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赫尔曼.沃克与他的战争小说 -- 潮起潮落
赫尔曼.沃克,1962年,纽约。这副扮相颇像《卡萨布兰卡》里的鲍嘉:)
就个人而言,赫尔曼.沃克写的《战争风云》与其续篇《战争与回忆》是印象最深刻、最经典的二战文学巨著。
赫尔曼.沃克的作品只看过三部:《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和《凯恩舰哗变》(包括小说中译本及人艺演的话剧),个人感觉,与小说相比,《凯恩舰哗变》的翻译功力稍欠,话剧《哗变》在介绍进来的外国话剧剧目里,还是相当赞的。
《战争风云》与其续篇《战争与回忆》从德国进攻波兰前夕,一直到写到日本投降,场景极为宏大,美国、欧洲(但就欧洲讲,就有意大利、纳粹德国、波兰、苏联、法国、西班牙……等等)、亚太、北非、伊朗。涉及的人物高可上天(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及其幕僚们),下可到纳粹集中营的犹太囚犯,小说里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怕是得有上百人。
该书以帕格.亨利一家为主线,栩栩如生的人物,入细入微的情节描述、逼真生动的战争场景,流畅连贯、跌宕起伏的故事令人难以释卷。此外,该书的译文也极赞,非常考究。1980年代初期《战争风云》在中国推出后,就叫好一片,随后《战争与回忆》出版,读者甚众。这两本书我看了不下五遍。
记得赫尔曼.沃克曾在1980年代初期访华,那时中国没加入国际版权公约,老先生没拿到一个子儿的版税,好像对此也未置一词。据说1990年代再版时,出版社才把版税补给他,但那时的印数已远不如1980年代了。
赫尔曼.沃克是俄国犹太移民后裔,1915年出生在纽约。看来老先生当年也是个文青,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不久,就到电台码字儿。二战爆发后,他参加美国海军,在扫雷舰上任军官,曾在太平洋战场参战。个人估计,这段经历成了他写作《凯恩舰哗变》的契机。估计中译本小说看过的不多,人艺话剧《哗变》知名度应该大些。
[flash]http://player.56.com/v_MjMyOTA0MDc.swf[/flash]
人艺话剧《哗变》
好玩的是,他笔下的美国职业军人魁格舰长是个人品不咋地的胆小鬼,为政治正确计,在结尾,赫尔曼.沃克不得不借助那个玛瑞克(副舰长)的辩护人格林渥(一个能言善辩的犹太裔军官)之口,给魁格舰长一通找补(“魁格让我整成那样不公平,是他挡住了那个纳粹戈林将军,没有让他把我妈妈做了肥皂”,云云),呵呵。
《战争风云》与其续篇《战争与回忆》篇幅很长,我手头这套版本是1982年出版的,《战争风云》为3本(定价3元/套),《战争与回忆》为4本(定价4.10元/套)。印象里,《战争风云》中译本在1970年代后期就以内部图书形式出版了。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应该是在77年第一次读到它,在图书馆。看得如醉如痴。
后来,美国又拍了同名电视连续剧,据称是那个年代耗资最大的电视剧。感谢盗版,又收了全套的DVD。个人感觉电视剧不如小说,照说拍的很下功夫,但里面的希特勒、斯大林太小丑化了,在忠实于原著上下的功夫白瞎了。
下河图个好玩,想哪写哪,全无章法,先写这些吧,饭饭鸟。
那也是个炎热的六月,教室里一个老先生在上马列主义哲学,我们听得昏昏欲睡,好在我们的学校地处郊区,教室外头就是成片绿化树木,送给我一些清凉的同时也让我送了点血给蚊子。当时我躲在最后一排,偷偷翻他的《战争与回忆》,里面时不时借德国将军冯.隆的世界大屠杀来评点二战:挖苦隆美尔是希特勒的头牌女角,写到中途岛大海战尾声,亨利的儿子驾驶飞机攻击一艘奄奄一息的日本军舰时被对方击中,连人带机沉进大海,此时在美国本土的大木材商女儿——他的恋人还等他回家......直到下午四点半教室空无一人,才想着收摊吃饭。前段时间翻宋宜昌的《沙漠之狐隆美尔》,看得出受沃克影响很大。
“我儿押沙龙,押沙龙我儿,我恨不得替你去死”,实在是凶兆。小说写得临场感极强。
说美国海军司令访华,参观海军文工团的时候,一个美军上尉向他敬礼,仔细一看是个中国人。其实是当时中美蜜月期,美国海军特地赠送一批正宗美国海军军服给中国文工团演《哗变》话剧用的。
华伦当时是看圣经,随便翻一页结果是“你必死,无法避免”
我看到的也是帕格翻圣经看到的是“我儿押沙龙”,华伦则是不怎么正经地祈祷命中敌舰。
华伦那个在前,对自己说向上帝祈祷,不祈求能活着,而是祈求能打中敌舰。结果用圣经占卜,随便一翻就是那个“你必死”。帕格那个在后,是在斯普鲁恩斯下令晚上开灯的时候,回忆以前是想到了“我儿亚沙龙”
不过华伦死的真冤,不是死在大战时候,而是大战都结束了,打死狗对付那两艘已经重伤的巡洋舰给干掉了
我记得《战争风云》是从德国进攻波兰前开始写的。
电视剧里,演帕格的米切尔我看着不太爽,觉得有点老气,尽管小说里帕格也并不年轻。
那个犹太博士看着不错,就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样子,后来才知道那位正经是个角呢。
隆将军好像给判了二十年,当时有点疑问,他又不是党卫军,一个参谋,咋判这么重呢?
马丁.谢恩(Martin Sheen,1940年出生)矮个子,一脸风霜,形象上比较符合“帕格”(Pug,矮小强壮好斗的牛头犬)这一角色:)
《战争风云》是1983年推出的,印象里小说帕格出场时的年纪是49岁,化化妆找补一下年龄差距(6岁),应该问题不大。
主演帕格的Robert Mitchum出生于1917年,拍这片子时,已经60多了,比小说里的帕格老了十几岁,太老了,人一老没法往回找补。
那个演罗达的Polly Bergen是1930年出生,也太老,声音尤其苍老,开拍时已经50来岁了,等到拍《战争与回忆》时就更老了,小说里罗达刚出场的年纪是45岁。
不过这片子里杰斯特罗博士、帕米拉与小说特贴近。
拜伦、华伦选的也行。
演帕格的Robert Mitchum,摄于1947年,时年30岁。
演罗达的Polly Bergen年轻时也是玉女一枚。照片摄于1952年,时年22岁。
初中看的 很不错的。
战争风云 看过小人书
我是深受此2部著作影响的读者之一。风云让我领教了细致如微和内敛的工作作风。而回忆中拯救诺思安普顿号巡洋舰的情节,和埃斯特艇长紧急下潜的命令让我体会的东西尤其得多。
临毕业去图书馆退卡,说这本书丢了,硬扣了我十元押金。那时候看过几本不错的书:刘亚洲的《写给男人们看的书》、乔良的《末日之门》、《绿色贝蕾帽》、《战争风云》我看的是小儿书。还有一本书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曾有一只鹰》。
美国战争文学挺有特点的,敢于揭露军队里黑暗的一面,表达反战声音,还时不时透出一种黑色幽默,譬如《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样的小说很难得。
主要的生动,情节、细节很丰富。美国作家里,还有一个写战史的约翰.托兰的作品也很棒。
有个美国作家迈克尔·甘农写的《黑色五月》也挺棒的,讲二战反潜战的。
美国写海军装备的也有俩大牛,一个是诺尔曼.波尔马,一个是诺尔曼.弗莱德曼,汤姆.克莱西写装备也不错。即使是很枯燥的装备,他们也写的很好看。
刘亚洲啥的写的顶天了算报告派文学,总觉得写的不太靠谱,个人不是太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