个月时间里,凶手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处理朱令的这些物品,她为什么没有处理?

      一位网友分析得好:那时一直没有查出朱令的病因,也就没有人想到会是投毒,如果朱令最终因“怪病”死去,谁会想到要去检验她的私人物品呢?如果朱令的亲属来清理“遗物”,发现少了东西,反而引起怀疑,因此凶手那时实在没必要“多此一举”。

      可是4月底,突然被告知查出了病因,并且立了案,这下凶手紧张起来,想到自己下毒的物品里可能还残留有铊,她必须赶在公安到来之前,果断迅速销毁这些对她极为不利的证据,因为根据这些铊残留物可以断定投毒就发生在宿舍内。

      什么结果?就是误导警察,凶手就在朱令宿舍的其他3个女生中,作案现场就是朱令宿舍。

      试想一下,如果真凶就是朱令宿舍的某位女同学,那么她的智力也就是五岁小孩的智力,因为这样做就几乎等于自首,清楚地告诉警察,投毒的地方就是那五样丢失的东西,它们皆装液体,可参合铊盐,而且投毒者就是自己。如果凶手稍微有点智力的话,她不仅会偷朱令的东西,也连带自己和其他女生的东西也“偷”一些,这样就更具有隐蔽性,可以把警察的注意力引到外边。

      大家想一下,一个宿舍有两个同学,一位同学的财物被偷走了很多,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然而另一位的则完好无损。受害者首先会怎么想?没被偷者嫌疑最大。

      凶手精心设计这样的作案现场,目的就是利用正常人的逻辑,诱使警察把嫌疑人锁定在与朱令同宿舍的女生中。这一招很灵,也是导致此案迄今未破的主要因素。

      再回过头来看看贝志诚。4月30日,他一反常人,首先向最大嫌疑人通告“朱令确诊为铊中毒”,并得知五一期间朱令宿舍没人。贝志诚在1995年五一期间的行踪可能就是问题的答案。

      在警察介入之前贝志诚曾窃入朱令宿舍

      来自贝志诚北大同宿舍同学的说辞

      重要进展。

      当年与贝志诚和蔡全清同宿舍的一位同学,以Wuxj的网名2002年3月7日在加拿大的《枫下论坛》上发表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节,就是朱令失窃的喝水杯。请看他的有关描写:

      我记得,因为缺少人手,有一个周末我去清华找他们的同学增援,没有人表现出兴趣。相反,他们可以保持距离。这种冷漠刺伤了我们。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和他们联系过。朱令宿舍她喝水的杯子充满了铊(我记得)。显然她是被身边的人所毒害。主要嫌疑人是她的室友,虽然没被证实。

      这段叙述与朱令案前律师转载的博文《朱令案真想调查报告》有严重出入。根据朱令的母亲和这份调查报告,后来孙维在床下发现的是一个洗干净的咖啡杯。下面是《报告》关于朱令那次失窃物品的清单。

      朱令丢失的个人物品清单(已确认)

      (1)隐形眼镜小盒

      (2)口红

      (3)洗发液

      (4)浴液

      (5)水杯(暂时丢失,后来被孙维从床下找到)

      对上述重要的事实出入,不外乎以下几种逻辑可能性:

      一、这位吴同学根本没有见过这个水杯,只是虚构,目的是构陷朱令同宿舍的女生。那么,谁指使他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二、吴没有见过,只是听贝志诚说的。贝如何知道得这么清楚?

      三、吴和贝4月30日来到朱令宿舍求助翻译,无意中发现朱令的水杯到处是铊盐。这就是神话了,铊不可能还粘在水杯上让你看见。而且一般人也没有见过铊,除非熟悉铊,才会有这样的观察。他在哪见过?

      四、在五一期间那次被盗案中,实际上就是贝和吴等干的,拿走了水杯,粘上了铊盐,准备放回构陷。后来还是决定把一个洗干净的水杯放回,觉得更容易引起警察的警觉。

      五、那次五一盗窃案,吴没有去,只有贝去了,拿走了杯子,粘上铊盐准备构陷,被吴看见了。

      六、那只水杯子可能是盗走后又放回的,因为检查失窃物品时,一定会床下到处找找。朱令宿舍第二次失窃的时间可能就是真凶为了放回水杯。这需要查证孙维何时发现这个水杯。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朱令宿舍五一窃案的主角很可能就是贝志诚和他的同学。贝志诚的这位舍友关于朱令水杯的描写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对破案至关重要。如果将来有一日测谎,应该把这个吴姓同学列为测谎对象。

      贝志诚为何高调为朱令募捐?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说贝志诚是最大嫌疑人,那么他为何高调为朱令缉拿凶手,而且还热情为朱令募捐?

      善良的大众被贝志诚的作秀忽悠了。要知道朱令并没有死,还有5岁小孩的认知能力,假如有一天她恢复了神智,能够记起中毒之前跟谁接触过、吃过谁的东西,这可能就是贝志诚心头挥不去的噩梦。所以说,贝的热心只是一个障眼法,好有借口经常与朱家联系,始终关注朱令的状况,担心哪日朱令真的苏醒过来,指正对他不利的事实。

      这就可以很好解释贝志诚近乎分裂的人格:为何近20年来,贝志诚这个“最热情”“最狭义”的大英雄,一次都没有看过朱令。只在朱令病危时与其他同学匆匆瞄了一眼。最大的可能是,一方面不敢面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怕朱令见到他受到刺激说出什么真相。

      除了募捐,贝志诚热衷于推定凶手。贝志诚通过各种渠道,发动自己的亲友,制造盗窃现场,造谣构陷孙维是嫌疑人。这是把大众和公安局的注意力引向别处,不至于怀疑自己。

      其实,贝在朱令的治疗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包括那次“国际大援助”,实际是协和大夫已经朝铊中毒方向诊断后,贝才这样做的。

      贝这么多年来所有的大动作,什么国际援助,发动清华北大学生翻译,高调募捐,锁定嫌疑人,白宫呼吁书,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自保。如果我判断错了,请贝先生出来反驳。

      通宝推:水随天去秋无际,
    • 家园 明白什么啊

      看了你说的那个scott案的过程,楞是没看出来和朱令案的丁点类比关系。怎么就在美国很可能定罪了?

      scott案有动机,有法医证据。朱令案有什么啊?动机是什么,我怎么一直没见人提到。法医证据是什么?别说就孙维可能接触到铊,当时清华实验室化学品管理松散,所谓只有多少人能接触到只是说说而已。整个证据链差了不知多少。我要是陪审团成员肯定不会定罪的。

    • 家园 看过很多类型的故事与书

      看过很多类型的故事与书,往往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的真相并不是故事开始和发展过程中预想的一样,所以如果没证据就铁证这个人有罪,是有些莽撞的。

      设一下假如,假如孙维不是凶手,站在她的角度想一想,也许她并不是特别喜欢朱令,但起始她对同学的同情,慢慢长达十几年的怀疑中,会变成什么?换成你我,又会怎么样?

      反正无论作为孙维,还是朱令,这一场都是一个悲剧了。

      • 家园 所以阿婆有个《教区牧师宅邸谋杀案》

        凶手就是最初最显眼的人,但是露出马脚是因为有人目击了。

        说到这个,侦探小说通常更倾向证据说明一切的。似乎是因为本格侦探小说为了保持全书的悬念,基本都是到最后攒够了证据把凶手逼出来。

        各种侦探剧往往是早早就给了凶手镜头,用希区柯克的经典手法来制造争分夺秒的紧张气氛,体裁不一样区别还是挺大的

    • 家园 宿舍一群人呢,SP案至少只有老公一个嫌疑人,而且当时就追

      而且是好多年前的案子

      现在美国的liberal氛围这么强

      放现在也不一定定罪的

      • 家园 只有一个嫌疑人, too

        集体作案是网友说的 不是警方说的 警方没找其他人 必定有原因

        • 家园 警方还说解除孙唯嫌疑,现在又说结案了,没法确认哪个人犯案

          你到底信哪个呢?为什么要偏听偏信呢?

        • 家园 警方找她的原因很简单

          清华出了一个只有她能接触到铊的文件,警察不找她谈话那就是公开包庇了。

          但是SW拿出了证据证明实验室毒物管理就是扯淡。这东西就不成立了。

        • 家园 其实我看sw宿舍内部通信很疑惑

          sw实在嫌疑大,可为什么同学在她一边呢?

          如果SP案中,邻居情人都站在老公一方能给他定案么?

          • 家园 我觉得他们是典型的理工科思维方式

            SW她们仨是典型的理工女,

            他们班男生是典型的理工科男生

            帮着本班女生。

            其实sw她们仨很严谨的,

            公开发言之间彼此核对一下,

            这不是理工科发表论文之前

            的必备环节么。

            当时舆论环境对她们那么坏,

            仨除朱令外任何人的名字都不提,

            连BZC或者他死党的名字都不

            提,这也善良得有些过头了吧。

            看SW的发言和BZC的那些话,

            我唯一的感觉就是,这是清华毕业

            生和北大退学生的差别啊。

          • 家园 孙维和同学间存在着基本互信

            孙维及其同学的邮件组能够设立并维持一段时间,我认为必须有一个前提:参与通讯的人出于自愿且互相信任。这是特定人群组织的一般存在规律。她的同学站在她一边是这种互信的直接表现形式,所以我对此并不疑惑。如果有同学不信任孙维,那么这个人最可能的行动是拒绝参与,或被提前排斥。而假如孙维不信任哪怕一个同学,要么她会反对设立这个邮件组,要么自己拒绝参与。(有人把这个互信人群解释为投毒利益共同体,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思维。我认为它显示了对自身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极度焦虑心理。)

            我想提醒的是,这个邮件组成立前后有一个重要事实被忽略了。显然,孙维在邮件组运行之前,并不怀疑任何一个同学对她自证无辜有其他想法。(这里只分析他们的行为和心理,不涉及投毒嫌疑与否。) 孙维信任的人里当然包括了童宇峰。然而,后来孙维向其他同学强烈地建议,把童宇峰排斥在邮件组之外。孙维在这段时间里发生重大思想转变,对童宇峰从起初默认的信任态度转向公开的不信任,可以认定根本起因是童宇峰之前公开发表的帖子与他参与邮件组之后的帖子的巨大差别。这个变化在孙维同学当中是独一无二的,就此我们可以提几个与孙维的投毒嫌疑有关的问题:

            为什么孙维之前是信任童宇峰的,或者,至少是不怀疑的?

            为什么其他同学也是信任童宇峰的?

            为什么童宇峰认为自己是可以被同学信任的?

            假如童宇峰这个变化是因为他对2004至2006年间得到的新证据和信息,经过独立思考。那么这些证据和思考是什么样的?

            假如童宇峰对孙维看法的转变早于2004年,那么为什么在公开场合童宇峰长期保持一种虚假的态度?

            通宝推:三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