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牛顿定律到底说的是什么?(0) -- changshou

共:💬184 🌺7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牛顿定律到底说的是什么?(4) 牛顿第一定律

      4.0 上一篇解释了 力的定义,力的规律 和 第二定律 之间的关系。它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的:

      1。我们知道 质量 是咋回事

      2。我们知道 加速度(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咋回事

      4.1 可是我们真的知道了吗?这一篇就讲 加速度(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咋回事。

      加速度 就是速度相对于时间的变化率。时间的测量本质上是 数某种自然界中的过程发生的次数。 那么速度呢?

      麻烦来了一切速度 都是相对的。 你必须先指定一个观察者(也叫参考系)然后问 某个物体相对于该观察者的速度是多少。在观察者A看来 没有速度变化的一个物体运动过程 (即加速度为0), 在观察者B看来 可能是有速度变化的一个物体运动过程 (即加速度不为0)

      这意味着第二定律不可能对所有观察者都成立(假如你认为对不同观察者而言,力和质量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你连定义力 都成问题了 (因为无法确定加速度)

      4.2 牛顿力学的解决之道 是先验地认定 世界上存在着一类特殊的参考系。他们叫 惯性系。他们相互之间 相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一切加速度 指的都是相对于 惯性系而言的加速度。容易证明,不同的惯性系下,测得的加速度是不变的(虽然速度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了惯性系,就有了绝对的加速度(将其定义为相对于惯性系的加速度 即可)。 然后就可以定义力了

      干这件事 在概念上 是很令人不舒服的。这里有两个麻烦问题。

      1。凭什么存在特殊的参考系---大家同为观察者,为什么有的观察者是有特殊地位的?

      牛顿力学的回答是 我们先验的假定 存在所谓的绝对空间。这不仅是对人类通常的空间体验作总结, 而且在总结时 假定 对(绝对)空间的 (数学化的)表述 (比如将其等同于一个三维欧氏空间)同其间发生的一切物质过程无关。世界可以没有中心(感谢地球中心论的废除!), 但必须有 一个绝对固定不变的 作为万物背景舞台的 绝对空间。

      有了绝对空间后,我们可以选择绝对空间为参考系,这就定义了惯性系。他确实是特殊的,因为他和绝对空间是一伙的

      由于我们认为 人类对世界的观测 本质上是人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而绝对空间 是彻底脱离一切物质相互作用的 存在,于是我们无法观测 我们相对于绝对空间的运动。 这就带来了下一个问题。

      2。如何判断一个参考系(观察者) 是惯性系

      答案是:无法判断(因为根据我们的假设 我们无法观测 我们相对于绝对空间的运动)。

      肿么办?我们大胆的先验的假设 在处理地球附近事务时 地球是一个不错的 近似惯性系。在处理太阳系内部事务时,我们就不该把地球当作好的近似惯性系, 应该换为太阳

      对上面两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先验的, 而不是建立在实验观测基础上的。

      4.3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把相对于绝对空间静止和匀速运动的参考系都定义为惯性系 而不是仅仅使用相对于绝对空间静止的参考系?

      原因在于所谓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该原理指出 相对于绝对空间静止和匀速运动的参考系内的物体运动规律应该是一样。这里的一样包含两个意思:一是 物体的质量在这两种参考系中一样,二是 力不是运动(即有速度)的原因而是运动状态改变(即有加速度)的原因。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是牛顿力学的基本假设。它是来自实验观测的吗?在接受地球是惯性系的先验假设后,人们发现在相对地球作匀速运动的参考系中的实验观测 和相对地球静止的参考系中的实验观测比较,看不出什么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实验观测中总结出来的原理。

      4.4 有了惯性系的概念 和具体的(近似)惯性系后,我们可以陈述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系中物体 若不受外力 则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0),反之亦然。

      用这种思路,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第二定律的特例

      当然也有人喜欢把第一定律理解为: 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声称存在惯性系。 在这种思路下,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第二定律的前提之一。当然这种思路同上一种逻辑上是等价的

      至此, 我们还是在玩定义抽象概念 和先验假定。实验观测在哪里呢?这里 对实验观测的地位 理解方式 同上一篇是一样。 因为 我们可以把 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为第二定律的特例。

      4.5 绝对空间有一个伴,叫绝对时间。指的是 对(绝对)时间的 (数学化的)表述 (比如将其等同于一个一维欧氏空间)同其间发生的一切物质过程无关。世界可以没有特殊的时刻, 但必须有 一个绝对均匀流逝的大家均无异议的 绝对时间。之前我们讨论时间测量时就已假定了这一点。

      4.6 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 是牛顿力学的基础。他们符合人类的日常体验 和对时间空间的朴素认知和想象。

      待续

      通宝推:曾自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牛顿定律到底说的是什么? (3) 牛顿第二定律

      3.1 上一篇说了 我们要用牛顿第二定律 来定义力。 那么第二定律 和实验观测还有关系吗?

      回想一下你做过的物理课作业。 一个基本的题型 就是给你 一个物体受力的情况 让你计算它的运动情况。这时候 你的确是把 第二定律 当一个经受了实验验证的 规律 来使用。这里的前提是 在运用第二定律之前 你就 定量地知道力的规律了。比如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胡克的弹簧力规律,库仑的静电力规律等。

      可是 如果我们 用第二定律 定义力, 那我们如何能在使用第二定律之前 就知道 这些力的规律?

      我们整理一下思路。情况似乎是这样的:第一步,在知道质量和加速度的情况下 用第二定律定义力(这时候第二定律就是一个数学定义);第二步,靠实验观测发现各种力的规律;第三步,使用第二定律计算加速度和运动轨迹(这时候第二定律就是一个经受了实验验证的规律)。

      等一等------质量和加速度推出力, 力又推出加速度。呃。。。。这不就是一个 循环论证么?

      其实不是。这里的要点在于 这三步中涉及的物体可以不是同一个。这样一来 我们就避免了循环论证。而且这里确有 可由实验验证或证伪的环节:力的规律的普适性 或 做为规律的第二定律

      3.2 脑子晕了吗?看一个例子吧。

      1。牛顿知道 行星运动满足 开普勒定律(这是天文观测的结果)。行星有加速度。所以 用第二定律(作为数学定义)我们可以定义出行星所受的力。如果你数学够好,你其实可以定量推出这个力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万有引力平方反比律。由于你必须输入开普勒定律这个天文观测的结果, 我们可以说 万有引力平方反比律是实验规律(注意这建立在 我们把第二定律当定义的基础上)

      2。我们假定 这个从少数几个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是普遍适用的。这就完成了前述 三步走思路的前两步。

      3。我们将 万有引力平方反比律(即力的规律) 和 第二定律 应用于其它的天体运行问题。 我们可以计算天体的轨迹 并和天文观测比较。这是一件可证伪的事。现在天文观测证实了我们的预言。这说明什么? 你可以假定 万有引力平方反比律是一个已由之前大量实验观测验证了的无需再怀疑的东西,于是预言的证实 可以看作是对第二定律的一次验证。或者你认为 第二定律是一个已由之前大量实验观测验证了的无需再怀疑的东西,于是预言的证实 可以看作是对万有引力平方反比律的一次验证。

      当然 在知道了某些力的规律 和接受了第二定律(注意三步走思路中它的双重角色)后,我们可以唯象地发现更多的力的“规律”。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物体静止在地面上。假设根据它的质量(和重力的规律)我们知道它所受重力为 1牛顿, 我们说地面给了他 1牛顿的支撑力以实现静力平衡。

      你怎么知道 地面给了他 1牛顿的支撑力? 这是什么仪器测出来的吗?不需要,这是重力规律和第二定律 共同成立的结果。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牛顿定律到底说的是什么?(2) 力和运动状态改变

      2.0 上一篇讲了这么个观点:尽管如今我们认为 力 是由物质间的某些机制导致的相互作用,在牛顿力学中 我们却不该这么理解力

      2.1 那么力在牛顿力学中 应该怎么定义

      牛顿第二定律说:力 = 质量 乘 加速度

      力, 质量, 加速度 这三个东西, 给定两个 第三个就由第二定律决定了。于是我们有这样一个思路:假定我们知道了 一个质点的质量和加速度, 我们实际上可以用 质量乘加速度 来定义力。

      也就是说,力可以定性的被描述为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原因(我们把运动状态的改变 定义为有加速度);一个质点受的 总的力 可以定量的被定义为 质量乘加速度。

      这种对力的理解 有重大的好处

      1。它立刻解释了 力为什么是向量。物体的位移是向量,于是速度(位移除以时间)和加速度(速度除以时间)也是向量。于是力也是向量。

      2。它解决了力的单位问题力的单位是牛顿。 牛顿 这个物理量单位的定义是 千克米/秒平方。千克是质量的单位,米/秒平方是加速度单位。也就是说

      力的单位 = 质量的单位 乘 加速度单位

      你看,不管你心里咋想,你在做实际计算 需要带单位时 已经暗自用了 质量乘加速度 这种力的定义法。干嘛不敢正大光明地承认

      你这时其实在把所谓第二定律 当作定义用。

      2.2 不过 第二定律 难道真的就仅仅是个定义吗?如果这样的话,她岂不是和实验观测没有关系 而仅仅是定义一个头脑中的抽象概念?我们错过什么了吗?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牛顿定律到底说的是什么?(1) 物体间相互作用?

      1.1 我们考虑第一个问题:1 什么是力?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力 是物体间(或物质间)相互作用。

      紧接着当然就得回答: 啥是相互作用?

      你当然可以说 物体间相互作用 归根到底是由物体的微观组成部分决定的 (当然引力不是)。 宏观可见的物体间相互作用 除了引力和核反应,就本质上都是来源于微观物质(原子分子)的电磁相互作用。这就是力的本质。如果更时髦一些的话,也可以用能量的语言来描述

      1.2 这种理解没有错。但是这种理解 对于牛顿力学而言 是很不妥当的

      1。力 是物体间(或物质间)(源于微观的)相互作用 的上述观点 大大超出了牛顿力学的范围。除非你从根本上否认存在一个数学上自洽的 物理上有意义的牛顿力学,否则你就面临着如何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之内 说清楚力是什么的问题说不清这问题,人们凭什么在理解微观物理之前 就接受牛顿力学?既然本系列讲的是 “牛顿定律在说啥?”,我们就必须面对这问题。

      这里的哲学是:所谓的“唯象理论”是有物理意义的。唯象理论指的是 我知道我的理论不是最基本的理论,但他是 一定范围内适用的 自成一体的。因此我可以在不知道 更基本(或最基本)理论的情况下 仍具有一个数学上自洽的 物理上有意义的物理体系。一切迄今的物理理论都被认为是唯象理论。

      2。从实际使用的角度看,人们常常不需要了解力的(微观)本质。比如 建筑工程 可以在工程师不懂原子物理学的情况下完成。(这其实就是唯象理论的意思)。

      3。牛顿定律其实是关于质点的规律质点 指的是 一个带有质量的点。我们假设牛顿三定律 对质点成立。然后我们把一个物体 看作一堆质点的集合。借助于微积分(纯数学)我们可以就可以研究 一个物体的运动了。这是牛顿力学处理 从一个(抽象的无限小的)点 到 实际的宏观物体 的途径。

      可见在纯粹牛顿力学框架内 所谓的力 实际上 归根到底是作用在一个点上的。所以不管现实生活中 力的来源是什么, 只要用牛顿力学 我们就应该把它化为 质点受力的情形。(你们做作业不就是这么作的吗?)这其实在告诉我们 力的来源 并不是牛顿力学所关心的

      待续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那个作用是指造成相关物体产生位移或形变的现象
      • 家园 力的来源,虽然在牛顿力学中没有,但牛老大还是关心的。

        力的来源 并不是牛顿力学所关心的。

        力的来源--被称为“第一推动力”--最后来源于上帝他老人家--牛顿的结论。没写进那本书是因为他得出结论是在书出版后很多年。

      • 家园 回到西方学术的传统中去

        力或者能如果从观念史的角度来说都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这个传统中来。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对子,潜能和现实(δναμι和νεργω,拉丁化dynamis和energeia),对应到罗马经院哲学传统中的翻译是potentia和actualitas。

        就看看这些术语嬗变出来的现代西方词汇,觉不觉得很眼熟?

        就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而言,他描述运动有好几个范式,这几个范式都相互之间有联系。

        1)四因说——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

        2)形式与质料——动力因、目的因、形式因三因都是形式因

        3)潜能与实现——质料本身是尚未实现出来的东西,而形式才是真正具有现实的东西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术语ντελχεια(隐德莱希)指从潜能向现实在运动中持续变化的过程

        如果利用亚里士多德的这个理论框架,其实力的本质是可以得到解释的——力本身是一种潜在的东西,同时也是隐德莱希,可以转化为现实。

        其实牛顿物理学对力说了些什么呢?诸如相互作用这些根本是靠不住的说法。实际上牛顿物理学通过F=ma这个公式指出,牛顿把力解释成能够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以一种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来解释这个在一般自然认识缺乏反思的经验中产生的那些例如“推、挤”等现象。而这种处理另外一个方面的动机也在于西方自伽利略和笛卡儿这种传统已经把物首先确认为res extensa(具有广延的东西)。因此牛顿力学的这种处理首先就带着这种形而上学上的成见。对力利用加速度这种方式进行解释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加速度的量纲式为m/s*2,可见牛顿力学重视度量性质)。可是这种处理方式仍然没有逃离亚里士多德的魔掌!这种可能产生的效果本身是一个尚未实现的actualitas,而这个“可能”也就是一个potentia。

        当然既然提到了亚里士多德,那么也不得不提一桩历史公案——即家喻户晓的两个铁球的美谈。不过余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事情本身更多地是政治——托马斯主义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当时,教会出于维护话语权的缘故所以捍卫作为托马斯学说理论支柱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伽利略所做的是对某个具体的经验结论的推翻,而并没有走出亚里士多德所早已设定下的概念方式。实际上虽然大家可能无时不刻都没能意识到亚里士多德的魔咒,但是亚里士多德的魔咒就一直在不断骚扰着西方人,并且渗进了西方人最基本的话语方式之中!

        前面有位兄弟说的犀利,近现代物理学体系实际上更多是一种描述运动等物理现象的一种方式,而非哲学上的钻牛角尖,其历史上多次采用了经验一般化的方法(如开普勒的研究)。所以有了20世纪例如弗雷格和胡塞尔等人仍然需要尝试给西方科学体系重新奠定基础,这也从侧面说明现代科学的基础是并不牢靠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个传统第一次在西方历史上尝试一种系统性的科学,也包括了一种对物理现象的系统性的科学解释。而近现代物理学不具备这个志向,而是关注解释模型的符合与否,虽然它在概念方式上甚至深深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传统以至于认为一些根本性的形而上学问题已经不值得去解答了。一种系统而完整的科学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实体,而这首先就是要求做一个形而上学的澄清,并且一种充分奠基不糊弄群众的物理学其实要求这种奠基。实际上很多牛顿物理学学习者一开始产生的困惑就在于此!例如质量概念本质的追问(如果你接受一种素朴唯物论的话,那么你会倾向于一种把物质作为实体的形而上学理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力: 亚里士多德潜能向现实 to 分析力学势函数的负梯度

          thanks for posts like this and all the discussions, to get into the bottom of 西方 math/physics basic concepts, which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almost any profession, in this modern society, I hope more people will join discussion, I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posts like this.

          sorry for using Chinese/English mixed, English typing is just a lot of faster for me.

          1.力= 亚里士多德潜能向现实/运动变化, as fried has written about, a good piece, "挖祖墳" (:) is a must do dirty job;

          2. newton 力, changshou has written quite bit;

          2. 分析力学 expanded the concept with further logic and physics/math concepts, 完備化 in terms of 数学分析

          for a physical system with 约束 and therefore 势函数

          1) 保守力是势函数的负梯度

          2) 广义力, 广义势

          similarly, for a 熱力學 system near equilibrium, you have 溫度 as 广义力, and entropy as 广义坐标, etc

          of course, very often for 熱力學 system, you have issues such as "溫度 as 广义力, and entropy as 广义坐标", but the two are not really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not 共軛, therefore non-linear, non-完備化, etc

          still, with 广义力, 广义势,广义坐标 etc, we have 分析力学 pushed into 统计力学, about which written1 has wrote a few posts;

          and we have not talked about 力 concepts in SR, GR yet;

          3. applications in computer graphics/ AI etc

          [PDF]

          基于梯度向量流的人脸轮廓检测方法 - Read

          read.pudn.com/.../基于梯度向量流的人脸轮廓检测方法.p...

          轉為繁體網頁

          缘的外部力场,它是图像函数的边缘图. 的梯度向量扩散,由二维向量场. 组成,通过最小化如 ... 多次迭代得到新的向量场分量u和v。 GVF不能写成势函数的负梯度。

          • 家园 witten1 [转载]牛顿的水桶1687-2011

            "力= 亚里士多德潜能向现实/运动变化, as fried has written about, a good piece, "挖祖墳" (:) is a must do dirty job"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641579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分析力学势函数: from 实数空间 into 流形

            1. the physics (newton/classical in particular) as we know basically lives in Rn space (the set of all real numbers, in n dimensions),

            2. 流形 comes up, tons of potential apps in computer graphics/AI to come out

            we are basically push 分析力学势函数, 广义力, 广义坐标 into

            & Sn( symmetric group in n dimensions), the more challenging ones ( gauge field theory & humanity science) live in Tn space;

            Tn space: torus ( a torus is the product of two circles, such as a donut, Mobius strip, etc) in n dimensions.

            ------------quoted from web----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844

            一、牛頓(Newton)勢

              在力學中,勢函數就是一個n元x1,…,xn的函數u,其負梯度向量 〈方程式1〉為n維(n2)歐氏空間Rn中的一個力場。例如給定Rn中一點P及一測度μ,由下列積分定義的函數

            〈方程式2〉 及〈方程式3〉

            (式中? 表示P、Q兩點的距離)就是勢函數的典型例子,分別稱為對數勢與牛頓勢。有些作者只稱在R3中的積分〈方程式4〉 為牛頓勢函數。通常測度μ取為有緊緻支臺的Radon測度。這些勢函數在Rn中是優調和的,而在μ的支臺之外是調和的。反之,調和函數可以表示為一個單層勢函數與一個雙層勢函數的和(層的意義見下段)。由於這種勢函數與調和函數的密切關係,有時,勢論就意指調和函數的研究。

              以下的討論限在R3中。設測度μ滿足dμ=ρdτ,式中ρ表示充分光滑的密度及dτ為體積元素。則μ的勢u滿足Poisson方程式D u=-4πρ。如果μ的支臺位在一曲面S上,以及dμ=ρdσ,ρ為密度而dσ為S的面積元素,則μ的牛頓勢u稱為單層勢(或單一分布)。假如ρ在S上連續,則u也在整個空間中連續,而當動點P沿S在一點P0的法線趨於P0時,u在P點依此法線的方向導數即趨於 〈方程式5〉因此,當P沿法線移動通過P0,方向導數在P0有一跳躍值-4πρ(P0),如果ρ在P0S滿足Holder條件,則當動點P沿法線趨於P0時,在P點依在P0的任一固定切線方向的導數都有一確定的極限值。積分

            〈方程式6〉

            稱為雙層勢(或二重分布)。如果ρ在S上連續,則u在P0沿法線的兩個方向的極限都存在,分別等於2πρ(P0)+u(P0)及-2πρ(P0)+u(P0)。如果ρ在S上為C2級,則當P趨於S上一點時,u的每個偏導數都有一個有限的極限值。

              二、一般勢

              勢的古典定義可以擴展如下:設一空間Ω上的測度μ(0)及Φ(P,Q)為積空間Ω×Ω上的一個實數值函救。當積分∫Φ(P,Q)dμ(Q)在每一點P Ω都有意義時,則稱為μ的勢,具有核函數Φ,並記為Φ(P, μ)或Φμ(P)。如果對於測度μ,ν 0,(μ,ν)=∫∫Φ(P,Q)dμ(Q)dν(P)=∫Φ(P, μ)dν(P)存在,則稱為μ與ν的相互能量,並將(μ,μ)稱為μ的能量。為免定義過於廣泛,常假設Ω為局部緊緻的Hausdorff空間,Φ為Ω×Ω上的下連續函數,-∞<Φ ∞以及μ與ν皆為有緊緻支臺的非負Radon測度。當Ω=Rn時,有核函數Φ(P,Q)=PQ-α(0<α<n)的勢稱為α階(也有人稱為n-α階)的勢,或Riesz勢。(繆龍驥)

        • 家园 这大概就是我说的牛顿力学符合朴素哲学思想的意思

          简单的说

          1 这些是朴素的哲学。 主要特点是它们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日常体验加之一些自然的联想;只需要很少很初等的数学;较容易向普通人解释,比如你说的

          物首先确认为res extensa(具有广延的东西)

          2 牛顿力学的数学-物理框架 虽然不直接讨论哲学,但哲学爱好者可以声称 其某处某处和古希腊某位某位的某种某种哲学观念契合。数学-物理框架中的研究者,虽然可能没看过这些哲学,但在听人解释后可以有所认同。这过程中 哲学中的很多观念的不确切性 一方面提高了其生存适应能力,一方面使数学-物理学者即使在认同时也不得不有所保留

          3 牛顿力学和朴素哲学的契合 有利于向普通人传授牛顿力学。这反过来又加强了相关哲学观念的影响 并在此过程中改造了古希腊的哲学,形成了同样比较朴素(符合人类日常体验和一些自然的联想)但更加确切和数学化的“哲学”。比如机械唯物论和决定论。

          但是

          4 哲学分析和思考远不足以建立牛顿力学

          5 学习牛顿力学不需要先学哲学。当然哲学爱好者可以辩护说,这是因为相关哲学观念是如此朴素 以至于人们可以无意识的使用

          你同意我这些说法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