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盖茨的战争 -- 晨枫

共:💬31 🌺3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盖茨的战争

    罗伯特盖茨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任期跨越总统换届同时跨越两党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在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政府里任国防部长,但约翰逊本来就是肯尼迪的副总统,而且肯尼迪、约翰逊都是民主党的。共和党的威廉科恩在民主党的克林顿政府当过国防部长,但没有留任到总统换届之后。共和党人盖茨在共和党的布什政府任国防部长之后,受民主党的奥巴马的邀请留任,作为少有的受到两党和民间普遍尊重的国防部长,盖茨首创了一个纪录。这是美国的多事之秋,盖茨干得很辛苦,早生退休之意,但盖茨或许是麦克纳马拉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国防部长,所以盖茨2月25日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就格外引人注意。

    盖茨说到:“在反恐、快反、灾难救援、维稳维和作战中,陆军、海军陆战队、空降兵或者特种部队对于迅速变化的远征作战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但依我来看,未来任何国防部长如果向总统建议向亚洲、中东或者非洲派出大规模地面部队,那应该像麦克阿瑟将军所说的那样,‘把他的脑瓜好好查一查’。当然,这不是说美国陆军应该成为维多利亚警队那样,追追游击队,造造学校,喝喝下午茶。”“五角大楼高层和宾夕法尼亚大街两侧最终制定政策和预算的人将越来越多地挑战陆军重装甲部队的数量、规模和开支。”盖茨还说到,美国陆军从来就没有正确预测过未来的战争,马亚圭斯、格林纳达、巴拿马、索马里、巴尔干、海地、科威特、伊拉克和其他地方,一次也没有。“用重装甲和重火力在战场上保证生存、接近敌人、消灭敌人的必要性总是存在的,正如萨德尔城、法鲁贾的老兵们毫无疑问会告诉你那样,”但那只是战术级的使用,不需要维持重装甲师那样的庞然大物。“不管是亚洲、波斯湾还是其他地方,美国军事力量将面对的最可能的大战是海空战争。”

    在美国陆军如云的将星中,盖茨挑出拉瑟尔沃尔克曼上校(战后获得晋升,最后以准将军衔退役)作为这些未来将星的榜样。沃尔克曼上校在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之后,留在菲律宾组织游击队,坚持打击占领日军,直到美军反攻。日军最初是向沃尔克曼而不是麦克阿瑟投降的。战后,沃尔克曼和另一个美军特战英雄阿伦班克上校一起组建了美国特种部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绿色贝蕾帽”部队。

    盖茨的信号很清楚:美国陆军的主要使命将缩减到非常规战争和预防性战争,防止正在发酵的问题演变成必须发动全面战争才能解决的大问题。美国陆军的未来在于便于灵活使用的小编制轻装部队,传统的大规模重装甲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战争由空海军决定。盖茨讲话不是一时兴致所至。2月中,美国陆军已经出台一系列采购和训练条令,重点全面转向缩小编制的轻型部队。美国陆军的转型也在研究精简军师层次,可能转向战区司令部直接指挥作战旅。对于美国陆军来说,这从根基上动摇陆军的基本定位。

    美国陆军参加过的第一次世界级的大规模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一战中的美军建树平平,一战中西线盟军的主力无疑依然是英军和法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崭露头角,为打出美利坚帝国的天下立了大功。尽管德军、日军和盟军里都对美国少爷兵颇有微词,但美国重装甲师不错的战斗力和几乎无穷无尽的数量最终压倒了自诩素质更加优越的敌人。在冷战期间,美国空军和海军占据了美国军事舞台的中央,但美国陆军的重装甲师才是欧洲防御的中坚。美国陆军重装甲师的存在显示了美国的决心,不光提供了中欧防御急需的重装甲力量,还是一支强大的威慑力量,是最终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重要稳定因素。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比如在朝鲜、越南、伊拉克、阿富汗,美国陆军也是历次海外作战的主力。

    另一方面,战后美国陆军参加的所有作战行动都没有发生美国陆军预期、并为之装备和训练的大规模装甲决战。朝鲜战争情况特殊,如果不是山地地形限制的话,美军以大规模重装甲突击为主要作战模式是有可能的。越南战争即使不算丛林的因素,重装甲部队对反游击作战也使不上劲,阿富汗也是同样的情况。第一次伊拉克战争打了一点装甲战,但萨达姆的军队一触即溃,不能说明问题。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更不能说明问题,美军第三师的进军速度不是由敌人的抵抗强度而决定,而是受己方后勤供应速度的制约。这不是装甲战,而是装甲游行。

    在阿富汗的反游击作战中,路边炸弹和伏击成为盟军伤亡的重要因素。盟军的轻装甲车辆 显得单薄,加拿大军队首先引入重型的主战坦克,并为此改变了准备撤装主战坦克、全军轮式轻装甲化的原计划,重新采购、装备了升级的二手德国、荷兰“豹II”主战坦克。但3月5日美国《航空周刊》网站报道,美国陆军副参谋长罗伯特莱诺克斯中将在谈到M1A2坦克的生产和升级计划时指出,在10万阿富汗美军中,只有一个M1A2 坦克排投入了战斗。这说明了重型主战坦克在当前美国最重大的军事行动中的实际作用。

    事实上,在过去10年里,作为陆军最重要的主战装备,主战坦克的升级都围绕着城镇作战和反游击作战,重点在于加强侧面、顶上、底下的装甲防护、主动防护和网络中心战能力,而对传统装甲战所注重的火力和机动力没有着墨。西方联合研制的140毫米坦克炮的计划在冷战结束的时候被搁置,北约标准的44倍口径120毫米坦克炮升级到55倍口径在技术上是现成的,也已经用于德国“豹II”坦克的升级和新造的出口坦克,但美国陆军按兵不动。对于低烈度作战来说,传统主战坦克提供了超过要求的火力,没有什么游击队工事能经得起120毫米坦克炮的一发炮弹,更没有游击队车辆可以逃过现代主战坦克的猎-歼火控和120毫米坦克炮的致命组合。在城镇作战和反游击作战的近距离上,120毫米坦克炮的精度更是指鼻子不打眼睛。1500马力燃气轮机或柴油机和30年前相比止步不前,但动力依然足够强劲,即使增加装甲使得总重增加,机动性也超过城镇和反游击作战要求。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缺少大规模装甲战的前景,也由于现实的城镇与反游击作战的压力,美国(以及西方盟国)的主战坦克有回归二战前步兵坦克的趋向,也就是说:重火力、重装甲、轻机动。

    在兵力方面,重装甲部队也在裁减中首当其冲。在海湾战争中冲锋陷阵的美军第24机械化步兵师在2006年被裁撤了,第二装甲骑兵团也改编为采用“斯垂克”轮式装甲车的轻装甲团。德国、荷兰等国也大量裁撤重装甲部队,因此大量封存“豹II”坦克,造成国际市场上二手“豹II”的过剩。

    在战役层面上,在传统上,坦克是反坦克的最有效手段,但这是指交战双方都限制在陆军的情况。如果空中力量(包括陆航的武直)也包括进去的话,没有有效空中掩护的大规模重装甲突击就好比对着重机枪阵地冲锋的骑兵,会死得很难看。另一方面,空中对地攻击可以完成坦克突击的很大部分任务,剩余的任务并不一定需要大规模重装甲突击,而可以使用得到少量重装甲分队支援的轻装甲部队甚至步兵完成。在中低烈度战场上更是如此。换句话说,在空中力量主导现代战场的情况下,坦克并没有过时,但重装甲师可能像航母时代的战列舰一样,成为过去的威风了。近几十年的战争经验和当前的坦克发展动向都指明一点:对于美国陆军来说,未来战争靠大规模装甲决战取胜的情况不大可能发生。

    但是这些都是在空中力量(包括空军和海航)可以轻易夺取空中优势的有限战争条件下适用的结论。对于实力对等的对手,美国无法轻易取得空中优势,陆军的重装甲师依然有其固有的价值。军队的编制是和战争的规模相适应的。作为大型作战兵团,重装甲师具有高烈度大规模战场上无可替代的突击力和抗打击力。即使在空中力量主导的现代战场,大规模地面部队依然是迅速巩固和扩大战果、摧毁对方防御体系的最后力量。说到底,空中力量可以迅速地摧毁对方的有生力量,尤其是暴露的或者是机动中的有生力量,但只有具有强大火力、机动力、防护力的大规模地面部队牢固地控制战场,彻底粉碎对方的防御体系,控制对方的政治、经济和人口中心,才是确保战争胜利的终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于高烈度战争,空中力量可以保证不会输掉战争,但只有地面力量才能保证赢得战争。这也是冷战时代美国陆军维持大规模重装甲部队的基本原因。重装甲师或许对于中低烈度战争效率较低,但依然可用。轻装小部队则根本无法打高烈度战争,大量轻装小部队组合在统一架构下实际上就是轻装师,在规模上可以和重装甲师相当,但在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上还是远远不及。

    美国否定重装甲师的作用暗示着两个可能:

    1、 美国不期望卷入一场和对等对手交战的高烈度全面战争

    2、 一旦卷入高烈度战争,美国的重点是不输掉战争,而不是赢得战争

    美国空军是当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这一点无人置疑。但否定重装甲师这样的结构性战略决定不是着眼于未来的3-5年,而是至少20-30年甚至更长。曾经的超级大国俄罗斯已经形销骨立,在未来20-30年里重新打造足以和美国对峙的空中力量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国的发展超出了任何人的预期,10年以上的事情就不容易准确预测,更不用说20-30年了。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既定国策,中国没有理由主动找美国打仗,但台湾问题不解决,中国和美国在台湾海峡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就无法消除。台湾海峡如果发生战争,海空战争应该是主要形式,这倒是符合美国对未来战争定位的。但否定重装甲师的结果是,在任何情况下,美国都不会派军队登上台湾岛死守,更不可能入侵大陆,不管是从台湾还是任何其他方向。

    如果说和中国这样的对等对手交战的可能性很低,那和朝鲜、伊朗那样的非对等对手交战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然而,否定重装甲师也意味着美国的未来军事选择将着眼于摧毁对手的作战能力,粉碎对手的扩张性军事行动。主动入侵一个主权国家,全面占领,然后政权改造、国家再造,这不再是美国陆军的重点,伊拉克、阿富汗那样的战争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在发生。盖茨的讲话也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一信息。甚至可以推断,即使发生第二次朝鲜战争那样的情况,打退北方的进攻依然是基本要求,但反攻并占领北方将至少不是美军的首选目标。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美国陆军作为美国的干涉主义工具,到处侵略别国、改造别国,这是和多少年来美国意图按照美国意志改造世界的政治主张相符合的。美国陆军从干涉主义的角色退出,这标志了美国对世界政治的观念转折。现在还难以判断这是永久性的转折,还是暂时的转折,但这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这说明了美国正在从扩张势力范围的进攻型战略转入守成的防守型战略。美国依然有足够的力量保护美国利益和盟国,也有能力把主动投靠的新盟国纳入保护圈,但主动扩大势力范围或者像二战那样军事征服对等对手已经不是重点了。

    考虑到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也在大力缩减,美国的战略转变就更明显了。要是美国的战略调整只是从地面战争转向海空战争,那在缩减地面力量的同时,应该加强海空力量,至少应该持平。但是事实上,在陆军缩减的同时,作为未来战争主力的空军也在精简,F-22只采购了空军坚持的最低数量的2/3,F-35的采购数量也在削减。海军的“企业”号在2010年4月刚刚结束了耗资6.6亿美元的大修,就将在2013年提前退役,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将降低到10艘,这是二战结束后的最低水平,低于美国海军曾经坚持的13艘的最低水平。陆军在轻装化,精干化,但原本就精干、轻装的海军陆战队也在精简。

    美国怎么了?突然立地成佛了?没有这样的事,只是没钱支撑过盛的政治军事野心了。

    多少年来,美国军费开支世界第一,超过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的总和。这一直是美国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所谓肉烂在锅里,所以军工需求其实还是拉动国民经济,这是偏颇的想法。除去外销的因素,军工和军事开支是纯消耗的。军工行业制造的产值只是把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盈利转移过来,说到底是政府开支的一部分。确保国家民族生存的军工和军费开支是必须的,但超过了这个限度就成为国民经济的不利负担。在经济良好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明显。在经济衰退的今天,梳理败坏的金融体系,恢复良性的实体经济发展,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科技教育,这些都成为美国的当务之急,巨额的军费开支就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在二战中,美国曾通过广发国债大量筹集战争资金,是确保二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但这在今天的美国行不通了,国债和私人债务中外债太多,继续大幅度增加外债将严重损害美国的经济安全,没有可持久性。

    更重要的是,二战结束以来,苏联在中欧的百万大军曾经是悬在西方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像二战击败德国和日本一样击败苏联的进攻,进而征服苏联和东欧,这是冷战时代的美国基本国策。美国和苏联的全面战争始终没有爆发,这是世界的庆幸。冷战结束使美国不再担忧大规模地面决战的情况,但另一方面,中低烈度的局部战争不断,从越南到格林纳达、巴拿马到眼下的伊拉克、阿富汗,敌人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营级以上的成建制作战已经十分罕见,继续倚重大编制重装甲的地面部队既没有军事上的必要,也没有经济上的能力。

    盖茨在西点讲话的时候,特地指出这是他最后一次在西点对毕业生训话了。2012年将是美国大选年,大选之年的美国政要格外辛苦,面子、里子的功夫都要做足。盖茨屡次在媒体放风,希望在大选年之前退休。但盖茨为自己定下两个条件:阿富汗增兵和撤军计划落实,美国军费开支得到控制。彼得雷乌斯接替麦克利斯托尔出任阿富汗美军司令后,一面报告阿富汗形式大好,一面悄悄建议撤军时间推迟到2014年。美国军费的增幅得到控制,但过去几年里,美军增加了67000高级军官和文职人员,每年平均人均耗资22万美元。盖茨的改革刚裁减了100多个将级军官的职位,其中包括专门负责军人供销社系统的两个少将。盖茨还任重道远,但这已经不是他关心的问题了,盖茨退休了。

    关键词(Tags): #纸上谈兵#指点江山通宝推:晃晃悠悠,海底鼠拨土,ljsqt,Javacai,菜菜丛,
    • 家园 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 家园 这边都与小巴快干上了

      哪来的立地成佛啊,明摆着的,世界上唯一家拥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他盖茨能睡好觉才怪。

        美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部队交火在5月17日星期二升级,当美国的北约直升机在瓦济里斯坦侵犯巴基斯坦领空。巴基斯坦部队表现出高度警戒状态,并立即开枪射击,美军直升机也做了回击。两名在达塔勒一对巴基斯坦在边境检查站得士兵受伤。

        一个由中情局、RAW、摩萨德伪装的塔利班组织

        能为美印对巴基斯坦行动辩护的方法是塔利班恐怖活动的剧增。据巴基斯坦主流媒体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以色列摩萨德,印度的RAW已经创造了一个自己版本的塔利班组织countergang,而且直接受命于他们。

        “中央情报局(CIA)的特工已经渗透到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网络,并创建了自己的Tehrik-e-Taliban组织(TTP),是为了破坏巴基斯坦。”前巴基斯坦旁遮普区情报局指挥官(ISI),退休准将Aslam Ghuman说:“在我访问美国期间,我才知道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在中情局的直接监督下,以及得到印度RAW的默许,打算破坏巴基斯坦的稳定。“

    • 家园 前几天看新闻说山姆要从毛子那里买军用直升机

      专门用在阿富汗。

      • 家园 是米-17

        便宜,皮实,容易使用,不买它就亏了。

        • 家园 还有一个原因,它们经过阿富汗实战检验过

          这点是其他产品没法比的。

        • 家园 中国为什么当时不引进米-17生产线呢?

          600万美元成本是够便宜的。

          • 家园 要大批生产呢!

            据说中国已与老毛子达成协议,中国准备生产1000架呢!

          • 家园 已经引进了,正在成批生产

            2008年就开始了,定点在四川蓝天。

            • 家园 是高原型么?
              • 家园 没有说,估计是加大马力的高原型

                这是中国看重的,也是现在米17的主力型号。

                • 家园 查了一下四川蓝天直升机有限公司近况

                  发现这家公司最初是个修理厂,得到过一架mi-17做散件装配,后来搞了些民用mi-17的组装。

                  但似乎不是正规军,放狗搜不出来企业网站,而是说“四川蓝天直升机有限公司是成都市武侯区火南街办引进的重大产业化项目”。

                  街道办的重大项目......造飞机......虽然英雄不论出身,毕竟玄了点。2007、08炒作了些消息,现在基本悄无声息了。而且搜到一个CD帖子说:

                  反正部队接受过那厂出的17,结果后部某零件装反,一等...

                  2010年12月一个帖子说

                  现在在试装乌克兰哪个高原直升机用发动机

                  • 家园 可能那个街道有退休技术人才
                  • 家园 这个就不大清楚了,希望不要放空炮
                    • 家园 又查到了strategic page 6月1日消息

                      说中俄合作生产米171,说预计今年总保有量可达300架,未来可达1000架。但蓝天厂生产的飞机,似乎可确认的仅是1架军机+5架青岛的民用机(均已交货)。

                      早在08年5月就报道蓝天了(下文),但6月1日新闻是说2010年建厂。由于蓝天没有自己的企业网站,许多消息无从得到第一手确认。

                      外链出处

                      China Adopts The Legal Mi-171

                      June 1, 2011: Now that China can legally manufacture the Russian Mi-171 helicopter, it is increasing production and continuing to buy these helicopters from Russia. By the end of the year, China will have nearly 300 Mi-171s, and this is becoming the standard transport helicopter for them. China may eventually have over a thousand Mi-171s.

                      Last year, Chinese and Russian helicopter manufacturers established a joint venture that will perform maintenance and refurbishment on helicopters, especially those of Russian design. This is part of a larger plan, which also includes the factory in China building Mi-171s.

                      The M-171 is basically an inexpensive transport helicopter. But it can easily be modified to carry weapons, or any other specialized gear. Some of the Mi-171s are even being equipped with radars and other sensors, to be used for reconnaissance and surveillance. The basic Mi-171 is based on the 1970s era Mi-17, which is the export version of similar Mi-8. Weighing about 12 tons, and carrying a four ton load, the Mi-171 has a range of 590 kilometers at a cruising speed of 250 kilometers per hour. There is a crew of three, and as many passengers as can be squeezed in (up to 40 people, but usually just 20 or so.) A sling underneath can also carry up to four tons.

                      Several hundred Mi-171s have been exported from Russia. The helicopter is rugged, inexpensive ($4-5 million each) and better suited for less affluent nations. Development of this model was completed in 1998 and Russia has been pushing sales hard.

                      Three years ago, Russia and China signed an agreement, in which China promised to stop stealing Russian military technology. It appears that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new "military technical cooperation" agreement was to stop China from exporting their copies of Russian equipment, and competing with the Russian originals. This agreement immediately led to some interesting proposals regarding helicopters. Russia agreed to sell China six Helix anti-submarine helicopters,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joint manufacture. Meanwhile, the Mi-171 deal quickly turned into the Chinese Mi-171 factory.

                      There was also a proposal for China and Russia to jointly develop a large transport helicopt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Mi-26T (a 20 ton aircraft that can carry 80 passengers). There may be other joint development deals to produce updated versions of existing Russian helicopter designs. This sort of thing could be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China now has a domestic source for inexpensive transport helicopters, which its civilian and military markets are demanding many of

                      旧消息

                      RussiaChina starts producing Russian Mi-171 helicopters - paper

                      10:57 12/05/2008MOSCOW, May 12 (RIA Novosti) - A manufacturing plant in southwest China has started to assemble Russian-designed Mi-171 transport helicopters, one of Russia's key arms exports, the Russian business daily Vedomosti said on Monday.

                      China plans to build at least 20 helicopters in 2008 with assembly kits supplied by a Russian plant in Ulan-Ude and later increase production capacity to 80 aircraft per year.

                      "We consider this project as the beginning of a trend to assembly Russian helicopters in China," the newspaper quoted a source in Oboronprom, which controls Russian Helicopters, a helicopter manufacturing group.

                      Mi-171 is an export version of the Mi-8 Hip helicopter, which is currently in production at two factories in Kazan and Ulan-Ude, fitted with more powerful turboshaft engines.

                      According to Vedomosti, the Lantian Helicopter Company, based in Sichuan province, has already received orders worth $42.8 million.

                      "The Chinese are planning to export [Mi-171] helicopters to Pakistan and Africa, which may hurt Russian exports," the source said. "In addition,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could leave Russian manufacturers short of component parts."

                      In 2007, Russian companies only built 120 Mi-171 helicopters, although they had orders for 150 aircraft, due to a shortage of transmissions and rotors, and according to estimates, there are no plans in the future to increase production for these components.

                      At the same time, some Russian experts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allow the Chinese to manufacture helicopters under license rather than sit and wait until China develops its own version, modeled on Russian designs, Vedomosti said.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