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微风浅草园佛学随笔之――死 -- 淡淡微风

共:💬28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微风浅草园佛学随笔之――死

      有写这个系列的想法,是因为公公点了题,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是马上要回国,有些准备工作要做,比较忙乱,就想先搁下,等回来了再写。结果看到了那篇“珍惜生命”,颇有感触。想了想,就从死写起吧――本来是想先写公公感兴趣的尼姑和一丝不挂的。

      

      所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生命和缘分都是不能强求的。科学或许能医治疾病,却不能解决生死问题,而这正是宗教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那个宗教对这俩问题不能自圆其说,那就别在这圈子里混了。于是就有了天堂啊地狱啊极乐世界啊什么的,反正都是上天入地――都能看见您蒙谁啊!本来就是玄乎事儿,就得往悬乎里说,反正没人去过,或者说去了没见人回来过――您就可着劲儿编吧。

      呵呵,不玩儿调侃,好好说话。

      

      死这东西,在常人眼里有些忌讳,宗教里却是要明确面对的。躲不开。

      基督教比较简单,就是天堂和地狱,再加上末日审判,不过也有很多说不清楚的地方,这里不去谈它。

      穆斯林说的也差不多,和基督教基本上是一个妈生的。

      中国古代就是地狱变鬼什么的,当然还有神仙,道家说你修炼就可以长生不老,可惜比较难――神仙本是犯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然后又根据不同情况有五等仙――呵呵,也有等级观念啊。

      说起来还是佛教最复杂,也最有趣(其实就只从有趣这方面大家也应该多看看佛学,比你看到的任何科幻小说都想象力丰富,比你看过的任何书故事都多而且精彩):天堂有无数,按层次大致分成三十三天,地狱有无数,大致分为十种。(和中国的“十殿阎罗”有点儿象)。如果细说那就话长了,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个,如果有朋友有兴趣的话,以后再详细说。但是人不是一定去天堂或地狱,有“六道轮回”,就是天、魔、人、畜生、鬼、地狱。(一定有朋友奇怪,鬼不是在地狱里吗?这个也以后再说吧。)

      

      今天想说的是关于死的一些说法,好让大家对死多一些了解,少一分害怕,少一点执着。先简单介绍理论,没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过去看故事部分。

      死后有没有灵魂?我是信有的,不过这东西我没办法跟您证明。其实很多东西是没办法证明的,或者说,证明了你也不一定信。比如上帝、科学的公理。这里的介绍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公理基础上,有兴趣就看看,当故事好了。

      

      佛家说生死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我们人是分段生死,就是一段一段,生了,死,死了,又生,如此往复不已。那么“死”就是两个部分:一是死的过程,二是死后的情况。

      死的过程佛学里是有详细解说的,基本上是以“四大分离”、“五阴炽盛”为纲。俗话里的“四大皆空”说的也是这个“四大”――地火水风:地就是骨头啊肉啊固体的,火就是身体的能量部分,水就是内分泌方面,风自然是呼吸方面。这些东西都有从有到没有,就是身体变成死肉一堆,变冷失去能量,内分泌停止,呼吸停止――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不信您可以试试:)

      “五阴炽盛”指“色受想行识”,和四大说的差不多,就是角度有些不同,本来可以不说,但因为算常识,就说说,让大家了解一下。色指物质方面的东西,受是感受,想是思想和潜意识,行是惯性,识是佛学里独有的概念,有机会细说,简单的讲就是生命的本原和外化,分八种。

      死后的情况,一个是你去哪里,二是怎么去,三是你过什么日子。这些说来话长,如果有朋友有兴趣我们另外再说。

      好了,概念介绍完,开始说故事。

      

      关于死的故事,佛家太多了,一个比一个有趣,搁现在的话来说叫“敢想敢干”,谁敢拿生命开玩笑啊?呵呵,学佛的就敢!

      释迦牟尼自己说过一个故事,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他还不是佛,有次不知道为什么得罪了一个皇帝,皇帝恼火了,想杀了他,又怕师出无名,就难为他,问:你不是修行很好吗,那我杀了你把你大卸八块儿,你应该不生气,不反抗,不痛苦。。。总是就是什么事儿没有,皇帝也没什么麻烦。释迦牟尼毕竟是释迦牟尼,回答:确如陛下所说。我不生气不反抗不痛苦,而且还能再把您卸成的八块儿重新组合,顺序不乱,不多一块儿也不少一块儿(废话是本人所加),连一滴血都不会少,我还是原来的我。如果我有一点儿生气痛苦,我就不能重新正确排列组合,就证明我的修行是假的。那就是我罪有应得,该死――结果自然大家可以想象的到。释迦赢了。(我一直怀疑桃谷六仙那“化零为整大法”是金庸从佛家学去的,他佛学造诣蛮深的)

      释迦牟尼真死的时候――当然在他叫“涅磐”,弟子们都很伤心,那时侯跟在他身边的人不算多,几十年朝夕与共下来,能坚持的都是死党,这么好的老师,感情当然是真的――和现在的老师不一样。释迦看了于心不忍,就告诉他们:你们跟了我这么多年,看来是白学了。我又不是死,是“涅磐”,只是和你们缘分尽了,换个地方做佛,这有什么好伤心的,大家以后有缘还可以在其他世界再见啊。但是道理好说,感情哪那么容易控制,该伤心还是伤心。他老人家就说死就死――断气了!大家伙儿一看,什么表现的都有了,晕倒的,嚎啕大哭的,想自杀的,什么都有。这时候释迦却搞了个悬乎事儿――把脚从棺材里伸出来了――这下子大家都楞了,哭的也不哭了,想自杀的也不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本来柴火堆好了,油也浇好了,准备他一走就开火――他老人家这个玩笑开的。然后释迦发话了:看到了吗?我想死就死,想活就活,想走就走,想回来就回来。生死是我控制的。你们瞎伤心什么啊?――此之谓潇洒也!!!――不要自作聪明以为释迦牟尼是假死,现在人净干自作聪明的事儿。他老人家的徒弟很多都是有特异功能的,还有打坐了几十年的,您当都是傻子啊?真死假死还看不出?

      另外有个禅师死前和释迦牟尼差不多,也是被徒弟们哭的心烦,死了只好又活回来,说:你们这些孩子啊,真没办法,那我就再留几天吧――于是又和大家玩儿了几天才死。

      有修为的人很多都能“预知时至”,就是知道什么时候死。很悬乎不是?其实生活中很多人也知道,只是你不一定听说就是了。

      有个隐峰禅师,知道自己快走了,就问徒弟:坐着死躺着死的都有,有站着死的吗?徒弟答:有。他又问:那么有倒立着死的吗?徒弟答:没有。他就ok,倒立着死了。奇怪的是,他的衣服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垂下来,别人想给他火葬,却根本挪不动他。幸好他妹妹在旁边,就过去跟他说:你活着就调皮捣蛋,死了还蛊惑人心?用手一推,呵呵,立马倒了。

      六祖惠能临死前,也是看了徒弟们哭的心烦,就告诉他们:如果我不知道去哪里,怎么会知道什么时候去?如果我知道什么时候去,那么我当然知道要去哪里。既然我知道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去,那么我自己当然能控制,你们如果想我,也可以去那里找我,现在哭什么啊?

      

      一直很喜欢佛学的一种说法,这样的说法有点儿道家洒脱不羁的味道:长揖世间――当你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可以和这个痛苦的世界说byebye了,作个揖,打个招呼:以后我不来了,您多保重!――真正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死原来可以这么潇洒自如,就看你想不想做到了。

    元宝推荐:雪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

      我很怕死。。。

    • 家园 鼓掌,花
    • 家园 【文摘】衰老的目的是什么?

      当年初次看到此文的时候,感觉颇受启发,转过来和大师的好文。

        衰老和死亡,这似乎是一种耻辱,但又显然是不可避免

      的。像人这样的生物实际上注定要变老和死亡,因为我们的

      细胞似乎由它们的基因“编制了程序”,逐渐地经受着与时

      俱进的称为衰老的那些变化。

        衰老有某种用处吗?衰老有什么益处呢?

        生命的最惊人的特性,除了单纯的生存之外,就是它的

      适应性。在陆地上、海洋里和空气里有生物;在温泉里、咸

      水里、沙漠上、从林里和两极的荒芜地区里以至各处都有生

      物。甚至可能设计出我们认为在火星上和木星上存在着的那

      样一些环境,并有可能发现在那些条件下生存的简单生命形

      式。

        为了获得这样的适应性,基因结合物和基因性质本身必

      须发生经常性的变化。

        单细胞生物进行分裂,两个子细胞都有着原细胞所具有

      的基因。如果基因能够作为完善的复制品通过一次次分裂永

      远传递下去,那么,原细胞的性质就决不会发生变化,不论

      它的分裂和再分裂有多么频繁。然而,复制品并不总是那么

      完善;有时会发生无规的变化(“变异”),而且逐渐由母

      细胞产生不同的品系、不同的变种,最后形成物种(“进化”)。

      某些物种在某种环境里比其他物种能生存得更好,因此不同

      的物种占据着地球上不同的小环境。

        有时,各个单细胞生物之间互相交换染色体。这种原始

      形式的性行为导致基因结合物的改变,而这又进一步加速进

      化发展。在多细胞动物方面,两个生物互相合作进行有性繁

      殖变得越来越重要。除了变异能单独造成变种外,不断产生

      带有基因――一种一些基因来自父方、一些基因来自母方的

      无规混合物――的幼体,也能形成变种。结果,进化的速度

      大大加快了,而新形成的那些物种能更容易地散布到新的小

      环境,或者使它们本身更好地适应旧的小环境,从而比从前

      能更有效地利用小环境。

        因此,其关键就是产生带有新的基因结合物的幼体。某

      些新的基因结合物也许很拙劣,但它们的寿命不长。那些非

      常有用的新的结合物能够“成功”并排除竞争。然而为了办

      得最成功,带有“未经改进的”基因结合物的较老的一代不

      应留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肯定,上了年纪的生物总是会随

      着时间推移而死去,有的是由于事故造成,有的是由于生命

      消耗殆尽所致,但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这个过程。

        其早期几代具有预定要衰老的细胞的那些物种会更有效

      地促进新陈代谢。幼体就会进化得更快而且更成功。我们能

      看到我们周围的生物长寿所造成的不利因素。能活数千年的

      红杉树和刺毛松球几乎灭绝了,长寿的象几乎没有短寿的老

      鼠那样能适应环境;或者说,长寿龟没有寿命短的蜥蜴那样

      能适应环境。

        为物种(甚至人种)着想,似乎最好是老了就死去,而

      让幼者生存。

        这很令人感到遗憾,但事情似乎就是这样。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 家园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也很好看

        科普也好,这点中国的科学家就差的远了,老一代还好,现在的么,呵呵。。。

        如何把佛学的东西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是个难题。

        关于哲学生死方面的思考,有时候令人神思飞跃,也是开心的日子:)

        • 家园 前途是光明的

          "如何把佛学的东西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是个难题。"

          是的. 但小弟觉得美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倒不是说美国政府在推动它, 而是说其学术环境较为宽松, 人民又有宗教信仰的传统(不是那种完全抱功利心的求神拜佛), 并且最近的科学进展也使一些学者倾向于类似佛教的观点. 当然现在学术界存在激烈的争论, 占主流的当然还是唯物主义. 但是存在争论本身就说明这个非主流的观点并非毫无价值,不堪一击. 如果只有几个象贫僧这样的小人物持那种立场, 是不可能引起争论的, 因为位微言轻, 没人会take it seriously. 但若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 物理学家Roger Penrose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理论, 那科学界就不得不严阵以待. 91年他在CERN 作了一个关于他的新书<<The Emperor's New Mind>>的讲演, 会场中一个物理学家(也是个大师)说: "Roger, 你所讲的这套东西 我觉得一点都不合理, 将来某一天, 我们会知道你究竟是个疯子还是个远见卓识的天才." Penrose听完, 丝毫没有显得觉得有趣的样子.

          小僧将要在科学版开始介绍Penrose等人做的关于意识的研究工作.

          顺带地, <<The Quantum and the Lotus : A Journey to the Frontiers Where Science and Buddhism Meet>> by MATTHIEU RICARD, TRINH XUAN THUAN 是非常好的"佛普"书, 非常可读, 它在Amazon的读者评价也是蛮高的 (可见美国有大乘气象, 呵呵). 作者之一Ricard是法国的分子生物学家, 后来做了和尚; 而Thuan出生在越南的佛化家庭, 后在加州理工深造, 现为天体物理学家. 此书是以对白的形式, 以Ricard和Thuan之口分别阐述佛法与科学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 可惜我在网上没有查到有中译本(在美国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有这本书的拷贝).

          • 家园 呵呵衲子兄所言极是。

            美国有大乘气象一说,于我心有戚戚焉。

            综观几大宗教,或者说现在世界上的所有信仰,只有佛学不只是信仰或者宗教,是以科学做底子的。以后科学慢慢发展,与佛学交集的程度会越来越大。

    • 家园 昨天和一位禅师聊了会

      刚好去大觉寺看玉兰,遇到了在那里炒春茶的老和尚,是虚云大和尚的弟子,和他聊了聊佛。大体上的意思是现在处于末法时代,是20劫中的某一劫,需要等渡完劫以后弥勒出现,等等。他的年龄也快70了,看起来非常年轻。

      另外,此和尚的方丈是现在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自云当初出家是为了跟随海灯法师练武:)

      • 家园 呵呵出家的因缘各式各样

        这样的好机会,应该多亲近啊。

        • 家园 恩,微风兄可有这种体会

          基督教其实教义远没有佛教那么符合东方文化,可是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有这么多人为止无私的奉献和弘扬,本质上是因为人和人的相互关爱导致影响力非常深远,所以近年来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走进了教堂。

          但是在国内,我一直没有找到这种类似的佛文化的环境,上文所述的禅师也只是惊鸿一现,甚为遗憾。

          有时候不禁痴想,也可能是我机缘不够吧,但是如果能够碰到一个高僧大德,亲听教诲那该多好:)

          所以微风兄的这系列读经,真是功德非浅。再次向你致谢

          • 家园 :)您太客气了,我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

            佛教和基督教的做法不同,和教义有关系。基督教是非常入世的一种宗教,强调对生活的干预,也主动的发展新的对象。佛教则不然,出世法嘛,比较强调缘分,讲究顺其自然,在发展上,相对来说,就不够主动了。

            基督教现在的推广形式,确实比佛教的有优势。

            对现代社会,利弊对错,很不好说。

            佛学的道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艰深,虽然有浅显的部分。基督教只有一本书,又宣扬信则得救,就容易入手的多了。

    • 家园 刚知道,死也是一种诱惑。

      真要把“死”这件事做好,机会只有一次,那是多么地不容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