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从石路到铁路 -- 秦关

共:💬19 🌺2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从石路到铁路

    庞贝古城的路上砌有两行平行的石道,其距离是当时战车的轮距:1435毫米,看来是为了当时的战车铺设的。十六世纪德国哈兹矿山也铺有两行专运矿石的“石路”, 距离恰好也是1435毫米。石路使矿车推拉方便,但无法转移,也不够轻便。1550年,在法国和德国边界附近的勒伯德尔地区,矿山的马拉矿车开始用木制轨道。1605年,英格兰的煤矿也采用木轨,轨距仍保持1435毫米。木路制作、铺设方便,一时风行。

    后在木轨上蒙铁皮以防磨损过快,但没有很好解决。

    十七世纪的英国,因为生铁价格下跌,有人就把铁熔化,铸成5英尺长,4英尺宽,1英寸多厚的长方形铁板,铁板上有孔,可以钉在木轨上存放。结果新型轨道大受欢迎,铁路一词由此而来。从“石路”到“木路”再到“铁路”,它们的轨距几乎完全一样。

    板式铁路耐磨但易脱轨。后改为角铁型,立角档在轮内侧,但该型强度不够易被掩埋。1789年出现了立式轨,强度有所提高,也不容易被掩埋,在车轮的外侧加轮缘,以防脱轨。1788年威廉·杰索又把车轮凸起的外缘改为内缘,更加科学(1789年出现了立式轨,1788年威廉·杰索又把车轮凸起的外缘改为内缘,时间恐怕有误)。随着科学发展立式轨从腰鼓形逐渐演变为工字型。

    关于标准轨距的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它来自古罗马的战车轮距;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来自实际运用中的修订。

    1788年,美国人威廉·杰索把铁板轨改为立放的铁轨,当时,车轮的轮缘在外侧,两轮缘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两股轨道的外侧距离为5英尺。以后,杰索又把轮缘改在车轮的内侧,但5英尺的轨道距离未变。由于铁轨顶宽为1又3/4英寸,所以两股轨道的内侧距离(轨距)实际上是4英尺8英寸半,即1435mm。这个说法似乎更有道理。实际上,铁路发展的初期,轨距是五花八门的,宽可达7英尺(2133.6mm),窄只有2英尺6英寸(762mm)。即使现在,全世界也有30来种不同的轨距。

    把1435mm定为国际标准轨距,有其历史原因。1825年通车的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英国的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就是采用的1435mm轨距。1846年英国国会把这个轨距确定为标准轨距,非经特准,禁止在新铁路线上采用其它轨距。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强国,因此也把这个标准推行到他们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去。例如,主持修筑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的工程师是英国人克劳德·威廉·金达,他就力主采用四英尺八英寸半的轨距。从现实情况看,全世界采用1435mm轨距国家占多数,所以把1435mm定为国际标准轨距也就顺理成章。

    原文及图片。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 家园 第一段是胡扯,写这个的人一点也不懂工程。

      庞贝古城的路上砌有两行平行的石道,其距离是当时战车的轮距:1435毫米,看来是为了当时的战车铺设的。十六世纪德国哈兹矿山也铺有两行专运矿石的“石路”, 距离恰好也是1435毫米。石路使矿车推拉方便,但无法转移,也不够轻便。1550年,在法国和德国边界附近的勒伯德尔地区,矿山的马拉矿车开始用木制轨道。1605年,英格兰的煤矿也采用木轨,轨距仍保持1435毫米。木路制作、铺设方便,一时风行。

        这石道怎么能精确到毫米?就是现代铁轨(普铁)也有几毫米的误差。

        一般说距是两边内缘的距离,两行石道与轮距一样,轮子怎么能精确地保持在石道上行走?稍有偏差就会掉到石道中间。

        如果说石道是有槽(石槽加工太麻烦了,古代石路上凹下的车辙都是轮子磨出来的)那么两个道槽的内缘距必须小于轮距,外缘距必须大于轮宽(不会刚好等于),那么任一个“轨距”都不会等于轮距。

      • 家园 文章是抄来的,我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

        试着解释如下:

        庞贝古城的路上砌有两行平行的石道,其距离是当时战车的轮距:1435毫米,看来是为了当时的战车铺设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1435毫米是当时战车的轮距,这个可能是通过其他考古资料为人所知道的,庞贝城的平行石道刚好可以供这样的车行走。在这里提出庞贝,是说明那时已经有了石头构成的轨道。

        这种轨道确实是人为砌出来的

        早在5000多年前,古罗马人为配合马车的车辙,用石头砌成了适合马车通过的石道。石道的路面用沙石、泥灰、灰土等材料铺成,上面有两条深沟,可将马车车轮嵌在里面,以使马车行驶时不会偏离方向。这种石道沟便是轨道的雏形

        原文链接及图片:

        外链出处

        • 家园 看到文摘两个字了,

          石路面是人工铺出来的,但两道深沟是车轮磨出来的。

            如果是专门做了两道沟让车在里面走,应该是做成两条双向,否则两马车对面时从里面都出不来。

            中国有一个古关口,两道车辙已经有近20厘米深,车轮在里面根本出不来。

        • 家园 谢谢提供的信息

          顺便送上图片供欣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捷克布拉格街头跑的双马拉的轨道车,电车的前身,好象同现代的电车共轨(参看背景的现代有轨电车)。

          开马车要从娃娃抓起,小马跟着大马走。

          • 家园 感觉很不实用啊

            畜力+轮轨,一个本身比较自由,一个却具限制性,这会让双方都非常郁闷啊。

            难道是为了方便控制路面交通秩序?

            • 家园 省力?
            • 家园 马拉街车是公交系统的前身,是城市化的标志,中国直接上有轨

              难道是为了方便控制路面交通秩序?

              布拉格的马拉街车是旅游观光的用途,和旧金山的街车(Cable Car)类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只不过前者用马牵引,后者用电动机牵引--有意思的是两者之间还可以互换,以旧金山为例:

              旧金山的Cable Car(1905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到了1908年,旧金山Cable Car和设备提供商发生纠纷,结果已经用上电动机的街车又用马儿来干活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好像和《让子弹飞》里面的情况差不多了。不过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很久。

              车辆从车辙里爬出来进入轮轨的好处是:

              (1)车辙(这里是轨道)的深度不会加剧,就此延长轮子和道路的寿命;轨道上面还可以跑其它车辆(关键要点是这些车辆的轮胎宽度必须大于轨道宽度,记得骑自行车一旦掉进有轨电车轨道的痛苦的经历)。

              (2)轮轨的摩擦阻力小,同样的畜力可以牵引更大的负载;

              (3)轮轨的平滑性好,因此乘坐舒适性较佳;

              (4)轨道运行有规律,简化操作程序,一般的驭手也能驾驶,就是说培训驾驶员方便;

              (5)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只要不卧轨,一般不容易撞人;马儿受惊也不会造成问题,因为有了刹车制动系统。

              等到有了电动机,街车变成有轨电车,马儿就退休了。如同有了装甲坦克,骑兵就被淘汰了一样。

    • 家园 庞贝的街道和深深的车辙印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庞贝的街道及深深的车辙印。路中央的石条起到减速的作用,是人行横道。

      问个问题,这样的石头放在路上,可不可以推断在这种街道上走的马车是单马还是双马牵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