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贯标为何沦为“花钱买证”? -- 忘情

共:💬24 🌺229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贯标为何沦为“花钱买证”?

    最近这十年,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了件很时髦的事情。铁路系统很多单位自然也不甘落后,请人授课、培训、贯标、内审、外审,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证书。

    按理说既然通过了ISO认证,日常管理应该正规化了。可实际上,绝大多数单位平时管理依旧,无任何改变。只是每年快到了外审的时候,又是清理文件、整理资料,定置管理,又是补齐台帐、销毁、隐藏无效文件,相关人员加班加点搞突击,为的就是外审时少被人家开点整改通知书。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整改通知书开得再多也无所谓,大不了就是单位多花点钱疏通。某些单位的第一管理者甚至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只是照章办事的维修单位,又不需要研发产品、开拓市场,要我们贯标不就是花钱买个证书吗?看看,连第一管理者都如此思维,难怪某些单位的贯标成了一种走过场的管理秀。

    其实把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简单归纳一下,无非就是: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严格规范流程,一切照章办事,形成闭环管理,变人治为法治,整个管理流程相对稳定,不受管理层变动影响。这种现代管理理念恰恰和铁路传统的管理模式尖锐对立,这恐怕才是铁路企业贯标沦为“花钱买证”的根本原因。

    铁路一直以来就是个半军事化单位,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无条件服从上级。这种管理理念是人治而非法治,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切唯领导意志,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谁嘴巴大谁说了算。几十年来,铁路员工已经习惯了领导朝令夕改,习惯了人走茶凉、人亡政息。铁路日常工作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条理性,完全凭上级领导印象甚至个人好恶。所以许多做法明知不可取,但为了迎合领导,照做不误。铁路长期以来的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形成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唯领导意志的传统根深蒂固。

    时代在飞速进步,铁路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严重制约了铁路发展。然而在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时,铁路目前面临的窘境是:明知引入先进管理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在现实操作中,传统管理模式对其强烈抵触。鉴于传统势力的强大,推行先进管理模式举步维艰。这是两种理念的碰撞,是两种管理文化的冲突。要想改变现状,根源还在领导身上,非得自上而下来一场彻底变革,而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通宝推:旧时月色,njyd,无事忙,
    • 家园 革新本身带有“大清洗”的成分

      现在很多公司、机构在搞ISO、SOP等等,除了规范操作,便于管理技术大面积推广外,也有管理层希望通过考核,淘汰掉一部分“老员工”,当然先给人家扣个“传统观念”的帽子,然后清洗,换上自己人。

      • 家园 取决于最高管理者的目的和管理能力

        这种执行文化其实正是ISO创立标准之初最不愿意看到的。ISO讲的是对事(流程)不对人。和所有的管理理论一样ISO是信则有不信则无。说到底,执行过程完全能看出最高管理者的态度和决心。

    • 家园 搞质量的来跟一帖

      可能有点歪楼

      贯彻标准,目的是形成稳定的工作状态,避免依赖个人水平发挥,同时保证持续性。就是所说的“: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

      写下来什么东西?写怎样保证某一工序有恰当的人参与,怎样保证前后工作能衔接。写工作完成的合格标准。

      写下来能不能就保证了“形成稳定工作状态”?不够。

      对于工作形式,写下来就清楚了。但是比如说同样检车,规定是从头到尾检三遍(瞎举个例子),人和人做的不一样。有些“标准”只在人心。写不出来的。

      能不能写的细一些?老外可以写拧螺丝必须拧三圈半。国内不行。

      维修单位要不要有标准?当然要。

      备件怎么管,如何登记。维修完了谁检查。什么样的可以放行。都是工作标准。

      这种管理模式和“人治”相对立么?

      严格按ISO就能“法治”,避免“朝令夕改"么?

      不能。

      ISO讲的是“操作”,不讲“结果”。“结果”是你自己规定的。

      比如说,ISO可能讲你要做检测,但不规定什么样是检测通过。

      可能讲你要有制定计划的流程,但不规定什么样的计划才合理。

      可能讲你要有决策的流程,但无法告诉哪种选择更优

      而且ISO一般只规定产品研发的流程,项目管理/运营的流程,很少规定高层决策的流程。

      因为是“质量体系认证”。不是“企业经营体系认证”。

      就算规定了,领导也按这个做了。每次决策前召开民主会,散发材料,举手投票表决。能保证避免“朝令夕改”么?

      只能说,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低级错误,比如正手发了个通知副手不知道,诸如此类。

      怎样提高管理水平?看领导的管理素质。所谓“科学发展观”

      尊重人性,尊重客观规律。别把职员当奴隶使唤,别以为自己是领导就可以让汽车不烧油,火车不用电。

      和半军事化管理冲突么?不冲突。

      “无条件服从上级”不等于专断蛮干。

      恰恰相反,老电影台词里“保留意见,坚决执行”正是现在企业羡慕的。

      华为的执行力,全国出名。任正非是军队出来的,半军事化管理。

      ISO既然不能解决这些,那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日常的运营工作,比如降低故障率。

      以及,对工程人员的绩效管理,比如说“铁路日常工作评价体系”

      能解决到什么程度?看行业。

      比如IT,年轻人比较多,比较散漫。拿个框子去套他,他不高兴。于是搞出来“敏捷”之类的东西,一起侃山,工作效率更高。

      比如铁路。有老人在里边,有权威,有人情,有利益。想上班打卡,按件算钱,公事公办,也比较难。

      比如麦当劳,年轻人多,临时工多,事情简单,程序明确。拿ISO就很有效。

      那可以怎么办?

      彻底变革,不合适。变革是有成本的,有风险的。90年代国企改制,是成功是失败?

      旧的体制是基础,先进的理念是指导,ISO是工具。

      比如说,领导提要“科学管理”,总不能反对吧?就是高屋建瓴,理论指导。

      备件要登记,总不能反对吧?这是正常的要求。以前没表格,现在拿个表格出来,每月一记录。又不罚你款,怕什么。

      登记几个月下来,一看这个月消耗怎么这么高,自然要问一下。以前没这个表格,消耗高了也看不出来,现在能看出来了。这就是用工具来制人。

      跟领导关系好?消耗高了领导也不吱声?那再搞个统计报表流程么。汇总汇报,抄送各部门,你总不能把所有领导都搞定。——这就是制定流程的技巧。用流程来平衡人际关系。平衡行政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慢慢就做起来了。

      关键还是看管理者素质。所谓“体系”是企业自己发展起来,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贯标”贯出来的。认证只是给企业打个分,看看差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附注:ISO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所有标准,其中9000系列是质量标准,还有其他的比如27000系列是安全标准,等等。

      通宝推:旧时月色,大Q,yaquan,山高与水长,铁手,
      • 家园 我的一点看法

        "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是1994版ISO的基本要求,造成的问题是太多的无用文件和记录。较新的ISO2008版,是一个以能力和改进为要求的标准。对流程的理解是关键之一。但是很多企业的结构已经基本成型在2000版的基础上,造成了新版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

        现在很多的行业(汽车,铁路,食品等)都有了自己的行业体系要求,这从一个方面解决了现有ISO要求含混和目标不清的问题。

        最新讨论中的ISO将会是一个通用标准,其中适应对象是可以添加的。例如环保,安全,或是ISO通用质量。讨论的初稿中把所有的采购方要求式的口吻(shall)都取消了。

        ISO9001是个国际妥协的产物,只有75%以上的国家投票赞成,才能将更改通过,并称之为标准。否则只能称为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 家园 明白人 把ISO的核心机密都抖落出来了

        Do what you record,Record what you did,至于最后的质量好坏吗 嘿嘿 关我嘛四

        • 家园 这也不是什么核心机密

          一个小机构做好一件小事,不能也没必要越界,权责分明才能把事情干好。习惯了大机构通管一切互相扯皮的中国人还不适应这种方式而已。

        • 家园 这不怪人家,体系类标准本来就是这样的

          真要写出来产品质量的好坏,那得是技术标准。那就多了去了。

          • 家园 穷则思变,不逼到绝路,没人会认真照着做。

            上课时听到的笑话。二战美军采购降落伞,美军要求开伞失败的比例是万分之一,即一万顶降落伞最多只能有一顶在空中打不开的。据说按照一人配俩伞的标准,基本能保证一次伞降三个师,不会出现因开伞失败的伤亡。结果美国商人表示只能保证百分之一,而且最好就这样了,其他的免提。结果美军相当无耻的把供应商骗来,然后每一百顶伞抽一顶,绑在供应商身上从飞机上扔下去,全部抽检合格了就当场付钱,否则把货拉回去——真不知道谁来拉。然后质量就有了保证。

            日本为啥在二战后注重质量,还不是被劣质产品搞怕了?美国为啥注重质量,还不是被日本的经济压力给逼得?

      • 家园 这两天又要搞QC发表了,正头痛,有感而发

        每年的QC还不都是流于形式,认认真真作假。班组日常QC都落实不下去,中层管理人员也没几个人真能弄明白,私下里都以为就是技术小攻关、小革新,就是明白了也开展不了。ISO就更整不明白了。

        铁路的问题是:旧体制是基础,ISO是目的(幌子),先进理念是梦呓。

        你看哪有几家能真正搞出像领导嘴里所说的“企业文化”的?倒还不如各UNIT历史传承下来的特点持久,比如某班组班前点名时有事没事必定半小时、某班组平时不服管可就是组织大客流有一套让领导们爱恨交加、某班组团结如一人与旅客摩擦时绝不能吃亏、某班组下夜班集体喝早酒吃羊肉汤等,换了几茬领导想改变都被碰的头破血流,不得不顺应民心。

        • 家园 应句话,规矩自在人心

          我经常跟他们说,所谓流程有两套,一套在纸面上,一套在人心里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一个企业,天然进化出一套习惯,一套规矩。但是符合小团体的利益,不一定符合整体的利益。不一定有那么远的眼光。比如您说的“团结如一人与旅客摩擦时绝不能吃亏”。所以要有纸面上的规矩来提纲挈领。但是也绝不能忽略人心的习惯流程。套句现成话“细节决定成败”。可能就是吃羊肉汤一件事,能让整个企业几年的改革受阻。

          到底做到什么程度,这又是平衡了。

          既然是同行,劝您也别灰心。有时候,我们下边这些人看到以为是梦呓。也许最高领导是在有动作。只不过我们接触不到决策层,看不到内幕。其实形式化的东西也有其作用,不是“说着说着自己就信了”么。量变引起质变。既然想站高看,就得看得远。一叶知秋。等到谁都能看出来这件事可行,能做,有效果,不是梦呓,那其实最关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当然,我说的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铁路具体咋样,您比我清楚。

          QC这件事,小革新也未尝不可。我认为,其实QC本来就是对系统性改善和革新的补充。所以QC都是选比较独立的小事,成一件算一件,赚一笔是一笔,失败了也没啥影响,不会伤筋动骨。

          比如说,我朋友在肯德基做,大家都知道前台小姑娘是从身后的保温架上拿东西递给你,但是那个架子温度很高,前台空间小,人多,难免碰撞。身子一歪,手和胳膊就烫了,我朋友做了几个月,左右双手腕、手肘全是烫伤。我就跟她说,你拿东西时喊一下,比如“汉堡出炉”之类,顾客不知道,但你是提醒同事注意。我没实地体验过,不知道这招管不管用。但是如果管用了,大家都觉得有用,可行。都跟着学,形成了“人心里的流程”,烫伤少了。就是大功一件,也不用指望管理组非得明白ISO什么的。

      • 家园 同感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管理的精髓是人治和治人,什么标准和流程都是手段,是人在执行标准和流程,而不是标准和流程限制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