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原创】这个挺搞笑,一个公知想暂露头角? -- 一着

共:💬31 🌺1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还是汉语吸收外来语的能力最强

        这个任何语言比不了,而且吸收能彻底变成自己的东西,搞到最后都看不出来是吸收自外来的东西。

        • 家园 汉字是眼睛的文字,拼音文字是耳朵的文字

          给你看一个我的老帖子,里面有一个关于中国人为什么说话大声的说法

          我和汉字拼音化专家江毅关于汉字优劣的几个对帖

          江毅:“我认为汉字拼音化是不可能的.因为汉字重音字太多,拼音化后读困难,不好辨识,要不断看上下文猜.而如果采取同音多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造成文字过长的问题.现在汉语拼音文章长度已经超过英文(统计意义上),再加长不可取.

          其实汉语言的方块字并不是累赘,而是一块宝石.有分析指出,汉字的简练形式对人们思维快捷很有益处;汉字文本的浓炼性也是出名的好.

          计算机时代使得汉字输入不再是大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当然).汉字的单音节特点使得汉字语音识别可以更可靠(这一点现在还未实现,假以时日吧).

          其实还有更深层的东西人们还没认识到.比如汉语的成语现象.西方拼音文字是无法产生这种成分的.汉语中的缩略语也和拼音文字的字母缩略词大相迳庭.这一切都因为这个汉字特点: 一个汉字相当于拼音文字的小词,大于字母ABC.故此汉字组成的成语和缩略语实际是小词的组合而不是西文中相应缩略词的字母组合.这样的成语和缩略语的表达能力是惊人的美妙.

          这样的汉语的独特成分使得人们能引经据典地实行高抽象思维.美哉!

          汉语原先有个缺点,就是最小单位是字(小词).这个最小单位大了点.不适用于现代科学公式推导.

          现在引入了汉语拼音和阿拉伯数字后,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

          总之,只要中华文明还延续,汉语+汉语拼音会长存不息的.

          江毅

          汉王简中文软件作者

          Han WJ . com

          庄冬:“本来只想回你几句话。结果写长了。

          你是专家。我只是跟你说一点自己的观察。这是我从为什么中国人需要大声说话想到的。

          你说“现在汉语拼音文章长度已经超过英文(统计意义上),再加长不可取”。

          也有人指出拼音语言是像声,因而是一维文字。中文是像形,因而是二维文字。把二维文字当一维写当然是要长了。

          可以说“一个汉字相当于拼音文字的小词,大于字母ABC.故此汉字组成的成语和缩略语实际是小词的组合而不是西文中相应缩略词的字母组合”。所以造成了汉语数字化的门坎儿比较拼音文字高的事实。这其实只是个技术问题。

          至于“汉语原先有个缺点,就是最小单位是字(小词)。这个最小单位大了点。不适用于现代科学公式推导。”也是针对目前科学来说的。人类科学也就几百或几千年的历史,只是刚刚开头。几千,都别说几万年以后是什么样子谁知道呢?因此不能以今天(其实是昨天)拼音语言的优势来判断中文或试图将中文拼音化。

          “汉字的单音节特点使得汉字语音识别可以更可靠”的一方面。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音节的价值和准确的识别就至关重要了。因此,为了保证汉语交流的可靠性,使用汉语的人就必须将每一个音节都准确无误地传出去,从而导致几乎是必须大声说话的现象。

          文字是通过视觉(盲人是触觉)达到交流的目的的工具。拼音语言文字在直接联系发音上有优越性。由于声音是一维的信息,拼音文字的一维的本性就决定了。但是视觉(即便减去声音也)是一个多维(现在时髦叫multi media)的功能,至少写字用的纸就是二维空间。像形文字就是利用了视觉(处理信息的多维能力)超过拼音文字只是利用了听觉(处理信息的一维能力)的特点的结果,因此比拼音文字优越。

          语言包括说的和写的两部分。要比较两个语言先比较说的这部分容易一些。因为不管什么人说什么语言,声音是一样的,虽然同样的声音在不同的语言中的含义是不同的。比如说中文和英文吧,虽然中文和英文都有对方没有的音,这两个语言用的的音的数量基本相同。当然,中文有四声,可英文也有重音。基本上可以说中英文(从整个语言上来说)用的音的数量基本相同。

          但是,由于中英文对它们使用的音节的方法(也就是排列组合)的不同,它们在说的这部分的使用上的效果或效率则是不同的。一个似乎很明显的现象是我以为用中文说话交流同样信息的时候往往使用的音节的数量比较少,往往中文几个音节就可以说清楚的事情英文要用的音节就多一些。比如,“翻译”两个音节,而“translation”至少四个音节。

          日语用的音节比较少。打个比方,那日语简直就是一个语言上的二近制。你得用一群0和1才能把个三位数说清楚。看过Lost in Translation电影的人们一定会同意的。

          当然啦,用的音节多或少也无所谓坏与好。只是用的音节少了,每一个音节的份量或在交流信息时的价值就大了。因此,我们中国人说话的时候就有必要对每一个音节大安全到达听者的耳朵里比别人做出比较大一些的努力。所以泥,我们中国人说话的时候声音就大一些。就这么简单,也无所谓好与坏或美与丑。

          我们中国人在初学英的时候会试图发出每一个音。然后就是我们中国人在唱英文歌的时候会试图发出每一个音和往往会发现时间不够用。其实呢,这只是用多个音节的优越性。因为英文用的音节多,具体每一个音节的价值就相对小了,因此在说话时有些音节没说清或没听清还是能达到交流的目的的。他们说英语(或其他类似用多音节语言)的人说话的时候就有没有必要对每一个音节大安全到达听者的耳朵里比别人做出比较大一些的努力。所以泥,他们说话的时候声音就可以低一些。就这么简单,也无所谓好与坏或美与丑。

          中国人说话的时候声音大让一些同胞不好意思这似乎是使用的音节的数量比较少的尴尬例子。那么,中文说话交流同样信息的时候往往使用的音节的数量比较少这个事实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有啦,我给大家举一(类)例子。我在老美的NASA干过几年,控制和发射过卫星。在紧急情况时间宝贵的时候用英文可是慢啊。这一点人家老美也早就意识到啦,还设计了一些用来省时间的专用短语泥。我估计打仗时或救人时还是少用几个音节的好。

          我说了这一通跟你的汉字拼音化有什么关系呢?拼音是记录语言的一种方法。语言包括说的和写的两部分。写的那部分记录说的部分。当然,纯粹地看说的和写的两部分也可以说它们是平等的和几乎一一对应的。但是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还是应该是说在写之前。

          既然写没有声音大小的问题,中文在说的部分的效率或使用音节较少的优越性就应该没有使人尴尬的问题而是纯粹的优越性了。

          虽然英语的拼音形式有优越性,但是随着计算机速度和存储的发展。中文的优越性已经开始显示出来了。

          中英文在说的部分使用音节的数量的比较在书写部分则是完全相反的。由于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用的字母系统大大简化了语言的书写对于普及文化和扫除文盲都非常有优越性,当然还包括拼音语言的数字化。

          音节是语言中说的部分的基本分子。可语言中写的部分的基本分子是什么呢?对于拼音语言,我们也许可以说是那些字母。不管事实上究竟如何,反正在语言的数字化上来说似乎是这样的。这就使拼音语言成了书写上的26进制。而中文呢,由于其基本分子似乎纷乱和众多就不好说究竟中文是几进制了,而且应该似乎比26多一些。

          由于中文是似乎比26多一些的进制,中文的数字化就要比英文困难的多。这也是多年来人们努力试图使中文拼音化的原因。有得必有失,虽然人们往往看不到他们失去的东西。英文的26进制在数字化初期的优越性已经随着计算机速度和存储的发展已经逐渐不再那么明显了。相对的,英文的26进制在数字化方面的缺点也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了,比如英文字典的庞大。

          其实,语言嘛,不管是说还是写,其目的是交流信息。打个比方就好比计算机的机器语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就像人们不用机器语言去编程序而是用各种各样的所谓高级语言去编程序一样,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去交流(虽然我们不知道人类是否有一个相同的“机器语言”,为了讨论方便起见不妨假设它的存在性)。假设人类的相同的“机器语言”的存在,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人体内部神经细胞交流的方式,或是电磁的或是化学的方式。假设人体内部神经细胞交流的方式,或是电磁的或是化学的方式,是人人都基本上一样的应该不是什么太过分的事情。

          这样一来,人类日常使用的语言就好比人们编程序用的所谓高级语言一样。人脑必须将这些语言“翻译”了以后才能应用。因为人脑要把人类日常使用的语言翻译成人类的相同的“机器语言”,这时人脑就需要一个从人类日常使用的语言到人类的相同的“机器语言”的“字典”。

          有了人类的相同的“机器语言”这个基础和我们必须将这些人类日常使用的语言“翻译”了以后才能应用,相对某个语言到人类的相同的“机器语言”的“字典”的优越性才是那个语言的真正的优越性。

          这个地方,中文就比英文优越。为什么呢?因为英文是26进制而中文比较起来是个比26多的进制。如果把我们需要表达的事情的集合看成是所有整数的话,用26进制的英文来描写这些整数的字典就一定要比用比26多的进制的中文来描写这些整数的字典大得多!

          而且事实也正是如此:英文字典天天在膨胀,而相对说来中文字典从康熙大词典到今天有变化也不多!

          拼音语言的长处在于它的文字是基本记录说话的声音同时又是短处。

          拼音语言的文字是记录说话的声音,因此拼音文字没有利用文字是为眼睛(盲人就是触摸)设计的这个事实。因此,拼音语言的看或读或写跟说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拼音语言是像声语言。

          中文是像形语言就利用了文字是为眼睛(盲人就是触摸)设计的这个事实。由于文字可以是被看见或触摸着或就是被看见或触摸着为目的设计的,所以它的使用的性质就使它不必操心耳朵听所不能区分的东西。这个事实在中文的具体体现就是中文里同音字和词的众多。虽然英文也有少量同音词,但是比较中文就少了。

          由于拼音语言是以声音为基础的,因为发声的基本单位有限(因而这也是拼音语言用的字母的发音都很类似的原因)制造一个拼音语言的阅读机器和数字化就比较容易。

          由于中文是以形象为基础的,因为形象的基本单位太多(因而这也是像形语言用很多的同音字和词的原因)制造一个中文的阅读机器和数字化就比较困难。

          由于是机器,其实这个困难只体现在制造这种机器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初级的技术只能处理数量比较少的基本单位的像声语言。一旦技术发展了,也就是技术发展到能够处理数量比较大的基本单位的像形语言了,中文的阅读机器也就可以制造了。知道一点人工智能的人们都知道这只是存储量和处理速度的技术问题。大家又都知道,以发声的基本单位为基础制造出来的阅读机器的声音是早期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的声音。要制造比较好也就是比较接近人说话的机器人就不能完全以发声的基本单位为基础。当然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就是把所有字的发音储存起来。这个极端的做法对中文来说就不是那么极端,因为中文的字的数量相比英文词的数量不太大。而对英文来说把所有词的发音储存起来就比较极端了。还由于英文像声或叫拼音的本性,它必然要产生新词。因此这个英文的所有词的发音储存还不断地需要更新。这就又回到了前面字典的问题上了。

          总之,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成千上万年祖祖辈辈为我们通过他们的实践筛选或叫被时间的大浪淘洗出来的中文在很多意义或方面是比拼音语言有着很多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优越性(或叫有技术含量或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相比之下拼音语言就基本上没有技术含量或技术含量比较低,虽然拼音语言数字化的门坎儿比较低。但是一旦技术发展了,拼音语言数字化的门坎儿比较低的这个优势就不仅仅是优势而是劣势啦。

          有一得就必有一失,开始时占了容易或门坎儿低的便宜后来就要付出代价。这代价就是像声语言命里住定的地位就是为像形语言铺路做奴隶和最终消失。

          汉语的某种学习和使用上的技术性的困难对人们智力的锻炼和发展还有抽象思维我就不在这里讨论了。汉语里的成语其实是智慧的结晶。这种智慧的结晶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还是文明层次上的。可以打个比方说汉语里的成语就好比数学里的公式和定理或物理学里的定律是智慧的结晶一样。

          所以,搞中文的拼音化其实就是去迁就拼音语言的低门坎儿,是非常鼠目寸光和自废武功的,就更不用说不仅仅是徒劳无益的还是有害的好在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早已为中文注有免疫力啦。

          江毅:“我觉得你的关于大声说话的推理是有道理的,谢谢!

          庄冬:“我的人体内部反应和计算机机器语言的比喻更有道理。因为人的生物学相同。

          所有语言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造成人体产生内部发生某种反应最后得到设想的结果。

          因为人体的工作原理比较计算机复杂,而我们清楚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所以,分析一下我们已知的人工智能的模型是有益的。

          命令是最简单的通讯类型。比如说一个指令“起立”。不管你用什么语言发出,也不管是以声音的方式还是视觉(书写)方式,明白那个语言的人在听到指令“起立”后造成人体产生内部发生某种反应最后得到设想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因为不管你懂什么语言,人类的生物学(也就是人体内部的工作原理)应该是一样的。

          在最简单的通讯类型,也就是指令这里,不同语言的优劣很可能不明显。

          但是在复杂的通讯里就会有区别啦。有的语言很可能就不能做某种事情或做的不如另一种做的好一些。体现这一点的例子在计算机的程序语言里的很多。

          再比如讲故事也是比较简单的通讯模式。同一个故事用不同的语言讲或写出来,相应的懂那个语言的人听或读了以后的反应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因为虽然故事是同一个,但是把它转化成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翻译过程。听或读故事的过程就是又翻译成人类作为生物的人体内部统一的电磁或化学语言。那个语言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的就应该是讲故事效率比较高的语言。

          当然,通讯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准确的如命令或指令、模糊的如故事或信息(包括事实、感情和思想等等)。不同的语言都会有不同的实际应用效果的。

          江毅:“很有见解.值得思考.特别是关于为什么汉语导致大声说话的思辩非常新颖,想想也似乎有道理.

          庄冬:“你是专家。我是业余聊天玩的。其实你的帖里也说了“汉字的单音节特点使得汉字语音识别可以更可靠”的一方面。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音节的价值和准确的识别就至关重要了。因此,为了保证汉语交流的可靠性,使用汉语的人就必须将每一个音节都准确无误地传出去,从而导致几乎是必须大声说话的现象。

          文字是通过视觉(盲人是触觉)达到交流的目的的工具。拼音语言文字在直接联系发音上有优越性。由于声音是一维的信息,拼音文字的一维的本性就决定了。但是视觉(即便减去声音也)是一个多维(现在时髦叫multi media)的功能,至少写字用的纸就是二维空间。像形文字就是利用了视觉(处理信息的多维能力)超过拼音文字只是利用了听觉(处理信息的一维能力)的特点的结果,因此像形文字比拼音文字优越。视觉可以处理同音字就是利用了视觉比听觉的特殊性。

          拼音文字扫盲门坎儿也低。教一个母语说英语的成人阅读报纸只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教一个母语说汉语的成人阅读报纸却需要几年的时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translation

            是三音节吧

          • 家园 差不多就这么回事。

            不少中国人看外文的文献喜欢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把对汉语的阅读习惯带进去,结果看东西很慢。我最初也这么干的,后来发现西文当中其实很多是为了支撑意义表达的冗余结构。看西文书看目录提纲,提取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都有程式化的短语提示)比较重要,咬文嚼字不大重要。

            • 家园 还有关系词,往往是两个、三个和四个字母组成的词

              正如你所指出的,“关键词句往往都有程式化的短语提示”,因此西方语言比较机械化,如果说中国的八股文不好,那么西方语言就是八股句了,比八股文对思考和表达交流的限制更基本因为从造句就是八股句了。

              当然了,限制强也有限制强大好处,比如说以往的科学语言就是这样的,以后的科学语言有什么特点就不知道了,似乎引入统计是个趋势,也就是开始模棱两可了

              • 家园 对,所以我不大喜欢做学术

                做学术基本上不需要动什么脑子的。大体上就是通过阅读把相应材料中的要素提取出来,然后按照自己想要突出的重点内容,把这些要素(类似骨骼)进行重新组合,最后添上血肉,对文章进行修辞上的雕饰,也就完了。

                以上还是信息量较丰富的学术层次。就一般而言,人们平时写的大部分文章(特别是新闻稿、通讯稿)拉拉杂杂说一大堆,绝大部分都是废话,有的时候有用的话甚至只有一句。大部分出现在公共媒体的文章实际上的有效信息极少。

    • 家园 日本只会对西方盗卖中国和对中国盗卖西方

      又找到我在文学城的一个老帖子,搬过来给你看看

      日本只会对西方盗卖中国和对中国盗卖西方

      庄冬

      说中国人需要日本人就好比说娘家需要媳妇一样,日本人对丈夫盗卖娘家的东西,对娘家盗卖夫家的东西。

      日本人还坚信一个逻辑:如果不是他们盗卖夫家的东西,娘家就“几乎不能”有那些东西。

      这里我给大家说说这个逻辑的幽默可笑之处。“幽默”好像就不是日本人翻译的。

      日本人对西方盗卖中国文明实在是太多啦。比如说,跟西方人说“汉字”是日本的同时嘴里还发着han和ji的音,既不说“汉字”是从哪里来的,也不说“汉”和“字”是什么意思,就更不提han和ji的发音是跟谁学的啦!

      这里我主要讲日本人对中国盗卖西方文明,因为翻译西方概念再说成是自己的贡献其实就是盗卖西方文明。

      日本人的翻译西方概念的思维都是“汉字”的思维(事后勃举了无数例子。我附在后面供大家参考),也就是用已经有了基本意思的汉字来组合成“新的”组合或叫“词汇”。

      自从日本人傍上了美国大款以后就开始自以为不需要娘家了,而且还向娘家挑战。

      事实是,日本侵略中国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几乎100年,所以日本侵华也只不过是趁烧了100年的火打劫。结果还是吃了两个原汁蛋回去啦!

      大家看清楚了“原汁蛋”的结构了吗?

      “原”+“汁”+“蛋”=“原汁蛋”!

      日本是人类唯一的一个有完整文字记载的从完全没有文字,不穿衣服,没有房屋到工业化的例子。

      稀罕的是日本人会写字了以前的关于日本人生活的记载。那是中国人做的。日本人要想知道他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是必须看中国的关于日本人的记载的。会写字了以后的记载就不稀罕啦。

      没有汉字,日本人又能干什么呢?

      日本人的在翻译西方概念上显示出来的思维能力完全可以由“原”+“汁”+“蛋”=“原汁蛋”这个公式百分之百地概括起来。

      大家也许会问啦,你这么说有证据吗?

      好在一个叫事后勃刚刚写了一个叫“没有日本人的贡献,今天中国人几乎不能说话”的帖子。事后勃的帖子里举了无数例子来证明我上面说的结论。

      事后勃的帖子给了我们大家鉴别很多人的特性的一个非常滑稽可笑的试金石。很多人也发自内心地拜倒在事后勃的智慧面前。

      人类各民族之间有时竞争有时合作还相互学习的现象确实是常常发生的。但是,中国向日本人学习的例子可绝对不是文字和概念,最多是沿用了日本人对西方概念的翻译而已,就更不用提“说话”啦!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事后勃写的日本人对于现代汉语的贡献吧。

      先看看事后勃举的第一个例子“社会”概念。他说这是日本人的贡献。现在我帮大家看看日本人对“社会”这个词的贡献到底是什么。

      首先“社会”这个概念确实很普通,中国人经常要用,但是这个概念是日本人的贡献吗?

      “社”和“会”这两个“汉字”是日本人的贡献吗?显然不是!

      “社”和“会”这两个“汉字”组合起来的“社会”这个词儿所代表的概念是日本人的贡献吗?显然也不是!

      把“社”和“会”放在一起用来代表西方文化里的某个概念大概是日本人干的,那么“社会”这个词儿就是日本人的贡献了吗?

      “社”和“会”这两个“汉字”的原始的基本涵义究竟跟“社会”概念的内容有没有关系呢?“社”和“会”这两个“汉字”的原始的基本涵义又是从那里来的呢?

      日本人为什么不选千万个“汉字”里的其它的字呢?比如说为什么不用“事”、“后”和“勃”这三个“汉字”里的一个呢?我就不说啦。因为那是明明白白的。

      西方文明由于有打遍了全球的经验,它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比中国文明多。因此产生了很多中国文明没有的文化和概念。

      可日本呢,由于跟西方大规模接触和脱亚入欧的原因,有很多西方的中国文明没有的文化和概念都是首先引入日本而后引入中国的。

      崇拜日本人的人们和日本人自己难道真心相信中国人自己看见了西方的某个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概念以后不会找几个“汉字”凑一凑来代表一下吗?

      天下还真有思维能力如此之弱的动物吗?

      还真有!

      那么就请允许我给大家摆出来看一看,再乐一乐吧!

      好在今天有摆在我们面前的例子给那些根本不会思维还有眼无珠的动物们看看。

      大家知道,中国目前有很多制造业是组装外国的零件。比如说,手机吧。

      手机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就跟“社会”概念不是最聪明的日本人发明的一样。

      组成手机的零件也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就跟“社”和“会”这两个“汉字”(还有组成“社”和“会”这两个“汉字”的笔笔划划)不是最聪明的日本人发明的一样。

      但是呢,中国的农民工把这些手机的零件放到了一起组成了手机,就跟最聪明的日本人把“社”和“会”这两个“汉字”放到了一起组成了“社会”一样。

      先不说中国的农民工把这些手机的零件放到了一起组成了手机要比最聪明的日本人把“社”和“会”这两个“汉字”放到了一起组成了“社会”困难的多得多啦!

      但是,我们难道可以说由于手机是中国的农民工组装的,因此没有中国的农民工的贡献,目前用中国的农民工组装的手机通话的人们就“几乎不能”用手机通话了吗?

      这难道不是事后勃的逻辑吗?

      不错,中国的农民工组装的手机对人们用手机通话是有贡献的。这就跟最聪明的日本人把“社”和“会”这两个“汉字”放到了一起组成了“社会”对现代汉语是有贡献的一样。

      但是那贡献远远不到没有了它别人就“几乎不能”的地步。

      当然啦,事后勃远远不是那些会把“社”和“会”这两个“汉字”放到了一起组成了“社会”的最聪明的日本人那样的学习“汉字”的好学生的水平。

      为什么呢?大家只要看看“事后勃”的组成就明白了:“事后勃”=“事”+“后”+“勃”=“事后”+“勃”。

      还有比“事后”才或再“勃”更让人难受的概念吗?自己给自己取这个“事后勃”概念作为笔名的智力就可想而知啦。

      不过话又说回来啦!“事后勃”这个概念一定是事后勃的发明。中国应该没有。

      事后勃还举了一些日本的农民工组装的“汉字”比中国的农民工组装的好的例子。反正组装的再好也是组装。我也就不废话啦。

      这里我必须感谢事后勃的逻辑。我还要用一下事后勃的逻辑:没有事后勃发明“事后勃”这个概念,我确实是不能说事后勃这个笔名背后的那个“人”!

      “事”和“后”和“勃”这三个部件和组成它们的笔笔划划就白给事后勃这个笔名背后的那个“人”啦!

      其实还有一个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东西,但是日本人是通过中国人的贡献学会的东西。那就是佛教!

      佛教的那些用“汉字”写和读出来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的和尚们从梵文翻译成中文的(这个我不是专家。专家们可以证明一下)。

      难道可以说没有中国人的贡献,日本人就没有佛教吗?

      列宁说过类似于“一个傻瓜的问题是亿万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的”的话。

      事后勃当然不只是一个傻瓜。

      我却只是来美国打工的一个很不成功的中国农民工,自然也不是个聪明人。所以嘛,说了这一个例子也就把我给累坏啦!

      虽然事后勃举的例子非常多,而且事后勃还号称依然有很多没有举。但是我也不再多废话啦。

      翻译嘛,拿一个西方的概念来,再找几个原始的基本涵义有一定的关系的“汉字”组合一下嘛。

      事后勃还可以去找不是用这个公式翻译的例子,找到的话,可以到我这里领取赏金1美元。

      反正中国的农民工组装的手机更多,成百万滴多!基本方法是类似的嘛。

      由于我只是来美国打工的一个很不成功的中国农民工,自然也不是个聪明人。所以嘛,我也没有很多的钱。

      我也给出一个奖励,比如从事后勃列出的所有词汇里,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原本没有这些概念,不信你到不是用“汉字”写的日本的传统名著里面去找,找到的话,可以到我这里领取赏金2美元。

      事后勃还可以去找不是用“汉字”写的日本的传统名著,找到的话,可以到我这里领取赏金3美元。

      ****************

      附:没有日本人的贡献,今天中国人几乎不能说话

      事后勃

      大部分的现代中国人真的不知道;知识分子或明明知道但不敢和不愿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日本人对于现代汉语的发展革新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可以说,没有日本人,就没有现代汉语。中国人在指责别人不愿正视历史事实的时候,自己并没有独善其身。

      在解释自己的文化渊源方面,日本人的态度和中韩完全不同,他们从不讳言自己的文化祖先是中国,这次日本首相到山东曲阜参拜孔庙就说明这一点。很多日本人也声称自己的种族祖先来自中国。

      中国人今天日常使用的绝大多数实物名词、抽象名词,人文学科、自然工程技术术语绝大部分是从日本人那里直接拿用来的。

      我相信,如果150年前的道光年间或者130年前的同治时期的一个秀才或甚至状元郎突然从棺材里复活,你和他交谈,语言不通加上纸笔也行,很多我们今天天天用,离开了不行的词汇他绝对听不懂真实意思。

      比如你说“我们这个社会...”,他第一感觉一定是一个类似宗社庙会之类的活动。词汇不可能出现在概念之前,中华传统文化里面只有“天下、国家”,而没有“社会”这个概念。所以怨不得那状元中文不行。

      再比如以下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原本没有这些概念,不信你到四书五经或者四大名著里面去找,找到的话,可以到老勃这里领取赏金1美元: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派、方针、政策、申请、条件、解决、原则、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干部、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国、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文。预先说明,《金瓶梅》中的陈经济,不算啊!哈哈!

      显而易见,过去主要吸收自中华文化的日本文化中当然原本也没有这些概念,他们也并非比中国人更早先与西方人接触,只是他们一旦发现了自己是那么的不如人家,马上就开始了规模庞大的“全盘西化”运动,而大规模的翻译运动的开始时间就在1868年之后的几十年。到了1900年开始,大批的东渡大清国留学生才把这些汉字新词汇介绍进停滞的支那。至于日本人后来放弃了一些他们用汉字创造的新词汇而改用片假名直接表音,那是后来的事了。

      这里的问题是,一个概念自己原先没有,如何翻译?那就必须用既有的汉字来再造一个新词汇来表达这个新概念。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日本人造的这些汉字词汇,不得不佩服那时期日本文化人的汉学水平之高!只有西学而没有汉学的深厚功底,你造出来的新词汇是没有生命力的。

      比如,中国人自己也造了个“格致”,终于因为充满迂腐的典故气息而让位于来自日本的“物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传统中国人的思维难以跳出既有的概念范畴,对新概念的表达也往往喜欢到故纸堆里面找现成的东西,以证明“这个咱祖上早就有了”。

      不过,在下也想请教各位有识之士,何以中国人现在采用了一个完全来自日本的政府部门名称:“卫生部”;而日本人却用了一个完全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取自《老子》)的名称“厚生省” ?哈哈,在下先有礼了!

      下面是本人收集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属于从日本人那里拿来的词汇,欢迎大家补足遗漏。

      A: 奥秘、爱人、爱情

      B:、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辑、编制、变压器、辩护 标本、标高、表达、表示、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

      C:、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超高频、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次品、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程序、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 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

      D:、大本营、氮气、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党派、当选、当前、导火线、导数、德育、登记、登载、等外品、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 独裁、独占、读本、短波

      E:、二重奏、二阶、额度、额定

      F:、发明、发挥、发扬、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动、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反映、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利、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福利

      G:、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炉、高射炮、高周波、歌剧、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古柯、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测、观点、观度、观念观照、光年、光线、广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教、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

      H: 函数、海拔、寒带、寒流、航空母舰、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学、化妆品、画廊、环境、幻灯、幻想曲、回收、会谈、会社、会谈、混凝土、活跃、火成岩

      J:机关、机关枪、机械、积极、基地、基调、基督、基督教、基质、基准、集团、集中、计划、记号、记录、技师、加农炮、假定、假分数、假名、假想敌、尖兵、尖端、坚持、检波器、简单、见习、间接、间歇泉、间歇热、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习、讲演、讲座、交感神经、交换、交通、交响乐、脚本、教科书、教授、教养、教育学、酵素、阶级、接吻、节约、结核、解放、解剖、介入、借方、金额、金刚石、金婚式、金牌、金融、金丝雀、紧张、进度、进化、进化论、进展、经费、经济、经济恐慌、经济学、经验、经验主义、精神、景气、警察、警官、净化、静脉、竞技、就任、拘留、巨匠、巨头、巨星、具体、俱乐部、剧场、决算、绝对、决定、决议、觉书、军部、军国主义、军籍、军需品

      K:、看护妇、看守、科目、科学、可决、客观、客体、课程、肯定、空间、坑木、会计、扩散、扩充

      L:、浪人、劳动、劳动者、 劳动组合、劳作、累减、类型、冷藏、冷藏车、冷战、理论、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学、立场、立宪、例会、量子、了解、列车、淋巴、临床、领导、领海、领空、领土、领域、流感、流体、流行病、流行性感冒、伦理学、论理学、论坛、论战、落选、逻辑学、落体、落差

      M:、码、麦酒、脉动、漫笔、漫画、漫谈、盲从、媒质、媒体、美感、美化、美术、免许、民法、民主、敏感、明确、明细表、命题、母体、母校、目标、目的、目击者

      N:、内服、内阁、内幕、内勤、内容、内在、能动、能力、能率、能量、农作物、暖流

      O:、偶然、欧姆、偶数、偶发、讴歌、偶像

      P:、派出所、派遣、派发、判决、陪审、陪审员、配电盘、配给、配送、批评、平假名、平面、评价、坪

      Q:、旗手、骑士、企业、气分、气密、气体、气质、气船、气笛、牵引车、铅笔、前提、前卫、前线、强制、侵犯、侵略、勤务、清教徒、清算、情报、氢气、驱逐舰、取缔、取消、权威、权限、权益、权利

      R:、人格 人力车、人权、人文主义、人选、日程、容易、溶体、肉弹、入场券、入超、入口

      S:、商法、商业、上水道、少将、少尉、社会、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交、社团、身分、神经、神经过敏、神经衰弱、审美、审判、审问、升华、生产、生产关系、生产力、生理学、生命线、生态学、剩余价值、失效、时计、时间、时事、时效、实感、实绩、实权、实业、使徒、世纪、世界观、市场、市长、事变、事态、事务员、手工业、手榴弹、手续、受难、收缩、输出、输入、水成岩、水密、水素、水准、私法、私立、思潮、思想、死角、所得税、所有权、索引,诉讼法

      T:、他律、塌塌米、台风、台车、太阳灯、探海灯、探险、探照灯、特长、特务、誊写版、体操、体育、天鹅绒、天主、条件、铁血、通货膨胀、通货收缩、同情、统计、投机、投影、投资、图案、图书馆、团结、退化、退役、推理

      W: 瓦、瓦斯、玩偶、完全、万能、外分泌、外勤、外在、唯心论、唯物论、卫生、味之素、胃溃疡、尉官、温床、温度、温室、文化、文库、文明、文学、无产阶级、无产者、舞台、物理、物理学、物语、物质、悟性、无线电

      X:喜剧、系列、系数、系统、细胞、下水道、纤维、现金、现实、现象、现役、宪兵、宪法、限额、相对、想象、象征、消防、消费、消化、消火拴、消极、小夜曲、小型、校训、效果、效应、协定、协会、心理学、新闻记者、信号、信托、信用、猩红热、刑法、形而上学、性能、性质、序幕、宣传、宣战、选举、选手、旋盘、学府、学会、学历、学士、学位、血色素、血栓、血吸虫、训话、训令、讯问

      Y:压延、雅乐、演出、演说、演算、演习、演绎、演奏、燕尾服、羊羹、阴极、业务、液体、医学、遗传、义务、议会、议员、议院、艺术、异物、意匠、意识、意义、意译、阴极、音程、音节、音阶、银行、银幕、引渡、印鉴、印象营养、影象、影响、优生学、游离、游弋、右翼、语源学、预备役、语义、预后、预算、元帅、元素、园艺、原动力、原理、愿意、原则、原子、原罪、原作、远足、运动、运动场、运转手

      Z:杂志、展览会、战线、哲学、真空管、阵容、政策、政党、支部、支配、支线、知识、知识分子、直观、直接、直径、直觉、直流、纸型、指标、指导、指数、制版、制裁、制限、制御器、制约、质量、中将、终点、仲裁、仲裁人、重点、重工业、株式会社、烛光、主编、主笔、主动、主观、主人公、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转炉、资本、资本家、资料、紫外线、自律、自然淘汰、自由、自治领、宗教、综合、总动员、总理、总领事、组成、组阁、组合、组织、最惠国、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座谈

      没有列出的词汇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实际上,离开了这些日语“外来语”,我们中国人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

    • 家园 说点看法,关于所谓来自日语的词汇

      呼吁抵制日货,甚至借机打砸同胞财物的人,需知道,日本出口到中国最多的不是汽车、电视和动漫,而是词汇。现代汉语70%的社科词汇来自日语,譬如:社会、经济、哲学、环境、艺术、医学、法律、人权…包括“抗议”。爱自己的国家,就努力让这个国家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敬畏,而不是用廉价的愤怒证明自己的偏狭。

      关于所谓的近代日语外来词,除了上文给出的,还有很多,包括电话、干部...,但问题在于,这些真的是“日语”么?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存在的误解,实际上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中文,只不过是日本人翻译的而已,日本人把中文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然后按照中文的语法和含义,从西方翻译了一些词语和概念,得出了这些词语。所以,从本质上说,它们是日本人翻译出来的中文,而不是日文,最多算是出口转内销罢了。

      举例来说,比如功夫这个词,英文是“kung fu”,相传是李小龙发明和推广的。不能因为李小龙是中国人,就说“kung fu”是中文。同样的道理,“电话”也不是日语,而是中文,是比“德律风”翻译得更好的中文。要论来源,归根到底是来自英文“telephone”,要感谢和尊敬,也是感谢和尊敬穆齐或贝尔,轮不到当文字二道贩子的日本人。

      顺便说说什么才是日语。比如“start”这个词,日语里有两种翻译:“スタート”,“開始”和“始める”。第一个是现在最常用的片假名音译,读出来是“死它拖”;后面两个分别是用汉字和平假名翻译的:前者是直接被日语引用的正宗中文,后者是日语借助中文表达的结果。难道我们能说“开始”是日文么?同理,电话、经济等等也都不是日文,咱们中国人完全可以挺直腰杆、堂堂正正地说它们,至多感谢下日本人翻译的功劳,大可不必像某些逆向民族主义者那样忙着自卑。要说真正从日文里进口的词,“呀咩嗲”算一个。

      说到自卑,再来看看许文广主任的这段话:“爱自己的国家,就努力让这个国家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敬畏”。其中折射出一种深层的自卑心理:我们要努力争取外国人的承认,只有获得了外国人的认可,国家才有面子,个人的价值才算实现。这种自卑心理在演艺界非常常见,表现为对奥斯卡奖的无限渴望等等。

      其实真正自信自尊的国家和国民,应该是从自我实现中找到价值,而不是那么在意别人的目光,根本不需要向洋人证明什么,也不指望能从洋人的目光中得到什么。我们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是为了实现我们自己的理想,是为自己活着,上承五千年文明,下为子孙万代谋生存,我们只需要自己认可自己,要的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绝不是自卑自贱自残自虐。

      通宝推:海外俗人,
      • 家园 典型的“普世”和“接轨”的态度

        “爱自己的国家,就努力让这个国家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敬畏”,表明了一种“普世”和“接轨”的态度,即推崇现有国际秩序,也就是美国和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的正当性,让中国自我改造,被此秩序接纳。

        这些人一般对国际上的不公,特别是美国和北约及其附庸的侵略暴行视而不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