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原创】这个挺搞笑,一个公知想暂露头角? -- 一着

共:💬31 🌺1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原创】这个挺搞笑,一个公知想暂露头角?

    下面的英文翻译来自一个Shanghaist的博客。此久居中国的洋人上次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杨锐说清理三非外国人时,给比较崇洋的杨锐扣上“反犹”的帽子。

    And the greatest Japanese export to China is...

    To all those people calling for the boycott of Japanese products and those using this opportunity to attack the property of your own countrymen. You need to know that the biggest Japanese export to China isn't cars, or television sets or manga. It's language. About 70% of social science terms used in Chinese today came from Japanese -- 'society', 'economics', 'philosophy', 'environment', 'arts', 'medicine', 'law', 'rights', and yes, even 'protest'. If you love this country, then strive to help this country gain respect from others instead of using cheap means of displaying your intolerance.

    这段英文被在英文社交网络广为转载,用来讽刺中国反日货的人愚昧无知。当然英文读者不知道日本人2000多年从中国学去汉字,近代中国从日本引进一些诸如物理,化学等词汇,只是日本人把中国字重新组合而已,单个汉字还是中国的嘛。这就像苹果收集虽然在中国血汗工厂组装,但根本上还是美国产品一样。日本现搞工业化,接触西方学科,自然他们先找到了汉字当中的对应词汇翻译相应的西文。

    下面是CCTV1节目部主任许文广的原话,其逻辑匪夷所思,比砸别人的汽车抵制日货的人强不到哪里去:

    「呼吁抵制日货,甚至借机打砸同胞财物的人,需知道,日本出口到中国最多的不是汽车、电视和动漫,而是词汇。现代汉语70%的社科词汇来自日语,譬如:社会、经济、哲学、环境、艺术、医学、法律、人权…包括“抗议”。爱自己的国家,就努力让这个国家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敬畏,而不是用廉价的愤怒证明自己的偏狭。」

    -- Programme director of CCTV 1, Xu Wenguang

    关键词(Tags): #许文广
    • 家园 且不管真假

      就算70%的术语真的来自日本。首先,要搞清楚是来自日本人用的当用“汉字”而不是假名。而且这些汉字一般都沿袭了汉字原本的意思,并依照汉语组词的习惯构词,准确地讲,仍然是汉语。举出的例子中,哲、学、环、境、艺、术、医、法、律、人、权、抗、议都是原本的意思,而且中国人本来就会用类似的词语。“社会”和“经济”稍有意思延伸,但也不违背本土汉语本来的用词习惯。不符合习惯的,肯定不会用。比如极有特色的日本词语“手纸”,我们就没采用过,以免发生混淆。

      这人真是一知半解得很。真要讲原创,日本人不但不能用多数的当用汉字,也不能穿和服,也别摆弄日本刀了,这些都是在中国的原创上修修补补的东东。

    • 家园 关于汉语中中的日语外来词

      这里有一个老帖供大家参考:

      外链出处

      引用几段:

      外国传教士还在中国开设了出版机构,如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并传往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1844年美国人在澳门开设的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印刷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万国药方》、《格物质学》、《代形合参》、《八线备旨》、《心算启蒙》、《五大洲图说》、《地理略说》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线》、《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学揭要》、《西学乐法启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学卫生论》、《热学图说》、《植物学》、《代数备旨》等。

      非但如此,中西人士还编纂中西词典供来华传教士研习汉语。1822年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经将“使徒”、“铅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位”、“行为”等词汇与英语进行了对译。之后,1844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将“文法”、“新闻纸”(到现在日本的报纸还称为“新闻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将“直径”、“本质”、“知识”、“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69年间出版的由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7]。这些辞典都东传日本,被日本各种英和、和英辞典的编纂所借鉴,为日本学习西方的思想、科技,创造新词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自己开办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有读者曾留言说:“我们现在的普遍看法是,很多科技专有名词都是日本从西文中翻译,然后传入。其实最早日本从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买了很大一批科学书籍回去,存于现在极有名的东洋文库,之后这些名词又‘出口转内销’回来了。”[18]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也证实:“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19]事实完全可以证明,许多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是“出口转内销”的“中国产品”。即使没有日语外来词,中国人照样可以翻译西方科学文献,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正常交流,照样可以做实验报告博士论文。

      从上述可知,其实在近代,日本从中国输入并被采用的新词汇,是中国从日本引进新词汇的数十倍之多!所谓“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或与西方人士合作创制的!为什么某些中国人,包括某些学者,闭口不谈这一情况呢?造成好像只有中国向日本输入新词汇的假象呢?是何目的?!!是何居心?!!

      至于所谓70%社科词汇来自日语,从来没看到过相关文献。至少上文中证明,许文广引用的“医学、法律”不是日语词。

    • 家园 此逻辑确实匪夷所思

      中国和日本是利益之争,而且是国与国之间利益的最重要方面-领土之争,而不是面子之争\狭义的经济利益之争。是否抵制日货,主要看对我们产生的利益是否更大,甚至看给对方产生的伤害是否更大。如果日本人的东西好,我们不要钱拿来用,这很好,比如词汇。日本人的东西好,但买它的会给它输送更大的利益,坚决抵制,哪怕给自己造成一定伤害。感觉中日之争距离战争越来越近了,战争是一个比较谁能给对方更大的伤害,看谁能挨得更久的游戏,所有所谓面子、道德、原则,都得放一边。还没到这个层次,那么利益的算计是根本,如果反对抵制日货的理由是抵制本身给我们造成更多损失;会让对方的报复给我们更大的伤害;会让其他的贸易伙伴产生不良印象等,这些我接受,但这位公知的逻辑实在荒谬。

      我个人的观点是,现在还有更好的手段,在中国卖的车辆偷工减料,比“刹车门”大得多的事多了去了,一一曝光,集体诉讼,打死它还让它叫不出来。

      通宝推:海峰,
    • 家园 不用汉字,日本人嘴都难开就别提说话啦!

      想起了我在文学城的一个老帖子,找到了,搬过来给你看看

      不用汉字,日本人嘴都难开就别提说话啦!

      不错!一些我们现在使用的从西方传来的概念“很可能”是由一些日本人拼凑汉字组合出来的。

      为什么我说是“很可能”呢?

      因为不能因为你把两辆汽车并排放在一起就是你的发明啦。比如说,有读书读得超过自己身高几倍的事后勃有这样的例子和逻辑:“社会”就是“文字日货”!

      大家看看,这“社”不是“文字日货”吧?这“会”也不是“文字日货”吧?可这把“社”和“会”放在一起拼凑组合出来的“社会”就是“文字日货”啦?

      好在,那一个或几个“莫须有”的把“社”和“会”放在一起拼凑组合出来的“社会”的日本人自己也还是有羞耻之心的。因为,他们没有在“社会”后面署上他们的大名。以至于这么伟大的“发明”到现在人类也不知道它的发明家是谁!

      有人可能会问啦,那汉字是谁发明的?

      中国人不是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学了西方的专利和版权概念嘛。当年中国人根本就不记这些。再说啦,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一点日本人也是没有问题的嘛,

      你难道对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一点有问题?

      那你一定是从首尔来的。你如果不是幼儿园的儿童,你的出生证都写的你的出生地是汉城!还从首尔来的呢!

      有好事者事后勃就在读了超过自己身高几倍的书以后就认定了“社会”(当然还有很多西方科学技术词汇)就是“文字日货”啦!

      我只不过指出了“A不是我的。B也不是我的。AB就是我的!”这样的逻辑比较滑稽可笑。

      读了超过自己身高几倍的书的事后勃就说:“你发起一场抵制“文字日货”运动,怎么样?另造词汇?”

      读了超过自己身高几倍的书的事后勃呀,“文字日货”等于“词汇”吗?你那超过自己身高几倍的书是怎么读的?

      你事后勃的“文字日货”最多等于西方科学技术词汇吧?

      你事后勃读了超过自己身高几倍的书,应该知道这个事实吧?

      即便我们姑且暂时假设“社会”是“文字日货”,当然还有其它的西方科技词汇我们也都统统姑且暂时假设是“文字日货”。我们中国人至少也可以用音译或用原文,只不过对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们麻烦一点而已。

      因为,普通老百姓还真是不太用这些词汇。倒是日本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使用的所有词汇都是从中国“拿”来的!

      如果日本人抵制“汉字”的话倒是很不好办的,比如说“水”、“米”和“酒”、“走”、“站”、“坐”和“跑”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没有语言知识的人们还以为科学技术词汇那么重要呢!可惜的是,科学技术词汇只是语言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在中国现在的趋势是用原文,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

      所以我的题目说:不用汉字,日本人嘴都难开就别提说话啦!

      日本的科学家倒是可以随便用科学技术词汇。可惜的是,科学技术词汇只是语言词汇的一小部分。

      可是,凡是稍微有那么一点点语言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科学家只用科学技术词汇还是不能说话和交流的。

      因为,仅仅使用科学技术词汇是连个句子都造不出来的。因为,科学技术词汇多为名词,当然也有一些动词,可那也远远不够说话的啊!

      我们姑且暂时假设“社会”是“文字日货”的假设现在结束!

      看来事后勃那超过自己身高几倍的书是白读啦!

      建议事后勃还需要继续读超过自己身高几倍的书!

      如果日本人抵制“汉字”的话倒是日本人需要“另造词汇”。

      虽然日本人也搞了什么“假名”和“骗假名”,可那也是用的汉字的笔划啊!

      好在日本人有时也确实是老实的可笑,自己弄了一套玩艺儿,你说说他日本人想给这套东西起个名字,就立即拿住了名字的“名”字。

      日本人也知道不能单单用一个“名”字。可是你说说他日本人用什么来修饰这个“名”字不好呢?汉字有千千万,为什么一定要用“假”和“骗假”来修饰呢?

      所以我说:“好在日本人有时也确实是老实的可笑!”嘛。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嘛!

      弄那套玩艺儿的日本人自己心里知道自己弄的这个玩艺儿是假的,就用“假”来修饰“名”!

      这下可就可怜了我们那些崇拜日本人的读超过自己身高几倍的书的人儿们!

      事后勃对我说的:“日本人对西方盗卖中国文明实在是太多啦。比如说,跟西方人说“汉字”是日本的同时嘴里还发着han和ji的音,既不说“汉字”是从哪里来的,也不说“汉”和“字”是什么意思,就更不提han和ji的发音是跟谁学的啦!”有意见。

      事后勃质问我说:“日本人对西方人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这个谣言是你造的还是别人造好传给你的?”

      请容我解释一下!

      事后勃不是西方人。虽然事后勃明明知道这“社”不是“文字日货”,这“会”也不是“文字日货”。可事后勃非要说把“社”和“会”放在一起拼凑组合出来的“社会”就是“文字日货”啦!

      你事后勃跟世人说“社会”就是“文字日货”,一般人的理解就是“社会”是日本生产的。大多数人就会以为“社”和“会”也是日货。

      事后勃还质问我说:“你发起一场抵制“文字日货”运动,怎么样?另造词汇?”

      事后勃的质问简直就是在说这“词汇”是日本人“造”的!

      如果我不用日本人“造”的“词汇”呢?

      我就得“另造词汇”?

      这“词汇”什么时候成了日本人的财产啦?!

      即便是我不可以用“社会”,我还是可以用“社”和“会”吧?

      因为一般人没有日本人和你事后勃的所谓“A不是我的。B也不是我的。AB就是我的!”的逻辑。

      特别是当日本人和你事后勃跟别人说“AB就是我的!”的时候从来不马上接着说“A不是我的。B也不是我的。”嘿嘿嘿

      而且当我指出“AB不是你的!”的时候,你就要我“另造词汇”。

      那就是在说“A是我的。B是我的。”嘿嘿嘿

      日本人把几个汉字拼凑一下就是“日货”,这就是变相说或叫暗示汉字是日本的。只不过是做贼心虚不敢明说罢啦!

      做贼心虚不敢明说只是没有明说而已。暗示也是说!为什么不自信一点和勇敢一点呢?

      把“社”和“会”放在一起难道是“造”吗?

      把两辆汽车并排放在一起就是你“造”的“长汽车”或“宽汽车”啦?

      “造”这个字你事后勃也敢用?

      倒是你事后勃应该发起一场抵制“汉字”运动。

      我就可以用你事后勃的原话“怎么样?另造词汇?”啦!

      把汉字的笔划弄在一起搞出来的东西都叫“假名”和“骗假名”!

      你事后勃应该跟你崇拜的日本人学一点点可爱的老实!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嘛!

      有人特别喜欢拿用日货来说事儿。这些人把日本人那一点点可爱的老实学的不错!值得表扬!

      因为他们往往说什么(例如鬼计多端):“请问先生家里真的一件日本设计制造的东西都没有吗?”

      我的回答是:日本设计制造就是日本的啦!怎么不用“发明”呢?请对你崇拜的日本自信一点!

      有人特别喜欢拿抗日来说事儿。

      例如碧血千寻说:“东东抗日,就算用日货也是研究,嘻嘻,也是抗日。”

      我的回答是:也请对你崇拜的日本自信一点!我说几句话就是抗日?这个日也太容易抗了吧?

      • 家园 汉语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科学的语言,没有之一。

        其他语言包括英语都需要不断的造单词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目前已有上百万个单词,而汉语只需要继续用原有的常用的那几千个汉字就可以不断的把新的东西表达出来。

        • 家园 摆出优缺点就足够了。
        • 家园 你这就是没调查信口开河了。

          英语可以说是那样。

          斯堪地那维亚语言诸如瑞典语就大量用现有词语组合新词。

          比如半岛这个词,英语找了个Peninsula, 但瑞典语里就是halvoen, halv是“半”,oen是岛。跟中文结构一样。

          德语不太了解就不胡说了。

          • 家园 再请问群岛,瑞典语怎么表达群岛?是群加n吗?

            以前我国没有蛋糕,西方蛋糕引进后,根据它的成分和性质,命名为蛋糕,加鸡蛋做的糕。一目了然,也不用再新造单字。

            我的意思,我们的单字几千年前甚至也许上万年前就造好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不论引进什么新事物,我们就用那些老祖宗的单字,不需要造出新的单字,而外语却不断的要造新的单字去表达新的意思。也许它只是添一个n,但是我们可不需要在糕字上添一撇啊。

            • 家园 你正好提醒我了,这也是个例子。

              群岛是skrgrd (skargard 第一个a上面两个点,第二个a上面一个圈圈)。skr是岛的意思(也有粉红的意思)。 Grd有yard的意思。岛园,我更愿意这么去理解。

              类似的还有口香糖:tuggummi。tugga是嚼,gummi是胶。虽然没口香糖那么文雅,但也描述了一个使用过程。(橡皮radergummi就是delete胶)

              我理解你的意思,那么说可能有点过。我其实想表明其实在欧洲也有这么一群人,再造词运动中跟我们心有戚戚焉。

          • 家园 我不懂瑞典语,按照你说的,halv是“半”,n是岛

            那么现在瑞典语是不是多了一个单词,叫halvn,也就是有三个单词了,halv halvn n(我奇怪瑞典语的岛就是一个n?他们说岛,就说n?)。

            而我们中文,就只有半和岛,没有多一个单字。

            或者halvn不是一个单词,而是两个单词,也就是由两个单词组成一个词组来表达意思?只有这样,它才能跟汉语类似。

            • 家园 岛在瑞典语里是(o上两个点)

              我打了那个字母,河里的系统没认。

              也出了点错。n 是 the island的意思。

              Halv是一半的意思。

              我学的瑞典语太皮毛,举不出更多的例子,但之前人点人给我讲的时候,也是有类似的。

              我个人感觉英语倒是个奇葩,混合了维京带过去的北欧语言(比如Window, 瑞典人现在倒不用了,改用来自法语的fnster),还有本土的语言,外加诺曼人带过去的古法语。

          • 家园 peninsula是从拉丁语来的

            paene+insula=paeninsula

            德语半岛halbinsel是半日耳曼语源+半拉丁语源

            其中halb和halvn,half同源,insel是insula的变体,在英语里头的变体就是island和isle

            • 家园 受教受教!感谢补充。

              学了一点瑞典语。都说北欧语是德语的方言,一直很好奇,就是没勇气去学。

              • 家园 都是日耳曼语族

                摘自维基外链出处

                Germanic languages possess a number of defining features compared with other Indo-European languages, such as the following:

                1.Large numbers of vowels. For example, the Amstetten dialect of Bavarian German has 13 distinct long vowels.[7] Standard Swedish has 9 long vowels and 8 short vowels, which are distinguished by both length and quality, making for at least 16 vowel qualities.[8]

                2.A change known as Germanic umlaut, which modified vowel qualities when a high vocalic segment (/i/, /i/ or /j/) followed in the next syllable. This is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the large vowel systems.

                3.The reduction of the various tense and aspect combinations of the Indo-European verbal system into only two: the present tense and the past tense (also called the preterite).

                4.A large class of verbs that use a dental suffix (/d/ or /t/) instead of vowel alternation (Indo-European ablaut) to indicate past tense. These are called the Germanic weak verbs; the remaining verbs with vowel ablaut are the Germanic strong verbs.

                5.The use of so-called strong and weak adjectives: different sets of inflectional endings for adjectives depending on the definiteness of the noun phrase. (A similar development happened in the Balto-Slavic languages. This has been lost in modern English, but was present in Old English, and is still present in modern German.)

                6.Grimm's Law, which shifted the values of all the Indo-European stop consonants. (A similar shift occurred later in the history of German, known as the High German consonant shift.)

                7.Some words with etymologies that are difficult to link to other Indo-European families but with variants that appear in almost all Germanic languages.

                8.The sound change known as Verner's Law, which left a trace of Indo-European accent variations in voicing variations in fricatives.

                9.The shifting of word stress onto word stems and later onto the first syllable of the word, along with significant phonological reduction of all other syllables. (A similar change occurr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Italic languages and the Celtic languages. English no longer has initial stress due to the borrowing of numerous foreign words, especially from Latin and French.)

                目前所谓的德语标准语叫做高地德语(Hochdeutsch),实际上是汉诺威地区的方言。各地方言其实差异极大,汉堡地方的可能就会和丹麦的北欧亲戚说话比较近;南方的巴伐利亚大致有些发音特点就会和奥地利有点近;低地地区的可能又会和荷兰话有点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