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凑个热闹也说点我爷爷那辈的事 -- 断桥残雪

共:💬35 🌺3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凑个热闹也说点我爷爷那辈的事

    这几天连战访大陆,我跟我父亲通电话时他说他高兴得晚上都睡不着。我老婆纳闷了:至于吗?我说你不了解那种情结。我家祖籍在浙江嵊县,嵊县在哪里?是在奉化边上的一个大县。那块地方对国民党而言就象红安之于共产党,革命老区哪。

    先说说我的家族。我这个也算大家族,有一本厚厚的从明代开始的族谱。这个族谱有五个copy, 文革时毁了几个,后来又补上了。族谱分五个人保存,我父亲是其中一个,大概不出意外的话,等我父亲百年之后我就是其中一个了。我看过这个族谱,我的祖上基本上算书乡门第,几百年的耕读出仕的传统,清代时还出了个翰林编修。到了辛亥之后就不太一样了,有从军的,有经商的。从军的清一色国民党,单是将军就出了六七个,当然做到那个位置的人都去了台湾,前些年回来一个探亲的,地方政府还很隆重地搞了个排场。好了扯远了,回来说说我爷爷那辈。

    其实我爷爷死得挺早,四七年就没了,我奶奶守了五十多年寡,现在奔百岁了还精神矍铄。所以我所知到的故事大半是从奶奶那里听来的,小半是父亲那里。我爷爷的爷爷是举人,家底殷实。可惜我太爷爷不争气,抽上了鸦片,虽说不至于倾家荡产,但家景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到我爷爷出世的时候,在家族里也就是中不溜的样子。太爷爷下面有四兄弟,我爷爷最小。这四个兄弟两个暴病而亡,一个死在抗日战场上,只有老大一生平安,寿至近百岁而善终,各有各的命运,说来也是场人间悲喜剧。

    好了先歇口气,回来再续。

    • 家园 顶起
    • 家园 两点修正

      首先感谢各位捧场,这篇东西写出来主要是怀怀旧,里面掺杂着一点个人对时代的感慨,大概我真是老了.:)

      刚跟父亲通了电话,查证了一下,有两点修正:

      1.我们家族只出了一个国民党将军,文中提到的六七个的数目不确切,来源于老家乡亲的回忆,大概包括了邻近村庄和地区的总数。这个不知是否可以在县志里查到。我们家族的那位说来跟我家还是不出五服的亲戚,六七十年代在台湾去世,他的遗孀曾带儿女回大陆探亲,还给乡里的学校捐了点钱。我奶奶娘家的国民党将军比较多。那是嵊县望族,蒋介石的生母也是那个家族的人。

      2.土改时我家评的是下农,不是贫农。据父亲说,当时也是按比例划分的,不知是否确实。

      另外文章里错别字挺多的,大家将就着看,多谢longjuba的debug.

      • 家园 非常喜欢看这种故事,一点一滴都映着历史的波澜,

        比读真的历史书有意思。

    • 家园 【debug】书乡
    • 家园 我喜欢这样朴实的文风,上花

      我们这代人真的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我们的祖辈们所梦寐以求的年代,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只希望中国的老百姓永远不要再受战争之苦,受政治风云变幻的冲击,希望中国人永远不要自相残杀,祖辈的悲剧不再重演。

    • 家园 来献一朵花,顺便认个老乡,也是

      祖籍宁波边上的,虽然不一个县,也从来没去过。

    • 家园 续完

      现在网上年轻人,说到鬼子来了似乎只有两条路,抗日或者做汉奸。但在当时,老百姓听说日本人来了,只有一个念头:逃难。我爷爷一家关了工厂,跟着难民逃回了老家。可怜爷爷奶奶所有的积蓄都投在工厂的设备上,随身的只有一点点钱。一开始县城也不敢呆,一路逃回乡下种地。我爷爷从小就在城里长大,虽说有点地可不会农活,日子可想而知。后来局势稍微有点缓和,回到县城靠打理一个小铺子维生。所以我奶奶对日本人可谓切齿痛恨。直到这两年,有一次我回家说过几天要去日本开会,我奶奶还在嘀咕:“去日本啊,那要小心点,日本人坏着呢。”

      抗战这八年之间,爷爷回过几次杭州看动静。应该说日本人在杭州的纪律还是不错的。诺大个工厂,也没有打劫,那些机器满是灰尘地放在工厂里就是八年。但是因为战争依然继续,时局依然不稳,而我家在杭州政府方面的关系户大多随蒋政权逃往西南,爷爷还是不准备重开印刷厂。而另一方面,毕竟希望还在。

      终于熬到抗战结束,爷爷欣欣然回到杭州,看到的景象却是个晴天霹雳:机器全不见了。四处打听,才了解到工厂作为日产被大员们接收了。我难以想象当时爷爷的心情。八年的期待,八年的苦日子,换来的却是这么个结局。之后两年,直至爷爷去世,他一直在四处奔波疏通关节想把资产要回来,但至死也没有成功。抗战后那么好的形势,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为什么让共产党给赶到一个小岛上了? 从我爷爷的遭遇就可以找到答案。我家算得上国民党的军烈属了,跟领袖还算是小同乡,尚且遭此不幸,那全中国的老百姓又如何?如狼似虎的官僚们把国民党的人心丢尽了,怎能不亡?47年的夏天,爷爷在“上访”的旅途中因传染病去世。那时奶奶还在家里等爷爷回来,等到的却是噩耗,当场昏死过去。直到今天,每当我们外出晚归时,奶奶都紧张得不得了。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因为爷爷的出事,让奶奶等怕了。

      这些就是我爷爷们的历史,其中有英雄的壮烈,也有小人物们的悲哀。我常常想,我们这代人真的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我们的祖辈们所梦寐以求的年代,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只希望中国的老百姓永远不要再受战争之苦,受政治风云变幻的冲击,希望中国人永远不要自相残杀,祖辈的悲剧不再重演。

      天佑苍生。

      • 续完
        家园 咱们英雄本色应该出本书

        题目就叫《我们的祖辈》或者哪位高人给起个名字,就写老百姓的故事。真实、感人!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起谋划一下。

      • 续完
        家园 天佑苍生,就为这个也要大声喝彩。献花致敬
      • 续完
        家园 刚光复的时候,大家对GMD多期望啊。结果接收大员一来,只好去投GCD了
    • 家园 续四

      说到三爷爷的遭遇,我又想起另一个人。此人是我奶奶娘家的亲戚,留过洋,解放前是中国蚕桑界的权威。他家在乡里的口碑很差,解放时土改给评了个恶霸地主。但他却毫发无损,安然在杭州做他的太平绅士,跟我三爷爷是天壤之别。这个例子说明两点,第一,狡兔要三窟;第二,有点专业上的真本事,在关键时刻还是可以保命的。

      终于该说我爷爷了。我爷爷生于1911年,跟中华民国一起出生一起成长。根据我奶奶的回忆,他属于那种头脑灵活但就是不爱读书的人。我的家族读书风气是很重的,有点唯有读书高的味道。我爷爷勉强读到中学毕业,大概有点让太爷爷失望。生活在二爷爷大树的阴影下,这也难免。不过太奶奶最疼的就是这个小儿子,四个媳妇中也对我奶奶最好。至于我父亲,小儿子的大孙子,更是掌上明珠。

      爷爷读完中学就帮家里做点事,直到娶了我奶奶。我奶奶家在那时比我爷爷家有钱多了,嫁妆带来几千块袁大头,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于是爷爷就跟我奶奶用这笔钱做本钱,上杭州做生意。那时大概是三十年代初,中国的政局刚稳定下来,百废待兴,搞实业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我爷爷也不例外。他开的是印刷厂,雇了几个工人。一开始的规模是很小的,类似手工作坊,后来随着经济复苏,印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爷爷的工厂生意也就越来越好,巅峰的时候有十几台机器,几十个工人,这样的规模在当时的印刷业中算是相当大的。工厂的厂址我小时候奶奶曾特地带我去看过,在火车站附近,但这几年杭州变化太大,估计很难找到了。记得我小学毕业考上杭州的一所著名中学时,跟奶奶报喜,奶奶说:“噢,**中学啊,解放前他们的教材和考卷都是我们家印的。”这让我凭添了几分自豪。那时我的爷爷,应该也是志得意满吧。我现在可以想象那时我爷爷家的情形,生活富足,充满了希望,随着父亲的诞生,一切都是那么美满。

      可是,战争爆发了,日本人打进来了,好日子也到了尽头。

    • 家园 续三

      前面说了,三爷爷为人比较吝啬刻薄,其实太奶奶说过他很多次,但三爷爷听不进去。我太奶奶是个很有见识的女人,念过小学(那个年代读过书的女人很少)。太爷爷不长进,这个家很大程度上靠她撑下来。我爷爷去世后,奶奶迫于生计去外地做工,把我父亲留在太奶奶那里直到他上中学,所以太奶奶跟我们这一房是很亲的。啊哟,又扯远了,打住回来。

      后来共产党来了,三爷爷因为家大业大,又对乡亲刻薄,给评了个地主,而且属于那种不太好的重点批判的。这个罪名可大了,家产全部没收,成天挨批,连饭都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我们那边土改,杀人不多,但斗地主还是要斗一下的。据说后来三爷爷饿得不行,挨家地要饭吃,有个好心人给他一碗饭,他狼吞虎咽,就噎死了。这个说法似乎有点演义的色彩,在我想来,一个人落泊到那种程度,心力衰竭,饥寒交迫,暴病而亡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不幸中的万幸是,爷爷去世后,家产就分净了,太奶奶带着我父亲跟大爷爷住在一起。因为太奶奶在乡里的人缘很好,大伙儿又同情我们家二爷爷和我爷爷的遭遇,所以我家其他几支并没有受到三爷爷的牵连。而我奶奶这边,因为家产和土地早就变卖,主要劳动力爷爷又早已去世,据然评了个贫农。这个算是大幸了,对我父亲后来的前程帮助极大。至于我太奶奶,一生劳苦,四子丧了三个,但还是坚强地活下来,晚年安定,一直活到文化革命前,享年86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