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政府税收总额超速增长的经济解释 -- 陈经

共:💬125 🌺868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转让Macbook Air,混点钱过年...

      http://www.talkcc.com/article/3636851

    • 家园 此贴政委文宣过头了,隐含兔国兼收美苏之长而无其短的暗示

      太高调了,不符合兔国铁布衫修炼,至少要换届完成再这么来吹嘛

    • 家园 GDP和税务其实很难放在一起比较。

      GDP的算法是由各个统计部门核算出来,但是基础数据都是由各个企业填报,除了大型企业会被地方政府要求调整数字外,二产的企业本能的压低数字上报,至于三产GDP,那就是个纯粹推算数,只要完成每年考核增长要求就行了,怎么算,算多少,都是推测,谁知道一个饭店一年到底有多少收入。所以,企业的GDP数字在行业分析中最关键的就是看同比增减,那是最靠谱的使用地方。

      而税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当年税法老师上第一课的时候就强调过,偷税是违法的,避税是合法的,但这是不道德的,因为每个法人都应该履行自己的身为国家一员所承担的纳税义务和责任。但是实际上,除了国有企业不偷税只避税外,还有那个企业主体不偷逃税务?服务业企业基本都是的包税制,不开发票基本是规则。实际操作中,税管员只是在上年基数上完成本年任务,至于应征多少,并不在他们的关心之内。

      所以,单纯的将两个数字进行比较,验证,并不能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因为两个数字来源,基数,用途,使用都不一样。

      另外说几句,中小企业税收其实不高,上亿收入,年利润过千万的加工业民营企业年总纳税过300万的都不多,我们这里年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年纳税才7000万。一个不逃税的外资企业,8亿元收入,年纳税都过亿了。

      • 家园 同感

        这次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率出来之后,我这人云亦云的说企业负担重的大有人在

        其实呢,

        我这中小企业很多时候压根就不缴税,一个企业一年就纳一百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蒙谁呢?就这还算好的,不少企业干脆就全部零。

        很多行业测算的行业平均税负率绝少超过5%的,这还是好多大企业拉高税负率的结果。

      • 家园 这个好
    • 家园 政策减税的同时税收年增20%的原因很简单:执行环节

      税法和税收政策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过去中国经济中的主要的税源,不是体现在数字税率上的,税率规定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基本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事实上大量的税根本征不上来,二是,名义税率非常高。

      但这个问题在过去3到5年有了巨大的改变,税务电算化,系统化之后,每年新征的税种和税率都没大变化,但可以征到的实际税金大大增加了,就这么简单。这里主要依靠两点:技术手段,和执行意愿。后者是因为各级政府确实没钱花了,在2011年体现的是分突出。连广州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都没钱花了。

      那么,在过去2年,在每个企业都越来越被实打实地征到税金之后,实体经济的感觉就是zf 在于民争利。中小企业的感觉是活不下去了。

      所以一直以来有个奇怪的现象:(经济运行环节的)税率可能是全球大国里最高的,但是实际可以运行下去。直到最近三年。

      最近三年的税收执行强化,三年过去,征收环节可以有的新增量,确实已经到头了。一个证据是,北上广的律师行业,在2010年初就开始陆续从包税制逐渐转变为实缴实收,连律师行业都感到压力大了。跟朋友聊天,我给了个安慰的话:地主家里没余量,苍蝇也是肉,律师业务总体不大,但是确实没有新的税收增量了。

      看未来,减税已经成为必须,但是zf 确实需要花更多的钱,我们这里不讨论花更多钱的合理性,只指出:这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减税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和增税种增加收入继续花钱(说好听点就是加大zf投资力度拉动经济),两种思路何处取、何处舍,已经成为一个战略问题。

      看不到可以合理解决这个矛盾的路径。目前只能猜得到答案。

      通宝推:all4fun,
      • 家园 减税发展经济是个伪命题

        中国的经济大体上可以分为二块.一块内需,一块出口.出口有退税,你减不减税都一样.对内需来说,减税这部分国家花掉和资本家花掉有区别吗?

        所有国家的经济崩溃,都是在财政崩溃之后的事.一旦开启了减税这个潘多拉之盒,那就停不下来了.可以看看希腊,现在能不能减税?

        对发达国家的财政来说,收入一般要占到GDP的30%以上,才可以让政府运行+社会福利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而中国由于社会福利的极大不足,20%左右的财政收入也基本能维持(卖地收入等其他非税收入可近似地看作发展资金).而大家都知道,社会福利这个口子一开,以后每年只可能增加不可能减少,特别是到了老龄化社会以后,这一块将是财政的极大负担.

        现在在经济好时就把税减了,以后等动乱吗?

        最后再说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国外,4-5%的增长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而在中国8%的增长都有人吵着衰退,吵着要减税发展经济.真以为8%以上的好日子还会延续10多年?做梦去吧.真到了经济增长只有4-5%,或者索性衰退时,如果已经把税减了,到时政府拿什么再来刺激经济,4万亿不是任何政府随时随地能拿出来的.

      • 家园 没错,中国税率高,但是偷税漏税严重

        我以前是帮地税做税务信息化的,每年地税可以查大量的偷税漏税,但是一般就在完成今年税收比去年增长20%后就不查了,主要有3个原因

        1)是怕今年增长25%明年就要求30%

        2)是对于好多小企业他们是把猪养肥了再杀

        3)片管员可以有选择的查税带来灰色收入

        信息化可以大大的减少偷税漏税,但是税务局一般是不愿意多查的

      • 家园 赞成给实体经济减税率
    • 家园 没啥好解释的

      都说税收是实打实的,GDP是灌了水的。

      要我看,前者估计没什么问题(扣除通货膨胀),后者的问题就不少。中国的GDP统计就是一团糊涂账,灌水是假,没能力灌水是真。

      统计数据表明,第三产业的比重低,而且越来越低。

      难道天朝的百姓不下馆子?不买菜?不看电影?不购物?

      为啥每次我去这些服务场所都觉得挤得慌,快递公司屡屡爆仓都不是新闻了。

      统计数据反映不出来,那是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的问题,和真实发生的消费没有什么关系。不用信用卡、不拿发票,现金来往,估计上帝来了,也没法统计实际的交易金额。就我自己而言,过去一年的消费里面,大头是房租,完全的现金交易,不可能纳入GDP统计;吃饭用现金的时候居多,基本上不拿发票;唱歌、洗澡、泡温泉都是现金,也没有发票;看电影都是团购,网络支付;买书买碟都是网购。每个月几千块的服务类消费,不知道有多少能纳入统计。

      • 家园 我对你说的这些第三产业不计入GDP没啥意见

        咱们主要计算工农业总产值进GDP里面就好了,这些第三产业,不计入也好。

    • 家园 政委把问题想复杂了

      首先税收数据从来都是不按照通货膨胀做调整的,所以与税收相比的应该是“按当年价格计算”计算的GDP及其增长速度,而不是统计局一般公布的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速度。下表比较2003年和2010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第一列是收入项目,第二、三列是2010和2003的收入(亿元,当年价格),第四、五列是各个项目占GDP的比重。第六列是税收占GDP比重的变化(百分点)。与政委不同的是,我使用了一个自造的指标,“GDP税收收入”,即政委的税收收入+出口退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之所以如此调整,是因为GDP包括出口,但不包括进口,与GDP相应的税收也应该包括出口,不包括进口。按照我的口径,2003和2010年,税收占GDP的比重必政委的口径分别高0.2和0.6个百分点,不影响下面的讨论。

      <table>
      <tr><td>项  目</td><td>2010</td><td>2003</td><td>2010</td><td>2003</td><td>03-10 变化</td></tr>
      <tr><td>国内增值税</td><td>21093</td><td>7237</td><td>5.3%</td><td>5.4%</td><td>-0.1</td></tr>
      <tr><td>国内消费税</td><td>6072</td><td>1182</td><td>1.5%</td><td>0.9%</td><td>0.6</td></tr>
      <tr><td>出口退税</td><td>7327</td><td>1989</td><td>1.8%</td><td>1.5%</td><td>0.4</td></tr>
      <tr><td>营业税</td><td>11158</td><td>2844</td><td>2.8%</td><td>2.1%</td><td>0.7</td></tr>
      <tr><td>企业所得税</td><td>12844</td><td>2920</td><td>3.2%</td><td>2.2%</td><td>1</td></tr>
      <tr><td>个人所得税</td><td>4837</td><td>1418</td><td>1.2%</td><td>1%</td><td>0.2</td></tr>
      <tr><td>资源税</td><td>418</td><td>83</td><td>0.1%</td><td>0.1%</td><td>0</td></tr>
      <tr><td>城建税</td><td>1887</td><td>550</td><td>0.5%</td><td>0.4%</td><td>0.1</td></tr>
      <tr><td>房产税</td><td>894</td><td>0</td><td>0.2%</td><td>0%</td><td>0.2</td></tr>
      <tr><td>印花税</td><td>1040</td><td>128</td><td>0.3%</td><td>0.1%</td><td>0.2</td></tr>
      <tr><td>土地使用税</td><td>1004</td><td>92</td><td>0.3%</td><td>0.1%</td><td>0.2</td></tr>
      <tr><td>土地增值税</td><td>1278</td><td>0</td><td>0.3%</td><td>0%</td><td>0.3</td></tr>
      <tr><td>车船税</td><td>242</td><td>0</td><td>0.1%</td><td>0%</td><td>0.1</td></tr>
      <tr><td>船舶吨税</td><td>27</td><td>9</td><td>0%</td><td>0%</td><td>0</td></tr>
      <tr><td>车辆购置税</td><td>1793</td><td>468</td><td>0.4%</td><td>0.3%</td><td>0.1</td></tr>
      <tr><td>耕地占用税</td><td>889</td><td>90</td><td>0.2%</td><td>0.1%</td><td>0.2</td></tr>
      <tr><td>契税</td><td>2465</td><td>358</td><td>0.6%</td><td>0.3%</td><td>0.3</td></tr>
      <tr><td>烟叶税</td><td>78</td><td>0</td><td>0%</td><td>0%</td><td>0</td></tr>
      <tr><td>农业税</td><td>0</td><td>428</td><td>0%</td><td>0.3%</td><td>-0.3</td></tr>
      <tr><td>其他税收</td><td>2</td><td>488</td><td>0%</td><td>0.4%</td><td>-0.4</td></tr>
      <tr><td>GDP税收收入</td><td>75347</td><td>20283</td><td>18.8%</td><td>15%</td><td>3.8</td></tr>
      <tr><td>GDP</td><td>401202</td><td>135174</td><td></td><td></td><td></td></tr>
      </table>
      

      从2003到2010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5%上升到18.8%,上升了3.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所得税贡献最大,占1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可能是大企业利润增加和优惠减少。房产税到契税这些小税种总共贡献了1.6个百分点,应该与经济机构变化有关。营业税贡献0.7个百分点,是不是和房地产交易有关?消费税贡献0.6个百分点,应该与汽车的迅速普及有关。以上分析很粗糙,但是大概3.9个百分点的税收占比上升应该说是正常的,没有什么特别不可理解的地方。可以说LZ的解释必要性不大。

      但是,政府收的钱,远远不止是税。土地转让收入、高速路收费、各种公积金,等等,加在一起,还是很大的。另外地方政府的债务的使用也是问题。恐怕,这些才是真正应该好好解剖分析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数据非常好

        说实在的,从宣传角度,那些鼓吹税收负担过重的人总是试图混淆政府税收收入和个人所得税。以税收快速增长来暗示老百姓交的个税增长太快了,然后再呼吁减税,让人误以为是减个税,其实大头是想减企业税。

        表里面个税比例从1%增加到了1.2%,我估计今年减了个税之后,就又回到1%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