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来所谓“庚子赔款”办学,是美国退回骗我们的钱。 -- foursea

共:💬293 🌺5014 🌵2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40年那是80年左右,那时在大陆找这两本书可不容易

              你不是在大陆长大的?那时候能读中国哲学史,得有二十来岁吧?现在快七十了能上网的人可不多?你说一说你读的那两本书是哪个书局出的吧.

              是不是简体版的?

              看见这么多人给你上花,我都有点不忍心说这些.

              简单的做一点学术对比,钱穆,胡博士,郭都研究过先秦哲学史,莫非你认为郭的水平最高或者影响最大?

              还有郭和胡博士都评价过李白和杜甫,你认为郭的评价有任何一个

              哪怕是自称有文化的人的的认可么?套一句话说,做人可以无耻,但不能无耻到那个程度,因为那样就不是人了.

              我这里只比较他们都研究过的问题, 比较他们当时所表现出来的水平.

              • 家园 回复:

                不用普及——我说的科学家家中没有,没说图书馆没有,稍好一点的都有,这是肯定的,必须保有的。你不要搞混了。牛顿原著也极少有重印和出售的,你可以查查图书馆的藏书就行了。因为学自然科学的人完全可以不看牛顿了。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非常不同,这一点你不清楚,或是没想过。社会科学如果是经典是会经常回去看的,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亚当斯密等。所以你举的例子恰恰不能支持你的观点。莎士比亚的诸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前都有人写过,还写过不止一次,但基本上都被人忘了,人们基本只记得也只看莎翁的。

                不是80年代,四十年前,是60年代末,70年代,我如今50多岁,看这些书的时候,文革期间,自家的书,11-2岁开始看能找到的一切书,无论历史、哲学、政治、文学、诗歌什么的。那是繁体版,解放前出的,什么出版社记不清了。其实,这在那个时代实在不算奇怪的。那个时代如果你真想看书,还是可以偷偷传阅一些书,包括许多所谓的毒草,没人管,连老师也不管,在某种程度上,那可以说是一个不自由时代的自由阅读——不像文革后看书都是老师推荐指定。我的阅读欣赏能力完全是大量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没人告诉你什么书好坏,就是通过大量阅读培养起来的,其实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会走弯路,但弯路对你的判断力形成极好。你不是说这条河里没几个人能看不加标点的古籍,说实话你太小看人了,这条河里,我相信有不少人是可以的,尚书可能看不了(尚书至今也没几个人敢说都能读通的),但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我相信不是学历史的,也还是有不少人能看懂的,当然可能会有些误差,偶尔还得查个字典。其实我还就是从那时开始看史记的,看多了,没系统学古汉语,好像慢慢也懂了。

                这是改革开放之初进大学的那一代学人基本分享的经历,真的人不少。

                我不研究哲学,但三个人的书我都看过,也都还有点印象;坦白的说,三个人研究和关注点不太一样,没法评,香蕉和苹果怎么比,尽管都是水果。但在我看来,钱穆的《先秦诸子》更为传统,以传统的编年史为主线,还是国学的述而不作的传统,不太关心所谓的哲学,甚至不认为有“哲学”。胡和郭都比较新派,都有点用试图西方哲学或思想来重新解释中国先秦学者,但受西方的影响不同,因此所利用的外国思想资源不太一样。胡适的是哲学史开山之作,好像是他的博士论文的改写(?),大约五四前后出版的,想用哲学把古代中国思想家分分家,研讨一下;而郭的《十批判书》是40年代出的,比胡适出版晚了至少20年吧,而且郭关心的其实是先秦的思想,不限于哲学,也没突出哲学,因此三个人很难比。但我的感觉是钱穆的扎实,文字干练,古朴;郭有才华,眼界开阔,文字生动,对资料(各种,包括考古的)灵活运用,这部书是他研究古代社会社会史的一部分;胡适平实,见解一般,因为胡适本人不是哲学家,更像文人,分析是很浅的,也缺乏文采。如果要比,胡适的这本书应当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比,那显然冯要强得多了,也有意思的多。

                郭喜欢赞赏李白是很正常的,其实普通人都更喜欢李白一点,李率性,真性情。事实上,郭的早期的诗歌都显然表明他自己天性是浪漫主义的,奇想的,才华横溢的。我记得郭在自己早年回忆中《洪波曲》(?)就说过,他从小就喜欢李白,甚至就有点痛恨杜子美。后来有这本书,我觉得很正常,一个人的文学偏好几乎是幼年就培养起来的,而好学者其实恰恰要有偏好的,有强烈偏好才可能去研究,并把这种偏好的理由讲清楚。有人说郭写这本书是因为毛喜欢三李,这是用小人之心来揣测郭,自己无耻就老爱想着别人也无耻。毛批评郭《十批判书》,郭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文革后,就是有人要贬郭而已。我还是认可郭的许多研究,包括《李白与杜甫》也有其经验和教训,方法和观点都对我有启发,尽管许多结论我都不赞同。我对这本书中最欣赏的一点是,郭把陈寅恪的”诗史互证“的方法推到了极致,整本书的最基本材料都是李杜两人的诗歌,这就注定会出问题,例如说杜甫是地主,其实这也真不算错,我到成都去过草堂,不是地主是什么,是地主也不丢人;但在文革时期,地主是政治性的,我文革期间买了此书读后也对此反感,但后来有一次翻起来,觉得这恰恰是读者把阅读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带进阅读而发生的问题,与郭其实没什么关系——因为阅读时,“作者死了”(解释学理论之一)。但这还是证明了史诗互证作为方法的限度。

                你可以不喜欢郭,但如果你因为在政治上或某些道德上不喜欢一个人就把他的一切都否了,这不是学术的态度,这只表明你是在用政治的态度,是偏见,而不是自认为的“公正”。学术、才华和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其实并不同一的。

                钱穆和胡适都反共,如果学术不因其反共而价值降低的话,那么也就不会因其反共而更为高明。我认为胡适学术不行与对其政治立场的判断无关。你只要真正关注一下学术,你应当会知道,胡适学术如何,这和有人推崇他无关;只要看看学术著作,无论中外,有几个人引用胡适的?胡适是被当成符号的人。

                不客气的说,你真还没进入学术,因为你隐含的所有关于学术高下的论证全部是,胡适留学了,胡适是博士,在国外讲座了;而毛仅仅是官大,郭迎合毛等等,你用的这些都是外在的符号。当一个人没有能力对学术著作本身做评价的时候,往往会看学位,是否留学,是否教授等等,这正常,但这是不可靠的。学术评价一定是基于作品,必须读原作,而且要有鉴赏能力。我,不好意思,觉得你干脆就没全读过这些书,否则你怎么会认为郭对李杜的评价得不到任何自称有文化的人认可?也许很多人不认可他对杜甫的评价,但未必不赞同他对李白的评价,即使不认同他的评价,但看一本书其实不是看全书结论,而会有很多东西可看的,材料、材料的运用和勾连,方法、视角、理论、论证、结构、文采、语法、修辞、见识、甚至闲笔;隐含的关于社会的、人性的假定,无意中留下的各种社会痕迹。所谓经典一般是要这些因素都具备的,且相当杰出。说实话,莎士比亚的经典性甚至包括了其中的各类骂人话和下流话!其中不但反映了社会,而且各类人的性格,社会地位等等。这就是为什么90年代大陆的文学作品最经典和典型的反而是王朔。注意,这里我说了经典,王朔的作品仍然有大量读者,还时常重印。

                还有一点,约翰逊说过,评价一个作者,生前人们常常以他的最差作品,死后则是用他的最好的作品。就此而言,我个人认为,钱和郭在学术上都是高于胡的;尽管在近代文化史上胡更为重要,但提倡白话文既不是学术,也不是作品。

                其实我在这里不过是重复了一大堆学术常识,不好意思。

                通宝推:yoolpm,秦波仁者,一行,路远无轻,njyd,gzdcl,caj306,友直友谅友多闻,威武,注册之后,发了胖的罗密欧,Chaoshk,左手拈花,踢细胞,积吉,
                • 家园 读无标点古籍的民工飘过

                  我一个初中民工都是在无标点古籍浸泡中成长,更不要说神龙出没的西西河。

                  话说:百子全书、诸子集成、史记通鉴续通鉴---这些王炸还是没有注释与句读版本看着能自思自想独立思考并且领会深刻。而且,最好是不花钱在图书馆借的书,更能够有效通透。

                  鄙人学、习,与生、财,都是凭个人摸索,无法见示于班门雅堂,只好自嗨自行。在西河也不敢发主帖,都是因为不系统不专业。

                  没办法!

                • 家园 杜甫是不是地主?

                  杜甫是不是地主,或者小地主,不能靠杜甫草堂来论证。杜甫住的地方是个河边的草棚,土屋什么的。后来杜甫名气大了,有人圈一块地平调,再后来修建成公园。总不能指着河边的蜗居说,这是杜甫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吧。

                  杜甫是不是地主,还是要靠史料论证。

                • 家园 你运气真好。

                    文革中俺正是能看点书又有时间看书的时候,借不到书,家里的藏书也全是父亲的专业。

                • 家园 三个人的文章、书看过一些,完全同意caoban。

                  我没有看其他人的言论,但caoban说得很在理,握手。

                • 家园 我就是查过中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图书馆,知道牛顿的书一直在

                  出版和重印.

                  "牛顿原著也极少有重印和出售的,你可以查查图书馆的藏书就行了"这句话至少不准确吧.实际上中国还在原理出版三百周年的时候举行过活动.

                  被大家丢了一大堆草,好几天没有了发言权.这些做法和郭老有一比啊.当年胡博士管事的时候,郭老也有生活艰难的时候,但至少还可以出女神,写屈原,搞甲骨文,当选院士.等到郭老管事了,呵呵,他们连胡风周扬吴晗这种人都要整,批胡博士算什么.

                  说到胡博士的贡献,过去一百多年汉语的现代化主要有三件大事:加标点;写白话文;搞简化字.前两件事贡献最大的就是胡博士吧?一个人对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有如此大的贡献,我觉得也可以算不枉此生了.你当然不会犯这个错,但我怀疑很多人在批胡博士的时候不知道他用的那个感叹号是胡博士引进汉语的.

                • 家园 河里真有龙啊
                • 家园 河里年轻人很多,我这里批注一下郭老如何批判老杜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供大家饭后一笑:

                  老杜:“卷我屋上三重茅“

                  郭老:茅都有三重,至少一米多厚,这样的茅房,冬暖夏凉,实在比瓦房还舒服。

                  老成都:原来老杜住的是豪宅。郭老应该再努一把力,说”门泊东吴万里船“说明老杜有河景别墅而且有长江贸易船队。

                  老杜:“忍能对面为盗贼”

                  郭老:老杜骂劳动人民的孩子为盗贼,完全没有想到那些孩子比他更穷更需要这些茅草。

                  老成都:中国比郭老穷的人多了,郭老那时好像是副总理还是副委员长?建议郭老撤去警卫,善待每一个上门求助的人,给大家搞共产主义;因为中国可能只有几千人不是比郭老更需要郭老的钱或者房子。大部分监狱里的小偷都应该放掉,应为他们肯定都比原物主更需要那些东西。

                  老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郭老:老杜这里只想到了知识分子,完全没有想到广大劳动人民。

                  老成都:老杜首先应当把广厦改称安居房或者工人新村,然后说只让95%的人民住,知识分子或者右派分子是没分的。那些是人民呢,要以当天的人民日报为准,隔天的是不算数的。而且的而且,房屋的分配权一定要掌握在党的手里。老杜可怜啊,他在这里画饼充饥,他不知道这已经是一种宣传,得有中宣部的出版证才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