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帝哥经济学 -- 淮夷

共:💬63 🌺8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帝哥经济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信上帝,得永生。”有没有想过这句话的经济学内涵?

    我上周花了几个晚上的空闲,读了一本2011年出版的新书,《The Price of Everything》,作者是美国财经作家Eduardo Porter。这是一本挺有趣的书,作者试图用经济原理解析一些看来跟经济学毫不搭界的现象,例如爱情值多少钱、人命值多少钱、等等,其中一个争议性的话题是关于信仰的定价。

    宗教信仰也有价格的吗?你信上帝究竟是因为主的光辉照你心、还是因为这其实是一笔价钱划算的买卖?

    关于这个问题,我几年前读过的《The God Delusion》,亦有很好的解答。该书是英国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Richard Dawkins所写,书中提及的一个题目是:作为一个赌徒,你应该信上帝,还是不信?

    这个问题是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提出来的,因之也被称做”Pascal’s Wager” (帕斯卡之赌)。

    帕斯卡本人是一个超级喜爱赌博事业的人,他甚至写过几篇数学论文是专研赌博概率的。这位仁兄对信仰的计算是这样的:若你信帝哥,而帝哥真存在,那你来世可上天堂,这是一个无穷大的未来收益。即使帝哥这事儿的概率颇小,但你用一个很小的概率(只要不是无穷小)乘以一个无穷大的预期收益,再减去一点点的信仰投入(看作成本),结果还是无穷大的收益。

    反之,若你不信,而帝哥真存在,那你要下地狱,这是无穷大的未来损失。你用一个微小的帝哥存在概率乘以一个无穷大的预期损失,结果仍将是无穷大的损失。

    再假如,帝哥从不曾存在过,那不论你是否信了他,结果其实都差不多 -- 既无太大收益,亦无太大损失。

    所以,全加起来一共4种可能组合,就像下图表列示。帕斯卡的建议是,作为一个理性的赌徒,每个人都应该选择相信上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帕斯卡的计算没有区分这样几个重要的问题:

    - 怎样定义“信”?帕斯卡这种投机分子式的“信”,也许不能取悦上帝,只会惹到他?

    - 上帝存在的概率如果不是有限的小而是无穷的小,怎么办?数学上来说,无穷小概率X无穷大收益,其结果并不一定是无穷大,可能是一个常数、甚至结果可能是无穷小。

    - 假如你信的是帝哥,而真正的主宰其实是春哥、妈祖、“飞天意大利面大神”(Flying Spaghetti Monster)、等等,你会否因抱错大腿受罚呢?

    尽管存有这些未决的问题,帕斯卡提出的Pascal’s Wager在宗教史上仍可算是开创性的思考方向。人们开始留意到,所谓的“信上帝,得永生”其实有经济学的算计在里面。人们信上帝、进教堂,也许只是概率计算之后的收益最优选择,而非为了上帝的冥冥感召。

    基于这种奇怪的视角,197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称作economics of religion,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帝哥经济学。

    这门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是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艾伦伯格(Ronald Ehrenberg),1975年艾伦伯格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尝试将经济学分析引入宗教研究。随后的三十年,帝哥经济学在美国得到很大发展。人们惊奇的发现,用经济学工具解释人类的宗教活动,居然也能丝丝入扣。

    大体来说,帝哥经济学试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

    1)在个体层面,一个理性的人是否应该选择宗教信仰?

    2)在教会层面,它的运行本质是什么?

    3)在市场层面,各派宗教如何达到平衡?

    个体层面,一个人要不要选择信教,在经济学家看来是很直白的,直白到了焚琴煮鹤的程度。每一个教徒,不管你信的是帝哥、真主哥、如来哥、抑或春哥,你都可当他是某种信仰的“消费者”。

    消费者基于各自的cost-benefit analysis而做出判断 ,有利可图,则信之。至于信仰的“力度”(譬如去教堂的次数、捐赠香火钱的金额),这取决于个人成本收益的动态变化,要不时的作出调整。

    前面说到的帕斯卡赌注,也是一个近似的成本收益分析。不过,帕斯卡只注意到了来世(天堂vs 地狱),而忽视了现世。帕斯卡的算盘是一种“拯救动机”,而当代经济学家从现世的角度,提出两个更强有力的动机,其一是“压力动机”,其二是“满足动机”。

    “压力动机”简单的说,信教相当于购买了一份互助保险。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其教义都有类似于“教众彼此互助”这种规定。《约翰福音》记载着一条帝哥的著名指示:“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尤其在出现社会动荡时,这种“彼此友爱”的保险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横扫印尼,印尼食品价格上升三倍,货币贬值85%,真实工资下降一半。与此同时,民众学习《古兰经》的热情大涨。

    印尼穆斯林参加一种叫“Pengajian”的聚会,进行古兰经的集体学习。集会上,大家都要捐出个人财产,资助有急用的教徒,这似乎是一种比政府救济更管用的集体保障。所以,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尼村民的古兰经学习出席率,从61%突然上升到了71%。

    值得指出的是,学经最积极的是固定工资人群,因为他们工资缩水最严重,也最需这种互助性保险。反而印尼的水稻种植者因米价大涨,受金融冲击很小,所以对这种宗教聚会的参与热情,并没有任何提高。真主哥也许不太满意这种投机行为,但显然一部分印尼穆斯林是为了“五斗米”而选择学经。

    除了“压力动机”下的信教,“满足动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教收益。

    相对不信教的人,信教者更易于通过自律和助人获得精神满足,这种满足反过来也改善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美国的统计数据发现,教徒比非教徒的身体状况普遍更好,他们抽烟少、喝酒少、不易超重、而且更多保持婚姻。美国社会学家Robert Hummer做了8年社会调查之后,在1999年发布了一份分析,结论是保持每周去一次教堂,可以延寿7年。

    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Timothy Brown甚至这种“满足动机”做了一个估值。2009年他做了一个计算模型,量化信仰上帝的收益。他的逻辑是这样,虔诚信教的美国人获得了一种额外满足感,这类似于一个人赚到更多钱产生的愉悦。美国人平均每周的祈祷次数是8.1次,据此他推算,如果一个人每周多祈祷一次,其产生的满足获益,相当于你每年额外多赚12,500美元。

    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上面的收益分析(拯救来世、互助保险、满足获益),其实只是完成了一半的算计。另一半的算计,就是信仰的成本。任何信仰皆有内在的成本,难道这世上有不付保险费的保险服务吗?

    所谓“既入我门,须依我法”。中外宗教大多对信徒施加强制性要求,譬如饮食的禁忌、着装的限制、性行为的约束,等等。每个教派的细规如何,并非事情的关键,真正的关键点在于,成本一定要足够高。

    譬如犹太教盛行割礼,一刀剪下去,小弟弟血淋淋的付出,才有资格入会。12世纪的犹太学者Maimonides阐述割礼的价值,讲的很透。他说(大意):割礼不仅为了性接触的限制,更是上帝信众的共同身体符号,陌生人再也无法冒充进来。

    他的意思用经济学的角度,其实是说,提高信仰成本是防止free rider的一种必要门槛。

    这些严酷戒律并非是信仰的全部成本,还有一个很大的个人成本是时间投入,或曰机会成本。

    MIT经济学家Jonathan Gruber对时间成本做了一些分析,他发现时间成本可用来解释几个有趣的宗教趋势:

    1)美国女性比男性更信教,更爱去教堂,因为女性赚钱少,陪帝哥的时间成本低,更划算。

    2)美国各州对购物中心周日禁止营业的限制取消后,参加礼拜天弥撒的人群骤降,因为周日陪帝哥意味着放弃购物,这种机会成本让很多人无法接受。

    3)富人喜欢捐钱给教会,但不愿去教堂,穷人不愿捐,更愿意去教堂。无它,皆因二者时间成本差异悬殊。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在美国,教会接受的捐赠每增加1%,伴随着0.92% 的教堂出席率的下降。看来,人们不但算计着为帝哥的付出,算的还很细。

    现在,从个体信仰的层面,提升到教会的高度。在经济学家看来,教会又是什么呢?

    教会的行为模式很像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向消费者(信徒)提供信仰产品和服务,神职人员则类似企业的生产人员。在此意义上,如果将来出现“少林寺股份有限公司”甚至IPO,也不算太离谱。同理,释永信被称作少林CEO,其实是道破了这位胖住持的本来面目。

    和市场上的企业行为无异,若你观察教会或寺院之经营目的,无非是扩大信徒数量(发展顾客)、鼓励长期信仰活动(提高客户粘度)、获取尽可能多的捐赠或香火钱(利润最大化)、以及防止信徒被其他宗教吸引(保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垄断)。

    从盈利能力来说,历史上的天主教会可谓此中高手。

    如果您熟悉教会史,你可能记得中世纪晚期,天主教发明了一种东西,叫“赎罪券”(indulgence)。教会为此制作了很有感染力的营销广告,是这样写的:“银钱投入捐献箱,发出叮当一声响,即从炼狱中得到解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世纪的天主教赎罪券)

    比赎罪券更聪明的产品设计,是所谓的“密室告解”。传统的忏悔是在全镇公开场合做出的,而密室告解则允许信徒(顾客)向神职人员(销售员)在一个私密房间进行一对一的悔过。这种悔过的实质类似于一种商业交易,神职人员在密室中悄悄的评估顾客身家财产,来区别他们应缴纳的悔过银钱,顾客则买到了身心宁静。

    此种差异定价在1501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当时在亨利7世治下,天主教会发布了一个精密的价目表,为不同收入的英国人口制定层级分明的赎罪价码,例如年入2千英镑的人要支付3英镑赎罪,年入20英镑的人只需支付16个第纳尔。

    中世纪天主教的经营智慧一直到了今天,也仍是无数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通过细分市场和对顾客的价格歧视,赚取全部的超额利润。

    最后,把各种各样的教会(企业)和千千万万的信徒(顾客)放到一起,很自然的,宗教市场出现了。

    亚当斯密所宣扬的自由竞争法则,似乎对宗教市场也很有效。1991年,美国Santa Clara大学的经济学家Iannaccone做了一个研究,他选取了12个新教徒国家(美、加、澳、欧洲诸国),发现教会的市场集中度和教堂参与度之间,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

    这个关系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横轴是经济学常用的Herfindahl指标,这个指标测量产业集中度。由于美国宪法允许宗教间的竞争,所以美国的宗教产业集中度最低(最左边),接近自由竞争格局。北欧诸国皆是路德宗的新教成为国教,一支独大,产业集中度极高(最右侧),接近于垄断企业。

    纵轴测量的是各国人口的每周教堂出席率。美国最高,40%。北欧最低,10%。这说明,宗教多样性是有助于促进信仰活跃度的。事实上,Iannaccone发现,不仅教堂的出席率差别,这些国家的教徒祈祷次数差异、对帝哥笃信程度的差异,皆可从产业集中度的差别中,找到90%的原因。

    这个研究表明,最有活力的信仰市场,应该是一个允许帝哥、真主哥、如来哥和各种其他哥共存的市场。放眼世界,这个完美的市场在哪儿呢?

    最佳市场很可能在中国。

    中国人对各派宗教大杂烩式的容纳,似乎也可用经济学的投资组合观点给予解释:分散风险,提高收益。

    这意味着,中国人对任何宗教的参与度都不高,但什么东西都“宁可信其有”。中国乡村可以同时供着数不清的各界神灵,而中国人碰到任何寺院都愿意功利性的进去拜一拜,许个愿,扔几个铜板的香火钱。所以,究其实质,是一种更加专注成本-收益匹配的计算。

    一下子说了很多亵渎信仰的话。帝哥、观音姐、泰山老奶奶、各路大神们,我承认,我是故意的。请你们把我早点发到地狱吧,亲...

    通宝推:远航,不打不相识,beyourself,南京老萝卜,伏波将军,一条溺水的鱼,sasakio,逐水而行,混天球,河虾,南山南,逆天废柴,奥森,一日千里,山有木兮,芷蘅,大问号,易水,夜如何其,李根,铸剑,波波粥,SleepingBeauty,云意不知沧海,常识主义者,车雨田,Climb,非鱼,比翼鸟,
    • 家园 真实! 精彩!

      古今中外都如此.

      一类是寻找归属感. 什么流行什么强势就信什么.信了就有组织了;信了就不孤单寂寞了;信了就有人罩着了; 信了就接轨了;信了就主流了;信了就得救了.信了就先进文明了;这一点上,草民信宗教和精英信科学, 一类性质;教徒信帝哥和公知崇美帝,一类水平;

      另一类是有强烈的欲求而进行利益交换;如主帖中所言.

      当然,洪天王和李大屎之流除外,人家是玩宗教的不是信宗教的.

      其实,中世纪卖赎罪券,搞菊花的梵地岗红衣大主教和前几年搞小男孩的美国牧师则是混宗教的.比玩宗教的追求上还低一级.

      有下列缺陷的都不是神的选民;你们甭想混入主的绵羊群里头;

      冲虚淡泊者, 无欲则刚,不好诱惑啊.

      正大光明者,没把柄,不好威胁啊.

      思辨穷究者,不好蒙啊.

      忙总在河里写过易经各卦的解释,其总结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往今来有名的没名的,有功业的没功业的大牛们总结的一样;中正,正大光明;真能做到正大光明,自然百邪退避,哪里需要神的保佑和救赎呢.

      国际歌唱得好: 从来没有救世主!

    • 家园 盈利能力太强,出来混还是要还的

      比如圣殿骑士团,打着教会的旗号给法国放高利贷,被称为欧洲银行业的鼻祖。结果因为钱太多让法国负债太重被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联合教宗搞死,悲剧了。

      这些人赚钱的时候才不管帝哥怎么想哩,对帝哥名头的价值、价格和价钱倒是一清二楚。

    • 家园 提供最佳市场在中国的一个证据

      "这个研究表明,最有活力的信仰市场,应该是一个允许帝哥、真主哥、如来哥和各种其他哥共存的市场。放眼世界,这个完美的市场在哪儿呢?

      最佳市场很可能在中国。"

      河北井陉有个叫苍岩山的地方,就是《卧虎藏龙》里章子怡跳悬崖的外景地。从山脚到山顶,一路上各式寺庙繁多,从如来三清,到孔子妈祖,既有上帝耶稣,也有真主安拉,甚至还有马克思毛主席庙,各路真神云集一处,共同接受百姓香火,盛况空前。

      中国的宗教信仰市场绝对是处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前景广阔。

    • 家园 信"传言"是最优选择吗?

      沿用不打不相识先生所举之例,"突然有一个传言,某地会发生大地震",是日本东京的职员还是中国四川的农民更信这个"传言"?按"仿帕斯卡的逻辑",应该是中国四川的农民更信这个"传言".这是因为四川震区的住房简陋,抗震性差,地震的损失率高.地震损失率的差异导致信"传言"的不确定性,还能认为信"传言"是最优选择吗?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原因是帝哥(或老天爷)被认为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而地震不是这样.

    • 家园 学术界盛传“新教与资本主义”(大意)一书

      原来西方教廷赎罪市场价格机制如此精密,让人叹为观止。而且,教廷赎罪价格是个垄断市场通吃的价格,同样的产品,对不同的人出不同的价,利润捞得滴水不漏。

    • 家园 信上帝等于信传言

      淮夷兄好帖。

      戏仿帕斯卡的逻辑,我们必须信传言。如果突然有一个传言,某地会发生大地震。信还是不信,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1.如果我们信,而且后来证明传言是真的,那我们避开了极大的危险,生命之珍贵不下死后上天堂,收益极大。

      2.如果我们信,传言为假,大不了是露营几天而已,成本很小。

      3.如果我们不信,传言为假,就当一切没有发生。

      4.如果我们不信,传言为真,那就等死吧,相当于死后下地狱。

      综合四种可能,只要有传言,我们就要相信,就像相信上帝存在一样。。。。。。

      通宝推:淮夷,
      • 家园 就象七五事件时信传言一样

        你不信的代价就是死

        所以听谣信谣传谣是理智的结果

        那些不看不听不信不传的人,在这种环境下的生存机率要小很多……不看不听不信不传的策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提供外部安全保障。

        所以政府变得无能之后,百姓就只能听谣信谣传谣。

      • 家园 很多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都是这样吧

        多吃点萝卜绿豆,最多肚子涨点,要是能把癌症只好,闹大发了

        在国内,原先我见个庙就进去拜拜,万一碰上了呢,损失,不过是几十块的香火钱。

        也算成本核算吧。

      • 家园 累积成本很可怕。

        住一两天帐篷没问题,住时间长了,又没有发生事情,信仰就要出问题。

        其实上帝这种主要有两个基础

        1 骗了东家骗西家,林子大了,永远有初哥。

        2 在骗的过程中,很多人得利。所以会针对人的弱点,精心布置骗局。

        • 家园 个人最理性的选择集合起来可能是一个社会最差的选择

          曾兄犀利,我以为您要深入说下去,不知道为什么又转到别的意思上了。

          一个人最理性的选择是相信传言,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累积起来的成本就非常巨大,令社会不能承受。还是那个地震的例子,如果一个大城市因为传言一夕数惊,经济停顿、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到了不能忽略的地步。一个人信佛,付出的不多,但如果全社会佞佛,大家以出家为荣,以经营产业为耻,那社会会停顿、人类会灭亡。信上帝也是如此,原始的基督教是以等待最后审判为人生唯一意义,人世的一切已经不重要,那社会也别想发展了。即使一神教经过演变已经世俗化了,翻阅历史,我的感受是:无信仰的人肆无忌惮杀人不少,有信仰的人执迷不悟杀人更多。一得之见,政治不正确,仅供批判。

          • 家园 这就是政府存在的经济学基础

            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可以打破这个囚徒困境。

            一个过于强有力的政府可以把人民变成囚徒。

          • 家园 其实我要说的是社会是复杂的,也是无奈的。

            没有宗教,也会有一堆堆的骗子,宗教只是传言的一部分,而不是传言的来源。就像没有法西斯,也会有强盗。其实宗教也好,法西斯也好,并没有原罪,只不过是社会发展中矛盾的爆发和体现。这种东西只在原地转圈,是改变不了的,不过是一个个零和游戏,最后全是循环而已。

            不过社会终归是发展的,矛盾总是在不断的解决和诞生,这就是所谓的螺旋式发展。不过螺旋式发展其实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只不过不能螺旋式发展的社会都完蛋了,远有恐龙,近有罗马,那么剩下的东西就都是可以不断的螺旋式发展的东西了。从后人的角度看就是以为螺旋式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当我们企图以古鉴今的时候,就会发现当今的马很难套进螺旋式发展的马辔里,于是历史残酷就开始显现,很多人发现自己其实和历史的发展没啥关系,能顺应历史潮流已经很幸运了。

            所以失败是正常的,被骗是经常的,成功都是可敬的。有信仰无信仰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发展了。能发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不要以为发展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 家园 收益很大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1通宝=16铢

    • 家园 搞混了

      亚马逊上有两本the price of everything

      看了这本,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 Parable of Possibility and Prosperity

      外链出处

      写的也不错,就是讲看不见的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