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再增加10亿人口都无妨!——从科技和土地利用效率角度 -- 黑传说

共:💬17 🌺1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再增加10亿人口都无妨!——从科技和土地利用效率角度

    因为原帖讨论氛围好像有点问题,到处投草,所以开新帖,全面说明我的看法。

    帖子至少有下面几部分(时间有限,会写得简洁,可能有些会没说清楚,而且填坑速度可能较慢,大家耐心):

    前言:人是被逼出来的

    一、住不是问题

    二、吃饭不是问题

    三、能源不是问题

    四、原材料不是问题

    五、发展方式均平点

    六、分配公平点

    帖子主要观点:对未来科技的信心和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率考虑,中国人口问题不是问题,中国的生存、发展、享受问题靠科技和制度安排可以解决。

    本人对于人口问题观点:有必要维持人口与资源适度紧张关系,保持发展极限和发展空间动态平衡,目前倾向于维持或略微扩大目前人口规模

    本帖会避免讨论的问题:人口多有什么好处,人口少会有什么好处。

    关键词(Tags): #人口#资源#科技#制度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三、能源不是问题

      前文提到粮食和住宅问题,都有人提到能源,此处做一个总的简要回复。其实这个话题以前河里讨论太阳能的时候讨论过。

      一、中国人需要的耗电量:

      1、中国要变成小康社会:人均装机1瓩

      人口14亿:需要14亿瓩总装机(今天是8亿),

      人口16亿(目前推算的中国人口顶峰):需要16亿瓩

      人口26亿人口(也就是我设定的再增加十亿人口的情况下):需要26亿瓩

      2、德法日水平:人均2瓩

      14亿人口:28亿瓩

      16亿人口:32亿瓩

      26亿人口:52亿瓩

      3、美帝水平:人均3瓩

      14亿人口:42亿瓩

      16亿人口:48亿瓩

      26亿人口:78亿瓩

      二、仅以太阳能为例,需要多少太阳能场面积

      按照每平方公里太阳能装机为100MW,1万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农场就是10亿瓩装机,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区就可以使中国人均装机达到2瓩。

      如果要达到美帝3瓩水平,并且人口达到26亿,也仅仅是需要8万平方公里。

      8万平方公里对于中国的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来说,不足一提。

      三、那180亿亩温室的新增能源需求呢?(此处我没直接数据)

      1、过程:

      甲、在沙漠用光电池发电(光电转换)

      乙、输电

      丙、在嘴边农场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照射农作物(电光转换)

      丁、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光化转换)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粮食)

      2、植物光能利用率:理论上一般可达6.0~8.0%,而实际生产中仅为0.5~1.0%,最大可达2%。

      太阳能电板目前普遍水平对阳光的利用率达到了15%,相当于比之物提升了15倍阳光利用率。

      3、损耗:

      光电转换+输电之后,大概对阳光的利用效率还能保有10%左右。

      4、丙部分,重新转化为光能后,假设不再损耗,就是10%的阳光利用率。

      那么,此时每亩农田仅需配套0.1亩的太阳能场,即可满足光照需求。

      为方便理解,可以想象成用了10面镜子,把原来散耗掉的阳光反射到10层楼里面,充分利用起来。

      5、180亿亩新增农地需配套的太阳能场面积:18亿亩=11万平方公里!

      6、加上美帝生活水平的人均总装机,也才20万平方公里。

      四、其他能源形式

      太阳能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其他能源形式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感觉现在中国家庭社会结构确实出了点问题,花你,希望更多的

      人参与到讨论中来.

    • 家园 你可以去研究一下罗马俱乐部的经历

      http://www.dljs.net/dlsk/22001.html

      两种资源观

      一、悲观学派与乐观学派之争

      《增长的极限》是世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于 1968年 4月成立以后提出的第一个研究报告。从 1972年公布至 80年代中期,已先后被译成 34种文字,发行 600余万册。这个报告是西方未来学研究方面“悲观学派” 的代表作。报告从人口、资本、粮食、不可再生资源、环境污染等重大全球性因素出发,建立了全球分析模型。按照模型分析计算得出,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将达到全球性增长极限的结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星球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 100年中发生。”为了避免人类陷入这一困境,报告提出人类必须在 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增长,以达到“零增长” 下的“全球均衡”。(见图 18—1)

      资料来源: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

      稳定的世界模型模型反映了人口、资本、粮食、不可再生资源及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全世界范围内采取控制人口(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控制工业发展(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增长)等政策措施就可实现资源消耗逐年下降,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使全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得以协调。

      另一派被称为乐观学派,这一派的学者比较分散,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朱利安·林肯·西蒙。他的观点集中表现在 1981年发表的《最后的资源》(我国节译本《没有极限的增长》)一书中。这本书以《增长的极限》的悲观论点为对立面,广泛而系统地论述了“乐观学派”对人类资源、生态、人口等问题的看法。西蒙在这本书中,

      首先批判了罗马俱乐部研究问题的方法,认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用技术分析方法预测未来,往往与历史的实际进展相差甚远,提出只有用历史外推的方法才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根据他收集的资料和他的方法的分析,得出人类资源没有尽头,人类的生态环境日益好转,恶化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暂时现象,粮食在未来将不成其为问题,人口将在未来与自然达到平衡的结论。

      1.对悲观学派的评论《增长的极限》(世界模型Ⅲ)这一研究成果的提出和发表既有积极意义,又有错误观点。其积极意义在于对整天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西方世界人们敲响了警钟,使大家清醒地知道了在经济增长的背后还存在全球性资源问题。

      《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在研究方法、模型构造、观点上有许多错误,引起各界人士的批评和反对,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

      第一、模型的构造不完全正确。把人口、经济、污染都按指数增长,非再生资源数量按指数减少,是不正确的,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翻版。如世界化肥消耗按指数增长,大约 10年翻一翻,现在是二次大战时的 5倍多,而实际上化肥施用量在有限的土地上不可能无限增长下去。钢铁增长也一样,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钢铁消费增长率会降低、停滞,甚至下降。随着钢铁、化肥消费量的降低,煤、铁矿石的消费量也相应下降。人口增长也有类似情况,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出生率就会降下来。(见图 18—1稳定的世界模型)

      第二、模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假设是悲观的。如对耕地资源养活人口的估计,报告中说:“世界提供的可耕地数大约是 32亿公顷。按现在的生产能力所需耕地大约每人 0.4公顷,(美国是 0.9公顷),大约 2000 年左右农业可利用的可耕地就耗尽”。中国人均耕地从来也未达到过 0.4公顷,但养活着占世界 1/5以上的人口。对环境污染,未考虑治理因素。

      第三、研究报告过于强调世界发展的物质方面,而没有考虑作为物质社会主体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的主观能动作用。在长远、超长远的时期内,人类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地改造自然,又能接受经验、教训,调整自身社会结构,改变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除了考虑物质因素之外,考虑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世界模型Ⅲ把整个世界作为一个无差别的整体,没有考虑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悬殊差别。作者站在少数高收入国家的立场上,提出 1990年实现零增长。占世界人口 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从此失去发展机会,甚至失去解决温饱问题的希望,富国永远享富贵,穷国永远受穷困

      • 家园 大哥我就想问一个问题,你种过田或者看过种田吗?
      • 家园 我好多年前看过这方面的

        不过我现在写的,主要是自己这些年来的思考。

        另外,我是实做者,所以不太会接受理论上的“因为XX限制而无法oo”这样的想法,我只会将其当成一个个要攻破的堡垒。因为限制是永远存在的,但突破限制的方法总比限制多,只是能力、努力程度或者机缘差别而已。

    • 家园 反对民族自宫。但不鼓励再增加人口

      现有人口规模足够维持世界第一的国力和经济了。

    • 家园 二、吃饭不是问题

      传统农业经过几千年开发,确实过度了,但现代农业的开发,却还没有真正开始,估计这轮农业产品通胀之后,农产品价格高涨,使得对成本的承受力大幅度增加,对低廉的农产品需求会非常强烈,应该就有足够动力去推动这个技术革新了。

      同时,工业开发也没怎么开始。而工业化开发是现代社会提高人口生活水平的主要方式,但工业化占地在第一篇里面已经讨论了,把其纳入其他建筑类型里面,此处不讨论。

      因此,人口承载力上,以传统农业和土地来衡量,确实过剩,但现代农业+工业条件下呢?

      一、小舢板之歪路:多占地

      能耕的地方不多,虽然美帝、印度、俄罗斯耕地很多,但靠抢肯定是抢不来的。

      二、小舢板之窄路:改良种子/种植方式

      根据钱老先生的亩产万斤理论,光合作用是有极限的,如果现有18亿亩耕地“理想状态”下,无论怎么改良,最大总产出也就180000亿斤,人均11250斤(以16亿人口计),人均每天30斤,还是赶不上美帝生活水准。

      新华社20101015粮食日报道:《唤醒饥饿的记忆——写在世界粮食日》

      欧美人以肉食、牛奶、奶油、奶酪、牛油为主,北美近年来人均粮食消耗量3公斤/天。

      生产1公斤牛肉、猪肉、鸡肉、鸡蛋,分别需要11公斤、7公斤、4公斤、3公斤谷物

      何况钱文存在严重缺陷,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存在这种理想状态,而且,其中下面任何一个,都可以使得这种理想状态打对折,甚至直接归零:

      1、作物本身特性,比如叶子分布,本身叶子的吸收率

      2、种植方式,比如密植将严重导致单株植物阳光利用率不足,散植又导致整体阳光利用率不足

      3、种植技术限制,比如对农作物的虫害防治等

      4、种植过程管理水平有限,无法全程保证不出错,比如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施肥等

      因此,现有这些转基因、杂交水稻方面、技术种植的改进空间都非常有限,对于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只起到缓解作用,并没法根本解决。

      三、大轮船之宽路:变相成倍扩大耕地面积

      1、变相扩大种植面积:盖高楼

      解决住的问题时候,土地不够,就让房子长高,甚至搞出摩天大楼;那么种植养殖土地占用问题呢?同样可以。

      思路来源:空中花园,山坡立体种植,室内立体养殖。

      层叠+立体空间循环+温室等综合应用

      参考:

      [URL=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4/10/content_1317508.htm]垂直农场:在摩天大楼里种庄稼

      [/URL]

      现在中国18亿亩耕地,通过高楼农场方式,可以在不扩大占地的情况下,盖10楼,变成180亿亩,够种了吧?

      2、生态化循环:

      几十层楼都种单一品种植物太单调了,应该还可以搞成生态化式,各种动植物都有,成一个内循环可持续系统。

      3、推演结果:

      北美人均年粮食消耗量近年来维持在1100公斤左右

      人均以美国标准1000公斤,26亿人共需要粮食:52000亿斤。

      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

      以中国2010年产量作为单位产出基准,大概需要100亿亩土地,以在现有耕地面积上盖10楼方式,还剩80亿亩可另作他用。

      这还不计算室内作物可全年生长这个重要变量。

      4、主要疑问:

      建材消耗、能源问题,我后文详述解决之道。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真笑死我了。

        “现在中国18亿亩耕地,通过高楼农场方式,可以在不扩大占地的情况下,盖10楼,变成180亿亩,够种了吧”。。

        完全够了,大哥。

        只有一个问题,大哥,你的那些“高楼庄稼”,要嗮太阳的不?

        谢谢你,大哥。看来,你是我们这边的。

        • 家园 单太阳能就能解决你这个能源问题

          我后面会说,今天灌水多了,休息下,呵呵。

      • 家园 农村整治,城市化,中国可以增加土地1.5亿亩

        1,村庄合并,整理空心村,新农村建设.

        2,土地连片后,标准化改造,减少田间小路.

        以上可以增加1.5亿亩土地!

        http://www.legaldaily.com.cn/government/content/2011-01/21/content_2454114.htm?node=21502

        党国英认为“增减挂钩制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他说:“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合并村庄可节约出土地达1.5亿亩。”

    • 家园 一、住不是问题

      简单点说,我们来推演下中国人的生活空间问题:

      人均住房100平米怎样?参考福建客家围楼模式,实现公用资源统筹,也是可能的,而且可以更省。

      根据料敌从宽原则,以对反对方有利数据为基准推断:

      假设其他形式的建筑占比为建成区的100%(实际是7成左右),人口按顶峰16亿人口算:

      1、住宅用:

      a、总共需要1600亿平米,假设一栋10楼,也就只需要160亿平米=160万公顷=1.6万平方公里

      b、总共需要1600亿平米,假设一栋5楼,需要320亿平米=320万公顷=3.2万平方公里

      c、假设26亿人口,总共2600亿平米,假设一栋10楼,需要260亿平米=260万公顷=2.6万平方公里

      2、总共(住宅+其他形式建筑):

      a、共需要693亿平米=693万公顷=6.9万平方公里。

      b、共需要1387亿平米=1387万公顷=13.9万平方公里

      c、共需要1126亿平米=1126万公顷=11.26万平方公里

      3、现实2007年住建部数据是:中国建成区已经达到8.6万平方公里。

      可见,问题主要原因是原有模式太过浪费(尤其是农村一户一楼),而不是本来土地不足。

      那么,实际上只需提高楼层,就可以在不扩大现有建设占地的情况下,满足26亿人口所需了。

      关于建成区中住宅和其他用途土地的占比情况和统计根据:

      建成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规模适度。从被调查镇情况看,建成区平均面积为176公顷,占镇域总面积的2.77%。平均人均占地面积为108平方米,与全国城市人均占用土地水平相比(小城市人均占地143平方米;中等城市108平方米;大城市88平方米;特大城市75平方米),小城镇人均占地水平与中等城市持平。建成区布局基本合理,住宅占地最多,占建成区总面积的31.8%,工商业和金融业占24.4%,公共建筑、交通均为8%,市政占地为4.5%。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

      关于中国现有的建成区数据

      2007年末,全国设市城市655个,城市城区人口3.4亿人,暂住人口0.35亿人,城区建成区面积3.5万平方公里。

      2007年末,全国有县1635个,据对其中1617个县、13个特殊区域以及141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团部驻地统计,县城人口1.16亿人,暂住人口0.1亿人,县城建成区面积1.4万平方公里。

      2007年末, 全国共有建制镇19249个、乡15120个。据对16711个建制镇、14168个乡、672个农场、264.7万个自然村(其中村民委员会所在地57.16万个)统计,村镇户籍总人口9.3亿,其中建制镇建成区1.311亿人,占村镇总人口的14.1 %;乡建成区人口0.336亿人,占村镇总人口的3.6%;农场建成区人口0.027亿人,占村镇总人口的0.3%,村庄人口7.626亿人,占村镇总人口的82%。

      2007年末,全国建制镇建成区面积2.84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建制镇建成区占地170公顷,人口密度5459人/平方公里;乡建成区0.76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乡建成区占地54公顷,人口密度4768人/平方公里。农场建成区0.0827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农场建成区占地123公顷,人口密度3596人/平方公里。

      住建部《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其他问题:

      1、土地价值不等问题:比如上海一平方米比农村一平方米贵多了,土地价值,所以用农村土地换城市土地是明显不划算也不能简单平均的?

      我回答:这属于分配和发展方式问题。在现有发展模式下,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后面我会说分配和发展方式,到时一起回答这个问题。

      2、地点偏,配套差?已经在数据中根据住:其他=3:10里面考虑到了,是假定了所有配套齐全的情况下的数据,而且还是比现有美帝更好的配套。

      3、单栋住宅中的价值不等问题:完全可以用公摊差别化解决。比如朝北的少缴物业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