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低碳等于环保乎?【1】 -- fullerene

共:💬37 🌺1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低碳等于环保乎?【1】

    媒体上总是喜欢将低碳和环保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说。而依我看,这样的表述非常别扭。“低碳”和“环保”,我觉得几乎一点关系都没有。

    先来看低碳。阿三说:“谁能比我更低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么多人挤一辆车,够低碳了吧?但怎么听起来那么像“谁能比我惨”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么印度的“环保”状态又如何呢?

    这些小孩在垃圾河里游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些照片我看得好难受。除了南方系,又有谁愿意这样“有尊严地”活着呢?

    再反观另一个极端,瑞士,西方高生活水平国家的代表之一,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市区附近的湖水都清可见底。显然瑞士人的环保工作做得非常的好。

    但是瑞士人“低碳”吗?根据英国石油公司2011年发布的数据,瑞士2010年的人均能源消耗量是中国的4倍左右。

    如果大家觉得这两个极端的例子说服力不足,那么我再给大家看两张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一张是人类发展水平分布图,颜色越深的,人类发展水平越高。第二张,是各国的人均能源消耗水平,颜色越深的,人均能源消耗越多。几乎一模一样有没有?有没有?

    所以我的结论很简单,很明确,人均能源消耗越多的国家,环保工作做得越好。把“低碳”和“环保”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不是媒体脑残,就是帝国主义的阴谋。

    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对,就是“熵增”。洁净的环境是有序的,而有序的东西,是必须消耗能源去维护的。毫无疑问,能源消耗水平越高的国家,生活水平越高,环境也维持得越好。中国的污染问题,不是工业化的错,而是工业化不足,工业水平不够高的错。中国不应该把“低碳”作为工作的重点,而应该把开源,即获取更多的能量来源作为重中之重。

    搞个图搞到我吐血,here4news在我这儿也总是不稳定,一会能上一会儿上不了。想看图的到我的Blog上去看吧:

    外链出处

    通宝推:all4fun,
    • 家园 我觉得楼主把环保和保持环境清洁搞混了吧?
    • 家园 除非把无机碳如CO2或有机碳永久储藏起来,否则减排不可能

      植树造林只是暂时储碳,因为树木死亡分解或燃烧后碳又回到大气中。CO2储藏到海底地下技术难度大,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产生碳排放。有机碳若储藏的话何必开采煤和石油。

    • 家园 节能减排,节能是关键,减排是扯淡
    • 家园 【2】社会学的能量决定论

      热力学有一条基本原理叫做“熵增”,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系统中,如果没有外界能量的输入,那么这个系统会自发地变得无序。如果没有人打扫,街道会越来越脏,宿舍会越来越乱,这些都是熵增的表现。因为干净整洁,是一种比肮脏杂乱更为“有序”的状态。把熵增原理应用到更大一点的尺度,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为什么绿洲很容易变成沙漠,而反之却不那么容易,因为绿洲比沙漠有序得多。

      我曾以为历史研究和人类组织行为研究纯属社会科学范畴,但后来我认识到,要搞清楚这两个范畴的一切问题,都绝对离不开自然科学的背景知识和研究方法。如果我们用“有序”作为一个尺度来度量人类社会,我们可以发现上古时期,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里所谓“原始社会”,是远不如现代社会有序的。

      具体地说,上古时代,人类没学会农耕时,自然条件好一点的地方能吃得好一点,秉赋差一些的地方多数人吃不饱,但在一个社会团体(不是港片中的“社团”!)中,绝大部分的成员应该吃得是差不多的,所谓的原始平均主义么。头领、巫师啥的或许能多吃一些,但因为社团没有余粮(社团比一群猴子也好不到哪里去),特权的特权也无非就是多吃几口,至多吃到撑死。所以上古的社会,从组织学的角度看,是非常无序的,因为大家都差不多,就像沙滩上的小沙堆一样,虽有高低起伏,终究差别不大。

      而在现代社会,城市边缘的拾荒人的孩子,两包鱼丸就可以过个好年;有钱人家的女儿一个月买一两个几万块钱的包却依然不觉得满足。上层人和下层人在物质消费上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不管是立着的橄榄,还是金字塔,总要沙滩上的小沙堆要有序得多。站在上部的人就是比趴在底部的人高等,这就叫秩序,所谓“尊卑有序”。在大多数时候,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不管他是在上面还是在下面),这种高低之分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

      从熵增的角度去看,人类社会从上古时代进步到现代,显然是一个熵减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然不是自发的,那必然是外部能量持续输入的结果。论证的过程很复杂,但结论大体不会错的。现代社会的等级差异之巨大,显然必须由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来支撑,而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又必须消耗巨量的能源。没有持续的能量输入,人类社会肯定变不成这个样子。

      那么这个能量输入是以什么形式实现的呢?那我们不如先讨论一下人类为什么要消耗能源。在上古时代,消耗能源的动机很简单,主要就是为了活下去。人要活下去,就要吃食物,食物里的化学能在身体里转化为ATP,人体就靠这个来完成各种动作,去奔跑、采集、狩猎。除此之外,人类也要做一些简单而快乐的事情,以使自己活得更愉快一些,比如唱唱歌,围着火堆呼喝跳舞,三五炮友聚在一起ooxx之类,这些行为也都需要ATP,也就是需要食物。所以在上古时代,人类社会的主要能量输入形式就是食物,具体一点就是食物里面的化学能。寒冷地区的人也会生火取暖,但相对于食物中的化学能,这一点火的能量属于少数。

      所以啊,学会畜牧的游牧民族比只会打鱼狩猎的渔猎民族先进,因为前者已经可以通过放养动物来主动扩大自己的能源供应来源,而后者只能利用自然中既有的东西,比猩猩先进不到哪里去。(可悲的是,中国居然一度沦陷在这种人的手里。当然这是后话了。)而学会了农耕的民族又比游牧民族先进,因为农耕生产化学能的效率远比游牧要高得多。一万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上就发现了大量的粮食储备,说明其时人类所能获取并利用的能量,已经显著超过了维持生命以及从事ooxx等行为所需要的能量。在本文中,我直接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同于获取能量的能力。往下看,你会认可此言的合理性的。

      然而在农耕时代每个人都吃饱了吗?管仲说:“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者,则谷有所藏也。”(《管子·国蓄篇》)把所有的粮食加起来,肯定够每个人吃饱,但还是有人饥饿,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很多粮食被少数人所占有了。管仲的认识很到位。这个认识形成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可见华夏文明之成熟与高水平。生产力水平提高,并没有给每个人吃到撑死的机会,而是让一小部分人占有了更多的余粮。如前所述,平均化、无差别,是无序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就更有序了,尊卑有序嘛。

      余粮用来干什么?可以喂牲口,酿酒,养闲人。对于占有了大量粮食的人来说,吃不完的粮食可以给猪吃,然后他们吃肉。肉比谷子有滋味多了。再多出来的粮食还可以酿酒。酒这玩意儿已经与为身体提供能量一点关系都没有了,纯粹是用来享受的。余粮还可以用来养三两打手,防止饿肚子的人来抢。原本衣服要自己织,有了余粮,也可以拿出来请别人做了。简而言之,余粮,亦即能量的积累,促进了人类的分工,让人类社会一步步走向复杂化。

      中国社会自唐宋以至于清末,近千年时间,从社会分工、制度安排和生产力水平看,没有明显的提高,很多领域都在兜圈子,原地踏步,原因何在?欧洲自工业革命之后,技术、生产力水平、制度设计、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纷纷突飞猛进,又是为何?从能源的角度看,其实非常清楚。唐宋以至于清末,中国一直没能真正大规模地利用化石能源,社会的生产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整个社会积累下来的多余能量不足以推动社会出现跨越式发展。而西欧人在工业革命之后,大规模地应用了化石燃料,推动了生产能力的飞跃,“余能”多了,整个体系发生了大尺度的“熵减”,复杂程度大大增加了,导致整个社会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

      待续。

      • 家园 绿洲比沙漠有序得多?

        觉得这一点很费解 从什么样的角度和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会认为多样性更高的绿洲会比简单相对均一的沙漠有序呢?

      • 家园 HOHO,自己的一些想法有些相识

        俺觉得这个社会就是能源撑起来的,谁不开发新能源谁SB,特别是核能开发上我是很支持的。

        设想一下,生产力再次突破,方式先不讨论,产生的能量完全够人类挥霍,那某种程度上就是共产主义了,按需分配嘛(有序的需求),那社会是否就稳定下来了?反正有余粮养闲人(至于什么粮另说)。永远和平的时代就到来了,然后人类就懒死灭种了,悲剧了……哈哈~

        太阳系花了几十亿年才选出个人类,该花的也要花的,省着干么……

      • 家园 有序了一把~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你的理论基础有疑问

        孤立系统熵增是没有意义的;

        非孤立系统, 即存在能量输入的系统并不一定是熵减少的。比如说一个火炉上的水壶,不停地烧水,不过不停地增加熵而已。

        从生物学上讲,生物的不断进化本身就是熵减少的过程。中国人大规模农业,人口的大量繁殖,本身是熵减少的过程。而化学能源的利用本身并没有减少熵, 相反是熵的迅速增加过程。

        西方社会的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各种技术到达临界点后的一种突破。这时每一个人一生都能够创造远超自身消耗的财富,每多生一个人就会导致财富的大量累积, 大量累积的财富有能抚养更多的人,一旦这样的良性循环出现, 井喷式的发展必然到来。这些和熵增没有任何关系。

        西方率先出现工业革命, 有各方面的因素。中国那时如果没有满清的入侵,相信也会陆续进入工业革命

        • 家园 理论基础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耗散结构的特征是:

            ①存在于开放系统中,靠与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负熵流,使系统熵减少形成有序结构。耗散即强调这种交换。对于孤立系统,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其熵不减少,不可能从无序产生有序结构。

            ②保持远离平衡态。

            ③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的干扰,但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涨落放大,达到有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