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近代讨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南京政府的崩溃 -- 萨苏

共:💬2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近代讨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南京政府的崩溃

    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个没有感情的旁观者,来看国民党在大陆崩溃的原因。

    除去双方纠缠不清的理念和人道方面的问题,兄弟以为二战结束的时候,国民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一个共产党没有面临的重要问题,那就是中国面临向现代化国家转轨的关键时刻。

    这件工作中国从洋务运动就开始实施,然而,多年的战乱特别是日本的入侵,对中国的转轨破坏极大,使其几乎退回到起点,战后的日本满面疮痍,而中国呢,几乎就是一个废墟上的国家。

    然而,在二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加强,特别是国民党官僚阶层亲眼目睹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达和富裕,对此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羡慕和追求,很明显的就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促进了中国社会从组织到消费,展开了一个“大跃进”。蒋介石本人,大概急于实现一个国力的大跃进,而国民政府的官员,则急于实现一个消费上的“大跃进”。-- 按说消费促进生产,也并不完全消极。

    其实,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招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有一个必然的需要 -- 那就是“资本原始积累”。这个过程,是对社会整体结构的一个沉重考验。

    您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个必然的过程。

    在英国,体现是羊吃人的现象。

    在俄罗斯,体现是列宁的残酷剥夺农民和叶利钦的休克疗法。

    都是社会几乎崩溃。

    这个过程中,权力阶层使用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手段,巧取豪夺,从而建立起发展现代社会的基础,作为破坏和转轨,这基本是一个道德沦丧和破坏的时代,如果政治清明,就可以比较柔和的完成它,如果社会经济基础比较好,人民也可以忍受这个瓶颈。

    偏巧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国,这两点都不具备。国民党的腐败使宋美龄亦为之流泣,这在经济上导致的结果就是积累的资金中,消费大大多于投资,且促进的只是外国的生产。现代化效率低下;人民本来已经在死亡线上,经过八年抗战掘鼠罗雀,根本不堪这样残酷的压榨。国民政府的性质注定了使用权力的时候,它不会“杀富济贫”,而只能靠剥夺本来就已经一无所有的弱势群体来获得原始积累。

    然而,要国民党政府带头的这个浪潮放缓脚步,也是不可能的,它的官员对这样一种消费已经无法抗拒。何况,他们也并不担心破坏社会的稳定,因为他们清楚地把自己和普通平民划了分界线,客观上他们也没有了封建王朝担心大厦倾覆的命运,因为大战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睛,是他们认识到世界是多么辽阔,而失去了中国,对其本人来说也许正可以到达另一片乐土 -- 只要他挣到了足够的积累。

    蒋介石只是一个人,他也无法拉住一条失控的巨轮。

    他应对的办法是战争。

    国民政府是一个武力支持的文官政府,因此,如果军队在战争中保持活力,他的政府就能够延续。或许,他的想法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而,国民党军队又是一支效仿现代化军队的技术化军队 -- 在士气方面它无法和共产党军队抗衡。技术化军队运转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变本加厉的摧毁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为什么共产党的依靠一个土改能够获得那样的支持?实在是底层的民众已经无法承受国家现代化转轨和巨额军费的双重压迫。

    国民党垮台了。

    就像隋炀帝,他修了一条流芳百世的大运河,却铸造了自己的死亡。

    但是国民政府的大运河没有修成。

    它在那个阶段的完工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共同完成的。

    毛采用的是剥夺工商业的方法,他的积累来自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然后,他利用这笔积累建立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这笔钱明显不够,因此这个过程中发生三年灾害并不奇怪,他也险些犯下蒋同样的错误,但是因为当时的共产党够清廉,又没有一个真正的对手,这个过程别别扭扭的实现了。这种苏联式的现代化有失偏颇,结果,改革开放以后又来了第二次原始积累 -- 这一次为什么还没有人造反呢?因为这时的社会基础已经经得起折腾,已经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 --- 当然,如果这种不公达到特别大的程度,那就不好说发生什么了。台湾呢?它的原始积累恰恰来自大陆的金融底子。国民党横征暴敛的残余虽然不够建设一个大陆,加上美元的协助,为台湾打底子足够了,何况台湾本来的底子也比大陆厚实。

    试图从经济角度分析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许是误入了歧途?请大家指正。

    [完]

    • 家园 【跟贴汇总】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南京政府的崩溃

      1排 【近代讨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南京政府的崩溃 点击:464--萨苏 发表: 2003-08-03 04:12:27 楼主

      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个没有感情的旁观者,来看国民党在大陆崩溃的原因。

      除去双方纠缠不清的理念和人道方面的问题,兄弟以为二战结束的时候,国民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一个共产党没有面临的重要问题,那就是中国面临向现代化国家转轨的关键时刻。

      这件工作中国从洋务运动就开始实施,然而,多年的战乱特别是日本的入侵,对中国的转轨破坏极大,使其几乎退回到起点,战后的日本满面疮痍,而中国呢,几乎就是一个废墟上的国家。

      然而,在二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加强,特别是国民党官僚阶层亲眼目睹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达和富裕,对此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羡慕和追求,很明显的就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促进了中国社会从组织到消费,展开了一个“大跃进”。蒋介石本人,大概急于实现一个国力的大跃进,而国民政府的官员,则急于实现一个消费上的“大跃进”。-- 按说消费促进生产,也并不完全消极。

      其实,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招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有一个必然的需要 -- 那就是“资本原始积累”。这个过程,是对社会整体结构的一个沉重考验。

      您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个必然的过程。

      在英国,体现是羊吃人的现象。

      在俄罗斯,体现是列宁的残酷剥夺农民和叶利钦的休克疗法。

      都是社会几乎崩溃。

      这个过程中,权力阶层使用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手段,巧取豪夺,从而建立起发展现代社会的基础,作为破坏和转轨,这基本是一个道德沦丧和破坏的时代,如果政治清明,就可以比较柔和的完成它,如果社会经济基础比较好,人民也可以忍受这个瓶颈。

      偏巧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国,这两点都不具备。国民党的腐败使宋美龄亦为之流泣,这在经济上导致的结果就是积累的资金中,消费大大多于投资,且促进的只是外国的生产。现代化效率低下;人民本来已经在死亡线上,经过八年抗战掘鼠罗雀,根本不堪这样残酷的压榨。国民政府的性质注定了使用权力的时候,它不会“杀富济贫”,而只能靠剥夺本来就已经一无所有的弱势群体来获得原始积累。

      然而,要国民党政府带头的这个浪潮放缓脚步,也是不可能的,它的官员对这样一种消费已经无法抗拒。何况,他们也并不担心破坏社会的稳定,因为他们清楚地把自己和普通平民划了分界线,客观上他们也没有了封建王朝担心大厦倾覆的命运,因为大战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睛,是他们认识到世界是多么辽阔,而失去了中国,对其本人来说也许正可以到达另一片乐土 -- 只要他挣到了足够的积累。

      蒋介石只是一个人,他也无法拉住一条失控的巨轮。

      他应对的办法是战争。

      国民政府是一个武力支持的文官政府,因此,如果军队在战争中保持活力,他的政府就能够延续。或许,他的想法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而,国民党军队又是一支效仿现代化军队的技术化军队 -- 在士气方面它无法和共产党军队抗衡。技术化军队运转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变本加厉的摧毁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为什么共产党的依靠一个土改能够获得那样的支持?实在是底层的民众已经无法承受国家现代化转轨和巨额军费的双重压迫。

      国民党垮台了。

      就像隋炀帝,他修了一条流芳百世的大运河,却铸造了自己的死亡。

      但是国民政府的大运河没有修成。

      它在那个阶段的完工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共同完成的。

      毛采用的是剥夺工商业的方法,他的积累来自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然后,他利用这笔积累建立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这笔钱明显不够,因此这个过程中发生三年灾害并不奇怪,他也险些犯下蒋同样的错误,但是因为当时的共产党够清廉,又没有一个真正的对手,这个过程别别扭扭的实现了。这种苏联式的现代化有失偏颇,结果,改革开放以后又来了第二次原始积累 -- 这一次为什么还没有人造反呢?因为这时的社会基础已经经得起折腾,已经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 --- 当然,如果这种不公达到特别大的程度,那就不好说发生什么了。台湾呢?它的原始积累恰恰来自大陆的金融底子。国民党横征暴敛的残余虽然不够建设一个大陆,加上美元的协助,为台湾打底子足够了,何况台湾本来的底子也比大陆厚实。

      试图从经济角度分析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许是误入了歧途?请大家指正。

      [完]

      ――――――――

      2排 土地问题--所有封建或半封建国家必须跨越的障碍--司马水镜 发表: 第2

        老蒋和他的政府当时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太多的机会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共产党的政策和承诺无疑是诱人的,更有号召力。获得了人数最多的农民的支持,所以共产党获得了胜利。老蒋到了台湾,吸取了教训,也有了实力去进行非暴力的土地改革。所以尽管还是独裁统治,却得以生存下去。

      ――――――――

      2排 国民党抗日胜利后普遍厌战--leutron 发表: 第3

      我家跟国民党的缘分比较深,老家离溪口才50里地。听上两辈的人讲,抗战结束后那些在朝中做官军中任将的纷纷回乡置田买房。有些做的大的还给村里修路盖庙。当时的说法是真要和平了,不打仗了,真的是衣锦还乡的感觉,谁也没想到三四年后会变天。重庆和谈,不管蒋介石的意思如何,国民党普通官员大多还是希望和平的,这跟共产党官员的心态肯定不同。直到在北方打了败仗,国民党还有不少人想划江而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确是这么回事。

      国民党的厌战情绪还有个原因是在於对共产党的轻视。抗战前共产党是流寇,是泥腿子军队,这种认识一直带到抗战后,恐怕连蒋介石都多少有一些。其实经过抗日,国共的实力对比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这点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时还有些人想不通。

      在我看来,蒋在抗战后同意和谈是一败笔。肯定要打的仗,却假惺惺的和谈,骗不了共产党,却骗了自己人。从此之后,国民党中相当大一部分人一直没有打破对和平的幻想,摇摆于战与和之间,对军心是很大的打击。

      ――――――――

      3排 共产党从来就没有想要和平的打算,新四军军歌里还有建国的字眼--犀光 发表: 第4

      我觉得共产党也就是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妥协,寻找机会,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

      2排 好视角!--煮酒正熟 发表: 第5

      老萨惯于煽风点火,三言两语把大伙情绪给逗起来,你倒一言不发抄起手来坐山观虎斗了 可恶!

      老萨的很多见解都很独到。佩服。

      关于国府覆灭的原因分析,我知道老萨这篇文章主要是试图从经济方面、或者更具体来说,就是从原始积累这个方面来进行。当然这个方面很重要。不过似乎非经济的原因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一些?

      老萨全文的中心似乎是这样的:

      1 原始积累过程是必须的;

      2 原始积累过程带有高度危险、甚至是生死一线间的;

      3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原始的积累,是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他们成功了;

      4 国府进行原始积累时,国内的环境(中共及其他)及自身内部人员的情况(腐败)相当不利,因此失败了;

      5 当蒋意识到要失败时,就幻想利用战争来博一下,试图减少政府的腐败、重聚民心,蒋幻想这样也许有望保持政府的生命力、继而扭转经济方面近乎绝望的情况。

      关于第5点,老萨的原话是:

      蒋介石只是一个人,他也无法拉住一条失控的巨轮。

      他应对的办法是战争。

      国民政府是一个武力支持的文官政府,因此,如果军队在战争中保持活力,他的政府就能够延续。或许,他的想法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事实上,我有两点疑问:

      1 国府在战后是否真的在着手原始积累?

      这方面我了解甚少,不敢评论。

      2 就是关于第5点 --- 蒋发动对中共的战争的主要原因。

      老萨的看法是,他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是要减少政府的腐败、重聚民心,以期保持政府活力。我觉得这当然是一个原因,不过更重要的原因似乎还是政治上的考虑。

      蒋在意识形态上对共产主义怀有深深的恐惧和仇恨,因此他一定要消灭中共。不过这个还是虚的。

      更加实在的、更加直观的是,蒋的政府是个高度腐败黑暗的政府,政策非常不得人心。但是如果没有另外一股政治力量,那么老百姓只能干吃哑巴亏,没咒念。中国老百姓的忍耐力大概是世界上忍耐力的,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多半会认命;即使有些局部民变啥的,也不可能对国府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因此国府就有望继续其国内政策,即使这个政策非常黑暗、不公平,或者错误多多。

      然而,当有中共这么一股力量时,国府的任何国内政策上的问题,都会马上被中共拿来进行公开的攻击和暗地里鼓动民众进行反政府活动。

      有位年兄转过胡适先生的一段评论,就是一个健康的政治系统,应该是敌对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容忍和共生意识,而绝不是你死我活的意识。

      可惜,中共和国府相互间始终是你死我活的意识。如果说中共对国府政策的公开批评还可以算做健康的“竞争共生”行为的话,那么其鼓动民众进行的反政府活动的做法,则是不折不扣的你死我活意识的体现。

      (当然中共之所以这么做,也可以说是因为他们认定蒋对中共也是抱着你死我活意识的。)

      中共这种意在颠覆国府的做法是蒋绝对无法容忍的。因此蒋为了自己政策的顺利执行,务须要彻底铲除中共。我认为这才是蒋一意孤行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

      --------------------------

      我前文说了,老萨这篇文章的视角绝对好、绝对新。老萨为了保持住这个“经济”视角作为评论的核心,将蒋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归结为与经济相关的孤注一掷,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是战争主因。我感觉,似乎还是战争是 因,经济情势大坏、国府破产是 果;当然,在发动战争之前,国府经济形势已经相当不妙了,但如果蒋不发动战争,其经济棋局之走势,虽然不乐观,但似乎还不是一盘死棋。

      胡言乱语,错误在所难免,老萨莫怪,并请多多指正。

      ――――――――

      3排 老酒把兄弟烤上好了,哪敢看老虎斗阿 :)--萨苏 发表: 第6

      谢谢您的归纳,比我写的还要清晰。不愧是老酒,这家伙登陆上来,西西河多了许多白浪花,闹不好还能捉个黄河大鲤鱼,嘿嘿。

      两点补充

      第一,资本的积累可以是政府行为,比如共产党的工商业改造,更多的,是一种不自觉的,甚至是被动的社会行为,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工商业得到较好的发展,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就此诞生,这和政府并无关系,而是时势造成的行为。二战以后,国民政府的政策,实际上造成了一种聚敛和财富的集中,这本身在客观上就形成了一种资本的积累。如果把鼻子伸长,就可以看到今天,一些地痞恶棍之徒在大陆违法乱纪,却形成某种资金的聚敛,并进而形成某种规模的实体(比如杨斌等人,他们的资金规模如果靠正当手段未必能够达到这个水准吧?),以这种代价形成的,也似乎是一种非道德的资本原始积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免带有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某种特性,毕竟两种意识形态,都是依靠现代化,工业化社会为基础的。随便一说,谈历史不要涉及现实政治为好。

      第二,关于蒋介石对共产党发动战争的问题,老实说我是写到一半灵机一动想到的,就此放了进去。它应该是促使国民党上层发动战争的一个因素,当然不是主要因素。蒋是一个传统思想浓厚的人物,鉴于抗战胜利之后的大劫收,我想他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等现象是灰心丧气而又无可奈何的。看看戴笠身后特务们弹冠相庆,若要整顿,不知自己倘若突然毙命有无人来做葬花吟了。国民党何时风气最好?一个是东征北伐,一个是抗战军兴,一旦天下承平,国民党的问题就如同脓疮溃疡,无法医治,和平,对国共来说都是发展机会,而共产党是“壮汉子”,国民党是“病汉子”,其结果可想而知,故此,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角度,促使蒋下决心发动大规模内战,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推理。

      老酒看看石壁那108将,有你这水浒大仙琢磨的,亏他写得出来也。

      ――――――――

      4排 烤火的老萨--煮酒正熟 发表: 第7

      原始积累一节,明白了。完全同意。

      战争主因一节,兄言有理。

      石兄的水浒人物一文,已拜读。奇文也,哈哈。只是我这里登陆老有问题,比如有大片时间时登不上去,只能干瞪眼看着你们胡说八道 (哈哈);现在登上来了,可又要去下厨房了,只能草草两行。不爽

      ――――――――

      4排 萨兄请进:--石璧 发表: 第8

      链接出处

      ――――――――

      4排 老蒋就没遇上过天下承平的时候--leutron 发表: 第9

      打完军阀打共产党,共产党打一半又打日本鬼子。打完日本鬼子,那边共产党又是虎视眈眈。只有到了台湾才有那么一点太平的地方。

      老蒋是强人,但还不够强,对自己人太软,比不过象老毛那样对敌人和自己人都狠的角色。共产党一直把“纯洁党的队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不是没有道理。等到打内战的时候,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也能凑个整编师吧?

      有些事,说起来也真是无奈。要是老蒋得天下,至少不会有庐山会议和文革吧?

      ――――――――

      5排 太对了,化尽力气把共产党打得东跑西颠,最后被压缩在陕北贫瘠之地,--司马水镜 发表: 第10

      刚想对不足两万人的红军下毒手,不想日本人来了,国际形势变了。好不容易赶走小日本,再想回头收拾共产党,哇,共产党光民兵就有两百万!晚了,没机会了

      ――――――――

      4排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happy_lamb 发表: 第11

      您还真信阿?

      ――――――――

      5排 : )--萨苏 发表: 第12

      ――――――――

      3排 同意这个看法--leutron 发表: 第13

      蒋介石对共产主义的仇视是根深蒂固的,而共产党对夺取政权的野心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这一仗,无论经济形势如何都会打。

      问题在於,国民党中的一些人,不了解中共的政治主张,也不象蒋那样仇视共产主义,甚至还有不少人幻想跟共产党同朝为臣。在这一点上,国民党的心就不齐了。

      ――――――――

      4排 重庆谈判就是--自向荒郊寂寞红 发表: 第14

      国共两党都想打,但是都要做做样子,找个打仗的理由,两方一起搭一个台子,看第三党唱戏,戏唱够了,就开打。

      ――――――――

      5排 美国人还憋足劲露一脸--leutron 发表: 第15

      老蒋有些事还是做给美国人看的,其实没必要。有可能是受了宋美龄的影响,以为美国人真把中国的民主自由看得那么重,真正的妇人之见。

      ――――――――

      2排 地主阶级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参将 发表: 第16

      辛苦攒的钱(不管是谁的劳动),都去买房子买地,这是最没有创造力的行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形态早已经落伍。

      毛和蒋最大的差别是:毛彻底打倒了地主,虽然欺骗了农民(土地最终被国家共产),但向社会进步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

      2排 一点看法--乔治华盛顿 发表: 第17

      有一本书叫“日本战后50年", 主要是讲日本战后的经历. 中国二战以后的局势, 也可以说是很乱, 欧洲当时也一样. 单是从经济上讨论,未免片面了一些,当然,这也是从一个方面看问题,也很值得借鉴.

      中国没有经历真正的工业革命,国家的经济没有得到合理的发展,连年的战争也没有帮助当权者发展经济,而蒋介石政府由于过分与依赖于金钱阶层,这一点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事也可以看出来,再看看蒋宋婚约也可以看出蒋介石为了去的统治地位,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当时的中国需要一个强权政府来维持政治和经济稳定,中国人向往权威,蒋介石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

      蒋介石为自己挖的另外一个坑就是过分依赖于美国, 中国也需要一个诸如马歇尔计划来发动战后的经济复苏,但是蒋介石政府在当时是去了他的机会.抗战以后,蒋介石学习麦克阿瑟,使用的大量的不该使用的人员,如周佛海之流,这在当时的法国,日本可能适合,在中国就不那么合适了,就是当时在德国,巴顿使用了很多纳粹人士,也遭到了全面的反对.蒋介石对于金钱的以来,导致他只有使用所谓的少数金钱阶层,手段不够凌厉,导致了战后的大腐败,这种腐败,以后无法制止,从而他过分依赖于的梦想破灭.

      宋美龄的作用应该值得探讨,宋美龄也可以是说美国对蒋介石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宋美龄的美国国会演讲,让美国人高兴,但是宋美龄过分的依赖于美国,而不做一些实质性的事情,也使美国人大失所望.蒋介石也可以说是成于宋美龄,败于宋美龄.蒋介石不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家,二战以后蒋介石政府表现就已经导致其必然失败.宋美龄的哭,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哭中国,是哭她自己和她的大令.

      对于蒋介石而言,执政不力,用人不当,瞻前顾后,依赖于人,手段不强,等等,都是他失败的原因,作为一个领袖,达到蒋介石当时的境地,无论他有多少人才,也没有用,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他政权的真正的基础,这个真正的基础不是有钱人,这也是蒋介石所谓政治家的自身缺陷,也是她自己的选择.

      ――――――――

      3排 宋美龄的哭泣--萨苏 发表: 第18

      那还是抗战之中,美国海军著名突击队军官卡尔森访问延安以后,在南京的酒会上大肆抨击国民党的腐败和堕落。国民党人惊愕而无言以对。

      宋美龄默默地走向窗边。

      卡尔森跟过去。

      他忽然发现夫人已是泪痕满面。

      由于不愿意伤害这位美丽的女士,卡尔森感到有些歉疚,他嗫嚅的对夫人解释道:“我只是说出了事实。”

      夫人抬头直视他回答道:

      “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利的滋味。”

      ――――――――

      4排 权力吧! 她说的很对--阿康 发表: 第19

      ――――――――

      3排 抗战胜利后,蒋对沦陷区民众太苛,失了人心--自向荒郊寂寞红 发表: 第20

      周佛海不是主要问题,共产党也争取过周佛海,用周是成本比较低的,你不用万一他造反呢?几十万的伪军呢!我觉得蒋在这一问题上没错误,而且做得很漂亮,既接受了沦陷区,又不守信用惩治了伪政府官员。

      但是对于沦陷区民众的接收,蒋介石实在是混蛋!回收伪币的不合理定价,接收敌产的贪污,以沦陷区民众为伪民,都是以后南京政府的失败的原因

      ――――――――

      3排 蒋是个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人,这个可见于他败逃台湾后的反思--秦砖汉瓦 发表: 第21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传统的思想背景,蒋从来没有象毛一样,能够有效的建立起一种思想体系来团结他周围的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无法真正的改变一些观念,和社会的要求来同步。

      当然,这个不是说传统文化不好,而是说,在当时的时候,传统文化已经被人过分批驳(五四运动)和贬低。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再好,那个时候,建立在传统文化上的思想体系,恐怕会有点象过街老鼠,人避之不及,哪里还会遵照。

      人心最重要

      ――――――――

      4排 蒋不是说为国家尽大忠,为民族尽大孝么?--自向荒郊寂寞红 发表: 第22

      ――――――――

      5排 蒋的观点现在来看是很好的。但是当时,传统文化是在风头上--秦砖汉瓦 发表: 第23

      五四以后,在新文化运动下,传统文化的号召力绝对没有外来思想大。

      这个外来思想一个是西方的民主,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

      五四,有纠枉过正的嫌疑

      ――――――――

      6排 很有道理--犀光 发表: 第24

      ――――――――

      3排 所以说这个题目很大啊,老萨这个坑挖的够深--机会主义者 发表: 第25

      各方面都可以归纳出一大堆,经济只是一个方面而已。

      ――――――――

      4排 还在坑底下埋了俩竹签子...--萨苏 发表: 第26

      ――――――――

      2排 南京政府有一个很有意思很耐人寻味的现象:--温相 发表: 第27

      大员中不论文武,学历都是很高的,而且,很多都是所谓留洋归来的,其中留美的不少,也算是当时的精英了吧。而且,要是搞一个统计的话,学士以上的学历应该占有80%以上,硕士、博士的比例也在50%上下。和今天我们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几乎相等。结果呢?

      以前,我说过古人讲百无一用是书生,有些人可能误解了,书生的实际含义不是单单的指向

      读书人或者知识分子,而是指那些为读书而生的人,简称书生,这些人多数是读书比谁都强

      ,实干比谁都差,我们上学的时候,不也是经常遇到一些校友或者同学,真是天生读书的稿子,一旦走向社会,走向人群,马上失去了人生坐标。另外,书生也是泛指只会空言而不懂

      实际的人,周一良教授当初效力于四人帮,晚年自作一书《毕竟是书生》,可见书生的意义

      何在了。(后来,此书遭到另一位当代书生余杰的一顿臭骂)

      说了这么多,就是觉得所谓的学历其实远远不能代表能力,而南京政府从学历一件事上看,

      就知道这个政府在政治生活中是不很务实的,一个不能务实的政府再加上腐败、内乱、外敌

      、天灾等综合因素,想不灭亡,岂可得乎?

      ――――――――

      3排 丞相说的有理--萨苏 发表: 第28

      这也许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国家的建设,单单依靠人才是不够的。

      我曾经看过抗战的常德战役资料,国民党下级军官的指挥相当专业,土工,炮术,都是有根有据,好整以暇,但是依然招架不住。

      ――――――――

      4排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自向荒郊寂寞红 发表: 第29

      ――――――――

      3排 书生难免理想化,做批评可以,实干还是太危险。比如盖达尔--秦砖汉瓦 发表: 第30

      ――――――――

      3排 这一点真是一脉相传,如今的台湾政府也是博士云集,称的上是学历最高,对骂最强的政府!--话龙点今 发表: 第31

      ――――――――

      4排 少了个茶博士,不行的--茶博士 发表: 第32

      ――――――――

      4排 台湾那也叫民主政治,在凤凰卫视看陈水扁的演说,我没ft死--自向荒郊寂寞红 发表: 第33

      陈水扁说:“三年以来,连(战)宋(楚瑜)二人,对台湾这一块土地有什么样的贡献?”(台语)背景音乐,起哄造势,喊“没有”。“他们除了骂人以外,对台湾这一块土地有什么样的贡献?!”(国语)背景音乐“我是真佩服他们啊!骂人可以连续骂三年”(国语)背景音乐,哄笑“我是真佩服他们啊!早也骂,晚也骂,照三餐骂”(台语)

      我ft to death!他是执政的,他不做贡献,他让在野的怎么做贡献?

      ――――――――

      5排 陈水扁戏子一个,不做实事,就会煽情。三个代表的反面典型--司马水镜 发表: 第34

      ――――――――

      4排 嘿嘿,老朱以前不还是清华经管学院的院长么--机会主义者 发表: 第35

      现在大陆也要求领导干部学历化,各种学习班的生意好着哪

      ――――――――

      3排 南京政府的高层官员很少有人有过下层公务员经历--自向荒郊寂寞红 发表: 第36

      有靠革命起家的,有高学历起家的。这可能是办事不务实的原因。我认为那时候留洋归来的比例高不可以和现在做比较的,因为要考虑到那时候中国的教育水平问题。

      ――――――――

      3排 也不尽然,尹仲容、严家淦就是书生啊!--机会主义者 发表: 第37

      两人在大陆时也供职于国民政府,但无所作为;到了台湾担任生管会组委期间才人尽其用。可见国民党时期人才还是不少,可惜始终无法得到发挥而已,如果上头有类似的需求,这样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最没用的是一些说的天花乱坠,但实际操作能力很差的书生,比如古时的赵括,比如俄罗斯的盖达尔,只会拿整个国家当实验品,这样的人又何止是无用而已啊。

      ――――――――

      4排 严家淦就是一味甘草而已,而尹仲容眼高手低,--温相 发表: 第38

      李宗仁说他只适合做马驹,要是用他来驾辕,嘿嘿,非得翻车不可。

      ――――――――

      5排 尹仲容的个性是比较强,对他有看法的人很多啊--机会主义者 发表: 第39

      在担任生管会组委期间他尽职尽责、在处理一些事件时表现得铁面无私,并拒绝行贿。由于他的性格特点,因此得罪了很多工商界的人士。55年时还有人诬告他假公济私,当时的行政院长俞鸿钧不但不替他说话,反而将这件事送到最高检查署去调查,导致尹仲容愤而辞职,后来陈诚重新接任行政院长,才把尹仲容调回。不过尹仲容此人确实很有才能啊,台湾的经济起步,尹仲容的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严家淦正好相反,当时严家淦有一个绰号叫做:“严推事”,是说上表面看起来他像是在推托事情,而实际上他是在缓和内部的一些矛盾。他与尹仲容的处事方法截然不同,例如:每次会议时尹仲容都会把个人见解全面的阐述出来,并且由于他直率的性格也从不给别人留情面。而严家淦却相反,他在会上从不发表见解。待大家讨论过后他总是能够结合自己的观点很婉转的把会议的结论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两个人在任职期间配合的很不错,这段时期对于台湾的以后发展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

      6排 当时的行政院长是俞国华吧--温相 发表: 第40

      我记得,也许是我记错了?

      ――――――――

      7排 应该是俞鸿均,俞国华是84年―89年间任行政院长--机会主义者 发表: 第41

      俞鸿均任职很短,很快就被严家淦替代了。

      ――――――――

      8排 谢谢你的提醒--温相 发表: 第42

      ――――――――

      2排 【ZZ】单就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失败解释国共博弈的失败--机会主义者 发表: 第43

      国民党政府的的失败是全面的失败,不是单独一个因素的失败。不过如果单就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来看,倒也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一般来说,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为了达到全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在财政政策上达到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同时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在抗战以前,国民党的经济政策应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在财政收入方面,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部分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自一八四二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就丧失了关税主权,列强以所谓“协定税则”把持了中国的海关,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控制中国的财政,左右中国的政府。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日,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宣布“协定税则”与国家主权有关,决与九月一日实行“关税自主”,随后又公布了《国际进口关税暂行条例》,并在一九二八年内与欧洲一系列国家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新关税条约的签订,尤其是将“均一税制”改变为“差别税率”,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过去在关税问题上的弊病,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印花布在一九二九年以后的六、七年内进口量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中国的民族纺织工业遂取得了迅速发展。一九二四年棉纱产量为三十八万多包,至一九三二年已上升到三百九十三万六千包。关税自主以后,中国海关税收更有明显增加。一九二七年海关税收入为一亿一千三百万圆,一九三一年已达三亿八千八百万圆。中国的邮政主权曾先后被英国人赫德和法国人伯黎及铁兰士控制六十年之久,一九二八年八月,国民政府始委任刘书藩为第一任华人邮政总办,一九二九年完成邮政改组,管理人员始渐为国人所掌握,邮政权亦终得回归。

      由于中华民国政府确立民生建设为首要,否定专制经济,肯定自由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努力增强国力,遂于本时期内使一个穷中国获得了相当的改善和进步。据中国大陆史家证明,在经济政策上,中华民国一是实行“裁撤悖金与统一税收”。 裁悖改统后,一九三三年度的统税收入总共已达一亿圆以上,颇有与关、盐两税并驾齐驱之势。二是实行“整顿金融,改革币制”。公布“修正中央银行条例”,规定中央银行为国家银行,改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允许和鼓励成立各种私营商业银行,其间先宣布“废两改圆”,统一银币,后实施法币制度,宣布白银国有,禁止以白银作货币使用,禁止白银外流。由是,一九三一年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已增加两倍半,各项存款增加五倍,发行的兑换券已增加一倍以上,纯益增加了十九倍。由是,一九三二年中国银行的外汇成交额升为国币一亿六千一百万圆,次年即增加到九亿五千六百万圆。新的商业银行不断增加,一九二七年有五十七家,一九三四年已有一百三十八家,一九三六年达至一百四十六家。其中绝大多数为私营。从而抵制了美国的“购银法案”,堵住了白银的大量外流,保住了银本位。47 正确、有益的经济政策自然会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再加上中华民国政府又决行“保护国货”的政策,从而使得本阶段的工业在内忧外患和世界经济危机正炽的不利条件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此,中国大陆史家乃称:“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一年,于世界经济萧条期间,中国新设立工矿企业达六百六十家,资本总额达二亿五千二百四十五万圆,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段时期内,财政收入稳定,支出也大多指向一些基本建设类的开支,虽然有一部分用于内战的军费,但此时的共产党的军队和根据地及其有限,力量微弱,所以政府的军费开支并不庞大。众所周知,政府的开支有一个乘数效应的,就是说一份政府的支出,可能带来的收益要大于等于一,这也是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手段之一(基本上,战争军费开支的乘数为一,这部分为纯支出,不产生额外的收益),所以此时期内国民党的财政政策还算积极稳定的,基本上达到了前面讲的三个平衡的目标。但是,作为民生方面的农民问题,却由于地方势力的割据,迟迟没能得到落实和解决,虽然国民党也颁布了相关的政策。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隐患,到了解放战争期间终于爆发了开来。

      抗战胜利后,虽然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是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还是相当好的,甚至好于20年代。国内来说,原来的地方割据势力被打破,新的格局主要是国民党的全国范围的势力和共产党在部分农村的势力的对持,但明显国民党要在各方面占优势;国际上,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基本解除,美国对国民党是大力扶持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应该说这样的环境下,只要延续抗战前的经济政策,中国应该比抗战前发展的更好,为什么国民党会在短短三年中就迅速崩溃呢。

      首先,抗战结束后,国民经济现实上已经陷入崩溃地步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一九三七年政府收入为八七零百万圆,一九四一年政府收入为二零二四百万圆,一九四五年政府收入为二一六五一九百万圆。可以说政府的来源陷于枯竭,当时的当务之急就是稳定物价,休养生息,将有限的收入投入乘数效应最大的开支方面,比如减税,鼓励扶持工商业发展,政府购买等刺激经济的手段交替运用。但是以前遗留下来的农民问题却吸引了国民党政府的注意力。可以说,在农村,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博弈是失败的。

      农业发展和土地问题乃是中华民国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旧中国农村遗留下来的问题,一是土地不足分配或分配不均。二是田赋和捐税过重。三是灾荒严重。在军阀控制的地区,捐税苛重,名目繁多,赋税种类几达三十余种,其中二十六种是附加税,从而造成农民负担沉重(按:与目前中国大陆农民的实际负担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至一九三五年,在全国二十二省一千零一县中,仍有二千万人流入都市或流落他乡成为“盲流”。再加上自辛亥以来的连年军阀混战,和由新旧军阀所一再发动的叛乱战争,又使农民一直处于最为痛苦的生存境遇之中。如是,一方面中国农民的民生问题不能得到改善与解决,积苦而成患;一方面,则为共产党的斗争带来了至为有利的农村社会条件。处于外患内忧下的中华民国政府,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不是不想及时改善与解决中国农民的民生问题。早在北伐开始前南方革命政府已在广东试行二五减租,北伐完成后,国民政府又在湖北、湖南、浙江等省试行二五减租。一九三零年六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法”,规定全国人民土地所有权平等;根据地值,赋税平等;促进耕者有其田,限制大量拥有土地;保护自耕农和保护佃农等。一九三五年四月,国民政府又公布了“土地法施行法”,共三百九十七条,主要解决“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这两大方面,奖励开垦荒地,规定地租不得超过耕地正产物收获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即“三七五减租”。地主不得随意撤佃……。同时,还针对农业改良、水利兴修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改进等做了不少的工作。 一九三七年二月,政府订定五年经建计划时,就决定于第二年完成土地登记,以作土地改革之准备。乡村的建设运动,亦在陶行知、晏阳初等人的号召和推动下,初有发展。然而,这些土地改革的纲领,农业改良的工作和乡村的建设运动,虽然在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台湾均获得了成功,但是,在当时外患内忧齐相压来的中国,除浙江等少数省份外,均无法得以广泛的推行。

      相反,共产党的农民政策是粗暴而立竿见影的。共产党直接将农村的土地征收过来而没有负担任何费用,然后免费发放给无地的农民,虽然少数人的利益被剥夺了,但大部分人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得到实惠的农民自然站到了共产党的一面。抗战前,仅剩下二万多军队和仅“统辖”了数十万人口的共产党,却在抗战伊始便拥有了陕甘宁和晋察冀这两个合法的和独立的边区政府,战后更拥有了面积达一百余万平方公里、人口达一亿以上的统治区域。至一九四四年,中共从一九三七年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已在全国发展到了十六个活动基地,其中五个有各级政府,八个设立了行政委员会,三个为军事区域。其势力已远远超过一九一一年以后任何一家地方势力。

      在这样的局面下,逼迫国民党把解决共产党的问题作为政府的首要问题来运作,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部分的财政收入被运用到了没有效应的军费开支中去了。国民政府一九三七年政府收入为八七零百万圆,军费开支却为一一六七百万圆;一九四一年政府收入为二零二四百万圆,战争费用为一九三三百万圆;一九四五年政府收入为二一六五一九百万圆,战争费用为一二六八零三一百万圆。就是说财政收入的总和还不够军费的开支,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要弥补这个缺口,通过传统的税收已经没有用了,只有通过发行没有储备保障的货币,来达到开支的目的。而大量超额的货币供应,造成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被打破了。国民党的应对政策居然是发行金圆券,强迫币值的稳定,等于事实上的财富掠夺,半年后金圆券开始大幅度贬值。这样,社会的总供给总需求失衡,财政赤字严重,再加上通货膨胀横行,倒此时整个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完全失败,政府信用尽失,事实上等于政府破产。可以说,在经济上,国民党到1948年中已经垮台了。

      等到国民党退到台湾后,痛定思痛,将农民问题作为首要的问题加以解决。蒋介石于1948年12月任命陈诚接任台湾省主席,陈诚上台后看到导致台湾动荡的几个重要因素于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台币改革。台币改革的目的是稳定台湾的金融;二、土地改革。因为国民政府认识到在大陆失败地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土地改革没有做好,土地改革有三个步骤:一、三七点五减租:即佃农占37.5%,地主占62.5%。目的是使两方都获利缓和阶级矛盾;二、公定放一:将当时陈仪没收日本人占有的土地和一些地主的土地发放给农民;三、耕者有其田。但土改期间在公定放一问题上有些地主很有情绪。于是政府为平定地主阶级的情绪就把一部分土地变为股份发放到地主手中并允许他们开工厂、办小型企业。这次土地改革前后历时三年,使台湾从1952年开始就出现了私营经济,并从50年代开始实行地区自治。

      国民党将没有在大陆完成的土地改革,在台湾却进行的很顺利,基本奠定了台湾以后的经济腾飞的基础。而且,我个人觉得台湾的土地改革,比大陆50年代的土地改革要成功的多,而且基本做到了公平。

      至于国民党其他方面的失误,就不在此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

      3排 顶!现在的讨论是越来越精彩了!--moneyboss 发表: 第44

      ――――――――

      2排 老萨涉猎广泛,令人佩服--话龙点今 发表: 第45

      政治和军事,尤其是军事,是国民党失败的直接原因,

      这个原因的背后,肯定是有它的经济原因。

      社会主义指令性经济的最大作用是避免浪费,缩小贫富差距,

      牺牲个人利同时益获得了巨大的集体利益,前苏联早期经济成功是个典范。

      看来解放前夕,这种经济制度在神州大地的确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

      2排 顶!顶!顶!--moneyboss 发表: 第46

      ――――――――

      2排 我认为研究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历史对现实指导意义是很大的--自向荒郊寂寞红 发表: 第47

      要比研究共产党党史有用

      ――――――――

      2排 这篇文章不错,但是其中没有提到中原大战的影响--自向荒郊寂寞红 发表: 第48

      那是一场很惨的战争,对于国民党的统治的冲击是很大的,不知道能不能从经济上来解释一下这场战争,市场竞争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

      3排 你说的是哪一场中原大战?如果是蒋冯桂系的中原大战,那可是抗战以前的啊!--机会主义者 发表: 第49

      ――――――――

      4排 Re:【近代讨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南京政府的崩溃--自向荒郊寂寞红 发表: 第50

      对啊!就是抗战以前的,你不觉得这给了日寇可乘之机么?

      ――――――――

      5排 你还是另外开一个帖子专门讨论吧,老萨这个题目就已经够大的了--机会主义者 发表: 第51

      这个帖子估计又会拖的很长,你那个题目也很大,两个不挨边的题目还是分开的好,不然混在一起就是一团乱麻了。

      ――――――――

      6排 对不起,我没把主贴看清楚--自向荒郊寂寞红 发表: 第52

      实在对不起www。cchere。com @西西河 中文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