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偷换概念的文 -- 大匠

共:💬176 🌺792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楼主为什么不想想穷学生什么教育条件和环境,为什么在改开早

      期学校里没有表现出你所说的差别特征。如果你说的是普遍现象,对穷学生的那些贬斥除了产生对立情绪又有什么用,谁能选择出生和成长环境?谁不想拥有更有竞争力的心理、性格、人生态度?可这些改变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说这些不是为那些行为表现开脱,而是希望你作为老师的身份,能有更深刻的思考、更宽广的视野,可以描述这样一个群体现象供大家讨论,可以对个体批评,但不要公开的贬斥。

      • 家园 就我了解的情况,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低,是一贯的

        自打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一直如此。就我家乡的情况看,现在和以前相比还算有所好转,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涌入县城读高中,就连乡下的中学也不像过去那样、出现连续多年高考“剃光头”的现象。

        所谓“寒门子弟上好大学的通道被堵塞”完全是个伪命题,在任何时代、任何一所称得上“好大学”的,“寒门子弟”永远都是少数,因为以他们成长的客观环境、要通过中国的高考选拔、进入这些学校,只能是特例。中国的高考制度不废除、这个现象不会有任何改变。

        这个问题,过去没有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全社会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寒门子弟”,不要说上北大清华、就是考上重点大学都是奇迹中的奇迹,能够上一个普通本科、专科,无论本人还是周围的亲朋邻居,都已经是心满意足、赞许有加。

        现在不一样了,大扩招后,高考录取比例增大,普通本、专科根本不入人法眼,标准高了、眼界高了,这个时候,依然基本维持扩招前原有招生格局的一流重点大学就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于是么,南方系敏锐的嗅觉,终于发现了一个好的新闻话题。

        在“一流大学招生”这个问题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从来都没有更公平过、也没有更不公平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变得更公平——除非废除掉现有的高考制度。当然,这不是说因此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毁掉了这个话题的基础、这个问题也就随之消失、由其它新问题取而代之。

        • 家园 其实个人认为

          现行的以分数为评估指标的高考制度反而是寒门子弟上好学校的一个最好的办法。

          要是真的按照一些人的想法,搞什么自主招生,那才真的是寒门子弟上大学的噩梦的开始。

        • 家园 如果看了楼主之前的一个帖子,你应该明白我这段话想表达什么

          这个主题帖是不是一以贯之的那种情绪?

          链接出处

          没有农村相对贫困地区、城市贫困阶层的成长生活经历,看过之后会产生什么观感,形成什么倾向?如果没有深刻、宏观认识,怎么能意识到在物质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背后隐藏的社会发展差距、文化观念差距,以及表现出来的阶层社会分化?

          为什么穷学生会有那样的心理、行为,贫富学生表现出明显差距?为什么面对助学资金是那样的态度,贫困家庭、相对落后地区孩子没有表现出入学积极性?真得凑不起钱读书吗?

          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答案中寻找联系和重点,才能抓住关键。

          在我看来,导致区域、阶层分化加剧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教育产业化)才是根源,在这样的体系下,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贫富(区域性、群体性)成长环境、贫富教育机会成本差距加大。

          留守儿童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回潮、楼主提到的眼下穷学生问题、择校费问题、幼教问题、教育资源分布问题、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哪个不是根源性问题的表现。

          不仅是教育,这些“累积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发展思路如何转变,没有宏观视野纠结于局部无解,甚至有些可能永远成为一个问题即阶层固化,是否会影响到全局,就要看社会结构了。

          回头看到伪命题的说法,如果没有明显阶层分化、差不多穷富这确实是伪命题,但在阶层分化的情况下这就是阶层力量博弈的真命题了,你不主动考虑,有心人必然会利用。

        • 家园 你这才叫偷换概念

          比例低不等于比例不可以下降。讲得两回事情。

          • 家园 中国的农村人口比例30年来下降了1/3,谢谢

            请注意,这还只是说户籍人口,那种长期在城市生活、事实上离开了农村的所谓“农民”尚未统计在内。

            • 家园 农民工不属于寒门?

              而且按楼主引文里说,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你自己算算比例。

            • 家园 民工二代的教育也是很成问题的
              • 家园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书本知识而论,再糟糕也不过去差

                因为过去的农村学生,除了一些特例(比如说家长/亲戚是老师,或者别的一些特例),基本上是放羊状态。能不能读出来,就得看个人的造化了,或者是机缘巧合、碰上了一个喜欢他的好老师,然后在一个关键的阶段、给予他关键的点拨——我从初中到大学,最喜欢和农村、城市平民家庭出身的同学打交道,我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如此。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真正成大问题的,是书本之外的人生教育。过去在父母膝下学到的东西,不管是春风化雨的淳淳善诱也好,“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粗暴方式也罢,再或者是在日常生活、劳作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沉默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严重的缺位——这才是眼下最突出的问题。作为一个佐证,现在部队里面已经开始不喜欢要农村兵了,因为有那么一些农村兵,不要说和他们的前辈相比、就是和当今的城市兵相比,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服从命令等等方面,都很是不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后果?

                  为有那么一些农村兵,不要说和他们的前辈相比、就是和当今的城市兵相比,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服从命令等等方面,都很是不足

                  • 家园 这个和父母外出打工真有关系。我见过不少。

                    现在由于不可能向过去生那么多孩子了(我有学生家是5个孩子,是及至了。其他的最多3个)——即使不是因为计划生育,父母外出打工也导致不可能生太多的孩子。而在过去,就我现在家住的地方,和我父母同岁的人,家里五个七个的都是正常。

                    由于孩子少了,男孩本来就当宝,现在真的是小皇帝。有人把孩子惯的不成样子。我们学校有家长让本来可以上高中的姐姐陪弟弟来上五年制大专的,因为弟弟“老是惹祸”。

                    我还见过孩子一生气就给买衣服的——而且是个男生,他要那么多衣服做什么?

                    家长再外出打工,孩子在家里没有怕头,爷爷奶奶一味的溺爱,造成了许多孩子怕吃苦,没有纪律性。

                    举个例子,我刚代07级的学生的时候,有次和一男生聊天,就说到他们以后的金工实习,他的第一反映是“那不是很累吗”我当时一愣。我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提到自己怕累,这是很丢人的事情。有次在家里抱怨几句上班累了,马上被我妈训。但这些仅仅比我小4岁的学生就是能说出来,一点不觉羞愧。后来我又有意识的问了几个学生,反映居然出奇的一致。

                    在农村又有点钱的更恐怖,家长很忙,但给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很好(所以我说把寒门子弟等同于农村子弟是偷换概念)。孩子去哪里呢?网吧。我们学校有初中就曾经被送到杨教授那里电击都没治好的。家长已经管不了了,反正身体好,到年龄就让当兵去,如果部队管不好,真的没有人能管好了。

                    • 家园 全面点讲,是农村收入水平提升以后出现的新的不平衡现象

                      也不一定就非得是父母长期出外打工的那种“留守儿童”。这个情况,和70~80年代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被称为“小皇帝”的案例,有类似之处。收入上来了,思想观念、教育观念还没有跟上来,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在新的生活方式下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所有人都还没整明白。

                      举个例子来说,以前农村的娃、不论男娃女娃,打小就要帮家里干农活,什么放牛放羊啊、打柴拾粪啊,年纪再大点就参加“双抢”之类、强度更大的劳动,这本来就是一种“沉默的教育”,要知道,劳动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性子、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现在呢,情况变了,农活没那么多、那么累,一些家庭的经济收入渠道变了、条件好了,干脆连地都不种、租出去拉倒;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很多地方,麻将、牌九盛行,赌风大盛。如此一来,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多不利影响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