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经济学浅见 -- 舍不得

共:💬13 🌺8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经济学浅见

    老实说,觉得经济学界普遍有一种自由主义原教旨的倾向,可能是亚当。斯密这个开山老祖的关系吧,每一谈起经济,总要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推崇备至,然后开始经济分析,也总是从供需分析入手,市场需求怎样,消费者偏好啊,等等之类的。好像经济的事,就是一个市场上供需变动的事。

    其实我之前也有这样一种倾向,但是之后接触一些经济史的资料,尤其是开始认真思考历史上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或社会经济演化的过程时,越来越觉得上述的观点方法不靠谱,尤其是考虑到所谓的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等发展乃至诞生不过几百年,怎么可能指望只有几百年历史的东西,去解释已发展了数千年(至少)的人类文明社会呢。

    另外,觉得自由主义理论也仅仅是经济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之前有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相信金银通货就是财富的实质,贸易的目的,就是积累这些财富来增加国家的实力,于是必须要保持顺差。当然这之后就被自由主义取代了,自由主义者不再认为金银就是实质的,或唯一的财富的象征,也不再强调于保持顺差,而更强调于保持贸易平衡。另一面,自由主义者开始强调市场的自动调控能力,说市场能自动的增进人类的福利。自然的也就衍生出放任主义,就是你什么都不用管,所有事,市场这双万能的手都会帮你弄的妥妥帖帖的。

    而之后,我想大概就会是社会主义了。因为很明显的,现在稍了解点过经济学的,应该都知道市场失效,外部效应之类的东西了,这些就算是外行听名字也知道,不是市场内部能解决的。只能通过外部的干预,有计划的协调控制来解决,而就我个人认为,资本的盲目与短视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当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在某些国家,比如美国,是没人敢自称社会主义者的,因为那就是政治不正确,虽然现在那里不会像麦卡锡时代那样被指为共谍了,但政治生命肯定会因此终结,所以在那里社会主义有其他的名字,比如凯恩斯主义,或是罗斯福新政之类的,但是名字不重要,本质上都是通过国家政府对经济施加强有力的干预,来纠正市场失效所造成的恶果,更进一步的,规范市场行为,来预防各种恶果。就比如现在,应该没人觉得金融市场应该不受约束的无限扩张吧,还要交给市场这双万能的手吗?

    任何东西走到极端都是很要不得的,重商主义的极端追求顺差,使得不平衡的贸易体系最终要崩溃,自由主义的对市场过度信任,也只能一再的承受市场失效的恶果,并承担各种外部成本,比如环境的破坏。而社会主义的极端,共产主义,相信一个万能的组织来协调社会,至今也只是纸上的东西。万能的市场没有,同样,万能的组织或体系也没有。

    但所有这些正确的东西也都被保留了下来,贸易确实能增进财富,市场也确实具有调节作用,同样,有预见性的规划与约束,对一个经济体的良好运行也是必要的。至于之后还会出现什么新的经济理论,那不是现在的我所能预见的。

    另外对经济上面的事,我并不认为经济主要是供需的问题,就现阶段的认识来说,我认为经济上主要的事是生产与分配。

    生产把产品(工农业产品以及服务等)生产出来,分配则把这些产品分配给有需求的经济人(就是有经济活动能力的组织或自然人,类似法人的定义),然后经济活动就完成了。

    在这两方面,生产中,最重要的是组织,任何的生产都需要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包括原料,设备,场地,劳动力等等,生产的核心关键就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组织起来,然后产出产品。组织成效直接影响生产的效能,产品的成本等等。至于生产要素的价值,并不天然的具有,它们只在于进入市场时得到一个交换价值,或者说价格,而在生产替代过程中得到一个比较价值。这两者虽然会有些联系,但并不直接相关,比较价值是由生产组织的效能所决定的,交换价值则是由市场供需所决定的。这就是说,一个东西的价值,并不是它天然具有的,而是人类社会赋予它的,于是一个东西可能没有交换价值,假如它没进入市场,也可能没有比较价值,假如它不参与任何的生产过程。自然也可能有什么价值都没有的东西——它既不进入市场交换,也不参与任何生产过程——于是就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当然,这个结论不光适用于生产要素,也适用于产品,实际适用于所有人类社会的物品。

    由这个引出来,自然的可以给产品定一个成本,只要生产这个产品的生产要素的价值确定了,而生产要素必然可以有一个比较价值(或是叫替代价值,使用价值等等之类的,反正名字不重要。),因为按定义他必然已经参与了某个生产过程,而且还可能有交换价值的,总之可以定出一个成本(可能还不止一个)。

    然后是分配,分配的基础,首要的是跟某种社会结构,或意识形态相关,比如西欧中世纪的什一税,教徒应该向上帝交上十分之一的收入。汉代的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这里皇帝比上帝要的少),这是要休养生息。也就是说,从某种意识形态出发,财富和资源在理论上应该怎样分配才最合适,当然,这些肯定都是理想状态,而有些时候社会中也并没有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意识形态来决定,财富资源该是怎么分配的。这时候,社会权力的分布影响就会比较显著了,简单的说,有权有势的自然也就容易捞到钱。而权力分布的影响即使在某种意识形态占据领导地位的时候,也还是会有。这两种效应也常常会产生矛盾,也就会产生社会改革的某些需求。总之,分配基础决定在一个社会中,财富“应该”是怎样分配的,或者是“可能”,“将会”是怎样分配的,但仅仅是“应该”、“可能”、“将要”。

    对分配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分配的工具,分配工具可以有很广泛的涵义,可能是一把切蛋糕的小刀,可能是金融机构,也可能是国际贸易。这里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在现代经济学中占据很重要地位的市场也是一种分配工具,或者说一种分配方式,也仅仅是一种分配方式没有更多的了,因为我很难把市场视为某种独立的社会结构,虽然它必然会对社会形态产生影响。

    而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重要的分配方式,我觉得也不是市场,而是税收,更广义的当然也包括租金,甚至利息。无论从规模、范围、还是时间跨度,我都觉得税收以及广义税收(就是上面说的那些)都比市场这一分配方式更具影响力。

    好了,先就这么些吧,也零零碎碎的,看有没有同好,一起讨论下,或指教下。另外,我看得书少,也不知道这些想法是不是已经前人有过并仔细的讨论过了,假如有的话,有哪些书里有这些类似探讨,哪位大牛能向我推荐一下,毕竟人类这几千年来,转来转去思考的问题都差不多,只是方法有了些微的改进罢了。

    关键词(Tags): #经济
    • 家园 现在觉得经济学可能需要一种新的数学方法

      近代数学的发展是以微积分起源的数学分析为开端,还有近世代数这另一个大分支。虽然也有元数学,数理逻辑之类的数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有那个发展了几千年的纯数学,数论的研究。

      但考虑到现实中的应用,多半还是以数学分析和抽象代数这两块——以及由他们衍生出的比如数理统计、解析几何之类的为主。但这两方面因为历史的原因,以及研究的方便性,主要的研究对象都是线性的,也就是具可叠加性。

      线性系统在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很好的适应性,即使偶尔非线性,也能近似的构造线性的相似系统。但是在经济学里,处理的都是有大量反馈的系统,这使得系统根本上就不可能是线性的。对简单反馈系统的处理现在也不是毫无办法,但这种种的方法若用到复杂系统上,产生的数学困难会非常大。

      所以我是觉得,现在经济学上的这种种困难,本质上是由这种数学困难所造成的。因为没有最合适的工具,只能用其他地方的工具来凑合着用,最后的结果常常差谬千里也就不足为奇了。经济学上的真正大发展,恐怕还要等数学上发展出一套高效的处理复杂反馈系统的方法后才会到来。至于这种方法是会由经济学家还是数学家来发展,那就要看了,我希望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

      • 家园 先不考虑数学方法,考虑下坐标

        人存在三种关系:

        人与物

        人与人

        人与自身

        然后把利益想象成空间,把这三种关系变成一个三维座标系,还有个角动量,和超越的关系.再加一条时间轴.

        那么经济活动是否就是一个在利益空间里的量子运动呢?

    • 家园 很有意思,我也有同感

      作为一个不懂经济学的人,如果听那些经济学的科普知识,总觉得逻辑有问题,不像是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的科普,那么有逻辑性。

      我对生物学也一窍不通,但可以接受那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逻辑。

      经济学的很多定律就觉得别扭。

      • 家园 我的浅见,经济学是被催熟了的未成熟学科

        我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但这门科学还处在成熟之前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要从经济学的历史说起。

        在1900年之前,没有人 把经济学当回事。经济学和乌托邦没有什么两样。

        1919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经济学宣告从理论走向实践了。

        那时候,西方是没有什么像样的经济学的。而马克思经济学从苏联开始实践,苏联的快速工农业发展,对西方的意识形态造成极大压力。

        在两大阵营对垒中,苏联宣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种科学真理,是成熟和可以实践的科学理论。

        作为阵营对面的欧美,就有点坐蜡了。经济学还只是少数一些学者的思考,还远未上升到一门科学。

        但在那个历史条件下,如果坐视马克思经济学是唯一的成熟的科学,就意味着在意识形态上失去制高点。

        因此,西方的政治界和学术界,急于对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强行将经济学宣布为成熟的科学。

        西方经济学在1920年,特别是1930年以后突飞猛进,从一个半艺术半哲学的冷板凳,迅速成为安邦治国的显学。

        在此之后,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成为各自意识形态竞争中的核心部分。西方经济学也因此成为不可动摇的皇家圣旨。

        任何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反思,都可以认为是亲苏联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歧途。

        在冷战之后,苏联消失。而这也被解释为,马克思经济学的实践失败,也就同时证明了西方经济学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成功科学。

        但这个逻辑不是正确的。苏联的失败,并不能证明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定律和理论是正确的。

        在冷战以后,应该更有机会,反思经济学的根源和基础。抛开意识形态的束缚,重新为经济学打地基。只有认识到经济学还处在襁褓之中,才能进行这种工作。

        • 家园 西方经济学首先不是一种科学

          它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只不过一般人看不到这点罢了。

          其“理性人”假设之中就已经包含了善恶是非的褒贬及其关于正义的根本立场了。这个东西要上溯可以追溯到霍布斯的社会契约学说。

          简单解释一下吧,为什么说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首先是意识形态:1)它其中首先包含了一种人性论的理解,即——人人都是自私的(同时也和霍布斯学说对人性的看法相关,自然状态是“狼对狼”,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个问题上估计人类未必能达成一致;2)其中所包含的关于社会活动的理解是契约论的——社会发展的起点是单个的个人,即经济上的理性人,而理性人为了达成其他的一些目标,才发生一些社会关系,如交易等等(这也就是霍布斯意义上的社会契约,即法)。然而当代美国反对罗尔斯新契约论的有一派叫做社群主义——人类本来就是群居动物,哪里来的那种先有个体再有立约,再有社会的抽象自然状态向着社会过渡的现实呢。社会从来就在那里,从来人类就是以社群的方式生存着的。

          通宝推:加东,
        • 家园 其实是觉得经济学上的许多假设有问题

          最著名的当然就是那个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极端的自私自利,用那个趣语说就是经济学节约了爱。

          当然,这种假设确实有意义,因为他足够简单,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分析,尤其是进行数学分析。但问题是这些假设太具偏见,也太具局限性,常常的就不小心用过头了,类似数学上搞错了定义域的。

          而关键是,这种过头是非常常见的,只要将经济学上的一些研究结论运用与实际生活,这几乎无法避免,因为生活中的人恰恰是太不理性了。即使是像股票市场这样几乎可以把每一个投资者看作相似的一个个点的地方,理论与实际也差的太远,要知道,以理性经济人的基础出发,得到的有效市场假说,是说股票市场其实是不应该有什么波动的,反正数学期望为零。当然现实是怎样的,我们都知道。

          然后更糟糕的是,一些试图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却会引来更大的困难。比如初读博弈论的时候,说这个东西推翻了传统经济学里面的绝对理性人概念,能够解释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会有那么多非理性(相对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可实际上你在里面看下去,那个完全信息的假设,实际上比理性人更加偏执。

          其实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经济行为之所以能发生,除了资源配置的天然不平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尤其是在一些小范围之内,比如为什么是你到门口小卖部去买东西,而不是小卖部到你这里来买东西,这主要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假如像博弈论里面那样完全信息了,那还玩什么啊。

        • 家园 有个八卦, 当年一群经济学家开会自由讨论世界经济

          一位后来的经济大师终于听不下去了, 站起来说你们都是一群社会主义者, 愤而出走。 所以这位先生最后成了大师和Ron Paul的精神导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