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赫尔曼.沃克与他的战争小说 -- 潮起潮落

共:💬108 🌺38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最早看这两部小说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

      后来看过宋宜昌先生的《燃烧的岛群》,感觉其写作风格与这两部巨作很相近。

      这两部小说中《战争与回忆》中的两个场景一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段是中途岛海战中,作为巡洋舰舰长的老爹在舰桥上倍受煎熬地苦盼着出击敌人航母的飞行员儿子能飞回来飞越他的舰桥上报平安。

      还有一段是小说结尾,战后历经磨难的小孩子(拜伦的儿子)因为巨大的心理创伤可能患了自闭症,和谁都不说话,最后和也是大难不死的妈妈见了面,在妈妈怀里终于开口和妈妈一起唱儿歌。

      这两个场景的描写真的让我感同身受,很难忘怀。

    • 家园 这两部小说的唯一瑕疵是作者基于个人的反G立场,

      对苏俄的描写刻画比纳粹德国的好不了多少, 让人看了不舒服。

    • 家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 家园 "起飞, 出击!"

      我是深受此2部著作影响的读者之二。

      多年来,我为人处世,都有意无意的试图效仿帕格那种冷静, 专业, 细致,内敛的作风。

      我印象里此书的高潮就在中途岛战役。 而高潮中的高潮就是斯普鲁恩斯的那句

      "起飞, 出击!"

      在这之前本书不厌其烦的渲染, 铺垫。 日本舰队的严峻威胁, 帕格一家的决死准备, 美国舰队的困难和疑惑。 因为斯普鲁恩斯是护航舰队司令, 因为哈尔西病倒才来顶班的, 哈尔西的内行的参谋班子人员对他有些不服不忿的, 嫌他 “老小姐一样的大作文章”, 还怀疑他胆小没种。决战当天, 上上下下高度紧张焦虑,情报扑朔迷离, 时而担心“又上日本人的当了”(因为日本佯攻阿拉斯加), 时而又神经质的命令飞行员进入座舱待命 (命令被冷静的斯普鲁恩斯解除)。 然后中途岛已经打起来了,可是侦察机迟迟不能发现日本的母舰。

      终于一个侦察机报出准确的方位。哈尔西的参谋长兴奋得不亦乐乎之际, 斯普鲁恩斯再次冷静的干预:“鉴别真伪 !”

      哈尔西的参谋长一番手忙脚乱的鉴别, 然后报告:“鉴别成功”

      斯普鲁恩斯:"起飞, 出击!"

      。。。 。。。

      记得当时读的是大学图书馆借出的 1980 版。在政治课堂上躲在最后一排懒洋洋的翻看。 炎热的教室,拖沓的情结,冗长的人名地名, 政治老师的催眠嗓音, 让我昏昏欲睡, 这句 "起飞, 出击!" 如同闪电划过天空般让我浑身一震,醍醐灌顶, 瞌睡顿消。斯普鲁恩斯的形象在我心中立刻鲜明立体起来:冷静,谨慎,精心计算, 但是关键时刻敢赌敢拼,出人意料的果断。

      多年来, 多次重读此书,仍然觉得此处是整部小说的文眼。

      -------------------------------------------------

      电视剧 《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初看给我一种诡异的感觉。 因为书中的帕格 40 左右, 正当壮盛年纪。而电视剧里的帕格有些过于沧桑老迈了。 而且罗斯福,霍普金斯 丘吉尔, 斯大林, 冯隆将军等等也都老得厉害, 满脸老人斑不说,皮肤呈现耄耋老人那种没有弹性的松弛。 所有人物整体比我现象中的老二十岁。

      后来发现缘由,因为Robert Mitchum 演本剧的时候 60 多岁了。 比小说人物老二十岁。 我猜因为这个, 所有配戏的演员也都相应提高了二十岁。结果仿佛进入老人国。

      另外,《战争风云》里面的拜伦和娜塔丽都不符合书中的描述。 书中的拜伦应该是人见人爱的帅小伙,吊儿郎当,但是令人一见难忘。演员是个方头方脸红头发的矮壮小伙子。 不能说不帅,但是绝对没有那种孩子气的可爱。 娜塔丽不是典型犹太美女那种身姿苗条,黑发柔顺垂腰,眉眼精致俊秀的美女,却是一个身材大啦啦虎背熊腰的典型盎格鲁撒克逊中年妇女,还卷发, 而且演员年龄的悲剧再次发生: 演娜塔丽的演员是 50 多的人演 30 出头的角色。

      须知拜伦的 cute 和娜塔丽 beauty 是这乱世鸳鸯爱情发生的基础。 这对演员让我完全没有感觉:拜伦看上娜塔丽什么了呢?娜塔丽又看上拜伦什么了呢?

      在电视剧的 DVD 光盘的附加内容里,有对导演的访谈。 导演开口第一句话就说:“战争风云这部电视剧第一个难题是选演员。刚开始我心中只对拜伦和娜塔丽有明确的形象,而对其它角色应该什么样则毫无概念。。。。。。”我猜对拜伦和娜塔丽演员的挑选可能最有争议,从始至终,而导演固执己见。固执到多年后的访谈里还首先要坚决捍卫他的选择。叹为观止!

      尽管固执如斯,到《战争与回忆》还是把这两个演员都换了。换上经典帅的小伙和长头发大眼睛的姑娘。看着顺眼多了。也许后一部和前一部不是一个导演? 

      虽然我认为选演员有严重问题。 但是这两部电视剧仍然和小说本身一样, 是经典巨作。

      • 家园 关于帕格我没啥意见,老成持重。不过

        对于战争风云里的选角,你说咱心坎里去了,看到娜塔莉咱浑身一哆嗦,的确给人感到一种强烈西欧特征的中年妇女,应该比较符合70年代美国所谓美女形象。83年Ali MacGraw已经44了,演娜塔莉...其实她年轻时也算美女,尤其符合西方口味,标准的个背个吉他浪迹天涯的反战女青年形象。

        风云里面两个儿子都不行,年纪都偏大得厉害,沃伦居然是飞狼里那个眯眯眼的男主角....

        当初我千辛万苦在网上找到的风云下载,下了一集正好是意大利沃伦初遇娜塔莉...然后就彻底失去继续下载的勇气了。

      • 家园 斯普鲁恩斯沉稳冷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斯普鲁恩斯父子,日本,1945.

        也难怪习惯了哈尔西咋咋呼呼的那帮幕僚不适应呢——当然,斯普鲁恩斯没飞机驾照也是一个原因,临阵换将也是一个大忌。

        得说美国真是幸运(“上帝保佑美国”,呵呵),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阴差阳错地选对了一个正确的人(斯普鲁恩斯)来指挥中途岛海战:)

        小说对斯普鲁恩斯描述是挺神的:自己煮咖啡,早餐是一成不变的黄桃罐头(“如老小姐般小题大做”,呵呵),不出海时每天必在基地走圈儿,还很斯文地拿着干净的手帕擦汗。

        小说对细节写的很传神,比如俯冲轰炸机投弹后拉起,飞行员小腹那种尿急感,梅德琳跟他老板开房,那个名嘴被拜伦一拳放倒后假牙飞出去后像个“光着身子的麻雀”蹦跶的可乐场景,兄妹二人相视而笑......诸如此类的细节很有临场感,写的真赞。

        • 家园 “这是换岗”

          我以为小说的第二个文眼,是霍普金斯:

          在晃荡的小艇里站起身,大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是换岗 ! ”

          熟读小说的人自然明白出处。

          忍不住遐想, 下一次 “换岗” 是在什么时候? 谁是谁呢? 

          • 家园 书里潜艇战也写的惊心动魄

            那种紧张焦虑,不知能不能熬过这一回的感觉,写的也非常棒。

            潜艇挨了深水炸弹,艇内烟雾弥漫,充满了焦糊的胶皮味、火花四射、冲击震动,到处滋水漏水,以及艇员的惊恐绝望,都看得让人手心出汗。直到大难不死的潜艇趁着风雨大浪浮出水面,柴油机启动返航,一艇大活人总算捡了一条命的由衷欢快,能写的这样逼真,就像作者沃克有过这种经历似的,真是不简单。

    • 家园 是啊,多年过去,如白马过隙。

      我是深受此2部著作影响的读者之一。风云让我领教了细致如微和内敛的工作作风。而回忆中拯救诺思安普顿号巡洋舰的情节,和埃斯特艇长紧急下潜的命令让我体会的东西尤其得多。

    • 家园 凯恩舰哗变 看过 书薄的一小本

      初中看的 很不错的。

      战争风云 看过小人书

    • 家园 也跟几句
    • 家园 一不小心,按回车键了

      我记得《战争风云》是从德国进攻波兰前开始写的。

      电视剧里,演帕格的米切尔我看着不太爽,觉得有点老气,尽管小说里帕格也并不年轻。

      那个犹太博士看着不错,就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样子,后来才知道那位正经是个角呢。

      隆将军好像给判了二十年,当时有点疑问,他又不是党卫军,一个参谋,咋判这么重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