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 太极拳流传世系,兼与于志均老师商榷(认证求花) -- 姬水飞熊

共:💬6 🌺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求助】 太极拳流传世系,兼与于志均老师商榷(认证求花)

    没习过武,不是武林中人,刚看完于志均老师"中国传统武术史",受益颇多,关于拳法部分,有一点疑问,请高人有以教我。

    于志均老师立论是基于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拳理上的至高无上,统摄内家拳(于老师称呼少林之后太极形意八卦之前的一类拳,"存心五字":敬、紧、径、劲、切,文中意思似乎比太极要精妙,惜乎已失传。)和太极拳,各式太极拳之高下优劣,以其合乎"太极拳论"之程度来判定。

    我不懂拳,谨推断,"太极拳论"的作者功夫应当高于后来人,而这个作者会是谁呢?于老师用太多文字来论述太极拳非陈王廷所创,而没有顺着这条脉络来讲述,请各位高人解惑。

    手写真麻烦,请支持小弟通过认证,拜谢!

    关键词(Tags): #太极拳#于志均#源流#世系
    • 家园 【整理】林俊岸:太极拳经考上

      太极拳经考

      林俊岸

      《太极拳经》是各太极拳流派共同尊奉的太极拳经典,也是解开太极拳源流传承的一把锁匙。《太极拳经》历经数百年辗转传抄、师传口授,多有缺失错漏,其残篇在各流派都有流传。从各流派所传之不同版本、来源,可分析出《太极拳经》的本来面目和流传情况。笔者在《〈太极拳经〉之研究》一文,对《太极拳经》作了初步分析,然行文太过简略,读者较难理解,现从拳谱本身进行研究分析,详细考证,探本索源,力求恢复拳经原貌。

      一、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论著的主要流传情况

      张三丰创太极丹道体系之后,其弟子对其论著、功法进行整理,编成秘籍传世。王宗岳乃太极拳一代宗师,对祖师遗著进行整理、阐释,留下了光辉经典《太极拳经》。下面对张三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著的主要流传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民国十八年,姜容樵出版了《太极拳讲义》,书中收录了姜容樵所得之清乾隆时王宗岳太极拳谱。姜容樵在书中说:“拳谱为清初王宗岳所著。惟递嬗至今,其中不无讹错,故市井所传之太极拳论,多有令人不解之语,余与姚君馥香得抄本于汤君士林,并得汤君详细解说,其原文较世所传者,多三分之一,皆太极之要诀。”又言“以上原文为王宗岳著,余与姚君馥香得乾隆时之抄本,复得光绪初年之木刻书,与近世所传者大同小异,其理与法则一耳。”姜容樵在拳谱中注道:“胃音束列等字皆存原文”。姜容樵明知此为错字,没有妄改,保持拳谱原貌,难能可贵。此为太极拳谱的重要资料。

      吴志青是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澄甫之弟子。民国二十三年,吴志青出版了《太极正宗》,民国三十二年该书再版,并增加了初版时因纸张奇缺而没有收入的《太极正宗铨真》。《太极正宗》收录了王宗岳太极拳谱,该谱与姜容樵《太极拳讲义》所录大体相同。吴志青没有说明该拳谱的来历,可能是传自师门,也可能得自他处。

      民国二十四年,赵堡太极拳传人杜元化出版了《太极拳正宗》第一册,此为赵堡太极的第一次公开出版,书中收录了陈清平所传之《太极拳总诀》。1997年,陕西铜川王震川先生将其祖上遗物《太极秘术》手抄本寄给《武当》杂志社,后经谭大江副主编整理后发表于《武当》1998年8、9期上。《太极秘术》为赵堡太极第四代传人王柏青于清雍正初年所编,资料珍贵,真实可靠,使赵堡太极的理论体系和承传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其内容有:《太极秘术》序(刘凤梧重新抄录其先祖刘山手录太极秘书时所作的序言)、《太极秘术》原序、残诀(势处,身便散乱……勿令丝毫间断耳)、太极拳道(邢喜怀著)、太极拳说(邢喜怀著)、太极拳秘传(张楚臣著)、太极丹功义诠(王柏青著)、太极丹功要术(王柏青著)。赵堡太极所传拳谱较为完整,有《王宗岳太极拳经》、《张三丰太极拳论》、《太极拳歌诀六首》、《十三势歌》,有相传王宗岳著的《十三势行功歌解》、《打手歌》,相传张三丰著的《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蒋发所传《太极拳功》,张彦所传《论太极拳道》,以及其他拳论。

      杨禄禅初受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后又得道门高人传授,继承多家拳艺。太极拳在社会广泛流传,最初得功于杨氏三代。杨禄禅所传拳谱非常丰富,可能得自陈长兴及道门高人处。所传张三丰、王宗岳拳谱有《张三丰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拳论》,相传王宗岳所著之《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尚有张三丰弟子所编的另一部太极拳秘籍《太极法说》,吴式太极拳传人吴公藻在香港出版之《吴家太极拳》(1935年出版之《太极拳讲义》的再版,增附手抄秘本《太极法说》)中将其手抄秘籍公开,并在题记中说:“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候老师所授,是於端芳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至今。吴公藻识。”北京图书馆典藏抄本《太极拳宗谱张三丰先师十三势法说》,比手抄秘本《太极法说》多出《张三丰先师本传》一篇,本传云:“其(张三丰)所传张松溪、张翠山之拳,为十三式,亦太极拳之别名也”(李兆生《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一》第67、68页收录有该传记)。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已收录有《太极法说》其中16篇;1993年,杨振基在《杨澄甫式太极拳》公布了其家传手抄本影印件(手抄本没有题写书名,杨振基称之为《手抄本太极拳老拳谱32解》,内容与吴公藻《吴家太极拳太极法说》相同)。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要诀》,内容精辟,为太极拳重要拳论。吴志青《太极正宗铨真》收录得自同宗吴孟侠之《十三字行功法》,以及《八字诀》、《虚实行功法》,此三诀皆为《太极拳九要诀》之内容。1958年,吴孟侠、吴兆峰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公布了九诀内容。后吴孟侠弟子喻承镛摒弃陈规,又公布了《乱环诀》之《三环九转诀》和《五字诀》之《轻重分胜负五字诀》。杨式太极所传尚有《太极十三丹功法歌诀》、《太极散手三十式歌诀》等其它拳论。

      武禹襄曾向杨禄禅学太极拳,又赴赵堡向陈清平处学习太极拳。因武禹襄通过其兄舞阳县令帮陈清平解除冤狱,故陈清平感其恩,悉心传授。武禹襄昼夜研习,尽窥精髓,“更将陈师所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势概要图》、《拳论》一并绘摹而归。”(武式太极拳传人薛乃印《武式太极拳见闻浅录》)因陈清平私传拳谱,为免受村人责难,要求武禹襄对外称拳谱得自舞阳盐店。武式所传拳谱,因某些“考据家”的考证,将张三丰、王宗岳所传的拳论歌诀,说成是武禹襄、李亦畲所著,造成了太极拳研究之混乱。武氏所传张三丰、王宗岳拳谱与杨氏所传版本不尽相同,来自不同来源,并非是杨氏拳谱来自武禹襄。武禹襄所得王宗岳拳谱较杨氏所得完整。而杨氏王宗岳太极拳谱可能得自陈长兴处,陈长兴之太极拳与赵堡大有渊源。因而两家所得拳谱从源头可能相同,但经上百年传抄,文字已略有差异矣。

      武当先天太极拳乃太极拳丹道之嫡传,承张三丰宗脉,武当正宗。先天太极拳传人李兆生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与《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公布了宗门所传之张三丰《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拳经》。考各流派所传拳谱,先天太极拳所传《太极拳经》内容最为完整,有不少内容为其他流派所无,文字错漏较少,可作校辑拳经之底本。当年王宗岳编注完拳经后,还艺于师门,或交其师云游道人审阅,或与同门交流,都属常理。因此,一直以来《太极拳经》在道门之内也有流传。

      民国初年,道教研究学者萧天石为补《道藏》之缺,足迹踏遍名山洞府,参访佛道名师数十辈,于武当山得武当道总徐本善珍藏之《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20世纪70年代台湾自由出版社出版了《道藏精华》,全套17集,其中第二集就收录了《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收录有:运用周身经脉诀、打坐浅训、打坐歌、积气冲关说、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太极拳歌、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太极拳七十二路图谱以及太极修道等丰富内容,组成了比较完整的太极炼丹体系。

      张祖意合太极拳传自张三丰——邱元靖一脉,传承关系清楚,为武当太极门一系,在道内古称“太极全”、“太极法”,拳法只是其中一方面。张祖意合太极拳以意为主、内外兼修,有三部练法(脱胎、易筋、洗髓),五种功法(坐、卧、站、行、动)。数百年来,一直只有道内流传,传人极少。当代传人张兴洲为弘传国学,公开其祖传秘籍《太极拳道论》,谭大江整理后刊登在《武当》2003年9、10期上;2008年出版的《道门秘传武当张祖太极拳》(张兴洲传授,杨春编著)也收录了此秘籍。《太极拳道论》为张三丰弟子整理编辑张三丰论著、功法的另一部秘籍。

      清光绪末年,吴图南从一好友得其家藏太极拳抄本:《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民国初年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候、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后吴图南拜访宋书铭时,知宋书铭有家传古谱也名《太极功》,经与对照,仅标题不同,宋书铭家传的是:《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正文内容完全相同。古谱经多方鉴定,至少为清初之抄本。古谱记述了小九天、十三势、后天法等太极拳流派之源流与拳论,非常珍贵。吴图南弟子马有清所著之《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公开了《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手抄本影印件。有人指责该谱为伪造,并从其字词之用法进行考证,实乃笑谈。《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手抄本本身既是物证,又是书证。从手抄本的纸张、墨迹可鉴定其时代,此为考古学常识。手抄本本身是清初之古物,是为物证,其内容才是书证。该谱所录之拳论歌诀,非常精妙,也不是想伪造就能伪造得了的。《红楼梦》后半部缺失,“专家”们何不伪造一部达到或超过曹雪芹水平的《红楼梦》下半部,使其完璧。明、清之书能流传至今者,百不存一,所存者你读了多少,读懂多少。且不同地区、方言、不同职业所写之文又不相同,你了解多少。之前有某专家考证老子晚于孔子,并举孔子之时文章都为语录体,无私人著述,《道德经》不是语录体,还举《道德经》所用词句不见同时其他书籍,什么朝代之后才有此词句用法,言之凿凿。其后,楚简《道德经》与其他古籍出土,其论证方法与论断成为笑柄。

      《武当》1998年9期、1999年11、12期刊登了山东泰安山中子提供之古本:王宗岳《太极拳秘典》。此为山中子宗门中珍藏之手抄本,拳论部分虽残缺不全,但其拳式名称与社会流行之太极拳大相径庭,练法更是风格迥异,重在内炼循经。内容有:太上遗训、点穴歌、太极拳用功秘诀(即张三丰太极拳论)、太极拳传述(又名太极拳经)、太行拳行功解节录(即太极拳行功心解)、太极拳十三势歌、太极拳姿势详述、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之解义。

      张三丰、王宗岳之太极拳论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不少武林名家受其影响!如清代苌乃周所著《苌氏武技书》,其拳论与太极拳理相通,有的与太极拳论相一致,如论打法:“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论出手:“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可见艿乃周应该得到太极拳论的某些内容。

      二、太极拳论是对太极拳歌诀六首的解说,拳论与歌诀为一严密整体

      姜容樵《太极拳讲义》收录了乾隆时太极拳手抄本,拳论就是对六首歌诀的解说,虽有错漏,但内容相对完整。吴志青所著《太极正宗》收录之《太极拳谱(王宗岳先生著)》,也是以拳论解说歌诀。《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与吴志青《太极正宗》所录《太极拳谱》,虽大体相同,也有不少差异,可见吴志青所得拳谱与《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不同,来自不同版本,可相互印证。也可证姜容椎所言为实,并非唐豪之流指责姜容樵造假。《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太极正宗王宗岳太极拳谱》资料珍贵,研究太极拳谱不可不论,其文见下表,并将其文之异同,一一标明,以便读者一目了然。

      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 太极正宗王宗岳太极拳谱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提顶调裆,心中力量。两背松,然后窒。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已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提顶调裆,心中力量。两背松,然后窒。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已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在心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一举一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中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

      歌诀三:

      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拿住丹田之气,炼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惟一贯。由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惟一贯。由着熟而渐至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实则左虚,右重则右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能知我,我独知人。雄豪所向无敌,盖皆由阶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强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贤不肯忘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实则右虚,右重则左轻。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能知我,我独知人。雄豪所向无敌,盖皆由阶而及也。

      歌诀五: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歌诀五: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方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十三势歌诀六: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与外三合。

      歌诀六:

      十三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气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伸屈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在此中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气贴背后,敛入脊髓。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与外三合。

      二十字诀

      披闪担搓歉,黏随拘拿扳,软掤搂催掩,撮坠续挤摊。

      骨节相对,开劲攀梢,为阳合,披坑窖相照,分阴阳之义,开合引进落空,分宽窄老嫩,入笋不入笋,有擎灵之意。

      斤对斤,两对两,不丢不顶,五指紧聚。六节表正,七节要合,八节要扣,九节要长,十节要活,十一节要静,十二节抓地。

      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能顾元气,不跑不滞,妙令其熟,牢牢心记。

      能以手望枪,不动如山,动如雷霆。数十年工夫,皆言无敌,果然信乎。高打高顾,低打低应,进打进乘,退打退跟,紧紧相随,升降未定,沾黏不脱,拳打立根。

      二十字诀

      按闪担搓歉,黏随拘拏扳,软掤搂催掩,撮坠续挤摊。

      骨节自对开劲攀梢为阳,合披坑窖相照,分阴阳之意,开合引进落空,分宽老嫩,入笋不入笋,有擎灵之意。

      斤对斤,两对两,不丢不顶,五指紧聚。六节表正,七节要合,八节要扣,九节要长,十节要活,十一节要静,十二节抓地。

      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能顾元气,不跑不滞,妙令其熟,牢牢心记。

      能以手望枪,不动如山,动如雷霆。数十年工夫,皆言无敌,果然信乎。高打高顾,低打低应,进打进乘,退打退跟,紧紧相随,升降未定,沾黏不脱,拳打立根。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撑支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抟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十三势行功心解(吴志青所录心解排在歌诀七之后,即拳论之最后)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从心。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撑支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抟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歌诀七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后,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也连。

      歌诀七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关键词(Tags): #太极拳经#林俊岸
      • 家园 林俊岸:太极拳经考中

        五、太极行功说、行功歌、十要、十忌、十八伤是张三丰所著,与练拳相辅相成,炼养结合

        《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收录有《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对行功的具体功法和日常养生需注意的问题作了概括,为日常养气炼体之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与太极拳相辅而行。《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也录有《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等篇,赵堡太极拳有相传为张三丰所著之《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三篇。《太极拳道论》之《太极修道养生论解》有一段为:“丰云:太极修炼功,功在调和阴阳……此鼻功也。”与《太极行功说》上部分相同。由此可证,《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伤》是张三丰所著。张三丰在《太极行功说》中言道:“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可见张三丰祖师纳拳于丹道,以武演道,将太极拳作为入道之基,并有一完整炼功体系,并非只是一套拳术而已。张祖意合太极拳即有十大练法(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五大法门(卧、坐、站、行、用)。此数篇可与《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所言“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印证互参。也可证太极行功是张三丰所传。赵堡太极拳有蒋发所传《太极拳诀》一文,为太极行功之要诀,来源可能是《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说》。现列表将《太极拳诀》与《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说》相应文字作一简要比较:

        太极拳诀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行功说

        师传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于脐下,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气。

        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仪即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气亦到。

        其虚灵、含拨、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

        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

        由上可见,蒋发所得太极行功之要诀,传自张三丰一脉。

        数篇拳论歌诀全文如下:

        太极行功说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被动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行功歌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

        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

        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

        呵嘘呼呬吹,加嘻成六数。

        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

        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

        治肺宜用呬 ,呬时手双托。

        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

        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

        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

        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

        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

        即此是长生,胸有不死药。

        行功十要

        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头,忌阴室纳凉,忌湿地久坐,忌冷着汗衣,忌热着晒衣,忌汗出扇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

        行功十八伤

        久视伤精,久听伤神,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至饱伤胃,多恐伤肾,多笑伤腰,多言伤液,多睡伤津,多汗伤阳,多泪伤血,多交伤髓。(先天太极拳所传为“多生伤腰”,从他本改为“多笑伤腰”。)

        六、《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对《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的解说,为张三丰所著

        《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有《十三势行功歌诀(包括打手歌)》、《十三势行功心解》两篇,《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一篇。从标题与内容即可看出行功心解是对《十三势行功歌诀》的解说。《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也收录有《太极拳歌》,即是各流派所传之《十三势歌、打手歌》,还附有《十三势行功心解》一篇。《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否为张三丰所著?尚需明确证据。《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中,王宗岳在写了《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打手歌注释》之后说:“以上先师遗著,已将太极拳精微奥妙之处,阐发无遗,因欲求显浅,以便后之有专斯道者,故略加注释,以为入门之助云尔。”可见《十三势行功心解》为张三丰所著,王宗岳为求显浅,略加注释。从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文意、行文习惯与太极拳论基本一致,也可旁证《十三势行功心解》为张三丰所著。《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录有张三丰所传之十三式行功心法、十三势歌、打手歌。此也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为张三丰所著之明证。

        《十三势行功心解》从其语气可看出不是对自己著作的解释,而是对前辈先贤著作的注解。《十三势歌、打手歌》可能为张三丰之前的前辈先贤所作。

        《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之《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为王宗岳对《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注解,并无疑义。第二篇《十三势行功心解》有部分内容是太极拳论误抄至此(见上文)。《十三势行功心解》各流派所传略有不同。杨式太极拳所传与《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第一篇《十三势行功心解》相同,武式太极拳所传则与《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两篇《十三势行功心解》基本相同。郝月如所藏《拳谱》(为李亦畲1881年写赠其门生郝月如的太极拳谱,封面题作《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拳论前都有“解曰”二字,此应是“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之意。唐豪以郝月如所藏《拳谱》中“打手要言(将《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论要解》、《太极拳解》四篇合为一篇)”篇末有“禹襄武式并识”六个字,就断定此四篇皆为武禹襄所著,甚为武断,该手抄本封面已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之标题,唐豪却视而不见。且武式太极拳其他拳谱手抄本都指明或暗示是王宗岳拳谱的一部分,可证唐豪之论错误。

        第二篇《十三势行功心解》是解释那一句心解对应那一句十三势行功歌诀。第二篇是王宗岳对第一篇心解的解释,还是张三丰其他弟子的解释,或是张三丰对弟子的说明,没有其他佐证,存疑不论。

        王宗岳《打手歌注释》除了对打手歌注释外,还对“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进行注释,《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第一篇心解无此句,杨式太极拳谱录有此句,可能漏抄,依杨式太极拳谱补上。整理后的歌诀、心解如下:

        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刚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十三势行功心解

        (注:为区别于上篇,宜更名为《十三势行功心解释说》。)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中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也。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心为身之枢纽,意为心之表形,气即心意发动之原料;故机枢一动,全部运行,所以心意之所至,气亦心随之而至,惟意至然后可以行气;意要沉着,其气方能收敛入骨;用功久纯,自可以气运身;但气之所到,不可使有阻滞,悟乎此,由往来变动,无不从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动虚实也。

        太极拳最重精神,故贯神于顶,气乃下沉于丹田,精神由此焕发,动作从心,自无迟滞之虞矣。与敌相黏,尤贵随机换意,不用拙力,乃得灵通,如是,则虚实变换,无不如意,所以有圆活之妙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此言发劲时,心意手足,均须沉着;因无杂念则意净,无拙力则体松,而精神贯注,无论敌方如何袭击,皆能随意应付。顶头悬则身中正;气下沉则体安舒,故一片稳定,自可支撑八面。八面者,即“四正”“四隅”也。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四肢百体,虽至细微处,若意有所注,气无不到,有似珠之圆滑,故力无不化。太极之运动,在表面观,似不着力,但劲自内发,最无穷尽,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动作变换之形状,如凌空搏兔之鹄,盘旋莫定;凝神蓄势而待发,似伏地捕鼠之猫,相机便至。不动如山岳,喻其稳实不浮也;动若江河,喻其气动不断也。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张弓如望(十五日)月,此言蓄劲之满;放箭若流星,是谓发劲之速。以柔化人之刚日曲,敌刚既化,我心乘机往攻,劲发而得直矣。沉肩贯气,力由脊发,而及指端;步法则随身转动,变换不定。

        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收即黏化,放为击敌。故能化人者,方能击人。惟击人之时,其劲似断,但其意能复黏。折叠者,即内外变化之作用也。其往来之折叠,虚实不定,而有变化;步法须要变换,进退方得如意。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太极拳以柔为刚,演习之时,极柔缓者,其劲愈长,其气至刚,故天下之至柔者,能至刚也。呼吸即气之出纳。善养气者,必能直引而归于丹田,然后周于全体,意到气到,四肢灵活,而无神态呆滞之弊,所谓浩气常存,用之则行也。遇敌时,曲蓄其劲以待发,不发则已,一发而莫之能御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心为主帅,用以发号施令也;气为旗官,用以传达命令也;四肢之运用,以腰为中军,乃纛之所在,用以监督左右前后而攻敌也。凡练架子及推手,均要开展得法,各部动作,始能接应如意。所谓求紧凑者,即由大圈以归小圈,无圈则是藏于密也,惟功夫精纯者,乃可以言此,即能“收、放”之意而已。

        又云: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拳以心意为机枢,以身体为机件,故先心意而后身体。腹任自然则松,无杂念则净,其气自能收敛入骨,故神安体静,应变整暇而不慌乱。表里联成一气,所以有动则俱动,静则俱静之功效也。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与人较技时,因往来角逐之牵动,易犯躔轻气浮之病,故须沉气贴背,敛于脊骨,则力由脊骨趋出,运行于各部,神固体逸,自能示人以镇静。步法取猎行之联络姿势;运动若抽丝之贯串不断。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专尚精神,不尚气力,彼尚气力者,必为浊气与拙力而已。故善养气者,当以腰为发劲之中枢,气为轮,若轴之贯轮旋转,运输以及全身,而无丝毫之阻滞。

        七、《打手歌注释》是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是王宗岳推手、技击的秘诀

        《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录有《打手歌注释》、《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打手歌注释》未见他本有录,从其标题和内容可知《打手歌注释》是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释,结尾有王宗岳编辑太极拳经的说明:“以上先师遗著,已将太极拳精微奥妙之处,阐发无遗,因欲求显浅,以便后之有专斯道者,故略加注释,以为入门之助云尔。”《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应是王宗岳推手、技击的秘诀。《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武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也有所传,个别字词有异。如先天太极拳所传:“擎开彼劲借彼力”,武式太极拳所传为:“擎起彼身借彼力”。武式太极拳传人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言道:“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在《太极拳谱跋》又言:“此谱得于舞阳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此可看出,李亦畲自己说写了《五字诀》,并没有说写《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此两篇应也是得自舞阳盐店之谱(其实是得自陈清平处)。赵堡和氏(和兆元一系)所传《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抄本中有:“陈清平曰:走架是知已功夫……”之语,应是陈清平所传之意。

        拳论歌诀全文如下:

        打手歌注释(按:打手即推手也)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四字,均按照师传之规矩,丝毫不能违识!练久功深,方能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敌不能进攻,彼虽以巨力打来,略为牵动,则我之四两,自可拨彼千斤!当其用力时,方向必不能变,我即随彼之方向而引进,彼自落空矣。然必须粘、连、黏、随,不丢,不顶,乃克臻此也。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打手时,静待敌势,彼不动,我亦不动,彼如微动,必有方向,我意在彼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故敌用力愈大,受跌亦愈重也。未动时,一种凝神蓄势之姿态,意似松而未松,劲将展而未展,遇机放劲;放时,劲似断而意仍不断也。

        以上先师遗著,已将太极拳精微奥妙之处,阐发无遗,因欲求显浅,以便后之有专斯道者,故略加注释,以为入门之助云尔。(此为王宗岳编注拳经的说明)

        擎引松放四字

        擎开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伸(中有静字)。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便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便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八、二十字诀为拳诀之缩写,传自武当

        《乾隆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谱》、《太极正宗王宗岳太极拳谱》收录有《二十字诀》和“骨节相对……拳打立根”的拳论。杨式太极拳传人杨班候所传《五字经诀》每句第一字就是《二十字诀》。而《五字经诀》是李派太极李瑞东所传《五字要言》之第139-158句。李派太极乃是传自武当甘凤池——甘淡然一脉,尊张三丰为祖,为金蟾一脉,原称金蟾太极拳。武当太乙神剑门传人关亨九老先生家藏有抄本《太极拳辑要》四卷,“几经沧桑,仅剩残篇断简,每每忆之,令人痛心,善本末传,愧对后人,因此按照所得要领,列目追写,以供同道”,关老先生写了《抄本太极拳内操功法》一文,收录在《武当修真密笈》一书。其中也收录有《武录修真二十字诀》,内容为“二十字诀”和以“二十字诀”冠顶之五字经(与班候所传《五字经诀》相同)。可见《五字要言》传自武当,《五字经诀》是其中一部分,著者何人尚待考证。

        “骨节相对……拳打立根”的拳论,主要言推手、技击,然多有不解之处,应是多篇拳论的只言片语抄录在一起。究是何人所著,原貌如何,尚缺资料考证。

        • 家园 转一个长篇资料:太极拳史话

          外链出处

          太极拳史话,太极拳传承的中后时期。

        • 家园 林俊岸:太极拳经考下(终结篇)

            九、《太极拳经》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太极拳经》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太极拳论》(歌诀及解说)、《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以太极阴阳之理对歌诀进行解说,后再从丹道之理阐述太极拳。第二部分是太极行功。因需“功拳并练……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所以论拳之后就介绍太极行功功法。第三部分是《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张三丰对《十三势行功歌诀》的心解,以及王宗岳对张三丰《十三势行功歌诀》的注解、王宗岳对《打手歌》的注解和发挥。整篇拳经结构严密,逻辑性强。然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太极拳道论》等其他秘籍比较,内功、站桩、丹道等内容甚少,也没有拳势图解,是王宗岳没有将其编入拳经,或是拳经这部分内容失传,有待以后考古发现新资料再论。我自己猜测《太极拳经》可能有下篇,内容有丹道修持和其他内容。山中子提供之王宗岳《太极拳秘典》,其中有《太极拳姿势详述》,是否就是《太极拳经》所缺之拳势图解,尚有待考证。

            十、结论:《太极拳经》为张三丰所著,王宗岳编注

            当年,张三丰祖师圆融三教,得佛学之广大、道学之精微、儒学之至极,创天龙神剑、龙行大草诸多绝学,将武当派发扬光大,传下神功无数,被后人尊称为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祖师集太极拳之大成,纳拳于道,开创太极丹功体系,使太极拳成为“入道之基”,普通体质之人也可通过习拳打好基础,再入丹道之修持。张三丰祖师以太极拳导后天循经,有基础之后才入先天循经游桩之修习。此因普通人体质、心性不易直接进入先天循经,没基础容易发生经脉紊乱,张三丰为此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使入道成为坦途。即使不能以拳入道,也可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张三丰写了不少太极拳的论著,后其弟子(亲传或隔代弟子)对论著和功法进行整理记录,编成秘籍传世。张三丰第二代弟子云游道人刘古泉收王宗岳为徒,传太极拳法和张三丰祖师拳论。王宗岳对张三丰拳论歌诀进行整理,并对祖师拳论“略加注释”,编成秘籍《太极拳经》传世。王宗岳后传蒋发等人。随着太极拳的传播,《太极拳经》在道门和社会也广为流传,成为各太极拳流派共同尊奉的经典。但由于流传日久,渐失拳经原貌,各流派所得只为拳经的一部分,抄写格式不一,完整程度不同。

            经数年研究,反复分析比较,详细考证,略有所得,整理成文,力求恢复《太极拳经》原貌,厘清拳经传承之源,虽非尽善,也是“正本清源”之意。

            本文篇幅较长,引用不少拳论歌诀原文,但能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分析比较,免受某些“考证家”之误导,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