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共:💬627 🌺340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多桑蒙古史》、《伊朗通史》都提到罗耳斯坦有国家存在

            《多桑蒙古史 下卷》第271页的注释②:

            罗耳山地也,处忽即斯单、伊拉克阿只迷两地之间。自脱司泰儿赴亦思法杭者,必路经其国。国境自北至南自东至西相距各六日程,为一游牧之国,游牧部落居之。其民与曲儿忒人同种,国中城村甚少。罗耳昔属忽即斯单,有兄弟二人继承其地因分二国。西国邻于伊拉克阿只迷,名小罗耳。东国邻于法儿思,则名大罗耳。1155年间,有曲儿忒酋长名阿不塔希尔(Abou-Taher),据有大罗耳。先是阿不塔希尔之曾祖阿不哈散法思鲁牙(Abou-l-Hassan Fazlouye),以所部百户自速马黑山(Sumac)徙阿勒颇国,五十年前又徙居罗耳,从此阿不塔希尔遂建立法思鲁牙朝(Fazlouye)。其子赫匝儿阿思卜(Hezar-Asb)继立,拓其疆域。其国之半为黍勒人据,亦游牧部落也。赫匝儿首先逐此部落于境外,旋取其地黍里斯坦(Schoulistan),黍勒部人遂徙法儿思。已而哈里发纳昔儿册授赫匝儿为阿塔贝格,传后七人,额弗剌昔牙卜其曾孙也。后此国至1424年顷始灭。——小罗耳自1203年以来属于胡儿失德朝之君长,亦号阿塔贝格,此国在十六世纪中叶才灭亡。

            罗耳斯坦的小国们,国君叫阿塔贝格(Atabeg),在伊朗中西部游牧,对周边强国称臣,花拉子模帝国强大时,称臣于摩诃末,后称臣于伊利汗国。帖木儿时代的关于罗耳斯坦的记载,我手上没有,我估么着他们趁着天下大乱没人管,抢劫过往客商,被帖木儿整肃了一把。大罗耳的最后一位君主,被帖木儿的孙子,太宗沙哈鲁的儿子易卜拉欣(《明实录》叫亦不拉金)平了,布哇写冯承钧译的《帖木儿帝国》写了一笔,没展开细节。更多就不晓得啦。

      • 家园 我怎么搜伊朗百科说伯哈是“门”的意思呢?

        我搜的材料说艾珠丁 (Izz-ad-Din)是“宗教的荣耀”的意思

        这个伯哈=荣耀的意思出自哪里?

        • 家园 巴布(Babu)是门,巴哈(Baha)是荣耀

          见巴哈伊教(Bahá'í Faith)的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há'í_Faith

          Etymology[edit]

          The word Bahá'í? is used either as an adjective to refer to the Bahá'í Faith or as a term for a follower of Bahá'u'lláh. The word is not a noun meaning the religion as a whole.[7] It is derived from the Arabic Bahá'? (????), meaning "glory" or "splendor".[note 3] The term "Bahaism" (or "Baha'ism") is still used, mainly in a pejorative sense.[8][9]

    • 家园 镰仓政权

      镰仓政权:镰仓幕府于1185年由源赖朝创立。总共传国149年。是日本三幕府之一(镰仓,足利和德川)。因根据地在镰仓所以得名。它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武士政权。

      严格意义上说镰仓幕府并不是第一个武士政权。源赖朝在源平合战中打倒的平氏政府和后来征讨奥州的奥州藤原氏政权也是武士政权。但是镰仓幕府确实是第一个正式的武士政权,因为其政府公开以武士阶层建政。以武士阶层的文化为官方正统文化加以崇奉和建设。在制度上承认幕府将军是国家的正式领导人,下辖独立的,完全由武士充任的统治机构。在法令上承认武士是政治的根本,并制定了相关的武士的道德和行事准则。这都是之前的武士政权所没有的。日本的武士政治、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到后来“花是樱花,人是武士”的日本民族性,追根朔源都起源于镰仓幕府。因此其历史意义和后世影响是独一无二的。镰仓幕府经历过两个时期,即源赖朝建政期和北条氏统治期。源赖朝在创业时,颇受北条家的资助。他本人还娶了北条家家主北条时政的女儿北条政子。故北条家在幕府中权力很大,在源赖朝死后,北条家权势进一步增大,由于北条政子在承久之乱中对保存幕府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幕府在承久之乱中胜利后,北条家顺利建立以“六波罗探题”和“评定众”为首的新幕府体系,北条时政自认幕府的“执权”。从此源氏虽然依然为征夷大将军,但是实权实际落入北条家之手。镰仓幕府政权末期,因遭到文永,弘安之役,导致幕府政权的支柱——御家人(幕府直辖的武士)因不堪沉重的军役,或纷纷破产,或加紧剥削农民。加剧的剥削使得农民纷纷组织被后世称之为“恶党”的武装团体来抵抗征税。而同时因土地紧张,战费开支又高,导致幕府无力报偿御家人在战争中的辛劳。这使得御家人极其不满。贫困而又无法得所偿的御家人相互嫉恨,最后引发了御家人的内乱。由于末代执权北条高时为人颟顸无能,浪费无度,使得朝廷再次看到了推翻幕政,夺回权力的机会。最后在后醍醐天皇的号召下,各地不满武士和恶党如新田义贞,楠木正成等组织倒幕军,进攻镰仓。最后由于幕府方大将足利尊氏倒戈,镰仓幕府丧失抵抗力量,最终被新田义贞攻灭。北条氏满门自尽,镰仓幕府灭亡。但是幕府政治作为一种成功了一百余年的政治实践被保留下来,并在之后由足利尊氏继承而延续下去。

      剧本一:奔驰于草原上的狼

      源赖朝:源正二位征夷大将军赖朝。镰仓幕府的创立者。成4里所谓的“台柱”,就是指“栋梁”。武士们对他们公认的领导者,尊称为栋梁。赖朝正式建立幕政后,此称呼逐渐不用而改为“镰仓殿”。

      幼名鬼武者,父亲为源义朝,母为由良御前。其父本是源氏家族的重要干部,因为在“保元之乱”中站队正确,出力甚多。因此受到后白河天皇的赏识,成为权臣和源氏家族的新领导,连带着母子受恩萌,因此赖朝10岁就被封为后宫少进,随后又成了右卫门将监。但是因为其父行事风格刚猛,而且对政经问题的理解不如其政敌平清盛。故在朝廷中逐渐被平清盛压制。源义朝对此情况十分不满。在结合了朝廷内部的争斗后,源义朝于1159年发动武装政变,劫持上皇和天皇,史称“平治之乱”。随后独揽朝政,做了大权臣。但是源义朝行事刚猛粗暴的作风,使得他很快变得不受欢迎。而其政敌平清盛不但兵多将广,处事则更为圆滑,因此受朝廷的赏识。获得大义名分的平清盛率军攻入京都,打败源义朝。迫使其逃亡。结果在逃亡途中源义朝被地方土豪杀死。家族顿时离散。源赖朝也受到连累,本来要被杀死,但是平清盛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饶过源赖朝一命,将其流放到伊豆半岛。时年12岁的源赖朝于是就去伊豆半岛做囚犯,一蹲就是十年。十年的流放生活让源赖朝尝到了世态炎凉,人生辛酸。使他从一个公子哥成长为一个冷峻现实的人物。终赖朝一生,都大多依赖谋略和政策击败对手,而不是靠战场搏杀。这和他这十年的流放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十年教训让源赖朝变得十分世故,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来转换外界的劣势。步入青年期的赖朝长相俊美,气质优雅。而且早年受到的良好教育让他富于男性魅力。这样的人在他流放的伊豆半岛,甚至所在的整个关东地区都是很罕见的。因为关东地区长期以来缺乏中央政府的管制和文化建设,即便是控制了中央政府的平氏,在关东也仅仅是依赖同族出身和有封臣关系的当地土豪来实现统治。日常的政务平氏并不干涉。因此这个地区呈割据状态,而割据一方的封建领主们以封建统治者固有的习性,经常相互攻杀,因此这个地区民风尚武,连领主也大多粗鄙无文。所以赖朝这样有文化有修养的人物是很受欢迎的。于是赖朝一方面结连他人,另一方面使出他的魅力,顺利诱惑了自己的看管者伊东佑亲的女儿八重姬。因此在伊东家挖出一个墙角,建立起一个小集团。伊东佑亲闻赖朝已经和女儿成亲生子后大为恼怒,下定决心杀掉赖朝。而赖朝小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伊东佑亲的二儿子伊东佑清闻讯赶来报信,并将赖朝推荐了其义父北条家,赖朝闻讯后连夜逃跑,托庇于北条家成功。日后将军家族源氏和幕府第一家族北条氏之间的恩怨纠缠就从此而生了。

      北条家家主北条时政为人虽然也不脱关东武士的乡野气,但确实心计深沉而眼光独到。对来投奔的赖朝很是赏识。而且时政想通过监督赖朝来向平氏卖人情。于是同意庇护他。而赖朝在安顿下来之后发现北条时政也有一位大女儿待字闺中。而且这个女儿和八重姬一样,非常喜欢赖朝这样与众不同的人物。于是赖朝故伎重施,顺利把北条时政的大女儿,日后有“尼将军”之称的一代奇女子北条政子拿下了。北条时政闻之大惊,强令拆散这对鸳鸯,将政子嫁给别人。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但是北条政子虽为女儿身,智略不逊于男子。她先以同意婚事为筹码要求老爹继续庇护赖朝,随后在婚礼上周密设谋,结果在洞房中以棍棒打昏新郎,然后连夜逃亡到赖朝处。赖朝见状又惊又喜,随后和政子逃亡到伊豆山神社,被社主收留了。被女儿将了一军的北条时政虽然大怒,但又无法惩治这对鸳鸯(伊豆山神社和政子预定要结婚的山木兼隆之间有纠纷,因此庇护这对夫妇)。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承认了这桩亲事,将赖朝纳为女婿。从此北条家成为源氏最主要的支持者。

      受到北条氏支持而摆脱了囚犯身份,鱼跃龙门的赖朝,马上开始以自己的源氏身份招兵买马。赖朝的父亲义朝在世时,颇为依赖关东出身的武士来谋夺政权。因此在此时的关东地区依然有不少义朝的老部下。闻之赖朝扯旗建政的消息后,其父的老部下纷纷来投。于是赖朝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家臣。逐渐在关东地区小有名气。平氏闻赖朝复起,遂借以仁王造反事件,出兵讨伐赖朝。由于平清盛的横暴,京都内的很多势力开始倾向于源氏,于是赖朝的乳兄三善康信派人赶紧通知源赖朝逃跑。赖朝觉得逃亡是死路,于是联络自己的家臣后组织部队,袭杀伊豆目代山木兼隆成功,正式扯旗造反。平氏闻之,派出大将大庭景亲前来讨伐,在石桥山会战中击败赖朝,几乎擒杀之,只是因为其部下,日后镰仓幕府的第一个权臣梶原景时的叛变,导致赖朝幸运逃得性命。逃亡后的赖朝继续想办法组织力量,而平清盛的专横,使得朝野间对其不满的人很多。特别是平清盛在1179年的治承三年政变时,为了方便拢权,在关东地区大肆册封同族人为国主和目代,削弱当地土豪。使得这些地区的土豪家族极其不满,故赖朝发出反平号召后,这些地区的土豪家族,例如上总广常等,在经过思想斗争后决定投靠赖朝。于是赖朝虽然军事上遭到失败,但是因为抓住了关键性的政治问题,力量反而越加强大,从石桥山时的数百人马一气发展成上万兵力。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被赖朝发挥的淋漓尽致。拥有大军的赖朝随后统军迅速击破了关东地区残余的平氏势力,迅速成为关东地区的主宰者。

      随后赖朝开始了关东地区的建政过程,拙于用兵而精于政道的赖朝发现,单凭过去的依赖血统,亲缘、感情联络和个人魅力来维系封建关系的做法,既不足以长期维持住下属的忠诚,又不利于扩大势力。只能作为临时措施而不可长久。例子就是他的部下甚至有平氏出身的关东土豪。所以为了能维持住他的政权。赖朝必须以更高级别的关系,例如地域和阶层关系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的根基。赖朝意识到,平家出身武士,却背弃起家的武士阶层而融入进传统的京都文化,以文人贵族自居的行为赋予了他一个绝妙的机遇。赖朝很清楚平氏背离武士,拥抱贵族的做法,使得武士们非常不满。因为无论源平,都是依赖武士建政的。但是平氏却坚持传统的贵族政治,视武士为犬马。实际上已经背离武士。而他则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通过抬高武士的地位,提倡武士建政,创造武士国家的办法,将自己变成武士阶层的代言人而受到武士的认同。只要武士,特别是关东这个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偏远地区,民风尚武的地方来的武士能认同源赖朝,那么赖朝就有力量打倒平氏。于是赖朝采纳了大江广元的意见,对内大量招募关东出身的武士,同时设立自己直辖的武士,即“御家人”。从御家人中选拔政府干部。设立三所(侍所,问注所和政所),完善了中央政府。对下则更新国司-地头制度,成立所谓“国御家人”,即使用御家人来当国司和地头来从制度上保证御家人,进而乃至整个武士阶层的权力和利益。其次赖朝公开提出武士是国家主人的提法。规定了以御恩-奉公理论为基础的武士伦理。这就打破了过去武士在地位上低于贵族,被贵族当作犬马而呼来喝去的旧制度和旧理论,使得武士地位大为上升。在道德和制度上长久保证了武士阶层的利益。赖朝的做法大收关东武士之心,随后又升格为武士阶层的代言人,这使得赖朝在关东日益巩固。关东武士虽大多源自平氏,可他们只认源氏和源赖朝,其他人一概不认。这为后世幕府政治做出了垂范。然而在赖朝时期,因为幕府诸事草创,而且尊奉武人的做法合理合法化了各地武人的军阀脾气,所以赖朝时期幕府权威十分有限,不但内部山头林立,外部亦存有各式各样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地方武装势力。赖朝只能依赖政治手腕和谋略计策来维持统治,无法使用道德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所以赖朝死后镰仓幕府发生一系列混乱,内外战迭起,政治混乱助推了日后北条氏上位取代源氏。

      由于平氏横暴,凭借自己的力量,肆意谋夺各地土豪的利益。故赖朝号召讨平的声音一出,全日本的反平势力蜂起,平氏的统治逐渐崩溃。逐鹿群雄纷纷出现。很快赖朝的主要竞争者源义仲就登场了。源义仲也是源氏出身,因为流放到了木曾山附近,所以也以山为姓。又称木曾义仲。赖朝举兵后,木曾义仲受到激励,也举兵讨伐平氏。不过此人不但因为父辈的仇恨而憎恨赖朝,他的为人个性,跟他的堂兄弟赖朝几乎就是一块磁铁的两端。赖朝为人精于政道而拙于兵事,而木曾义仲则正相反。因此木曾义仲举兵后连战连捷。最后于俱利伽罗峠之战中一战全歼平军主力,迫使平氏撤离京都逃亡日本西部。木曾义仲在京都各派反平集团的欢迎下顺利入主。

      但是入主京都的木曾义仲因为不善于政事,行事刚猛蛮横,纵兵行掠,导致入京不久就四面树敌。与此同时平军不断反攻,和木曾义仲胜负对半。于是以后白河法皇为首的阴谋集团和赖朝达成共识,将木曾义仲卖给了赖朝。于是赖朝命令以自己的兄弟源义经和源范赖为首的镰仓军从关东出发,进军京都。木曾义仲的军队是联盟军,其很多部下如今井兼平等只是木曾义仲的盟友,而不像镰仓军是有意识形态支撑,有全套政纲和中央政府的军队。结果木曾义仲在宇治川之战中战败后联盟瓦解,导致自己兵力大为缩水。随后在粟津之战中被源范赖彻底击败,木曾义仲战死。所有源氏的力量都归于源赖朝的旗下。在源氏内讧期间,平氏打了几个胜仗,力量有所恢复。而源氏完成统一后,气势如虹。于是势均力敌的两军大战再开。源军指挥有方,将士愿意用命。而平氏指挥无能,将士相对较弱。于是源军屡战屡胜,最终在坛之浦战役中彻底灭亡了平氏。

      在完成了灭亡平氏报仇雪恨的任务后,赖朝宣布“天下草创”,开始建设武士的天下。为建设天下,赖朝使出阴谋和诬告手段来消灭自己的兄弟,因为当年源氏就是因为内讧严重,结果被平氏趁虚而入,几乎被灭的。赖朝有鉴于此,认为只有把源氏全族的权力集于自家,才是避免家族内讧的方法。于是乎赖朝先指使人诬告义经,随后采信诬告大加迫害,使义经逃亡奥州。随后又借题发挥,利用曾我兄弟复仇案件里关于源范赖的话和表现,圈禁了范赖,并最终编排罪名令其自杀。随后赖朝因义经逃亡到奥州藤原氏政权处,就威逼利诱藤原氏杀死了义经。消除了他这一代时幕府可能的内讧危险。随后又借机讨伐藤原氏,在奥州合战里消灭了藤原氏政权,一举实现了日本的统一。与此同时,赖朝继续建设武士政权,设立了守护职务,和传统的地头配合,完善了武士阶层对国家的控制。又指挥做成了全国的《大田文》,使得土地资料归于中央政府。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第一次有机会能直达封建庄园的基层。因平定日本全土,建立武士政治。1193年,朝廷授予源赖朝正二位征夷大将军头衔,标志着统治日本近680年的幕府时代正式开启。在统治六年后,1199年赖朝死去。享年53岁。

      源赖朝以一流放犯人身份起家,苦干数十年夺取天下,为后世武士政权树立了模板和榜样。亦为日后日本的统一和兴盛定下了基调。而他又做事深谋远虑,手段冷酷。因此他作为日本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伟大英雄,历代被日本人传颂。与他相关的史迹现在都是日本国内著名的历史名胜,历代香火不断。

      源范赖:

      源赖朝之弟。与义经同战木曾义仲与平氏。镰仓幕府成立后,被赖朝疑有谋反之意而被流放伊豆 ,后判死罪。

      北条时政:北条伊豆守时政,镰仓幕府首代执权。镰仓幕府虽然是源赖朝开创,但是仅限于第一代,剩下的时间都是由北条氏掌控。而这个幕府真正的主宰家族的开创者就是北条时政。

      幼名不详,但是史书多以北条四郎称之。北条家本为伊豆国的土豪家族。和其他土豪家族一样,伪造家谱冒充自己是日本四大姓(橘、藤原、源、平)之一的平氏后人。北条家在伊豆国堪为当地望族,北条时政青年时精于算计经营,利用自己辖地内靠近伊豆国国衙,道路便利的特点发展贸易,获利颇丰。而且他也有些勇力,因而使得自己领地发展的十分兴旺。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当代伊豆的豪杰”。为了取悦平家势力,故时政收纳了流放犯源赖朝,打算利用这个人向平家表忠心以求扩大自己势力,结果赖朝反倒诱惑了他女儿政子,和政子成婚后逃亡,并在政子的智略下顺利找到庇护所。弄巧成拙的时政无法惩处这对夫妇,被迫站在源赖朝一方,从此源氏和北条氏捆在了一起。在以仁王造反事件后,因平家追杀赖朝,逼迫赖朝造反。连带着北条时政也跟着女婿造平家的反。赖朝起兵时除了自己父亲时期的老部下之外,所率领的家兵就是北条时政的人。随后北条家和赖朝共进退,数次立下大功。如赖朝在石桥山会战中大败,陷入低谷时。时政亲自出马,说服了甲斐地区的几个源氏出身的土豪起兵支持赖朝,使得赖朝虽败,但凭借政策得力反而扭转了战略劣势。最终成功掌握住了关东。掌握住关东的赖朝开始了建政工作,在赖朝关东建政时期,北条时政为赖朝出力甚多。时政老于政道,他女儿政子又是很得赖朝敬重的女中豪杰。因此在赖朝建政时期北条时政权力大增,一时堪为赖朝的左右手。赖朝对于他老丈人一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老丈人的支持,忧则因为赖朝深知他老丈人为人深通政道,颇有手腕。而且父女皆非等闲之人,这让这家人在赖朝的政权里甚至能压住赖朝本人一头。赖朝是一位冷峻的政治家,对于任何能威胁自己权位的人和事都不给予真心信任。因此他对于他老丈人时政一直心存忌惮。因此他利用后来的伏见广纲私邸破坏事件为借口打压他老丈人家。因为在这个事件里时政因指使他人破坏伏见广纲私邸,结果被赖朝惩处,导致回家反省。这样时政一直被冷落到平氏被消灭后才被再次获得起用。

      1185年,平氏灭亡后,源氏内部各派系的派系对立升为主要矛盾。为了能独揽源氏大权,同时避免源氏之前的分裂情况再现。赖朝迫不及待的想要消灭他的兄弟义经和范赖。为了能够消灭其兄弟,赖朝决定再次请他老丈人时政来协助。当时义经被赖朝迫害,被迫逃离京都后,京都迫切需要新的管理者。赖朝便任命时政为京都守护,率领千余名兵马驰马入京,迅速接管京都防务。当时京都因源平争战以来屡遭兵燹,又因为原来的守护义经逃亡,守备人员群龙无首,使浪人盗贼蜂起,弄得京都治安十分衰败。时政接管京都防务后采用铁腕手段,杀伐果断,甚至不经检非遣使厅(日本古代职能部门,负责京都的警务,缉捕等工作,按照律令制,任何人在捉到盗贼后应将其扭送检非遣使厅处理,不经检非遣使厅许可就惩处盗贼皆为非法)许可就处决犯人。因此到任后数月内就使京都恢复了秩序。时政的手腕让赖朝大为惊讶,忌惮之心再燃。于是赖朝借口京都安定,撤去时政的部兵,并改任一条能保为京都守护。因此北条时政仅仅干了4个月的京都守护就被迫下岗,随后则重新回镰仓做一些建设工作。时政对赖朝的忌惮心知肚明,两人嫌隙顿生。但是时政自认不是赖朝的对手,因此回到伊豆的家中后就开始谋划在赖朝的管制下拓展自己势力的行动。企图建立自己的派系以求自保。时政的自保和跟赖朝之间的嫌隙是日后时政搞执权政治,夺将军权力为己用的原动力。因此时政一方面老实听自己女婿的命令,作为幕府负责建设寺庙的官员到处去修房子。赖朝建政后,出于彰显力量,粉饰太平的目的,对寺庙慷慨捐助。一时多个因战火而毁坏的寺院都得到了复兴。时政抓住机会,利用自己职权借机谋取私利,例如奥州征伐之前,赖朝曾经许愿如能顺利征服奥州藤原氏,则必立大寺庙还愿。奥州征伐之后赖朝要还愿,时政借机说服赖朝在他的老窝伊豆建立了著名的愿成就院。愿成就院建设历经三年,因预算充裕,使得寺院占地庞大,气势恢宏,院内所尊之佛像和珈蓝皆为名工雕琢之上品(愿成就院的运庆五佛像现在是日本国宝)。时政借助督工建造之利,中饱私囊。而且大大扩张了他对于伊豆地区乃至关东地区的影响力,进而使得北条派阀逐步形成。时政在形成派阀后,开始策划阴谋。引发了日本史上著名的“三大复仇”之一的“曾我兄弟复仇事件”。“曾我兄弟复仇事件”是日本史上著名的事件,因年代久远,材料散迭,导致具体真相至今不明。但当代的流行观点认为北条时政在该事件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曾我兄弟中的弟弟曾我时致的庇护人是北条时政。而且曾我时致在报仇后不但没有逃亡,反而莫名其妙的向赖朝的居室前进并打倒多人。现代观点多认为是北条时政暗示曾我时致这么做,因为曾我兄弟的仇人工藤祐经是赖朝的宠臣。而赖朝是否猜到了时政在这个事件中的作用并不明确,但因为赖朝看重其他敌人远甚于时政,需要机会来进行内部肃清,并因此重用梶原景时这种擅长搞政治的御家人。于是赖朝不但没有深究时政的做法,反而利用这个机会来逼杀了自己的兄弟范赖。时政看穿了赖朝的想法,于是他接下来利用镰仓幕府草创,政体不完善使得国内山头林立,而武士的伦理道德体系尚不完整的特点继续策划阴谋,为赖朝打击政敌制造借口,并同时扩大自己派系的实力。时政利用曾我兄弟复仇事件使自己成为伊豆坐二望一的诸侯后(原来伊豆是工藤祐经来制衡时政,他死后时政独霸伊豆国),协助赖朝策划了安田义定冤案,因功受赏为远江守护。随后又受封赏为骏河守护。成为三国守护的时政被公认为幕府大佬,并成为赖朝死后幕府确立十三人合议制度时的十三人之一。

      镰仓幕府是日本当时古来未有的制度,因此很大程度上是要靠赖朝的政治手腕来维系,因此1199年赖朝死去后,政治上并不成熟的源赖家继位为新将军,让镰仓幕府立刻陷入混乱,首先想要打倒幕府,拥立天皇亲政的势力在外掀起骚乱(三左卫门事件),而幕府的御家人内部的各种矛盾都浮出水面并逐步升级。为了保证幕府的延续。赖朝之妻北条政子提议实行十三人合议制,选出幕府的十三位大佬级人物组成内阁代审政事。新将军源赖家只负责最后拍板。随后政子又禁止赖家直接对政事决策。这让赖家极其不满。随后赖家开始利用幕府内部的矛盾,提拔忠于自己的干部来形成自己的派系。赖家的做法让将军从派系的平衡者变成了派系领袖,结果导致赖家成为幕府既有的派系斗争的对象,最终使北条氏篡权成功。首个爆发的派系斗争是幕府的军事派和政治派的斗争。幕府内长期以来存在有一个由梶原景时领导的擅长搞政治的派别,专司为赖朝干脏活搞肃清。因其不打仗却有高位大权,行事又损害了不少御家人的利益,因此遭到那些在前线流血流汗拼命打仗而建立幕府的军头们的嫌恶。因此赖朝死后,御家人就开始弹劾梶原景时。梶原景时为求自保,主动投靠赖家,受到赖家重用。随后因传言梶原景时使出惯用的造谣手段诬告镰仓名将结城朝光,导致朝光聚集起大批军头,签名联署状告梶原景时。随后军头们手持诉状强入政所,迫使将军赖家驱逐梶原景时出镰仓。赖家派遭到重大打击。时政在这次状告中是诉状上签名的66人之一,随后又指示地方土豪袭杀梶原景时,顿收军头之心。北条派越加强大。赖家不得不转而向其岳父比企能员求助。1203年3月,赖家患上重病,一时有死亡之可能。故赖家心急如焚,想要尽可能利用自己权力扩大自己派系。于是赖家打算将大量土地封给自己的儿子一幡和公晓。鉴于这两个孩子年岁尚小,实际受益者是这两个孩子的外公比企能员。然而要封的土地都是已经有主的,赖家这么干就得凭借将军权力强夺土地。赖家的想法被北条政子探知,并迅速通知了时政。时政于是去找大江广元,在其协助下把赖家的做法公之于众。赖家欲夺御家人田地来封赏自己的亲戚的想法大失御家人之心。在御家人看来,他们在前线打仗,流血流汗出力建政,才有了今天的幕府。本来就很瞧不起比企能员这样的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而获得一块土地又十分不易。赖家身为将军,不但不思治政,反而要又要夺其地,而且封赏给比企能员这种人。这就让御家人觉得赖家为人只顾私欲,君不像君。于是时政登高一呼,指责赖家不恤政事应该替换后,御家人纷纷投奔时政。时政成为幕府内反对派的头目。获得御家人支持的时政立即策划阴谋。9月2日,赖家向来探病的比企能员抱怨时政,言语间颇有杀意。结果被北条政子探知报告时政。时政立即设立鸿门宴,以做法事为名邀请比企能员来时政家做客。比企能员不知是计,造访时政宅邸,当时就被枭首。赖家派闻之立即抄起武器死守赖家所在的御所。时政联合各御家人的部队,率军强攻御所。经过半天激战彻底歼灭赖家派的抵抗,随后大杀赖家派成员。9月21日,赖家被迫出家,在北条时政的主导下,源实朝继位为幕府将军。大权正式落入北条时政之手。最初时政想要做政所别当。但因为这个位置是自己的盟友大江广元的。所以时政在大江广元的建议下宣布设立执权一职。自领初代执权。从此直到镰仓幕府灭亡,执权一职都是幕府的最高职务,而将军不过是礼仪性的傀儡而已。

      北条时政掌握大权后已经60多岁,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已经算是高寿了,因此他坐上执权大位后开始考虑传承问题。时政为了维护北条氏政权的稳固,打算肃清关东地区所有忠于源氏将军的人,使关东地区完全属于北条氏所有。这样就保证了将军永远是北条氏的傀儡。于是上任后就开始任用私人做关东各战略要地的地头。时政之妻牧之方知道时政的打算,而牧之方本人权力欲极强,她想通过为老公做成这件事来增加她的影响力,进而让自己亲生的平贺朝雅上位,于是开始四处活动。当时幕府中出身关东,却不太听北条家的御家人中最有名的是畠山重忠。重忠是控告梶原景时的66军头之一,而且还率队灭了比企能员家,甚有功劳。但是重忠是源赖朝的忠实部下,是赖朝托付后事的托孤大臣之一。而畠山家是关东武藏土豪出身,在武藏地区势力很大。因此畠山重忠成为时政的眼中钉。心领神会的牧之方指示平贺朝雅给畠山重忠添堵,最后借助北条政范横死案做诬告,让北条时政集结人马攻杀了畠山重忠。牧之方杀死畠山重忠后自以为功高,进而策划要说服时政废源氏将军,而改平贺朝雅为将军。北条时政拗不过后妻的枕头风,但心里又不太愿意这么干,于是以一种半吊子心理来干这件事。并将口风泄露给了女儿政子和儿子北条义时。政子虽然反感赖家作为,但是他对于老公赖朝的事业还是忠诚的,因此对于她后妈来夺自己老公的基业这件事情十分恼火。于是她结连北条义时,并集合了幕府中的军头们向他们通报这件事。幕府御家人虽然反感赖家,但是他们毕竟是武士,他们能合理合法的拥有政权,是源氏出身的源赖朝为他们争取的。因此他们从哪一方面上来说都只应该尊奉源氏的人为将军。因此军头们宣布为政子和义时撑腰。于是义时和政子与时政摊牌,时政无法对抗御家人的意愿,被迫下野出家为僧。此后时政不问政事,一心游玩山水。最后于1215年病逝。

      北条时政精于政道谋略,擅长借力打力之策。早年能跟随女婿夺天下,虽经波折而不易其志。幕府成立后又借助将军昏庸之机夺权成功,将源氏幕府变为北条氏天下并一直延续下去。确为一代豪杰和一位在日本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北条义时:北条右京权大夫义时,镰仓幕府第二代执权。他是镰仓幕府历史上几位相当有力的执权之一。青年时就经过多次幕府草创时期的惊涛骇浪,在上位后又凭借能力力挽狂澜,巩固了执权政治,是镰仓幕府史上很重要的一位政治家。

      本为北条时政次子,因为生长于北条领内的江间乡,后来继承了北条家江间分家。所以又称为江间四郎。少年时即从军,和父兄一起追随赖朝起兵反抗平氏。赖朝在石桥山战败后,他随侍在侧,矢志不渝。后来因其父时政为赖朝立下大功。助赖朝在关东建政成功,因此赖朝对自己老丈人家大行恩赏。义时受父萌,成为第一批御家人。随后在1181年,赖朝因为苦于其旗下山头林立,他自己缺乏绝对权威,只能被人当作一种旗号和象征,而实权不足的情况。为了建设自己的班底,选拔了11名和自己很亲近的青年御家人作为自己的近卫。赖朝将这些人亲昵的称为“家子”,比作是自家的亲生儿子。义时是这11家子之一,而且在这些人中极其受赖朝赏识,被时人称作是家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一位。随后因为伏见广纲私邸破坏事件,时政受惩罚回家反省,不少北条家的家臣也跟着时政回了伊豆。但是义时没有跟着走,而是继续追随赖朝。结果在赖朝心中大大加分。赖朝在时政回家这段期间努力扩张私人班底,大力培育11家子,让这些家将们都进入军队中,并大加提拔。义时也加入到西征军中,随军向西国进攻木曾义仲和平氏。由于其兄宗时在幕府早期战斗中战死,时政有意培养义时作为北条家接班人。于是义时十分受宠。得到将军和豪门双重信赖的义时也不负众望,在苇屋浦之战中表现出色,击败了少貮种直率领的敌军部队。得到赖朝大力提拔。随后又从军进行奥州征伐,表现也很好,因此升迁极速。后来赖朝上京时,他又作为随员追随。赖朝随后为表示宠幸,亲做媒人为义时提亲,让义时迎娶了号称幕府女官中容貌和权威都排第一的姬之前为正室。这样义时身受将军信赖,豪门力挺,又有枕头风助威,导致地位水涨船高,迅速成为幕府内著名军头之一,赖朝死后,义时名列十三人合议制成员名单。后来又参与到梶原景时之变和比企能员之变中,在两次内乱里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后在北条时政废立源赖家时,义时亲自率兵进入御所抓住将军,并将其押送到伊豆国修善寺关押,并在之后将其秘密杀死。义时做法让他的权势进一步增长,迅速成为幕府内部说一不二的人物。

      在这几次内乱中,义时和他姐姐北条政子结为一伙,逐渐在幕府内形成了一个新的派系。这个派系奉源赖朝的路线为正统,目标是通过建设和维护武士的道德伦理,用道德伦理来抑制幕府内的山头思想,进而完善武士的政治统治。这个派系的特点是忠于源氏但不忠于源氏内任何一个将军,忠于武士但不忠于任何一个武士派系。因为日本人自古以来对“家”这个词定义和他国不同,日本人的“家”的基础不是血缘而是封地。因为日本人的“家”是和领地挂钩的(当时平头百姓没有姓,所以有家名的一定是武士,而武士的家名也就是姓又多来自领地本身的名字),只要继承了家业,并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行事,维护家业振兴的话,日本人认为血统并不重要。因此他们只重视“家名”的存在,对于谁继承了家名,继承者和先代家主之间有无血缘关系则并不在乎。而政子和义时的派系也是如此。对他们来说,武士们在道德秩序上就是将军的封臣。所以将军之位置必须属于源氏,因为将军则是为了建设相关武士道德伦理体系所必须有的一个角色。但是具体是哪一位源氏家人,甚至是不是源赖朝后裔都不重要。不管是源赖家还是之后的源实朝,如果威胁到他们的权位则都必须消除,但是如果有人质疑源氏的将军位置,他们也会坚决反对。所以在源赖家倒台后,北条时政派系想要更进一步篡夺大位,并要为此诬杀畠山重忠时,政子和义时都表示反对,时政拗不过自己后妻的枕头风,半推半就的默认杀害了畠山重忠后,义时一派就和时政决裂了,幕府新的权争开始。最后于1205年,义时和政子在结连了主要的御家人之后和时政摊牌,时政被迫辞去执权职务,随后时政后妻牧之方被强迫出家,牧之方阴谋中的核心人物平贺朝雅之后被幕府逼迫自杀,时政一派彻底倒台,史称牧氏事件。

      牧氏事件后义时升任御家人首座,开始重组幕府,义时首先尊奉了赖朝一系的源实朝为新将军,随后提拔了安达景盛等人进入幕阁,巩固了执权体制。然后义时为了贯彻他这一派的理念,继续进行打压肃清御家人内部异己山头的政策。义时在这件事上比起采用诬告和冤案来肃清御家人内部异己的时政来要来的聪明的多,义时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从此执权颁布的法令末尾署名必须署上各别当的名字,不能单署执权自己的名字。随后义时宣布禁止没收田地,规定御家人所领田地不是犯了大罪的话,一律予以保障,不得随便没收。然后义时在接到有人状告宇都宫赖纲谋反时,对宇都宫赖纲予以宽待,当赖纲表示他要出家后,义时宣布不对宇都宫家予以进一步追究。义时的举动,让幕府人心渐渐安定。稳定了政局的义时开始提拔所谓年来郎从(原来北条家的家丁),准许郎从为武士。加强了自己的地盘。1209年,义时宣布因为各国守护常出消极怠工之人,因此要把守护一职由终身制改为轮换制,结果惹怒了一批御家人。不满北条家的御家人团结在侍所别当和田义盛身边,阴谋反对北条家。

      和田义盛是幕府著名的御家人,是幕府统一天下期间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因为军功赫赫,封赏丰厚,所以成为幕府内比较大的几个独立山头之一。因此长期以来被北条家认为是威胁和削藩对象。1209年,和田义盛提出请求封他为上总国司,并摆出排场说这是一生所望。这种公开向中央要官的行为被政子以巧妙手段化解,但是也加强了义时的危机感,义时决心加快速度收拾和田义盛,于是开始策动阴谋。1213年,和田义盛的亲戚泉亲衡为了博取功名,结连了一批包括和田义盛的儿子和外甥在内的青年武士组成阴谋集团,想要拥立源赖家的遗子千寿丸为新将军以打倒北条家。结果阴谋集团被北条家侦知破获,导致阴谋集团成员悉数被捕。和田义盛闻之后卖出老脸请求幕府赦免自己家人,而义时则抓住这个机会,只同意看在义盛过往功绩的份上赦免和田义盛的儿子,但将其外甥指为主谋,放话要严惩。义盛听说后派出家人90余人前来求情。义时拒绝其请托不说,还下令手下把义盛的外甥绳捆索绑,像牵牲口一样拉到其家人面前判罪。定罪时拉来拉去,横加侮辱。和田家族大怒,义盛也甚为气愤。之后义时下令流放其外甥,并没收其在镰仓的宅邸。这时义盛请求把宅邸划到他的名下,这在当时是符合惯例的。但是义时本是故意里挑外撅以激怒义盛。于是先答应后食言,把宅邸判给了揭发阴谋集团的有功人员,完全不把义盛放在眼里。义盛受不了义时的激将,于是在汇合了自己的郎党和一部分反北条派人士后组成了私兵,于1213年5月23日发动造反,造反军突击将军御所,想要抓住将军作为傀儡。但是义盛做事事机不密,说他要造反的谣言在他起事之前就满城飞舞。随后他在结连造反者时又被人出卖,结果起兵时辰被大江广元侦知,大江广元迅速疏散了御所内重要人物并通知义时,使得义盛袭击御所扑了个空,未能达到目的,随后义时集结起忠于幕府的军力迅速反扑义盛,经过近两天的激战,北条家的军队因人数较多击败了造反军,族灭和田全家。取得和田合战的胜利。彻底歼灭了这个幕府内最大的山头,从此执权政治稳固的在幕府建立了起来。

      稳固建立执权政治,大权在握的义时没有安下心来,因为有人向他密告三代将军源实朝对其不满,意图夺权。而且密告者认为源实朝虽无力反抗,但不甘心当傀儡,意图策划逃亡去中国宋朝,想在宋朝谋取政治支持。义时闻之颇为戒惧,特别是他知道源实朝召见了当时来镰仓访问的中国宋朝僧人陈和卿,召见时三度泣下,还要拜陈和卿为老师到宋朝去修行的情况时,义时大为恼火,心中杀机顿生。于是义时去找政子,两人策划阴谋,决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彻底灭了赖朝的子孙。1218年,因为源实朝加官进爵当上了右大臣,义时宣布进行庆祝活动,陪将军去鹤冈八幡宫拜贺。义时收买刺客,在拜贺仪式当晚发动刺杀,成功杀死源实朝和其舅父源仲章,随后又派出刺客暗杀了源赖朝异母弟的儿子。源赖朝一族被义时彻底灭亡。源氏从此不再作为一个政治家族,而只是作为一个政治象征而存在

      灭了赖朝遗族的义时决定从京城皇室哪里邀请一位地位较高的人来过继源氏家族,而时任后鸟羽上皇本人一直存心打倒幕府恢复王政,却一直苦于没有力量。见到幕府送来机会,就借机想让幕府进行利益让渡,想扩大自己领地,但是义时根本不鸟京都朝廷,见朝廷和幕府陷入僵局,直接派兵进京要求上皇出人。后鸟羽上皇大怒,拒不妥协。双方一直僵持下去。最后摄关藤原家派出一人入赘源氏,成为新将军才把事情摆平。后鸟羽上皇见幕府不逊,立即组织倒幕运动。首先诈称要进行流镝马敬神式,在各地招纳亡命组织军队。随后清洗亲幕府派公卿,1221年5月15日,后鸟羽上皇指幕府为逆贼,起兵倒幕。幕府因遭到多次内乱,力量衰弱,各地土豪以为有机会取代之,于是不少人蜂起加入到朝廷军队中,弄得声势极大。一时间幕府风雨飘摇,甚至御家人也心智动摇,企图叛离幕府。北条政子于是让义时集结了全部御家人当面训话,政子在训话中全面提出了自己派系的理念,指出赖朝和他们这一派前后相继,都是为了武士阶级的利益而奋斗,而对手则是为了旧时代的贵族政治而战。随后义时颁布恩赏令,宣布击败上皇军队后将会均分他们的领地公平赏赐御家人。于是御家人闻言顿生同仇敌忾之心,战意高昂,决心死保幕府和执权政治。接下来义时采用大江广元的计策,趁上皇军队未能完成集结的机会,组织快速部队向京都进军。结果这一奇袭大获全胜,幕府军仅用一个月时间即击破朝廷军队,结束了被后世所称的“承久之乱”。从此幕府统治和执权政治牢固的在日本扎下了根基。统治日本近600余年的武士政治于斯开始。在击败朝廷之后的第二年,义时因病逝世。其子北条泰时继位为第三代执权。义时接管的是一个山头林立的政权,留下了一个稳定坚固的幕府,他这一派系的理想被后代贯彻,为日后日本武士政权奠定了思想根基。

      通宝推:桥上,kiyohide,
      • 家园 镰仓政权2

        大江广原:大江陆奥守广元入道觉阿,镰仓幕府的首代政所别当。镰仓幕府体制内,将军直辖三个主要机构,即政所(政事机构),问注所(司法机构)和侍所(军事机构)。机构最高长官称之为别当。三个机构负责在各方面辅佐将军处理各种政务,而别当就可以说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

        本姓中原,晚年方改姓大江。所以一般称之为中原广元。出自名门大江家。大江家是非常有名的书香门第,家祖大江音人以学识出头,做到东宫学士一职。从此大江家历代诗书传家,传到大江广元之父大江惟光时,因正逢源平争乱,诗书无用,因此家业日蹙。大江惟光无奈之下将广元过继给公卿中原广季。在中原家受良好教育后,学识出众。因此被引入朝廷做下级文官。在仁安三年(1168)当上了缝殿允,后来又升职为安艺权介。

        广元的兄长中原亲能为人热衷权势,但眼光独到,很早之前就认为源赖朝能成大器,因此在源赖朝遭难后和他结为一党,积极为其奔走。源赖朝起兵后,中原亲能逃出京都投奔赖朝,最后成了赖朝和朝廷谈判的首席代表。在兄长的推荐下,大江广元随后也投奔镰仓。镰仓政权草创时,因主力皆为目不识丁之武人,文吏奇缺,故广元来投后马上就被委以要职。先做文吏笔头,后来赖朝创立公文所,大江广元被任命为公文所别当。之后公文所被改为政所后续任。广元为人坚韧,行事冷静而不冲动,自称“自元服以来从未落泪”。因此深受源赖朝赏识,很快就成了赖朝身边的重要谋主。镰仓幕府几乎所有的重要决议的讨论,大江广元都有参与。1185年文治元年,广元提出设置守护、地头等职务。使得幕府的主要支持者“御家人”参与到最基层的政务中,从而成功建立了幕府对全国的统治。由于如此巨大之功勋,广元迅速成为幕府内的元老勋臣。在正治元年(1199)赖朝死后,赖家继承了将军之位。赖家之母北条政子规定赖家不得私自裁决诉讼,而必须由北条时政为首的十三位重臣合议裁决。而广元就位列十三重臣之中。在北条氏和源氏的内争中广元选择支持北条氏,多次出谋划策巩固了北条氏的政权。因而在北条氏夺取实权后,广元依然尊荣。广元在“和田合战”中,说服将军手书退兵诏书,使得镰仓的御家人转入北条氏一派,最终成功镇压了和田氏的反乱而又立大功。到了承久三年(1221)爆发的“承久之乱”中,幕府为了对抗朝廷军队时有固守和进攻两策略。而广元坚决反对固守策略,主张举兵上洛猛攻京都朝廷。而当时的执权北条义时采纳了他的策议,最终幕府军赢得全胜。从而保住了新生的幕府政治。而战后对上皇和公方的处理方案,是广元一手作成的。因而广元历任连署(幕府中仅次于执权的职位,二把手)和评定众(幕府重臣组成的内阁)。嘉禄元年(1225),广元以七十八岁的高龄病逝,结束了他谋臣的一生。其家业由大江亲广继承,依然尊荣无比。

        田山重忠:现在写作畠(zi)山重忠,早期翻译中称为田山。因为日语里面“畠”的意思就是田地。所以这里用的是早期翻译。他绰号“坂东武士之鉴”。坂东就是日本的关东,又称为东国。“坂东武士之鉴”就是关东武士之榜样的意思。

        畠山重忠幼名庄司次郎,生于关东的武藏国(今日本琦玉县),他出自的畠山氏,是著名的坂东八平氏之一秩父氏的同族。所谓坂东八平氏,是源自于恒武平氏的关东地区的八个武士家族的统称。但是源平争乱早期,因为源氏执行的扎根关东的政策,使得坂东八平氏里面许多家族虽然出自平氏,但是效忠于源氏者甚多。其中就有畠山氏。畠山重忠的父亲畠山重能在源义朝于平治之乱中败死后归顺于平氏,效忠平氏20多年。于是畠山重忠早期是源氏的敌人。畠山重忠勇猛顽强,而且力气很大(据文学作品记载他在归顺赖朝后,曾与关东第一相扑手比试武艺,结果将对方肩骨击碎。赖朝曾经要他去帮忙修永福寺,他在搬运木材时大发神威,一人抵了十余人之力)。因此17岁时就已经公认为家督。1180年源赖朝举兵后,平氏调集军队镇压,恰逢此时畠山重能在京都不能回家,于是畠山重忠作为家督聚集起人马,加入了平氏军队。率军击败了站在源氏一方的三浦家,杀其家主三浦义明。

        随后源赖朝于9月再次聚集起军队进攻平氏,这一次赖朝军势甚大,而且赖朝为了分化坂东八平氏,使用对八平氏内部各支系区别对待的方法。畠山重忠见敌军势大,而且被赖朝开出的条件所诱惑,就率军加入了赖朝一方。(畠山重忠去投降时手持源氏的白旗,称这是源赖朝的先祖赐予他的先祖的,他现在将继承先祖的业绩跟随赖朝。这一席话给了源赖朝很大面子。于是赖朝顺势将一条蓝纹图案纹在他的白旗上,这个图案称之为“小纹村浓”,是畠山家的家纹)赖朝闻之大喜,对畠山重忠大加重用,引为心腹。畠山重忠很快就成为赖朝帐下的御家人,在赖朝参拜鹤冈八幡宫时担任警卫工作。

        1183年,将平氏驱逐出京都而占据京都的木曾义仲与源赖朝发生了冲突。源氏内战开始。于是源赖朝命令弟弟源范赖和源义经率领6万骑大军向近江国进军。畠山重忠参加了这次征伐。1184年正月镰仓军与木曾义仲军在宇治川发生激战,畠山重忠一马当先,率领500骑兵率先渡过宇治川击败木曾义仲军,杀死义仲军大将长赖重纲。从而大败义仲军。此战中畠山重忠率军组成马筏泅渡过河。过河时镰仓御家人大串重亲因未能把住,几乎被水冲走,而畠山重忠这时大发神威,一把抓住大串重亲将其投掷出去,使其在所有人中率先登岸。接下来畠山重忠继续和镰仓的敌人战斗,留下了很多传说故事,例如他和义仲之妻巴御前单挑,撕下对方的铁袖。后来他参加了一之谷会战,在会战中作为袭击队走山路袭击对手,因山路过狭,马不能下,畠山重忠居然将马举起,扛在身上一路下山,各随从看到后勇气百倍,使得最后袭击成功。经过这一系列战斗,畠山重忠迅速在御家人中崛起,成为镰仓的一位重要的指挥官。

        在平氏灭亡后,赖朝为了避免源氏分裂再现,就打算清算义经。义经闻之便开始逃亡生涯。义经逃亡前曾打算在京都起兵反对赖朝。赖朝算准此招,统军抢先进入京都,迫使义经逃亡平泉。义经之岳父河越重赖遭到连坐被杀死。而畠山重忠在这次抢入京都中是先锋官,率队首先冲入京都,稳定了京都情势。因此得到了“一番乘”的功劳。河越重赖所领有的武蔵留守所总检校职务就被赖朝给了畠山重忠。而义经的妾静御前也被赖朝俘虏。因为静御前是当时有名的白拍子(一种由原始巫女舞发展出来的舞蹈)歌女。所以赖朝强迫静御前在鹤冈八幡宫为他表演白拍子。史载畠山重忠在这次表演中负责伴奏。而且畠山重忠也精善当时流行的“今样歌”,据称在老远的地方听到也能立即判断是那一首(所以成4里面说他“善歌舞”)。1189年夏,源赖朝准备讨伐奥州藤原氏政权,畠山重忠作为幕府军的先锋官负责打头阵。他在出战时带了80名民夫,还备了铲子和锄头。诸将不解其意。等幕府军到了阿津贺志山时,奥州军在山前竖立营垒,挖了护城沟准备抵抗。赖朝决定强攻敌军阵地,而畠山重忠则趁夜动员了各部队,以民夫为主要指挥,连夜填平了奥州军的护城沟。使得第二天幕府军发动强攻时没有被护城沟水所阻,而直抵敌军营垒前,大大减少了伤亡。因此畠山重忠顿收诸将之心,评定功劳时被赖朝赋予“先悬”(相当于中国的“先登士”,是军功中最大的一级)的功劳。因而在武将中名声日隆。赖朝对畠山重忠非常器重,因此在1199年死时遗言重忠,希望他能守护镰仓政权。赖朝死后,新将军源赖家继承家业,因为赖家非常年轻(即位时仅17岁),不是幕府宿老重臣们的对手,于是北条氏作为幕府的“执权”开始崛起。

        赖家为人年轻气盛,对于自己无权,政事决于重臣的情况非常不满,因此身边开始聚集要利用这种不满的投机分子。其中一个就是源赖朝的亲信,负责政治清洗的梶原景时。梶原景时在赖朝执政时因为负责利用诬告等手段进行政治清洗,招致幕府御家人极大憎恨。赖朝死后梶原景时为了自保,打算继续利用谗言诬告手段打击御家人。于是向赖家进谗诬告御家人结城朝光口出妄言,内有叛心。但是这个诬告随后泄露出去,朝光闻讯大惊,立即纠合诸将讨论。原本就对梶原景时不满的御家人们按耐不住怒火,随后以三浦义村和和田义盛为首一共66名将领发起联署,弹劾梶原景时,畠山重忠亦署名参加。随后军头们强入政所,迫使大江广元将抗议书送交将军。源赖家见状麻爪,不得不下令驱逐梶原景时全家出镰仓。各军头深恨景时,随后就唆使地方武装袭击景时,将其全家杀死,史称梶原景时之变(梶原景時の変)。梶原景时被杀使得幕府御家人和将军赖家之间开始离心离德,因此赖家不得不寻求新的外援以夺权,这回赖家找的是他的岳丈比企能员。而御家人则逐渐投靠正在崛起的北条氏。幕府形成分裂的两大对立集团。1203年,两大集团撕破脸皮开始闹内讧。在这次称为比企能员之变(比企能員の変)的内讧中,畠山重忠站在北条氏一方,率领自己的部下强攻将军居住的御所。重忠的部队经过激战突破了比企家的防御,将其全家杀死。彻底粉碎了将军赖家的集团。赖家随后被逼迫出家,由赖家之弟源实朝继位。从此镰仓幕府的权力彻底落入北条氏之手。

        北条氏建政之后,因其多次依赖御家人消灭政治对手,因此出于造就者亦可能是毁灭者的顾虑,对御家人开始防范。因为御家人按照当时的伦理,必须忠于源氏所出的将军。对他们而言北条氏的专权乃是因为将军年幼无知而又任意妄为,君不像君,所以不得不采用依赖元老勋臣的临时手法而已。这一点是北条氏所不能容忍的,为了更方便的专权。北条氏采取了培养对自己忠诚的御家人,分封自己的家臣成为御家人的手法。而这就把御家人又划成了两派。一派是幕府的御家人,一派是北条氏的御家人。北条氏决心灭掉幕府御家人,将将军彻底变为傀儡。因此作为幕府御家人代表的畠山重忠就逐渐成为北条氏的眼中钉,同时重忠出身武藏国,在当地有很大势力。而北条氏为了方便控制将军,意欲将镰仓附近所有地盘都划到自己的御家人手中。遂任命出身北条氏御家人的平贺朝雅为武藏国的“国衙”。平贺朝雅到任后不满武藏国当地武士团对他的政令的对抗,想要杀鸡儆猴。于是畠山重忠就进了北条氏的整肃名单,而整肃的借口很快就送上门来了。1204年,源实朝将军到京都迎娶坊门信清之女,当时挑选了些长相俊美的年青武士做为随行使者进京。这一行十五人中就有重忠的嫡子畠山重保(其母是北条时政前妻的女儿)和北条时政的儿子政范(其母是北条时政的后妻牧之方)。在进京的旅途中,牧之方惟一的儿子、年青的政范不幸染病,不治而死。到达京都后,这些年青的武士们在平贺朝雅(其妻是牧之方的女儿)家里举行酒宴。宴会中,重保和朝雅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朝雅因此怀恨在心,于是向岳母牧之方进谗言,把政范之死完全归咎于重保。被嫉妒心和报复欲所驱使的牧之方开始向北条时政进言,提议策划铲除畠山家。于是北条时政下令以重忠想要造反为理由布置杀局。准备好的时政向重忠发信,称“镰仓发生异变,火速赶来”。于是重忠于六月十九日,派嫡子重保先行出发。随后,自己带着次子重秀及郎党一百三十余人离开居城菅谷馆向镰仓进发。六月二十二日黎明,受命于北条时政的三浦义村在由比滨设伏杀死了畠山重保。同日,重忠到达二俣川。这时,传来了重保被杀,前方有北条义时率领的大军在严阵以待的消息。家臣们纷纷建议先撤回居城菅谷馆,召集军队,再与北条氏决一死战。重忠却答道:“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既然嫡子重保已死,那我就不必再考虑自己家门了。前些年的梶原氏就是这样做的,结果还是灭亡了。既然我重忠对幕府并没有异心,那么我们就只能继续前进,即便战死,也是武士的荣耀。”于是重忠在鹤峰之麓临河布阵,面对数万敌军,畠山军包括重忠在内也只有一百三十余人。双方从正午开始隔河而战,激战了四个小时。最终,重忠被北条军中的名弓手爱甲三郎射中,死时年仅四十二岁。得知重忠战死,次子重秀也自杀身亡,其部下也陆续战死。

        畠山重忠一生刚烈,军功显赫。为人勇武而个性秉直。他厌恶政治阴谋,屡屡和幕府内的擅长搞政治的御家人,例如梶原景时等人发生冲突。这种处事态度使得他深得身为武人的御家人之心。因此他被阴谋暗算,最终壮烈战死的结局,极大地激起御家人对北条氏的忿恨。所以在他死后北条时政不得已又杀死了平贺朝雅等阴谋分子来堵众人的嘴。虽然畠山家的土地随后被北条氏所吞并。但是畠山重忠以其波澜壮阔的生涯和赳赳武者的个性,成为了历代日本武士心中武士标准的代名词。即便是政敌北条氏,为了培养武士的忠诚精神,也大力宣扬畠山重忠的故事。之后历代武士政权也都承继了这一做法,使得畠山重忠成为一个对后世武士道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影响非常之大的人物。经过历代的宣传,畠山重忠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本人的铠甲“赤丝威大铠”,是日本“三大铠”之一,被定为国宝。他当年的辖地今属琦玉县,因此琦玉县为其立像纪念。而重忠的居城菅谷馆,也被保留下来立为历史纪念遗迹,现在菅谷馆町立菅谷小学校歌的歌词里,仍然在赞颂他。这个町每年都有举行很多以他为主题的庆祝活动。他亦成为日本文学中一个主角而历代传扬。

        熊谷直实:熊谷直实入道莲生,镰仓著名的御家人。他在日本史上出名,主要是因为他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巨作“敦盛”的第一配角。“敦盛”是一部对后世日本文化影响极大的戏剧作品,除了戏剧(歌舞伎)之外还衍生出幸若舞等舞蹈和众多文学作品,都深受日本人的喜好。因此日本人还用敦盛和熊谷来给草取名。称之为敦盛草和熊谷草。日本历史名人织田信长就非常喜欢“敦盛”这个戏剧。据说在每次出征前都会跳这部戏。在他被杀死的时候,他的辞世辞也是“敦盛”中的“人间五十年”这段唱词。

        幼名弓矢丸,出身于武藏国熊谷乡。这个地方长期以来归号为武藏七党的地方武士团管辖。武藏七党虽然出于平氏家族。但因为长期居于关东,在源平合战中更倾向于长期在关东经营的源氏家族。到了直实的父亲的时候才根据地名改姓为熊谷。熊谷直实早年丧父,随后跟母亲一起和舅父久下直光一起生活。他从小习武不辍,因而颇有勇力,尤善弓矢。源平争乱开始时他先和舅父一起为源氏作战,在战斗中颇为卖力,但是依然不受舅父重视。感觉赏不抵功的直实决定改换门庭,投靠平氏。在平知盛手下做事,于石桥山之战中表现出色,协助大庭景亲击败了源赖朝。随后赖朝再兴,受到关东武士的支持后,率领大军进入武藏国。直实见状就再次改换门庭。投靠了赖朝。随后在征讨佐竹家的战斗中表现优异,从此受到赖朝的赏识,于是赖朝把其父留下的熊谷乡依然赐给直实。接下来直实跟随源义经的西征军,向西去进攻平氏,他在一之谷会战中参加了奇袭队,在突袭时一马当先,冲进敌人营地后发现身边仅有儿子直家和部下一人在内的三人组,但是直实毫不畏惧,率两人大呼酣战(所以成4说他“不怕死”)。直实勇力过人,连斩对方数人,吓得敌军大惊,以为直实后面有大量军队赶来,于是四处逃散,一之谷袭击因而成功。直实在这次一之谷战斗中,斩杀了平家著名的将军平敦盛。由于平敦盛是幼年上阵,而且传说样貌秀丽。所以直实杀敦盛这一段故事,被后世人改编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故事“敦盛”。在这部戏里的熊谷直实是一位勇武且粗通音律的战士。他半夜听见对方阵地中传来的,由平敦盛吹奏的笛子声,心颇为所动。对尚不知名的敦盛大起欣赏之感。随后直实在战斗中遭到敦盛,将其轻松打倒。掀开其面具要将其枭首时,发现敦盛乃是一个和自己儿子直家一般年龄的男孩子,且容姿秀丽。随后又发现敦盛腰间插着的笛子,顿生不忍之心。于是直实打算放过敦盛,而敦盛则要求直实杀死自己,称:“源平两家,世代为仇,何况战场之上,两阵之间,岂能对敌人存有怜悯之心?”称如果死于熊谷直实这样的勇者之手,也是一种光荣。最后直实很不情愿的动手将敦盛杀死。在戏中的直实,因为感于自己身为武者,不是诛杀奸恶,却阴差阳错,手刃此风雅有才之少年。因此他觉得世道无常,顿悟人生难测,因此他拿起笛子吹奏一曲之后黯然离去,从此出家为僧,不问世事。这就是日本文学经典题材“敦盛”的故事。“敦盛”这部戏剧情感暗示色彩强烈,而且戏中讲述的这种世事浮沉无常,人生变幻不定的态度,非常符合喜好悲剧的日本人的口味。因此备受传扬,对日本文化中强调轻生重死,死重于生的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现实不是文学作品,熊谷直实在一之谷战斗之后并未出家,而是继续作为镰仓军的一员向平氏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战绩。源平争乱结束后继续当御家人。但是直实为人心直口快,在1187年的鹤冈八幡宫大放生会里因为口无遮拦得罪了赖朝,当时赖朝在放生会上决定举行流镝马仪式敬神。结果直实在这个仪式里被派去管靶子。直实善于弓箭,一向以此自负,却被派去管靶子。这让直实很接受不了,于是他口出怨言。结果被人告发,被罚没收部分土地。从此直实在赖朝心中留下恶感。随后于1192年直实又被扯进一桩官司里。直实所辖的熊谷乡和他舅父久下直光所辖的久下乡之间相邻,两家一直有边界纠纷。由于直实和他舅父常年不睦,所以最终事情闹大,官司打到赖朝的面前。赖朝令两人对簿公堂,当庭自辩。直实虽然为人心直口快,但笨嘴拙舌,说不过舅父。于是眼见情况逐渐不利于他,最后直实大怒。当赖朝的面前大骂久下直光和梶原景时两人勾搭成奸(久下直光找了梶原景时帮他的忙)。随后站起身,将自己的证据委弃于地,拔刀把自己的发髻切下(即不再当武士),随后扭头走人。直实此举让全座皆惊。赖朝颇有所感,于是打算只罚直实一人。而回到家的直实万念俱灰。本在一之谷战斗后他就对世事已有看破之念,因此还接触了被后世称为日本净土宗的开创者的法然上人。这回触怒将军后,直实更无他念,于是他以出家为代价换取幕府的原谅,将家业交给儿子直家后,他拜入法然上人门下,法名法力房莲生。出家后的直实在法然上人出颇受欣赏,作为他的得意弟子而参加了多个寺院的建设活动。包括以他的法名命名的莲生寺(在静冈县藤枝市)。晚年的直实研究起了书法,且颇有所成,他写的莲生起誓状(蓮生誓願状)藏于清凉寺(在京都市),现在也是日本文化史上的一件瑰宝。1206年,熊谷直实圆寂,但是他作为日本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现在仍然备受纪念。

        那须与一:镰仓幕府著名的御家人,此人在日本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而正史则多语焉不详之处。故流传到现在也大多以传说形式存在。

        本名宗隆。与一是俗称。因为他是那须家家主那须资隆的第十一个孩子。当时习惯凡是十以上的儿子不称十一,而称与一。所以历史多以那须与一称之。那须家本是日本下野国(现日本枥木县)的一个土豪。自称出自藤原氏。与一早年生涯不详,但据称生来善于射箭。因为家族和源氏有渊源,所以他后来加入源氏军队中,追随源义经参加和平氏的战斗。参加了屋岛之战,他在这一战中以神乎其技的射术而名列史册。围绕着他的传说故事也大多基于这一箭。根据传说故事,当时源平两军对阵屋岛。平氏为了打击源氏的士气,故意派出一艘小船,载着花样年华的美少女,立起红底金箔的日之丸小扇,前往源氏阵地挑衅。称源氏武士无勇,不能抵少女。义经则派出那须与一接战。令其射掉扇子。此时小船停在箭程边线左右,船上小扇随着波浪起伏而摇摆不定,以当时的弓箭射程和技术,其射击难度可想而知。那须与一领命之后纵马入海,先祝祈,随后高呼“南无八幡大菩萨”,一箭成功射中70余米外的小扇。随后平军又派出一个舞者,再乘船出击,于箭程边线舞蹈,结果又被那须与一射中。源军闻见后皆猛拍自己的箭囊,欢声雷动,士气大振。而平军越加气沮。随后平军丧失战斗意志,全军放弃屋岛基地逃跑。源氏取得了决定性的战略胜利。因此那须与一这一箭定乾坤的故事也因此流传下来。他的祝祈词也成为日后日本武将在射箭时常用的祝祈词。源赖朝知道与一的功劳之后大为欣悦,因出于宣传需要,而对与一射落扇子的事迹大加宣扬。那须与一的故事也随着源氏幕府的建立和相关文化的形成,而成为日本武士文化中的一个很经典的传奇而被人熟知。与一因此功劳,得到了源赖朝的厚赏。封给五个庄子,而且其兄长皆获幕府赦免(与一的9个兄长都加入了平氏军队,平氏失败后被通缉)。战后的与一回到家乡,在继承了家业后努力建设,利用幕府宣扬自己武功的便利,来谋求那须家的发展。与一的做法获得成功,那须家在老巢下野国始终保有很大权势,以至于到了足利幕府时期依然是一家有力的土豪,和其他七家土豪一起合称“关东八屋”(関東八屋形)。作为历史名门而一直延续,香火到德川幕府时期依然不断。先是做藩主,后来因为违反幕规而被废藩,但是子孙仍然做为德川幕府旗本,是幕府的四大“御礼众”之一(负责各路诸侯参见将军时的引路员)。明治维新后,这个名门作为幕臣之一,迁往北海道进行开拓事业。最后到了近现代才因为“弘前大学杀人冤案”而彻底告消失。与一因为生涯传奇,振兴家业有功。所以他被后代的那须家奉为真正的家祖。那须家原来家主的幼名都叫太郎,因为与一的功劳,之后皆改为与一。

    • 家园 【原创】帖木儿帝国 1 拔喇卡的

      楼主邀请我填《成吉思汗4》帖木儿帝国的坑,盛情难却,不才见笑了。

      《成吉思汗4》帖木儿帝国派系出现了5个人,我介绍下其中的3个,兀斯曼、拔喇卡的、帖木儿。按难易程度的倒序,先说拔喇卡的,其次兀斯曼,最后说帖木儿。

      拔喇卡的

      王治来的《中亚通史》译作赛义德?别列克(Sayyid Baraka, 1343~1404),看名字就知道,此君是第三伊玛目,殉难者侯赛因-本-阿里(Husayn ibn Ali, 626—680)的后代。680年,听说老对手倭马亚朝哈里发穆阿维叶死了,侯赛因带上家人前往伊拉克首府库法(Kufa),在卡尔巴拉附近遭到倭马亚军队截杀,光荣殉教,被后人尊称为殉难者的主人(Sayyid ash-Shuhada),到了帖木儿的时代,所有侯赛因的后代都叫赛义德。

      拔喇卡的是忒儿迷(Termez)人,现在叫铁尔梅兹,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南方,阿姆河北岸,河南岸就是阿富汗。此地历来是中亚通往呼罗珊(Khurasan)的最重要渡口,没有之一。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主力进出阿富汗都走铁尔梅兹大桥。在中世纪,忒儿迷是中亚地区赛义德的聚居区,被成吉思汗追杀至死的花拉子模沙摩诃末,在他最风光的1210年代,与巴格达的黑衣大食打擂台,准备拥戴一位忒儿迷的赛义德做哈里发,还没等实施,蒙古洪水来了。

      拔喇卡的是当地的一位伊斯兰长老(shaykh),音译叫谢赫、舍黑、沙黑等等,随着帖木儿的崛起,他做了帖木儿的精神导师,按中国的说法就是帝师了。据说拔喇卡的为帖木儿指点迷津,参与谋谟,作为回报,帖木儿将阿富汗的安德胡伊(Andkhvoy)送给帝师做封地。

      拔喇卡的比帖木儿早死一年,帖木儿死在东征中国的路上,之后师徒俩合葬在一个坟墓清真寺里,这种埋葬大人物和圣贤的清真寺,学名叫麻札,帖木儿安排拔喇卡的与自己合葬,也算备极荣哀了。

      拔喇卡的的事迹也就这么点,不过我这里要解读一下回教的苏菲派(sufi)。

      按常见的区分方法,回教分为逊尼派、什叶派两大分支,两者的分野在于对回教早期历史的认识、定性不同。穆圣归真之后,伊斯兰教团领袖的地位由大弟子阿布伯克尔继承,阿布伯克尔采用《古兰经》中出现的哈里发(Caliph),作为自己的头衔,哈里发本意为继承者、代理人,也就是说,阿布伯克尔自称穆圣的继承人,之后的哈里发相继是欧麦尔、奥斯曼、阿里。逊尼派认为,这四位哈里发都是正统、合法的哈里发。什叶派认为,穆圣生前早就指出阿里是自己的继承人,在盖迪尔?胡木(Ghadir Khumm)泉水附近,穆圣明言:“我是谁的主子,阿里就是谁的主子。”据此,多数什叶派认为,阿里才是合法的哈里发,前三位哈里发是篡逆者。

      逊尼派和什叶派,本质上是两个政党,他们的分歧来自对哈里发人选的争议。与逊尼、什叶派的分野不同,苏菲或苏菲派与常规流派的歧义在于修行方式。

      苏菲(sufi)一词来自阿拉伯语的羊毛、羊毛织物或羊毛衫锁服(suf),《明实录》译作“梭幅”。明洪武25年(1392),帖木儿向朱元璋进贡,“贡马八十四匹,驼六只,绒六匹,青‘梭幅’九匹,红绿‘撒哈剌’二匹及镔铁刀剑盔甲等物”。从帖木儿的贡品清单看,买卖越做越大的帖木儿,似乎在用“梭幅”来嘲笑老朱是个出身低微、来历不明的苏菲托钵僧(dervish),镔铁刀剑则用来炫耀武力。

      9世纪中叶,苏菲这个名词,初次出现于阿拉伯文献中,用来称呼某一类禁欲主义者。早期苏菲们热衷苦修、隐修、禁欲,生活朴素,甚至以乞讨为生,只穿着羊毛梭幅,所以叫做苏菲。

      在教义、教法的学习方式方法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与许多其他宗教、学派一样,伊斯兰教将教义、教法分为内在的(bātin)、表层的(zahir)两个领域。前者被称为内学,音译为巴颓尼,他们认为宗教的真理具有内在的意义或微言大义,但是被表面的形式(Zahir)所掩蔽罢了。苏菲们关注内学远远超过外学,或者说苏菲属于内学领域。所以苏菲们不太重视日常的宗教活动,如星期五聚礼。再往外延伸,苏菲们追求体验真主,并利用一些旁人看来比较古怪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例如土耳其大诗人札兰丁-鲁米 (Jalāl ad-Dīn Muhammad Rūmī, 1207~1273年卒于科尼亚) 创建的毛莱威叶修道团(Mawlawites. Mevlevi Order),使用音乐、诗歌,乃至旋转制造的眩晕来达到体验真主的目的,因此毛莱威叶修道团的成员,被称为旋转的托钵僧(whirling dervish)。

      由于苏菲的神秘主义倾向,追求字面下的内在、隐秘知识,以及在个人体验基础上的宗教经验,而这些知识、体验很难通过个人领悟而得到,所以苏菲们组成了学习小组,并逐渐发展为以某些宗师、长老(谢赫)为核心的修道团,前面提到的大诗人鲁米,就是一个这样的大长老或谢赫,他的后代世袭担任毛莱威叶修道团团长。在帖木儿所在的中亚地区,影响最大的苏菲团体是纳黑失班德团(Naqshbandi),也叫乃格什板顶耶,中国四大门宦中的虎夫耶、哲赫林耶,都是乃格什板顶耶的分支。

      苏菲团体重视师徒相传,所以极为重视传承道统(Silsila),正是由于所遵从的世代相袭的道统,导师、长老才具备了关于神秘奥义的知识,能够指导普通修炼者认识真主、达到真主。而在很多苏菲教团的道统谱系中,都包括第八伊玛目阿里?礼达、第六伊玛目哲耳法尔和第一伊玛目阿里,通过众伊玛目最终和先知穆罕默德建立起联系。据说先知曾经说过,“我是知识之城,阿里是城门”。这则圣训是对阿里在伊斯兰神秘主义中的地位的一个直接指涉,后来被许多苏菲教团引用,阿里因而在苏菲派中享有很高评价。与奥斯曼帝国军事核心——耶尼沙里禁卫军关系密切的逊尼派贝克塔什苏菲团(Bektashi),有一句名言“阿里是真主的外理(Ali is the Wali of Allah)”,“外理”是阿拉伯语,朋友和代理人的意思。

      另外,什叶派中有一则著名的圣训,说先知穆罕默德把女儿法蒂玛、女婿阿里及其他们的儿子哈桑和侯赛因一起叫到身边,将一个斗篷披在他们身上。这象征着先知已经把某种精神指引的力量传递给了法蒂玛,并通过她传递给了众伊玛目。与此相似的是,苏菲教团的长老往往身穿斗篷,并把斗篷传递给信徒,作为道统传承的象征。

      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伊斯兰信众,固然没必要加入苏菲修道团,但如果你向往苏菲或苏菲的知识、精神,也要找一位谢赫做导师或上师,自己做弟子、门徒(murīd),有点佛家的带发修行的意思。帖木儿的这位导师、谢赫,就是本文的主角拔喇卡的。

      综上所述,苏菲与什叶派、逊尼派的分野无关,例如在奥斯曼帝国耶尼沙里禁卫军做精神导师的贝克塔什道团,虽然崇拜第一伊玛目阿里,但它是个逊尼派苏菲团。帖木儿肯定是穆斯林,但他对宗教的态度,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利用,而不是被宗教所左右。帖木儿戎马一生,几乎一直在跟同教的穆斯林作战。好不容易在小亚细亚跟基督徒打了一仗,便急不可耐的给自己加上圣战者——加齐(Qazi, Ghazi)头衔。

      从普通的穆斯林旁观者看来,帖木儿的信仰不纯,或者信的莫名其妙。例如在叙利亚,帖木儿占领原属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的名城阿勒颇——现在叙利亚反对派的老巢,帖木儿询问当地的宗教学者,在战死的人中,是他的士兵们,还是马木留克士兵们有权获得殉道者的称号?简单地说,谁上天堂,谁下地狱。在大马士革,他屠城的借口是,700多年前,大马士革人支持倭马亚朝,而对阿里不敬,于是逊尼派怀疑他属于什叶派异端。在伊朗,帖木儿对什叶派苏菲道团——萨菲道团的团长,未来伊朗萨菲王朝太祖易司马仪大王的高祖父,礼敬有加。在中亚老巢,他把臣民分为12个等级,赛义德、伊斯兰学者们为第一等级。

      如果一定要给帖木儿找个信仰,我认为他是逊尼派苏菲。

      通宝推:桥上,联储主席,五藤高庆,
    • 家园 平泉政权

      平泉政权:指奥州藤原氏政权。因为首府在平泉,所以也有学者称之为平泉藤原氏。奥州是日本地政学名词,又称作叫“奥羽地方”或者“东北地方”。包括现在整个日本本州岛东北部,含现代的青森、岩手、宫城、秋田、山形和福岛六县。奥州藤原氏是日本最古老的地方政权之一。传国约102年(1087-1189)。因古日本史缺乏记载,故起源说法众多。现在最流行的说法为虾夷归化说。即奥州藤原氏原来可能是虾夷人中的贵族,后来归化为大和族。奥州藤原氏本姓清原,和另一家安倍氏大概于897年左右被大和朝廷封为“俘囚主”。负责管理迁回奥羽地区的“俘囚”。所谓俘囚是公元7世纪到9世纪以来虾夷人和大和人之间进行的不断战争中被俘的虾夷人。因大和朝廷决定采用同化这些人,并任用其为边防的羁縻政策,所以这些俘囚逐渐成为类似后世乌克兰哥萨克那种耕战结合的半武装团体。这种半武装团体为大和朝廷的扩张,并最终统一本州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他们也为后世武士阶级的形成和崛起提供了范例。清原家在任俘囚主后通过依靠内外支持,逐渐崛起成为奥州地区的霸主,最后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仅和中央朝廷保持朝贡关系。后来在“后三年之战”中(後三年の役),由著名的四大姓(橘、藤原、源、平)藤原家出身的清原清衡继承家业,并改回原名,从此奥州藤原氏政权就正式创立。奥州藤原氏创立后,一方面借助辖区内有沙金,另一方面赶上中央政局混乱(源平内斗),通过各种贸易大发横财,再通过吸收躲避战乱的难民,一时文武兴盛,到三代家主藤原秀衡时已经成为本州岛一大势力。但是因为藤原秀衡晚年时目光短浅,未能制约崛起的源氏,使得源氏在源赖朝的带领下崛起成为本州岛第一势力。藤原秀衡死后,其子藤原泰衡因争权夺利而引发内乱,使得源氏得以侵攻奥州。最后于1189年8月22日左右源氏大军攻入平泉。奥州藤原氏政权彻底灭亡。

      藤原泰衡(1155-1165):藤原陆奥使泰衡,奥州藤原氏政权的第四代,也是末代家主。

      幼名母太郎,本是三代家主藤原秀衡的次子,但因为是正室所出,所以叫做母太郎。其兄国衡被称作父太郎。因为这个血统关系问题,在其父藤原秀衡死掉后,奥州藤原氏家中开始分派。虽然按照父亲遗愿立泰衡为家主,但作为次子的泰衡派面临着以“长幼有序”为口号的国衡派和“既然长幼无序,更应能者上位”的藤原赖衡派等几个派系。各派并立严重分裂了奥州藤原氏政权,大大削弱了其实力。而源义经投奔奥州,为藤原家的内部争斗增添了更多的变数。藤原秀衡时期,源义经就曾经来投奔藤原家。而秀衡对其武勇非常看重,更因为其身份而将他视为可与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相斗的一件奇货。不仅要求自己的儿子和义经做拜把兄弟,临死前还封源义经为大将,并遗嘱泰衡要“忠于”源义经。这让泰衡对义经非常不爽。而义经本人又因为勇武英俊,在平泉人气极高,有尾大不掉之势,使得泰衡对其越加嫉恨和担忧。因此在藤原氏的内部派系斗争加剧,发展到派系火并阶段时,泰衡更加畏忌义经。在杀害弟弟赖衡后他就决心进行内部整肃,消灭以义经为代表的各路政敌。源赖朝瞧准机会,在后白河法皇处求得讨伐义经的圣旨后,开始向奥州藤原氏政权施压以求加剧其内部分裂。泰衡在获得圣旨后,利用了奥州藤原氏长期以来对朝廷恭顺的态度,向家臣施压出卖义经。1189年4月30日,藤原泰衡派出500余人袭击义经居住的衣川馆,逼得义经自杀身亡。随后泰衡又设计杀害了和义经同气连枝的弟弟忠衡。义经派虽然被铲除,但是奥州藤原氏亦四分五裂。在收到泰衡送来的义经头颅后,阴谋得逞的源赖朝立即起兵,以奥州藤原氏窝藏钦犯为理由讨伐。泰衡虽致书抗辩,但是源赖朝毫不在乎。最后镰仓军队在阿津贺志山战役中以派出别动队迂回奇袭的战术夹击奥州军,将其彻底歼灭。泰衡闻讯后丧失战斗意志,放弃根据地平泉向北逃亡,在逃亡途中被家臣河田次郎出卖和杀害。河田次郎将首级送到源赖朝处后,源赖朝大怒,以事主不忠,卖君无义的罪名将河田次郎斩首。随后将泰衡埋葬在他父亲建设的著名的中尊寺金色堂内。后来在1950年左右,考古学者发掘泰衡墓,在其棺木中发现古代残留的莲花种子。这些种子之后被日本近代著名植物学者学者大贺一郎进行复活培育成功。现在以“中尊寺莲花”而名闻花卉界。

      藤原国衡:藤原泰衡之兄。幼名父太郎。本是三代家主藤原秀衡的长子。由于他生来颇受秀衡喜爱,在弟弟泰衡出生前就隐隐有被立为下任家督之势。所以他从小积极努力,勤于习武。颇有勇名。史载他身材壮大,胯下骑名马“高楯黑”,被当时人目为豪杰。但因为母亲是虾夷人出身的妾,地位卑贱。而弟弟藤原泰衡的母亲则是京都的公家出身,身份尊贵。所以其父秀衡传位于泰衡,他没有被立为下任家督。这个结果导致他非常不满。他的不满之意被有心人利用,因此在平泉政权内部迅速形成一个派系,导致了平泉政权的分裂。其父藤原秀衡在时,已经预见到派系形成,故让国衡,泰衡和义经三人宣誓相互忠诚。企图在其死后维持平泉政权的稳定,但这个苦心未被理解。所以秀衡死后泰衡就对政权内进行政治清洗。因为忌惮国衡的实力,藤原泰衡以娶了国衡的女儿来拉拢国衡。在团结了国衡派系后他动手清洗了弟弟忠衡的派系,将忠衡和义经杀死。国衡因为和泰衡结盟,所以违背誓言,旁观泰衡杀害了义经。泰衡在杀死义经后,准备算计国衡时,正逢源赖朝开始奥州征伐,不得不依靠善于武力的藤原国衡。于是任命其为将军,率军和镰仓幕府远征军交战。率军在阿津贺志山和幕府军交战,在战斗中中了幕府军的夹击战术,战败身死,首级被大串重亲斩下。

      源义经:源左卫门尉义经是日本历史上著名人物和传奇英雄。源平争乱时期的主角之一。因为其悲剧般的经历和结局,所以他的经历极受喜好悲剧的日本人喜爱。在后世屡屡被改编为文学作品的主角。

      源义经出自日本著名的贵族家庭清和源氏。父为源义朝,母为常盘夫人(常盤御前),幼名牛若丸,家中排行第九(源赖朝是他的三哥)。所以又称他为九郎。又因为他官职为左卫门尉,这个职务俗称判官。所以后世文人多以九郎判官来指代他。源义经诞生后不久,父亲源义朝在平治之乱中为平清盛所败逃亡,逃亡途中被人出卖而死。平治之乱后源氏一族非死即逃。常盘夫人带着牛若丸和他的兄弟逃往大和山中。后来常盘夫人的生母被平家逮捕,以此要挟,所以常盘夫人只好携子自首。常盘夫人是当时著名的美人,而平清盛为人好色,故贪恋常盘夫人的美色。常盘夫人又谎称所生者为女孩,又让牛若的兄弟出家。故平清盛赦免常盘生母及牛若兄弟等4人。数年后,常盘夫人又被嫁给公家出身的一条长成,而牛若在7岁时被送到鞍马寺学习。民间传说他在鞍马寺时,由一位称为圣门坊的僧侣处得知自己的身世。于是立志报仇,随后他在僧正谷(僧正ヶ谷)遇到一个武艺高强的“乌天狗”。向他拜师学艺。而鞍马寺住持东光坊某日发现牛若知晓身世,夜遁习艺,而且图谋报仇后大惊失色,虽欲强迫牛若出家,但牛若不肯,最后姑且先起法名为“遮那王”,命牛若静心学习,忘却俗世。但是牛若不能忘却家仇,依然四处习武,颇有所成,甚至以勇武降服了著名的“恶僧”武藏坊弁庆。最终牛若于16岁左右,借助一位奥州商人的帮助,离开鞍马寺逃亡奥州投奔奥州领袖藤原秀衡。逃亡途中牛若为自己元服(即中国的加冠礼,意为该男子已经成人),自名义经。

      藤原秀衡对于投奔来的源义经大为欣赏,将其视为参与源平争乱的一件奇货。民间传说源义经到达之前,藤原秀衡做梦梦见黄金鸽子飞临本城,他认为这是吉兆,应在义经身上。于是藤原秀衡不但三日大宴五日小宴的招待源义经,还对他视之为心腹而大力提拔,让自己的儿子和他成为拜把兄弟,还要求三人约定必须相互忠诚。这为源义经参与到奥州内政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得义经迅速成为奥州内部中某些派系的同盟者。义经成为到奥州的派系政治的讨论主题之一,为他后来起兵反平家的战争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作为外人而参与他家内事,引发了一定的不满。这为后世义经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180年,源赖朝在日本关东起兵倒平,拉开了源平争乱的最后一战“寿永,治承之乱”的序幕。闻之此事的义经马上要求率领自己的部下去关东帮助兄长。藤原秀衡见机会来了,对义经大加资助。于是义经率领本部几百人马去投奔源赖朝。义经到时恰逢源赖朝取得对平家军队的第一场胜利,大胜之喜加之兄弟团聚让源赖朝非常激动,兄弟二人抱头痛哭。随后源义经呆在镰仓,协助兄长建立军队。

      由于源氏是一个大姓,因此下面支系众多。随着讨平战争的开始,源氏各派系也纷纷出现。1183年,源氏军队中的另一派系,源义贤之子木曾义仲起兵成功,在俱利伽罗峠战役(峠是山顶、山路的顶点)中击败平氏军队,成功入京。但因为当年源义贤和源义朝两人因政争而相互残杀,所以木曾义仲和源赖朝相互憎恶。后又因为木曾义仲的军队因缺乏粮食和物资,劫掠京师,大失京畿地带之人心。又因为后白河法皇(天皇退位后出家,称为法皇)想引源赖朝和木曾义仲相互斗争,故挑拨两者关系,于是引发了源氏的内战。源赖朝命令源义经为大将,率领关东源氏军队前往京城攻杀木曾义仲。木曾义仲因和平氏多次征战,虽互有胜败,但是实力已经被大为削弱。已经难以抵抗义经的进攻。两家开战后木曾义仲先在法住寺战斗中获胜,后在宇治川之战中被源义经以高速急袭的方法击败,最后在粟津之战中被杀死,源氏自此统一在源赖朝的旗下。而源义经也因为宇治川之战的胜利而被公认为是源氏的左膀右臂。

      借助源氏内战之利,平氏招兵买马,迅速恢复实力。在木曾义仲败亡后,平氏在赞岐屋岛建立行宫,并控制了山阳道(日本古地名,差不多涵盖全濑户内海北岸,西至山口县,东至兵库县)。因此濑户内海大半落入平家之手。源平征战的前线重回京城附近的摄津福原(今日本神户市),京城有陷落之危。于是源义经受命率军前往摄津,开始征讨死敌平氏。源义经和源赖朝的另一个兄弟源范赖联手,在一之谷地区进攻平家军。源义经先率军以夜袭战术击破三草山的平氏军队。重挫平氏锐气,随后义经将大部队交给源范赖,自己点出70名勇士组成奇袭队,等平氏大部队离开本营去迎战源范赖后,率队越过人迹罕至的悬崖陡路,突然奇袭平氏本营,几乎将此战中的平氏指挥官一网打尽,平氏军队闻讯大败,平家遭到决定性的打击。

      获知此大胜的源赖朝又喜又忧,喜是仇雠大败,忧是自己的兄弟如此能干,使得他的妒忌之心开始上升。同时当年源氏兄弟间大搞派系相争,导致为平氏所灭的前车之鉴,使得源赖朝对自己的兄弟颇为防范。于是源赖朝召回义经,让他守卫京城,而命源范赖去继续进攻平氏的屋岛基地。源范赖虽有才能,但不如义经。因此在藤户和苇屋浦两战取得小胜之后,无法发展为大胜,反而导致自己的粮道被平氏切断。陷入极大的困窘中。于是源赖朝不得不再次起用义经。义经决定率领约150名骑兵的少数部队,渡海前往四国岛,从后背袭击平氏的屋岛基地。战前源氏军队的军监梶原景时提议在船只上装逆橹(海船上的桨,用于使船只倒退)。义经痛斥此为“胆小”之举动,坚定了全体参战人员的信心。随后源氏军队在义经的指挥下前往四国岛,在海上漂了4天后成功登陆,然后源氏军队开始向平氏屋岛基地前进。源氏军队到达屋岛附近时,因敌众我寡,义经便使出空城计,先率军纵火焚烧附近民宅,又大量树立源氏的白色龙胆旗。结果平氏军队以为源氏大军来到,又未能料到顿时丧胆。义经借机率寡兵向屋岛基地猛烈突袭。平氏军队大败,虽然兵力依然占优,但锐气已失。而义经虽然取胜,但兵力远不如平氏,于是乎两军陷入胶着状态。平氏为了展现出己方游刃有余的实力,打击源氏的士气,故意派出一艘小船,载着花样年华的美少女,立起红底金箔的日之丸小扇,前往源氏阵地挑衅。称源氏武士无勇,不能抵少女。义经则派出军中的弓箭名手那须与一接战。小船停在箭程边线左右,船上小扇随着波浪起伏而摇摆不定,那须与一纵马入海,高呼“南无八幡大菩萨”,一箭射中70余米外的小扇。随后平军又派出一个舞者,再乘船出击,于箭程边线舞蹈,结果又被那须与一射中。源军闻见皆猛拍自己的箭囊,欢声雷动,士气大振。而平军越加气沮。随后平军闻之源范赖可能正在率军赶来夹击他们的消息后丧失战斗意志,全军放弃屋岛基地逃跑。义经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此战造成源氏一举夺取濑户内海制海权。濑户内海的河野水军等海盗势力及山阳道和四国岛的武士集团也一一向源氏输诚,平家山穷水尽。

      走到绝路的平家决心拼死一搏,自杀也要来个华丽的。所以随后平家集中了所有的残余兵力于长门国彦岛,而追击而来的源义经和源范赖的部队,借助海盗势力的帮助,也建立起强大的水军。源平争乱的最后一战坛之浦战役于1185年4月25日在关门海峡开战。在这次战斗中义经是水军总指挥。义经在战前又拿出身先士卒的气概,不顾梶原景时的劝阻,决心以自己的旗舰打头阵。开战后,首先平氏军队占优,因为平氏军队精于水战,懂得利用海潮,所以虽然船数不如对方,但却将逆流的源氏军队被压得死死的。义经为了夺回上风,违反当时的战争道德,命令弓手尽力射杀对方的桨手(当时认为桨手是非武装平民,不应攻击)。结果成功使得两方相持不下而陷入僵持,僵持战中平家猛将平教经冲上义经所在船只,追杀义经,逼得义经连换八次座船,史称“八艘飞”。两军一直激战到下午,潮流开始改变,变为顺流的源氏军队开始猛攻平氏,平家见大势已去,纷纷战死或者自杀。平氏一族从此覆灭。源氏报仇成功,结束了源平争乱。

      结束了源平争乱的义经,迅速上升为源赖朝需要肃清的对象。首先源赖朝鉴于过去源氏一族内乱,相互厮杀导致平氏趁虚而入,几乎灭族的结果,对于自己的兄弟十分防范,到战后就准备动手肃清。义经在坛之浦战役中未能缉拿到平氏拥立的安德天皇,和象征天皇权力的镜剑玉三神器。这对于源赖朝想要构建的战后幕府政治造成很大损害。而最让源赖朝不可接受的是,义经在坛之浦战役中为了便于水战,大量任用来自西日本的武士。而源赖朝所依赖的关东武士在战斗中表现并不出色。这使得西日本的武士群体对义经非常支持,而关东武士希望通过这次战斗获取恩赏的希望也落空了。特别是义经不通过赖朝就接收朝廷的官职,而这个官职还是当年平氏院政时期的重要职务御厩司,而且义经还娶了平氏的孤女,平时忠的女儿蕨姬。这让源赖朝认定义经想要靠新平定的西日本地区另立中央,为了不发生新的东西战争,赖朝必须肃清义经。对主子的意思心领神会的梶原景时立即看到了报仇的好机会,于是他反复在赖朝面前说义经的坏话,诬告其要谋反。于是在梶原景时的谗言下,赖朝决心肃清义经,于是他派心腹土佐坊昌来京都谋杀义经。土佐坊昌到达后,纠合60余名刺客来刺杀义经,结果被发现,随后义经集合起忠于自己的部队打败刺客,抓获土佐坊昌。获悉赖朝的阴谋后的义经决定率军造反,而听说事情失败的赖朝立即动员大军去讨伐义经。义经本想去西日本另立中央,但是因为走海路碰上暴风,未能成行。而赖朝的军队高速进入京都,抢先获得天皇诏书,指义经为“朝敌”。使得义经不得不在京都附近搜寻可用的势力来抵抗赖朝。而赖朝则命源有纲和北条时政全力消灭京都地区的义经部下和反镰仓的势力。义经被迫改名换姓多次逃亡,而他的部下也多惨遭杀害。最后在京都地区呆不下的义经开始再次逃往奥州地区。经过多次惊险的逃亡(例如后世日本文学经典题目《劝进帐》),义经成功突破赖朝的封锁线,逃入奥州。藤原秀衡见到义经归来,十分高兴,打算把义经当做自己的首席大将来抵抗源赖朝对奥州将来的侵攻。义经感念藤原秀衡的赏识,率领奥州军在边境线上和镰仓幕府军多次冲突。坐立不安的源赖朝开始通过朝廷向奥州施压,而此时正逢藤原秀衡病死,其子藤原泰衡接位。藤原泰衡对义经在自家国内尾大不掉形成派系的事实坐立不安,而源赖朝也借机加大了压力,声称如果不交出义经,幕府将自行讨伐。而如果交出,幕府可概不追究。于是乎最后藤原泰衡决定出卖义经,1189年4月30日,藤原泰衡派家臣长崎太郎率500人突袭居住在衣川馆的义经。义经因受出卖,深以死于泰衡手下为耻。于是再杀死妻儿之后自杀身亡。享年31岁,其随从8人也都战死或自杀。

      义经一生是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他为人勇猛,战斗中多用身先士卒的奇袭战术来获胜,最终结束了源平之乱。而其身世悲凉,早年丧父,最后被哥哥逼杀。在他死后奥州藤原氏政权被源赖朝消灭,这又让他的故事添上了宿命意味。他又多次娶妻,生涯浪漫。因此极其对喜好悲剧,偏好宿命,而又重视一时浪漫元素的日本人的胃口。故他死后,他的故事成为日本文学的一个固定主题,是日本戏剧、影视、电子游戏中经久不衰的热门主角。久而久之被美化为日本的阿多尼斯式的悲剧美男子样的人物,历代传扬不衰。到了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自我美化,靠一些生搬硬套,荒诞不经的所谓证据,称义经没有死,而是逃亡大陆,最后改名为成吉思汗,一统欧亚云云。贻害后世甚深。在当代,义经的故事仍是日本人影视和艺术中常用的一个主题,最新的舞台剧《义经秘传》作于2012年。

      武藏坊牟庆:武藏坊弁庆是平安时期末期的僧兵,源义经的随从。是日本文学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勇者。他和源义经之间君臣相知的故事,是日本文艺史上的不朽题材。以此主题而做成的作品汗牛充栋。也让他成为了日本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

      实际生平不详,因其人故事皆来自后世的文学作品,因此此人是否存在亦有疑问。正统史料仅能证明源义经确有四名随从,其中包括一人,叫武藏坊弁庆。其为人事迹经后来的历史学者考证,多来自日后著名的比睿山恶僧千光房七郎而不是他。因此弁庆这个人物只能依靠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来勾画此人。据文学作品记载,武藏坊弁庆是一位名叫湛増的寺院住持,强夺某大纳言的女儿为妻,怀胎18个月而生的(也有3年说)。弁庆出生时就有两三岁小孩的大小,发长及肩,牙齿齐全。湛増视之为妖孽,本欲杀之,但被其叔母所阻止,带到京都抚养,命名为“鬼若”(如鬼一般)。随后弁庆去比睿山落发出家,从此改名为“武藏坊弁庆”。但因为脾气暴烈,屡犯清规,结果被寺院逐出。于是之后四处游历,游历时脾气不改,四处行凶,甚至火焚圆教寺宝塔。于是成为出名的“恶僧”。后来弁庆来到京都,在五条大桥进行“刀狩”。只要看上往来武士身上的太刀,便要求与之比武。赢则夺取其刀。弁庆力大无穷,号称有七武器(薙刀,熊手,大锤,铁锯,刺叉,突棒和袖搦),大多都是都是力量型的长柄兵器,因此屡战屡胜。而在遇到源义经之前他已经收集了999把太刀。又看上了源义经的黄金宝刀。要求与之比武,源义经武艺高强、身轻如燕,在比武中成功击败了弁庆,让只知道刚力的弁庆输得心服口服。从此弁庆便跟随在义经左右,成为义经最忠诚的家臣。随之四处征战,屡立战功。到了源义经被源赖朝追杀,逃往奥州时,为经过通关守卫的查验,弁庆急中生智,先奉上假冒的文书,后又以棒击源义经的办法骗过守卫,成功通过关口逃往奥州。这就是日本文艺史上的经典戏剧《劝进帐》的故事。最后源义经在奥州被叛卖,受到藤原泰衡派出的奥州军袭击时,弁庆决心殉主,因而死守衣川馆大门。有鬼神之勇的弁庆挥舞兵器,使奥州军人数虽多,却难以近身。奥州军调来弓手,万箭齐发,刹那间弁庆身上插满羽箭。但只见弁庆仍不见死态,长刀乱斩,状貌骇人。突然,弁庆大刀一收,宛如佛教的仁王(护法金刚)塑像一般傲然而立,嘴角似笑未笑,身躯不动如山。敌军未知弁庆生死,一时间亦无人敢上前探查。后来弁庆被一匹马撞倒,众人方知弁庆早已身亡。这就是著名的“弁庆立往生”的故事。武藏坊弁庆的勇武和他与义经的悲剧性结局,深受偏爱悲剧的日本人的喜爱。对后世日本文艺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小说,能剧,猿乐,歌舞伎等辈出。日本文学作品中的豪杰形象,就多取材于弁庆。民间对弁庆亦长久传诵,多有弁庆石,弁庆塚等景观。现在也是日本人旅游常去的景点。到了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鼓动国民,对弁庆大加神话和鼓吹,将其升为国民偶像,为军国主义扩张事业添砖加瓦。到了当代日本的各种文艺作品中,弁庆仍然是日本作家最主要的创作题材。

      通宝推:环宇7504,
    • 家园 哈夫斯朝

      哈夫斯朝(Hafsid dynasty):马格里布(Maghreb,绿教地政学概念,大概包括现代除埃及以外的全部北非地区。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意思是 “西方”或“日落之地”)诸王朝之一。最后一个统一的马格里布王朝木瓦希德朝解体后,北非地区很快就分离成为多个小王朝。其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王朝——马林朝(Marinid dynasty)、哈夫斯朝和阿卜德-瓦德朝(Abdal-wadid dynasty,又称作宰杨王朝Zayyanid dynasty)。这三个王朝成为现代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始祖。首都是突尼斯城(Tunis)。

      1229年由叶海亚一世(Abu Zakariya Yahya I ben Abd al-Wahid)建立。但是名字用的是家祖哈夫斯(Muhammad bin Abu Hafs)的名字。所以又叫哈夫斯部落(Banu Hafs)。这个家族本是摩洛哥的柏柏尔人出身,来自马斯慕达部落(Masmuda tribe)。木瓦希德朝时期这个家族就已经是木瓦希德朝的名门了(其最早的先祖在木瓦希德朝创始人图马尔特时期就仕宦于木瓦希德朝了)。借助家传的关系,哈夫斯本人在纳赛尔时期出任木瓦希德朝的易弗里基叶(Ifrīqiyah,绿教地政学概念,泛指除埃及外的全部北非地区)总督。并将总督一职变为其家的私产。从而开创了自己的哈夫斯家族。总督位置到1229年传给叶海亚一世时正式宣布独立。然后哈夫斯朝和马林朝与阿卜德-瓦德朝之间展开北非争霸战。哈夫斯朝为应付包括马林朝、沙漠游牧部落和欧洲军队在内的各方军事压力中遭到了数次军事失败。而由于兵乱使得瘟疫在哈夫斯朝领内流行,瘟疫和军事失败给予哈夫斯朝以决定性打击。导致王朝渐渐衰弱。最后哈夫斯朝被奥斯曼帝国征服。随后沦为崛起中的北非海盗王国和西班牙帝国之间争夺的战场。1574年,西班牙将军唐璜(Don Juan de Austria)率军征服突尼斯,迫使哈夫斯朝成为西班牙的臣属。随后哈夫斯朝末代哈里发穆罕默德六世去君士坦丁堡向奥斯曼帝国求援时被斩首。哈夫斯朝彻底灭亡。但是哈夫斯朝的一个王室分支因为被西班牙利用而幸存了下来,最终终老于加纳利群岛。哈夫斯朝时期正逢西班牙“再征服”事业步入高峰期,因此安达卢西亚地区屡遭兵焚,使得人口大规模外逃,导致格拉纳达文化全面衰落和毁灭。但是哈夫斯朝借助这个机会大量吸收难民来突尼斯,同时哈夫斯朝和欧洲和非洲各国大搞贸易,这些措施使得原来贫瘠落后的突尼斯地区大为改观,国家繁盛一时。为现代突尼斯国家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剧本二:群狼的咆哮

      雅夫亚一世:哈夫斯朝异密叶海亚一世(Abu Zakariya Yahya I ben Abd al-Wahid,1203-1249)。

      生于加贝斯(Gabès),父辈本是加贝斯的城守。1229年他继承职位。这段时间内由于木瓦希德朝被阿拉贡-卡斯蒂利亚联合军打败,“再征服”事业兴起,加之木瓦希德朝的内讧,使得木瓦希德朝的权威一落千丈。各地诸侯叛乱频仍。叶海亚一世亦野心勃勃,因此他在收到木瓦希德朝哈里发马蒙(Idris al-Ma'mun)死于内讧的消息后,决定自立门户。哈夫斯朝正式独立。所以他是哈夫斯朝的首代君主。

      叶海亚一世独立后致力于军事扩张,率军东征西讨,屡战屡胜。最大的战果是于1242年击败阿卜德-瓦德朝,迫使其称臣纳贡。随后又多次击败马林朝。成为马格里布三国中最强的国家。叶海亚一世时期,哈夫斯朝的领土包括现在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东利比亚地区全部的海岸地带。达到了领土的最大范围。

      阿芭而:阿巴尔(Ibn al-Abbar 1199-1260),全名Abu Abd Allah Muhammad Ibn al-Abbar. 中世纪著名的绿教诗人、学者和外交家。安达卢西亚绿教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现在的瓦伦西亚,本是瓦伦西亚异密的秘书。因为“再征服”事业的兴起,十字军步步紧逼瓦伦西亚,而瓦伦西亚却无力抵抗。因此他受命书写文书向哈夫斯朝求援。由于行文报告里文笔流畅,诗意盎然。其意恳切,其心拳拳。因此文笔受到很高评价,因而声名鹊起,成为名噪一时的诗人。瓦伦西亚被攻克后,阿巴尔为瓦伦西亚而做的挽诗,被认为是他的水准最高的作品。随后阿巴尔作为外交官流亡到突尼斯定居,继续仕宦于哈夫斯朝。但是他因为行文不慎招致笔祸,结果触怒了穆罕默德一世,被判火刑处死。但是他的作品依然被保留下来,对研究那个时期的北非和安达卢西亚的历史情况有很重要的作用。

      孟塔西:穆罕默德一世(Muhammad I al-Mustansir,1249-1277),这里的穆斯坦绥尔是头衔,经常连接billah,即al-Mustansir billah,意思是神佑胜利者(he who seeks victory in God)

      哈夫斯朝的二代目。早先曾经奉两西西里王国-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曼弗雷德(Manfred, King of Sicily)为宗主(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国王和绿教徒关系非常好,曼弗雷德的父亲腓特烈二世,因为行为品味很像绿教徒,甚至被称为“西西里的受洗算端”,结果晚年时被教皇破门出教)。这样穆罕默德一世可以保障哈夫斯朝对欧贸易的利益。而曼弗雷德则可以对付他在意大利的敌人(两西西里王国和教皇国关系恶劣)。但是随后因为法国派系的查理一世夺取了两西西里王国的权力,使得穆罕默德一世和两西西里王国断绝了来往。在掌握了两西西里王国的治权的法国派系的势力深入了地中海。在种种利益的驱动下(有一批法国商人无法收回哈夫斯朝商人对他们的欠款,所以鼓吹远征。另外路易九世收到消息说穆罕默德一世可能脱教变为极毒徒)。法国派系领袖法王路易九世率领以法军为主的部队开始了第八次十字军。目标是先征服哈夫斯朝,随后以哈夫斯朝为基地去进攻埃及(因为埃及此时的算端拜伯尔斯不在埃及)。但是路易九世率领的法军因预期过于美好,实际准备不足。在登陆北非后方才发现此地环境的恶劣远超想象。面对十字军的进攻,穆罕默德一世在集结了兵力后笼城死守,同时命部队破坏水井。围城的法军发现除了突尼斯城之外找不到清洁的饮用水。由于喝了肮脏的饮用水,导致法军痢疾大面积流行。连路易九世本人都死于痢疾。一团乱的法军随后在腓力三世带领下和穆罕默德一世谈判。最后两家签订和约,两西西里王国恢复了战前的贸易关系,而法军则寸土寸金未得的回到了欧洲。因此穆罕默德一世宣称自己是胜利者,为自己加上了billah的名号。然后穆罕默德一世又借机自称为算端,抛弃了之前使用的副哈里发名号(amīr al-Muslimīn,字面意思是“绿教徒的长官”。这是绿教世界里仅仅比哈里发低一级的正式头衔,因为哈里发的正式头衔叫信士们的长官amīr al-mu’- minīn)。因此他也是哈夫斯朝的第一位算端。随后哈夫斯朝加大了和两西西里王国的贸易,使得经济大为繁荣。1277年穆罕默德一世死去后,哈夫斯朝陷入继承权争斗而大乱。从而一路衰落下去。

      伊文塞德:赛义德-马格里比(Ibn Said al-Maghribi,1213-1286),一般被称作安达卢西亚的赛义德(Saīd al-Andalusī)因为他是安达卢西亚地区出身。他是格拉纳达文化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以其文学、史学和科学研究而闻名于世,他和鲁世德、赫勒敦、拉齐、伊本西那等人并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引进的绿教贤人之一,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

      生于格拉纳达附近的阿尔卡拉-拉-雷亚尔(Alcalá la Real)的一个富裕的商贾人家。因纳瓦斯-德托罗莎会战导致控制南部伊比利亚半岛的穆瓦希德朝逐渐走向解体,故家里人开始向北非迁移。因此他的幼年是在马拉喀什长大的。成人后他出门游学,在塞维利亚受教育。在赛维利亚迷上旅游。因此开始自己行游的历程。大概在1240年左右踏上朝觐之旅,1241年到达埃及亚历山大港。随后因家族生意扩展到此处,他在完成朝觐后留在埃及经商。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写作,在1243年左右,马格里比因为和人打赌(埃及当地人称安达卢西亚地区人不可能有可以和埃及文学相提并论的文学作品,而马格里比则不同意,于是两人赌赛),从而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作品《文豪说》(直译为《杰出者的旗帜和杰出者的目标》,Rāyāt al-mubarrizīn wa-ghāyāt al-mumayyazīn)。这部书收集和刊录了历史上大量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出身的文人的文学作品(大部为诗作,因此亦有人认为这是诗集),并对作者和作品予以立传和评论。这部《文豪说》是首部详尽刊录安达卢西亚文学的文选集。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穆瓦希德朝崩溃后,安达卢西亚地区因“再征服”事业兴起而迅速陷入乱战,导致很多文学作品湮没。而正是因为《文豪说》的收集和编录,当代研究学者才能一窥安达卢西亚地区文学鼎盛期的辉煌情形。《文豪说》收录的作品文笔优美,考证翔实。因此出版后轰动埃及。(在现代西班牙阿拉伯语翻译家戈麦斯教授Emilio García Gómez在1942年翻译此书为西班牙语后,在当代西班牙文坛引起震动,促进了西班牙现代诗作的发展)马格里比亦因此成名。

      成名后的马格里比继续他的旅行,他先后去了叙利亚和亚美尼亚,在旅行中对地理学发生了兴趣。因此一边旅行一边收集地理学信息。大概在1250年左右,马格里比创作了两本极其重要的地理学著作《陆地经纬度测定法》(Kitab bast al- ard fi 't -t ul wa-'l-'ard,The Book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Land on Longitudes and Latitudes)和《地理学》(Kitab al-Jughrafiya)。马格里比的地理学创作,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和收集到的前人的记录,并对这些前人的记录进行了思辩和考虑。因此他的书去芜存菁,堪称是中世纪绿教地理学研究承前启后之作。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除文学和地理学外,马格里比亦对史学有研究,他著有一部《马格里布之书》(Al-Mugrib fī ulā al-Magrib)。此书以刊录马格里布地区的诗人为脉络,通过对这些诗人出生地的风土人情的描述,记叙了当时马格里布地区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此书因为是当时人的考证,历史准确度较好,为后世北非社会历史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254年左右,已经声名大成的马格里比来到突尼斯,被穆罕默德一世录用为官。但他性好冶游,于1267年再次出游伊朗等地。最后于1276年左右才回到突尼斯,最后终老于此。

      塞意狄:哈散-沙德希里(Abul Hasan ash-Shadhili,1196 - 1258),绰号谢赫沙兹里(Sheikh Shazly),是绿教苏菲派沙德希里教团(Shadhili Sufi order,又叫 Shadhili Tariqa)的创始人。沙德希里教团是苏菲派著名的隐修团体之一。旗下分支非常之多,可考证的至少有72个,历史比较悠久的支派有六个,影响力遍布整个绿教世界。在南亚和北非等地势力尤为强盛。其中不少支派一直延续至今,是绿教世界中极为有影响力的大派别和最有代表性的隐修团体。

      1196年生于摩洛哥的休达附近。戈马拉族(Ghomaras)雅法拉部落(Bani Yafrah)出身。其家出自一个“圣裔”望族,据说缘起可追溯到伊德里斯王朝时期。其父经商有成。因此其家家室显赫,家境富裕。哈散本人自幼聪明好学,以个性好奇,善于思辩而闻名。在受马利克派教法学教育期间就多次和老师辩论。以观点出众,能言善辩而颇有名气。长大后更是执迷于思辩,曾多次离城索居,寻静寂以利冥思。后在家庭支持下游学。先至菲斯求学,后不满所学而前往埃及求学。随后又在现今伊拉克地区求师访友。和伊拉克地区的苏菲派名家瓦西提(al-Wasiti)结为师友。在瓦希提的指导下,他返回北非,师从另一位苏菲派名家,摩洛哥出身的谢赫马西什(Sheikh Abd as-Salam ibn Mashish al-Alami)。马西什绰号“西擎天柱”("the Pole of the West"),是当时苏菲派中首屈一指的名家。因此哈散拜在马西什门下后很快就深为折服,于是用心学习并协助老师传播他的思想。因学习努力深得他老师的赏识。因此马西什将他的四大根本信条(as-Salat al-Mashishiya)传授于哈散。后来哈散在他老师的要求下,来到突尼斯的沙德希拉地区(Shadhila)。在当地的岩洞中修行体悟。很快他因修行出名,身边聚集起一个小的修行团体。他老师得知后授予他教师身份,同意他可以自立门户开派收徒。于是于1227年左右,哈散自立门户,以体悟之地来命名,创立了他的沙德希里教团。起先有弟子40余人,号为40友伴(al-awliya al-arba'un)。随后信众逐渐扩大。影响力开始遍及北非各地。随后于1244年左右他迁往埃及,在亚历山大港定居,并开派收徒,使沙德希里教团传入埃及。随后他的教团在埃及大获成功。1258年,因蒙古军灭亡阿巴斯王朝,导致哈里发播难。哈散鼓动其弟子参加驱逐蒙古军队的活动。在鼓动期间病死于埃及东部的胡卖萨拉(Humaithara),死后由他的弟子穆尔西(Abu al-Abbas al-Mursi)继承。

      沙德希里教团在教法上持马利克派观点,其教团特点是强调日常生活甚于崇拜。认为重在人心,而不是重在膜拜。认同如果一个人心中有真猪,应在日常生活里能体现出来最为重要。而膜拜并不是不可或缺的观点。哈散本人重视教众的日常生活,他认为真猪是遍在的,因此日常生活的点滴里面都必然有真猪。所以教众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先过好日常生活,后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体会真猪的伟大。为了表达他的态度,哈散甚至规定教团吸纳新成员时,必须确定新成员有工作可以养家糊口。而无业者和游手好闲者则一律不得吸收进入教团。由于强调日常生活和在生活中体悟的重要性,使得该教团十分亲民,因而极受欢迎。影响迅速扩大,很短时间里就成为埃及最主要的宗教教团之一。并向四海扩散,影响力远及各地。为了纪念这位成功的宗教家,埃及政府将胡卖萨拉改名为沙兹里谢赫镇(Sheikh Shazily),其名延续至今依然使用。而胡卖萨拉的哈散墓也成为圣迹,受到埃及人的瞻仰。每年埃及苏菲派的乌尔节(Urs),都有大批信众到此敬拜。

      通宝推:环宇7504,
      • 家园 哈夫斯朝2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哈尔顿:这位就是中世纪史上著名的哲学和史学大家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1322-1406)。由于他的思想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多个学派都起到了极大的启示作用,所以他又被奉为历史哲学的先驱。赫勒敦一生著述甚丰,对唯心主义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均有涉猎,且成果丰硕。其思想泽被后世,影响深远,因此他又被奉为现代社会学、历史编纂法(Historiography)和经济学之父。成4里提到了他的两部最主要的作品《世界史绪论》(Muqaddimah of Ibn Khaldun, 简称Muqaddimah)和《殷鉴书》(简称为Kitābu l-ibar,全称为Kitābu l-ibar wa Diwānu l-Mubtada' wa l-abar fī tarikhi l-arab wa l-Barbar wa man sarahum min awī Ash-Sha'n l-Akbār,意思是“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的古今历史大纲”或“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历史的殷鉴和原委”,成4里取音译叫做《伊拜儿之书》)

        生于突尼斯,赫勒敦部落出身,因此他本名拉赫曼一般不被人知,史家亦多以赫勒敦称之。生于上流家庭之家,家世十分尊荣。祖先来自也门,属于阿拉伯人中的南人系。家祖乃是后倭马亚王朝时期的将军。后来因后倭马亚朝衰退而迁回北非。但家业依然繁兴,历代均有仕宦。赫勒敦幼时受良好教育,自幼学习经学和诗歌,颇有文名。且受家风影响,对史学颇有兴趣(拉赫曼-赫勒敦的亲兄弟叶海亚-赫勒敦也是当时很有名的史学家,他的关于阿卜德-瓦德朝的历史著述被奉为阿卜德-瓦德朝的官方历史,是现代阿尔及利亚官修史的前身)。后师从当时马格里布的著名学者阿比里(Al-Abili of Tlemcen),学习数学、逻辑学和哲学。又借此进而钻研了人物史,例如图希,伊本-西那,伊本-鲁世德和拉齐的生平。

        18岁时因为家乡瘟疫流行,赫勒敦父母双亡,因此不得不出仕。首先侍奉哈夫斯朝维齐尔伊本-塔菲拉肯(Ibn Tafrakin),当了哈夫斯朝的侍诏(Kātib al-'Alāmah),负责起草哈里发的正式诏书。随后因觉得干的没意思,又加之伊本-塔菲拉肯随后倒台,哈夫斯朝改朝换代。所以赫勒敦决定离开哈夫斯朝,和老师阿比里前往马林朝。在菲斯,他受到了马林朝维齐尔奥马尔(al-Hasān ibn-Umar)的赏识。被推荐给马林朝的法叶斯一世(Abū Inan Fares I)。法叶斯一世让赫勒敦做了他的侍诏,负责书写法令。但是赫勒敦为人热衷事功,看重权力甚于地位。因此对职位很不满意,所以就秘密结连各种反对法叶斯一世的势力,想通过当个劝进功臣的方法来上位。1357年,赫勒敦结连被监禁在菲斯的前贝贾亚异密穆罕默德,企图让他重返贝贾亚。结果事情败露,赫勒敦被捕入狱。但在次年因为法叶斯一世死掉。赫勒敦被他的恩主奥马尔释放并复位。随后赫勒敦又结连王叔萨勒姆(Abū Salem)反对法叶斯一世的继承人易卜拉欣三世(Abū Salem Ibrahim III)。结果这次赫勒敦押注成功,萨勒姆夺位后,提拔赫勒敦为负责司法的大臣。但赫勒敦仍不满足,随后勾结另一个大臣欧麦尔(Ibn-Amar Abdullah),参与了废立萨勒姆的阴谋。阴谋成功后欧麦尔对赫勒敦起了警惕心,以一批财宝酬谢的同时剥夺了赫勒敦的权位。赫勒敦一怒之下欲结连阿卜德-瓦德朝,但是被欧麦尔侦知。于是赫勒敦只能离开菲斯。他下一个出仕的地方是格拉纳达的纳斯尔朝。

        赫勒敦抵达格拉纳达后受到穆罕默德五世的欢迎和款待。因为两人在菲斯时就相互认识和结交,所以穆罕默德五世立即录用了赫勒敦并且着意提拔。1364年,赫勒敦作为穆罕默德五世的使臣,到塞维利亚拜会卡斯蒂利亚王彼得(Peter of Castile,西班牙语里称彼得为佩德罗,所以也叫佩德罗一世Pedro I de Castilla),彼得国王敬佩他的学识和才能,希望以官职相赠而让他留下来,并许诺发还他祖先在塞维利亚的领地。结果赫勒敦因君命在身而一一谢绝。因出使友邦不辱君命,赫勒敦受到穆罕默德五世的重赏,仕途青云直上,很快就成为足以和穆罕默德五世的维齐尔卡提布(Ibn al-Khatib)相提并论的人物。于是乎赫勒敦和卡提布开始权争。赫勒敦本人希望能辅佐穆罕默德五世努力进取,重现后倭马亚朝的辉煌。而卡提布本人则认定纳斯尔朝在“再征服”事业中能够保住现有疆域就该谢天谢地了,而任何进取不但徒然无功,而且还容易把十字军的火力吸引到力量很弱,无力抵抗的纳斯尔朝上。于是权争引发了各种阴谋。最后穆罕默德五世决定选择卡提布的路线,将赫勒敦解除职务后撵走。于是赫勒敦再次回到北非,而此时一份新工作正等着他——贝贾亚算端阿卜杜拉听说赫勒敦下岗后立即组织招聘工作,请他去贝贾亚工作。于是赫勒敦来到了贝贾亚,成了贝贾亚算端的维齐尔,负责收取牧民的税负。阿卜杜拉死后,他又投奔阿卜德-瓦德朝算端阿巴斯(Abū l-Abbas),阿巴斯被马林朝算端阿济兹击败后,他随之下野。以在北非各地从事教育和讲学活动为生。直到1370年,他再次到阿卜德-瓦德朝任职。但是阿卜德-瓦德朝国家衰落,政治混乱的现实使得他对在阿卜德-瓦德朝的任职感到意兴阑珊。1375年,阿卜德-瓦德朝算端阿布-哈木派赫勒敦向比斯克拉的游牧部落(Dawadida Arabs tribes of Biskra)通款,赫勒敦在完成任务后决定不回国,反而投奔了其他沙漠游牧的柏柏尔部落寻求庇护。最后他接收了阿里夫部落的庇护。随后隐居在萨拉麦城堡(Qalat ibn Salama,在现在的阿尔及利亚的提亚雷特附近)中,从事写作。当时他已42岁,他在这里安静地度过四年。在这四年里他完成了巨著《世界史绪论》的初稿。1378年左右,他结束隐居生活,返回突尼斯。被当时突尼斯的统治者阿巴斯看中,录用为官员。他在这段时间里潜心于学术,努力完善他的著作。最后他完成了《世界史绪论》,并将抄本献给阿巴斯。阿巴斯起初很高兴,但是后来因小人中伤,赫勒敦本人也在过往也确实有朝秦暮楚的行为,故疑心他。赫勒敦察觉到了阿巴斯的疑虑,于是主动申请去麦加朝觐,得到了阿巴斯的批准。1382年左右,赫勒敦来到埃及,在当地讲学为生,受到热烈欢迎。随后被埃及马木留克碉楼王朝太祖贝尔孤格得知。将其录用,委以美职。起先录用为爱资哈尔大学的讲师,随后任命为马利克派教法学专职法官和负责司法解释的学者。但是随后因为其他教法学者的反对,仅做了一年就被迫离职。1384年,赫勒敦的家小因海难事故死亡,他本人又被迫辞职,因此遭到沉重打击的他决定完成朝觐。1388年,赫勒敦完成朝觐后返回埃及,在乡下隐居,继续以从事教育事业为生。后来他被迫参与到开罗教法学者反对贝尔孤格的叛乱里。但是贝尔孤格平叛后原谅了他,再次提名他为法官。但是他又因为受到他人排挤,所以最后被迫辞职(赫勒敦先后曾六次任公职,但每次都被迫草草辞职)。

        1401年,由于帖木儿帝国的侵攻,贝尔孤格的继承者,算端法拉吉需要出征去叙利亚抗击帖木儿。根据传统,这种远征时都要带上学者随行。因此法拉吉征召赫勒敦随行。赫勒敦十分不看好这次远征,但是不得不随行。结果法拉吉在离开埃及后,埃及果然爆发叛乱,法拉吉匆匆返回去平叛。而赫勒敦则留在了被围困的大马士革城里。赫勒敦出于未知目的(有谈判说和逃亡说),连夜以绳索坠城而下离开大马士革,结果被帖木儿所获。帖木儿对其十分尊敬,亲自接见他并与他促膝长谈。在帖木儿的要求下,赫勒敦写了一部关于马格里布的长篇报告给了帖木儿。同时赫勒敦向帖木儿送了一套书写工整、装潢精美的《古兰经》和蒲绥里的《斗篷颂》长诗及其他珍贵文化礼品。随后他被释放,回到了埃及。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赫勒敦继续他的教书生涯,或出任马利克派法官公职。最后他因为参加了一个秘密的地下改革团体被当地政府侦知,将其逮捕入狱。随后被释放。最后于1406年3月19日逝世。

        赫勒敦一生善于著述,但其作品多宗教学论述,仅有《世界史绪论》和《殷鉴书》影响深远,因此多为人研究和引用,亦因此闻名。其中《殷鉴书》是首个真正意义上结束了“北非(马格里布)无历史”的史学书籍。当代北非地区的历史,可以说是由《殷鉴书》奠基的。而柏柏尔人游牧部落无信史的局面,也是由赫勒敦结束的。后世北非国家的建立时所依赖的历史,无不与赫勒敦的著作有关。而赫勒敦在《殷鉴书》中的思想论述,超越了传统的史学范畴,首先将史学升级到了哲学层次,将史学和哲学进行了结合。从而为史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赫勒敦之前的史学范畴,主要指人物传记、旅行记和年代志记叙。而哲学则因源于宗教学推理,而属于宗教家的范畴。两者在理论上互不相干。赫勒敦是首个提出历史有哲学,历史是一种可以使用哲学工具,进行哲学推论的科学的理论的史学家。在赫勒敦的理论框架下,历史不止是对一人,一派,一个群体,一个王朝的记叙,亦不止是此人,此派,此群体,此王朝对外在社会有何影响的讨论,而是一种研究大地理范围,长时间跨度里的人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其对后世和对其他因素影响的学术。赫勒敦秉持现代称之为的“大史学”观念(他也因此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大史学”的创建者)。他认为尽管个人会生死,王朝会更替。但是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经济规律这些不受生死更替所累的的历史影响因素,都是真实存在的。因而人类文明,并不像“小史学”理解的那样,仅以人的活动为主题,仅由人的活动来改变。而是会受各种人之外的可能因素影响。所以作为总成各种各种因素,通过研究因素而推导规律的一种科学。历史学必须使用哲学和哲学工具来分析。而历史如是一种科学,那么必有其定律。因此赫勒敦通过对历史的观察、思考和研究来进行推论后,得出了史学研究中著名的赫勒敦四定律。即因果律(一个历史事件必有因果,不可能是有果而无因)、相似率(人性是恒定的,所以即便时期不同,同样的问题前人也必然使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因此历史是可以一再重演的)、可能律(对于传说、神话等史料,在没有其他可信材料对证下,应该将史料中人物默认为鲜活的人,并从人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其行为,而不是把史料人物想象成非人类或者超人类)和变化率(人类历史必然是变化而不是不变的,变化是常态,而不变是特例。而发展是变化的目标)。赫勒敦肯定世界的中心是人,因而推导出四定律。从此历史学成为对于人的研究,而不再是对于人的记叙。赫勒敦的理论亦首创了“大史学”的观念。因为赫勒敦认为史学是有定律的科学,因此必然是超脱于个体的。从此“大史学”和“小史学”的分野就被赫勒敦划开了。因此后世的各种“大史学”流派观念,例如地理决定论(史学理论,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人的身体发育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决定了其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气候论(认为气候变化是历史演变的主要动力)等理论,都是基于赫勒敦的理论框架而衍生的。而他的四定律,则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从此历史成为哲学家和思想家的一件最有力的兵器。而在这柄武器的打击下,人的发展,进而社会的发展,日益成为哲学的主要研究议题,而经院哲学式的或者玄学式的对虚无的讨论则再也无法抵抗这种锤打,逐渐退出哲学思考范围内,并和各种迷信结合,日益成为惑众的工具。后世欧洲哲学的大爆发盖源于此。

        赫勒敦一生比较专注于史学理论的发展,并集中论述史学的原理而没有进一步进行探讨。所以他在严格意义上不是历史哲学的创始人。但是他的史学四定律,为历史哲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而正因为历史哲学的出现,自此之后,历史从单纯的记事,狭隘的笑谈,苍白的吹捧和愚昧的迷信等种种角色中摆脱出来,变成了一门真正意义上的,鲜活的科学,既成为了一个对社会的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体,又被认可为社会发展是有机的,多方面的,需要进行多角度考虑的证明。而成为科学的历史学,真正的担起了“诸学之母”的担子,衍生出了我们现代人所信奉的种种学术、思想和思潮。比如社会学就是从历史哲学的逻辑推导中诞生的(所以赫勒敦经常被认为是社会学的真正创始人)。尽管赫勒敦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历史哲学的创始人,但毫无疑问历史哲学开始于他。正因为赫勒敦的思考,为后世历史哲学家和使用历史哲学的哲学家有了一个基本的思想框架。那些思想史上最显赫的姓名,如孔德、斯宾塞、马基亚维利、孟德斯鸠、维科,黑格尔等等,无不受赫勒敦的影响,无不修习赫勒敦的历史哲学世界观,无不用赫勒敦创造的方法论来研究他们的学术。而这些显赫者的学术成果,构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现代社会的种种思潮的根本。赫勒敦的伟大思考,让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人和学者之一。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盛赞赫勒敦“他在作为一个成年人的54年工作生涯中,用不到4年的‘隐居’就完成了一部著作,从而达到了毕生事业的顶峰。这部著作在视野广阔和深度方面,在聪明才智方面,都可以与修昔底德或马基亚维里的作品相媲美……他精心构思和明确表述了一种历史哲学,这无疑是古往今来、普天之下任何心灵所曾经构想过的这类著作中最伟大的一部。”由于他如此伟大的功绩,赫勒敦亦被称作是61位人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剧本四:出现在西域的狼

        阿夫摩特二世:阿黑麻二世(Abu al-Abbas Ahmad II),哈夫斯朝第19代君主。哈夫斯朝的守成之君。1357年,马林朝的算端法里斯(Abu Inan Faris)入侵并攻克了突尼斯,导致哈夫斯朝一度灭亡。但是随后法里斯因为后方造反,被迫撤退。哈夫斯朝复兴成功。由阿黑麻二世执掌。他执掌期间哈夫斯朝国力贫弱,但因外敌如马林朝等都陷入内乱。所以他可以平稳建设一度混乱的国家。他任内清理沙漠强盗,从强盗集团手中夺回已经沦陷多年的贝贾亚地区。随后对外加强国防,抵抗逐渐崛起的西方人的侵袭。为了对抗西方人在海上咄咄逼人的态势。阿黑麻二世请来地中海的海盗集团为其保镖,划贝贾亚给他们。这就是后世北非海盗集团以及北非海盗国家的缘起。由于阿黑麻二世的奋力治理,突尼斯进入了一个近一个世纪的繁荣稳定的时期。

        通宝推:环宇7504,
    • 家园 尼西亚帝国

      尼西亚帝国:东罗马帝国拉斯卡利斯王朝,因为首都在尼西亚,所以又称为尼西亚帝国(Empire of Nicaea)。拉斯卡利斯王朝是旧拜占庭势力建立起来的三个流亡政权之一。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在威尼斯的唆使下占领君士坦丁堡,给予拜占庭帝国以决定性打击。随后十字军建立了西方势力的拉丁帝国(Latin Empire);于是拜占庭皇族纷纷出逃,在帝国各地建立流亡政权,其中最强大的就是塞奥多利一世-拉斯卡利斯建立的尼西亚帝国。(1189剧本拜占庭将领狄奥德儒斯,拜占庭的圣斗士,整个游戏里拜占庭最厉害的将领)。除了尼西亚帝国外还有其他两个主要的流亡政权-特拉布松帝国(Empire of Trebizond)和伊庇鲁斯君主国(Despotate of Epirus)。这几家之间和东欧、小亚细亚、西欧十字军之间势力相互争斗。在这些争斗中,尼西亚帝国的皇帝因为其能力较高,勤于政事且能勇于改革。对内采用了比较有效的殖产兴业政策,对外则采用借力打力的办法,因此国力渐渐强盛。最后崛起为拜占庭复兴势力的旗手。最后一任尼西亚皇帝米哈伊尔八世(Michael VIII Palaiologos)最终于于1261年以奇袭战术夺回君士坦丁堡,开创了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巴列奥略王朝(Palaiologan dynasty),胜利重建了东罗马帝国。尼西亚帝国的时代也就此结束。尼西亚帝国一共存在了57年左右,有5任皇帝。

      不过成4这里又犯了错误,他们把当时小亚细亚的鲁姆算端国和尼西亚帝国合二为一了,所以尼西亚帝国下面的将领是实际是鲁姆算端国的君主和封臣。鲁姆算端国和尼西亚帝国长期以来有合作亦有冲突,所以不能称为是一伙人。而鲁姆算端国(Sultanate of Rum,土耳其语写作Anadolu Seluklu Devleti)本意是“安纳托利亚塞尔柱国家”(Anatolian Seljuk State)。鲁姆(Rum)这个词来自于罗马(Roma),是波斯语中对于东罗马帝国的称呼。而鲁姆算端国其实是一个由安纳托利亚突厥部落建立起来的半突厥半波斯的游牧部落国家。首都是科尼亚(Konya,又叫做以哥念 Iconimum)。但是因为国家的游牧性,所以科尼亚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中心。鲁姆算端国的建立应该追溯到著名的1071年第二次曼齐克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这次战役后安纳托利亚高原永远脱离了东罗马帝国掌控并开始了突厥化,成为突厥游牧部落的天堂。在大塞尔柱帝国解体后,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塞尔柱突厥人就独立成为鲁姆算端国。鲁姆算端国传国230年,最后因末代算端梅苏德二世(Masud II, Ghiyāth ad-Dīn Mas'ūd bin Kaykāwūs)阴谋反抗伊尔汗国被发现,遭伊尔汗国合赞汗讨伐杀死,导致鲁姆算端国的彻底灭亡。其领地被安纳托利亚新崛起的突厥人国家所代替,在这些新崛起的突厥人国家里,就包含日后成为世界大国的奥斯曼帝国。鲁姆算端国受伊朗波斯文化很大影响,以至于国王的名字往往来源于伊朗的民族史诗《王书》。成4里的凯库巴德是王书里伊朗凯扬王朝的君主的名字。

      剧本二:群狼的咆哮

      约安尼斯五世:约翰三世-瓦塔基斯(John III Doukas Vatatzes,1193-1254,1222-1254在位)。他兼并领土,发展经济,并鼓励文化复兴,为从拉丁皇帝统治下收复君士坦丁堡,重建拜占庭帝国铺平了道路。

      他是尼西亚皇帝塞奥多利一世 - 拉斯卡利斯的女婿。1222年1月继承帝位后,迫使拉丁帝国承认尼西亚帝国的存在合法。

      1225年伊庇鲁斯君主国的塞奥多利-杜卡斯占领萨洛尼卡,自封拜占庭皇帝。1230年约翰三世-瓦塔基斯和保加利亚皇帝伊凡阿森二世结盟,打败塞奥多利-杜卡斯并俘虏了他。1235年约翰三世和保加利亚联兵包围君士坦丁堡,因保加利亚人反水而失败。1241年阿森死后,他兼并保加利亚的部分领土,同时进攻伊庇鲁斯,到1242年,他夺下伊庇鲁斯的部分领土,迫使其承认尼西亚的宗主权。从而使尼西亚成为拜占庭复兴的旗帜。

      约翰三世与西方各国首脑订立条约,以孤立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约1250年,他愿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附庸,并娶了对方的女儿康斯坦丝为续弦,以换取对进攻君士坦丁堡之助;同时与教皇谈判,答应一旦拉丁帝国交还君士坦丁堡,他将协助终止东西方教会分裂状况,但均未能实现。

      在内政上,他打击威尼斯共和国的海上贸易,使得尼西亚经济自立,趁着蒙古人1242年对罗姆算端国的打击造成的破坏,大力展开出口贸易,他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建立医院和济贫所,并鼓励尼西亚文化的发展。由于约翰三世的正确政策,尼西亚帝国经济繁荣,皇帝本人用开办养鸡场的收益为皇后置办了皇冠(这是个挺会过日子的皇帝)

      由于他对拜占庭复兴的巨大贡献,死后被东正教会追赠为圣徒。

      凯科巴德:阿拉丁-凯库巴德一世(Ala al-Din Kayqubad I,1188-1237):第11代鲁姆算端。他被公认是最后一位伟大的鲁姆算端。其父为凯库斯老一世(Kaykhusraw I)。父亲死后和兄长争位失败,被捕入狱。但是其兄长在1219年左右死掉后,他顺位继承鲁姆算端之位。

      凯库巴德一世利用了当时花剌子模灭亡导致的扎兰丁西来,大闹“大伊朗”地区(包括现在的两伊、外高加索三国、阿富汗、中亚三个斯坦国和部分巴基斯坦,伊朗历史上曾经统治这些地区,因此称为大伊朗)造成政治混乱的机会,全力扩张自己的领土。他成功将基利家亚美尼亚王国纳为封臣,还在埃尔津詹战役(Battle of Yassemen,Yassemen在埃尔津詹西面)中借助扎兰丁生病的机会击败了花剌子模的残余力量。从而吞并了埃尔津詹的小土王蒙兀居兰朝(Mengujekids),顺利建立了自己在小亚细亚的统治。随后凯库巴德一世继续征伐,击败格鲁吉亚王国,把把自己的领土一直扩张到外高加索的凡湖,将整个小亚细亚和部分外高加索纳入辖下的鲁姆算端国进入全盛期。凯库巴德一世另一件最值得一提的功绩,是收纳了大量的因蒙古西征产生的突厥族难民,并把陶鲁斯山脉(Taurus Mountains)附近的地区封给了这些难民,利用这些难民作为自己的西部屏障。后来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始祖埃尔图鲁尔在内的小亚细亚众多的突厥人国家,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形成的。所以凯库巴德一世被认为是日后小亚细亚突厥人国家之祖,这让他在土耳其的历史地位极高。凯库巴德一世在击败扎兰丁后,警于蒙古帝国的厉害,开始加固国内的防守,最后在安排防务时病逝。凯库巴德一世任内投入一定精力发展经济,设立了后来的土耳其名城阿兰雅(Alanya),现在阿兰雅的城市名胜,像红塔(Kzl Kule)和阿兰雅造船厂,都是凯库巴德一世的手笔。因此后人为了纪念他,在阿兰雅为他立像。

      叶儿特鲁:埃尔图鲁尔-加齐(Erturul Gazi,土耳其语写作Erturul,约1191/1198年-1280/1281/1288),奥斯曼帝国的缔造者奥斯曼一世的父亲。

      关于埃尔图鲁尔的生平资料是模糊的,(其生卒年不同记载差异很大,但他是个老寿星倒是无疑的),乌古思部族(Oghuz Turks)卡耶部落(Kay tribe)成员。

      可能生于阿赫拉特(Ahlat)。本为当地土豪。蒙古人向安纳托利亚推进时,埃尔图鲁尔和他的兄弟丁达尔-贝伊率领下属440户部民为逃避兵灾,往安纳托利亚西部迁徙。在锡瓦斯,他们帮助塞尔柱军队对抗蒙古人。塞尔柱人的鲁姆苏丹阿拉丁-凯库巴德一世为了嘉奖埃尔图鲁尔的帮助,将安卡拉附近的卡拉贾达山(Karaca Da)和所在的行省赐予他。卡耶部落在卡拉贾达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迁往与拜占庭帝国接壤的瑟于特地区,并与拜占庭边境村庄开战。

      埃尔图鲁尔又帮助阿拉丁-凯库巴德一世攻打埃梅尼德尔本迪(今帕扎尔耶里与博聚于克之间的地区)的希腊人帝国,战后凯库巴德将埃斯基谢希尔及其所在的行省(今埃斯基谢希尔省)赐予埃尔图鲁尔以兹嘉奖。后来埃尔图鲁尔又多次侵扰拜占庭帝国边境,最终占领了瑟于特城。瑟于特成为卡耶部落的中心城市。之后埃尔图鲁尔仍常发动战争,扩大了版图。

      埃尔图鲁尔于大约90岁时逝世,他的陵墓在今比莱吉克省瑟于特以东1公里处。埃尔图鲁尔之子奥斯曼继承父业,即奥斯曼帝国的缔造者奥斯曼一世。所以他在土耳其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奥斯曼帝国近代海军中就有一条“埃尔图鲁尔”号护卫舰(frigate Erturul),奥斯曼帝国海军曾使用此船远航过日本。而现在土耳其多次制作关于埃尔图鲁尔的历史剧,最新一部拍摄于2015年。目前正在热映

      通宝推:联储主席,
    • 家园 马林朝

      马林朝(Marinid dynasty):马格里布(Maghreb,绿教地政学概念,大概包括现代除埃及以外的全部北非地区。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意思是 “西方”或“日落之地”)诸王朝之一。最后一个统一的马格里布王朝木瓦希德朝解体后,北非地区很快就分离成为多个小王朝。其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王朝——马林朝、哈夫斯朝(Hafsid dynasty)和阿卜德-瓦德朝(又称作宰杨王朝Zayyanid dynasty)。这三个王朝成为现代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始祖。不过成4里似乎分得不是很清楚,因为这几个王朝大多都是柏柏尔人游牧部落建立起来的,所以就把柏柏尔人出身的很多人一通乱分。而且马林朝首都是菲斯(Fes),不是马拉喀什(Marrakesh)。也不知道为什么成4给了这个地方。

      1244年由阿卜德-哈齐一世(Abd al-Haqq I)建立,所以又叫做哈齐朝(Banu Abd al-Haqq)。统治范围最大时辖有当代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全部海岸线地区以及直布罗陀海峡。统治到1465年被瓦塔斯朝(Wattasid dynasty)代替。阿卜德本是木瓦希德朝的一个将军,负责管辖摩洛哥地区。在木瓦希德朝在西班牙被卡斯蒂利亚军队击败后,王朝分崩离析,下辖的各个诸侯纷纷独立,马林朝也趁机会建国。马林朝在接收了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地区之后,凭借这些地区游牧人的力量,为尚在西班牙南部地区存在的绿教国家提供支援,以保证自己能独占直布罗陀海峡贸易圈。马林朝于1337年和1347年先后击败哈夫斯朝和阿卜德-瓦德朝。迫使两朝称臣纳贡,鼎盛的马林朝初步恢复了木瓦希德朝在北非地区的疆域。但随后马林朝在萨拉多河会战(Battle of Río Salado)中被卡斯蒂利亚军队击败,随后王朝疆域大为缩小,被迫放弃直布罗陀海峡的控制权。但是仍保有北非霸主地位。1358年后,马林朝的国主因暗弱无能,大权旁落到自己的维齐尔手里,结果权臣相争引发严重内乱,最终断送了马林朝。马林朝时期借助直布罗陀海峡交易圈带来的利益,对摩洛哥进行系统性的建设,使得游牧经济为主的摩洛哥初步出现了一些交易都市。为后世摩洛哥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马林朝时期仍以游牧经济为主,所以文化发展很慢,甚少值得一提的成绩。

      剧本二:群狼的咆哮

      屋多曼:(Uthman ibn Abd al-Haqq)。乌思蛮是阿卜德-哈齐一世的儿子。由于此时马林朝和木瓦希德朝的北非余部在争夺摩洛哥,因此当地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记载亦丧失殆尽。故其人生年不详,其记载亦不多。他大概在1240年左右被自己的极毒教奴隶杀死。异密位置为其弟穆罕默德一世所继承。

      雅哥拉散:(Yaghmurasen Ibn Zyan,1206-1283):估计成4制作人员因为北非的政治地图都描绘出来太麻烦也不可能,所以几个朝的都统一丢给马林朝了。所以雅各穆森-宰杨这位阿卜德-瓦德朝的创始人也成了马林朝的部将了。阿卜德-瓦德朝是现代阿尔及利亚的前身。首都是特莱姆森(Tlemcen),所以也叫特莱姆森王国(Kingdom of Tlemcen)。跟现在的规模正好相反,阿卜德-瓦德朝是北非三国中最弱的一个。1337年被马林朝击败称臣,但是王统一直延续到1556年,最后被北非海盗王朝消灭,成为奥斯曼帝国辖地的一部分。

      早年生涯不详。其父可能是因为战胜还朝时得子,所以起了这个名字。因为雅各穆森的名字出自柏柏尔土语,意思是“战胜他人者”(To prevail over them)。他家出自一个中马格里布的沙漠柏柏尔游牧部落出身。家族早年参与木瓦希德朝的扩张运动,立有军功。因此累迁,最后获得了特莱姆森为封地。传到了雅各穆森手中时正逢木瓦希德朝崩溃,因此雅各穆森便宣布独立。成立了特莱姆森王国(之后他的国家被称为宰杨王朝)。雅各穆森的主要对手是同样在木瓦希德朝废墟上起家的马林朝。他率军和马林朝相互征战,互有胜负。辖地最大时统治整个现代的阿尔及利亚和部分摩洛哥。为了制衡马林朝,雅各穆森和西班牙摩尔人国家和卡斯蒂利亚王朝结盟对抗马林朝,有效的制衡了马林朝的发展。使得他在位期间马林朝的扩张大为受阻。雅各穆森为人有能,富于草莽气息。曾经在和下属的文人谈论时,受文人吹捧,说他血统高贵,乃是古老的伊德里斯朝的继承者,是承自先知的圣裔。雅各穆森听完后笑对道:就算是真的,那也是上天堂后才能承恩的事情,而在现实的世界,(我并不高贵)我的事业都是靠我的刀剑打下来的。雅各穆森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特莱姆森城市,利用其有利地位垄断贸易。使得国家经济有很大发展,沙漠农业亦初步出现。同时加强了特莱姆森城防,使得他死后特莱姆森经受了马林朝长达8年的围攻而不倒。优越的地位和良好的安全保障让特莱姆森成为一座繁华的贸易都市。是当时西地中海地区的航运主要基地。

      阿尔布什利:蒲绥里(Al-Budsiri,1213-1294)。中世纪苏菲派诗人。此人其实是在埃及活动的,可能因为他是柏柏尔人出身,所以游戏里给了马林朝。他写的这首长诗叫《斗篷颂》或者《衮衣颂》(Poem of the Mantle)。阿拉伯语发音叫“盖绥德-布尔德”(Qaīdat al-Burda)。这是阿拉伯乃至绿教文学史上的著名题材。第一首《斗篷颂》由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凯尔卜-本-祖海尔(Ka'b bin Zuhayr)所创。祖海尔家是当时出名的诗人家族。兄弟六人中以凯尔卜名气最高。凯尔卜早先因拒绝皈依绿教,还多次作诗讽刺穆罕默德,诗中用语刻薄,结果惨遭教令通缉。走投无路的凯尔卜之后走第一位哈里发艾卜-伯克尔的路子,以头巾蒙脸而走到穆罕默德面前,求其保护。而穆罕默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伸手(以示接纳)。这时他握住手,并揭开头巾,露出真容。根据当时阿拉伯人的习俗,求人保护者一旦被接纳,就不能食言。于是穆罕默德同意原谅他。为表示感激,他现场行文。成功做出了一首长达58联句的长诗。该诗以“别离了,苏阿德”句起兴(阿拉伯诗歌的特点是文章长而大多言不及义 ,这诗以情人苏阿德离去的伤怀起兴,中间却花了很多笔墨描写骆驼,最后才向穆罕默德道歉并赞颂绿教)。在吟诗到高潮时,凯尔卜大拍马屁,赞曰:“直至握住先知的手,我才感到了安全,这只手掌握我的命运,操纵生杀大权。先知是光,普照世间人寰.先知是剑,真主出鞘的宝剑”。结果穆罕默德闻言大悦。为表对此诗的高度赞赏,亲手脱下随身的斗篷披在凯尔卜身上以示褒奖。这就是阿拉伯诗歌文学著名题材《斗篷颂》的来历。在这之后很多诗人都使用凯尔卜的格律和韵脚来写类似题材的诗。这些诗都叫《斗篷颂》。在诸多的《斗篷颂》中以蒲绥里的作品文笔最好,背景最传奇,也最广为人知。

      蒲绥里生于现在的摩洛哥地区的一个伯伯尔人部落。可能出自部落的权势人物家庭。早年生涯不详,青年时来到埃及游学,很快就显示出了他的文学才能。大概在1240年左右他就已经是一个小的青年诗人团体的主要成员了。之后在埃及各地奔走,以给当地统治者作诗文为生(绿教君主大多有雇诗人给吹牛的习惯)。后来谋到一个市场监察员的职位,从业终生。晚年的蒲绥里定居在亚利山大港。他倾向于苏菲主义,成为一名修行僧。在当地深受敬重。他的这首《斗篷颂》就是他在晚年的时候写的。据作者本人自称,他曾患偏瘫症,半身不遂,常年卧病于床。据说《斗篷颂》就是他在病榻上写的,是一首赞圣的长诗,但此时的诗名不叫《斗篷颂》。他卧病于床,朝夕虔诚地吟诵自己写的这首赞圣诗,长歌当哭,诚心忏悔,祈求真主,赞颂穆圣,期盼疾病痊愈。突然有天夜晚他梦见了穆圣,穆圣慈祥地抚摸他的脸和腿,并将斗篷盖在了他的身上。当他醒来后,感觉浑身轻松舒适,双腿灵活自如,行动如常,似乎压根儿就没有患过偏瘫症。感激和欣喜之余,他将此诗题名《斗篷颂》。旋即,此事在埃及不胫而走,轰动一时,人们都赞叹不休,竞相传诵。1890年蒲绥里的这首诗被译为中文,选入《天方诗经》。系最早译成中文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之一。蒲绥里死后埋葬在埃及的亚利山大港,在他的墓石上亦刻有此诗。

      通宝推:看得真过瘾,白玉老虎,
      • 家园 捉虫若干

        1 【阿卜德本是木瓦希德朝的一个将军】

        Abd 意为 某某的仆人或奴隶,al-Haqq 是真主的诸多名字之一,阿卜杜-哈齐意为真主的仆人,与阿卜杜拉(Abdullah)、阿卜杜-拉希姆(Abd-Rahim)、阿卜杜-拉赫曼(Abd-Rahman)等价。作为名字的简称,【阿卜德】不如【哈齐】合适。

        2 【马林朝的第一个大异密(amir el-moslimin,之前的马林朝统治者称呼仅为异密。这个大异密的头衔原来是木瓦希德朝领主用的)】

        穆斯林的最高领袖叫哈里发(Caliph, khalīfat),第2哈里发欧麦尔自称“信士的长官”(Amir al-Mu'minin),从此哈里发与信士的长官等价。西班牙的白衣大食君主,从阿卜杜-拉赫曼三世开始,自称哈里发,与埃及的法蒂玛绿衣大食、巴格达的黑衣大食,并称三大哈里发。白衣大食灭亡后,来自非洲的穆拉比特王朝君主,采用穆斯林们的长官(amir al-Muslimin)的称号,在宗教事务上承认巴格达阿巴斯哈里发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在倭马亚王室在西班牙复辟后从来未被承认。从此之后,西北非的君主们,大多自称穆斯林们的长官,只比哈里发略低一点,有时候也译作哈里发。1258年,蒙古西征军攻克巴格达,杀末代黑衣哈里发,圣地麦加的圣裔们—谢里夫,承认远在突尼斯的哈夫斯王朝穆斯林的长官—穆斯坦绥尔(Abu Abd Allah Muhammad al-Mustansir ibn Yahya, 1228—49~77)为哈里发,1260年,埃及马木留克算端拜伯尔斯也承认穆斯坦绥尔为哈里发。拜伯尔斯很快发现,将哈里发控制在自己手里更好,便在次年-1261年,拥立一位阿巴斯王朝皇亲为哈里发,此人也叫穆斯坦绥尔。从此时起直到1517年,奥斯曼算端赛里木征服埃及,整个穆斯林世界东部就只承认埃及的哈里发体系。

        我认为,穆斯林的长官,译作大异密不足以体现其地位,建议叫做“副哈里发”,或者直接叫穆斯林的长官。

        3 【支持纳斯尔朝异密穆罕默德二世(Muhammed II al-Faqih)的对头巴努(Banu Ashqilula)】。巴努(Banu)是阿拉伯语“部落”的意思,如马林部落或马林人,叫(Banu Marin)。Banu Ashqilula 意为 Ashqilula 部落或 Ashqilula 人,简写时应该扔掉巴努,保留 Ashqilula。

        4 【雅库布杀外甥上位后延续了祖辈的政策】。联系上下文,似乎是杀侄子。

        通宝推:五藤高庆,
      • 家园 马林朝2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亚儿克:雅库布(Abu Yusuf Yaqub ibn Abd al-Haqq,?- 1286-3-20),马林朝最强的统治者和实际的奠基者。马林朝的第一个大异密(amir el-moslimin,之前的马林朝统治者称呼仅为异密。这个大异密的头衔原来是木瓦希德朝领主用的)。马林朝首都菲斯的实际建立者(在雅库布之前的菲斯称作老菲斯,即Fez el-Bali。雅库布建立的菲斯又称作新菲斯,即Fes el-Jedid。现代的菲斯主要是从新菲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生年不详,因为阿拉伯人的传统习俗里家业是兄终弟及的,所以雅库布也是哈齐一世的儿子。其兄长亚哈亚(Abu Yahya ibn Abd al-Haqq)临死前想要父子相继,但被雅库布阻止。雅库布杀外甥上位后延续了祖辈的政策,率领马林朝军队进攻木瓦希德朝在北非的残部。1262年,雅库布统帅马林朝军队包围了木瓦希德朝残部在北非的首都马拉喀什。木瓦希德朝利用马林朝的强势,在接连了阿卜德-瓦德朝后展开对马林朝的包围。但是雅库布在穆卢耶河畔会战中( battle of the Moulouya River)成功击败了阿卜德-瓦德朝的军队,摧毁了木瓦希德朝的最后希望。1269年,马林朝攻克马拉喀什,成为了摩洛哥的主人,为曾经繁盛一时的木瓦希德朝画上了最后的句号。随后雅库布致力于夺取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地区的地盘,根据后来史学家伊本-赫勒敦的记载,雅库布在围攻南部地区的西吉马萨(Sijilmasa)地区时使用了大炮。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除中国之外的使用管状大型火炮的记录。1272年,雅库布击败雅各穆森,迫使阿卜德-瓦德朝承诺不再犯边。战胜宿敌的马林朝一时声势无两,雅库布的野心也自然水涨船高。恢复老主子木瓦希德朝的疆域的想法也就自然萌生了出来,而这时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摩尔人各国给了雅库布一个好机会。在木瓦希德朝崩溃,北方极毒教各国“再征服”事业开始后,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摩尔人国家纳斯尔朝(Nasrid dynasty),不堪十字军的压迫而被迫求取外援。而作为摩洛哥的统治者和北非三国当时最强的诸侯,特别是继位时又曾经被伊比利亚来的海盗劫掠。所以雅库布的马林朝自然很愿意扩张自己的地盘去伊比利亚,重现昔日木瓦希德朝的“伟业”。于是马林朝以接收领土为代价,开始慷慨的向纳斯尔朝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1274年,因为卡斯蒂利亚王国插手纳斯尔朝内部纷争,支持纳斯尔朝异密穆罕默德二世(Muhammed II al-Faqih)的对头巴努(Banu Ashqilula)。穆罕默德二世以称臣纳贡为代价希望卡斯蒂利亚王国的阿方索十世(Alfonso X of Castile)停手,但是阿方索十世食言而肥,收钱不办事。所以穆罕默德二世就开始向马林朝求援。1275年,马林朝军队登陆西班牙,开始向北侵袭卡斯蒂利亚王国的领土。卡斯蒂利亚王国匆忙组织防御,结果在埃西哈战役(Battle of cija)中两次击败卡斯蒂利亚军队(1275年9月,马林朝军队在埃西哈镇北部地区和卡斯蒂利亚军进行相互包围战术时优先完成包围圈,结果大胜,卡斯蒂利亚军总帅努诺被当场打死。10月,卡斯蒂利亚军步兵部队在桑乔二世的指挥下再攻埃西哈镇,结果陷入马林朝军队包围圈,最终拼死突围成功)。连吃败仗的阿方索十世被迫和纳斯尔朝讲和。马林朝军队胜利回返。

        1277年,马林朝军队再次登陆。这一次马林朝开始直接插手进了纳斯尔朝的内部事务。这一次在巴努和穆罕默德二世中雅库布选择了条件更优厚的巴努。结果穆罕默德二世为了报复,接连了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卜德-瓦德朝成立了反马林朝联盟。四面受敌的雅库布马上以出卖巴努给穆罕默德二世为代价,分裂了这个联盟。同时阿方索十世为了借助联盟获取直布罗陀海峡的关键控制点阿尔赫西拉斯,率海陆军开始包围此处。于是马林朝和纳斯尔朝联合起来去解救此城。1278年7月25日,马林-纳斯尔联合海军以84艘船,借助卡斯蒂利亚军水手被坏血病重创的机会,突袭包围阿尔赫西拉斯的卡斯蒂利亚海军。成功取得阿尔赫西拉斯海战(Battle of Algeciras)的重大胜利。卡斯蒂利亚海军100余艘船只仅有3只幸免,其余全数被歼灭。这是西班牙“再征服”事业上最著名的一次惨败。卡斯蒂利亚因为这次失败陷入财政危机中,为了支付围攻时的费用,卡斯蒂利亚王国甚至收取所谓“围攻税”,结果因税负苛刻而民怨四起。结果这次军事失败导致卡斯蒂利亚基层民变蠢蠢欲动,国家动摇。阿方索十世情急之下,采用曹操借粮官人头的方法,杀了自己的犹太裔包税人来向臣民交代才避过一劫。这是后世西班牙驱逐犹太人的先声。胜利后的雅库布野心膨胀,欲全部吞并纳斯尔朝,于是马林-纳斯尔联盟再次破裂。阿方索十世接机和马林朝结盟。而纳斯尔朝和阿拉贡、阿卜德-瓦德朝再次联手对抗。马林朝的新联盟一直维持到阿方索十世的逝世。在阿方索十世死后,卡斯蒂利亚王国陷入内战,于是雅库布率军再次渡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干预伊比利亚的局势。在经过各种折冲后,雅库布先后于1285和1286年分别和桑乔四世与穆罕默德二世达成和议。马林朝最终保住了海峡的控制权。在完成谈判后不久,雅库布病逝。

        雅库布作为马林朝的一代雄主,任期内消灭了木瓦希德朝,统一了摩洛哥。四次干涉伊比利亚半岛。保住了伊比利亚南部地区的绿教势力。因此他被当代的摩洛哥奉为英雄,他任内积极建设城市,营建了新菲斯城。从此新菲斯就一直是马林朝的首都。新菲斯因为城市内建筑多用白色,造成了黄沙映衬下一片雪白的奇景。因此号为“白城”。随后很快取代了马拉喀什而成为北非最繁荣的贸易都市。雅库布因此文治武功,从而被历史学家公认是马林朝真正的奠基人。

        尤斯福:玉素甫-纳赛尔(Abu Yaqub Yusuf an-Nasr,?-1307)雅库布的儿子,马林朝第8代统治者和第二代大异密。在父亲病死后继位,因为阿拉伯地区年齿论长,兄终弟及的传统,所以他辅一上任就面对国内的挑战。他的兄弟和亲戚在结连了阿卜德-瓦德朝后阴谋造反,为了对抗他的兄弟亲戚,他一上任就和纳斯尔朝再签和议,放弃了除了直布罗陀海峡周边几个城镇之外的所有伊比利亚土地的控制权。随后他集中精神对付自己一生最主要的敌人——阿卜德-瓦德朝。在他放弃了这些土地给纳斯尔朝之后。卡斯蒂利亚王国抓住机会,先承诺会帮助纳斯尔朝夺取直布罗陀海峡周边地区以诱使纳斯尔朝结盟,随后在和约到期后举兵攻打马林朝在直布罗陀海峡地区的据点,1292年,卡斯蒂利亚军队攻克塔里法(Tarifa)。初步完成了对直布罗陀海峡的封锁。从此北非的绿教国家军队越加难以支援伊比利亚战事。深知塔里法重要性的卡斯蒂利亚国王桑乔四世(Sancho IV of Castile)食言而肥,不把塔里法交还给纳斯尔朝。结果纳斯尔朝马上和马林朝修好,开始再次争夺塔里法。1293年,马林-纳斯尔联军围攻塔里法,遭到守将阿隆佐-佩雷兹-库兹曼(Alonso Pérez de Guzmán)的顽强抵抗。史载当时联军绑俘获的阿隆佐之子在阵前,要他投降,不然杀其子。阿隆佐很淡然的扔了一把刀到城墙下面说道:“来,用这刀,给我现场杀杀看吧”。在屡次围攻无果之后的玉素甫在听说阿卜德-瓦德朝在国内煽动造反的消息后,不得不结束围攻,撤军回到菲斯。回到菲斯的他丧失了再次攻打伊比利亚的信心。定下协议将所有伊比利亚地区的马林朝土地都交给了纳斯尔朝。其父夺取的伊比利亚土地全数丧失。

        返回菲斯的玉素甫下定决心消灭掉给他不停造成麻烦的阿卜德-瓦德朝,于是在精心的准备后,1295年,玉素甫统帅一只大军去围攻特莱姆森,他采用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术,先后攻下阿卜德-瓦德朝多个地区。1299年,马林朝军队抵达特莱姆森。为了进行围攻,玉素甫下令在城市附近建造一座新城,意图困死特莱姆森。这座新造的城市被称为“胜利营”(al-Mahalla al-Mansura)。这座新城包括市场、住房、宫殿甚至公共浴室等全套当时生活区域必须有的设施。但是阿卜德-瓦德朝经过雅各穆森的积蓄,能够经受长期的围攻。借助坚固的防御,阿卜德-瓦德朝开始了外交攻势,在阿卜德-瓦德朝的游说下,纳斯尔朝起了反过来吞并马林朝的野心,于是纳斯尔朝背叛马林朝,扶植了一个马林朝的流亡王子,支持其回国和玉素甫打内战。玉素甫轻视这位竞争者的号召力,决心不解围,继续围攻特莱姆森。结果这位竞争者成功的在马林朝西部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最后于1307年,玉素甫因为其后宫嫔妃争风吃醋,导致因妒生恨,被嫔妃收买的宦官杀掉。死后他的儿子阿米尔继位,放弃了围攻长达8年的特莱姆森而收兵回国。玉素甫的辛劳尽付流水。

        通宝推:看得真过瘾,环宇7504,白玉老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