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医与兵法(一) -- 弦音醉舸

共:💬18 🌺7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中医与兵法(一)

    传统医学不是兵法,标题将两者对举在此,也并不是要借兵法实用的威名来给传统医学脸面上贴金,只是这两个学科在操作技术指导原则上确实有着许多近似之处,但像某些人将三十六计与医疗操作一一对应的做法,实在不可取,这般将医疗操作与“以奇诡取胜”的兵法一一对应的做法,根本就是在传统医学颜面上肆意涂抹猪油,只会引来恶蝇若干。

    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之庙算,即未战而能预知战争的走向及胜负;中医也讲究知古今,知天文时令变化,知形志所宜,从而有全局观整体观,以“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师;切而知之谓之工”。

    兵法主张出奇制胜,讲究因势利导:“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中医也同样讲:“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

    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中医也讲:“上工,治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下工,刺其方袭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

    兵法讲虚实:“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中医也讲虚实。

    除此以外呢?这些相近的东西,充其量只能算是那个时代社科领域的相互渗透罢了,在中医中,这些内容确实有临床指导意义,但不是医学的全部,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我们是需要足够重视这些指导性的知识,至少会对自己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帮助,对预后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在疾病的早期干预或者在疾病将衰的时候实行医疗干预,肯定会收得疾病发作时干预要好的疗效,就好比人家吃了50种药没有好转,你看清楚症结,轻轻一个点拨,获得的好评肯定比前面给出50种治疗方案的医生要高,虽然功劳其实一大半在人家。但是这里有个前提,一来要真正明白病人症状出现的原理和发病过程,二来要判断清楚疾病的转归,或者说判断清楚正邪相斗赢面在何方,别一个垂死的病人来就诊,你还贸然的一针下去,呜呼哀哉,估计这个时候你再给病人家属讲你的兵法有多娴熟,医技有多高明,恐怕迎面来的就真是兵家了。

    • 家园 虽然不是很懂。但看到是中医就进来了

      看来楼主是个中医,到时多多向您学习。

      花!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中医与兵法(二)–历史条件限制下的折衷选择

      历史朝代更替中,之所以有兵法的存在,其历史背景就在于斗争双方的力量不对等或势均力敌,在武器条件有限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斗争求胜的惟一途径,不然,穿越运送一架A100型300毫米远程火箭炮到战国,拥有者不正面进攻绝对是脑子有问题,又何必犯得着虚虚实实,冒险投巧谈什么兵法。中医之所以也走上了与兵法同谋的境地,讲究治未病不治已病,甚至鄙视“刺其方袭者”为“下工”,也是来源于自身技术及历史条件的局限。

      我在文章中说过,中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现在如此,古代更是如此,在那个冷兵器战争纷纷的时代,中医们(那时候还不叫中医,叫医生)的临床实践,不会比现在少,什么断胳膊断腿,箭伤,刀伤,什么肚子破了腿瘸了,只会比现在的临床医生见识的多得多,你以为他们就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士兵或平民们就此死去而不采用措施么,即便是条件再简陋,技术条件再不成熟,有需求必然就有产品,医生们的产品就是反复实践下的医术提高。

      我说了,古代医疗技术操作层面的水平是很高的,咱不说《史记·扁鹊仑公列传》“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鳢洒,镵石桥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即使有些人会觉得荒谬,我还是要说,这恐怕是史实,说白了,这个操作稍经训练的人都可以掌握,你以为现在的外科医生都是读完书就懂操作的啊,临床的操作,光跟着老师屁股后面看,你也不可能看会(至少不会看精通),那一个医生敢说自己第一次下刀的时候就什么都明白了的?我说了,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医生们的实践机会远远比现在多得多,只是历史条件限制,这些操作有成功,但死亡率太高,以至医生们都不愿意接手这样的活,以至医疗操作提升到理论层面的时候,直接就拒绝接手,哪个医生会希望自己那么倒霉,老是把病人看死啊!所以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医学理论走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这是历史的选择,再举《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名医就是名医,在病肇始之时就将转归看得清清楚楚,到了难以挽回的时候,扁鹊的选择是所有人的选择(也是祖师爷的遗训),即便他掌握着操作的技术,也绝不会去实行的。给皇帝老儿看病出点差错是要掉脑袋的,何况那些技术死亡率那么高!

      上面说的这些有点大白话,但觉不是我的臆想,我之所以敢如此断然的说这是历史条件限制下的折衷选择[我还没有无聊到要为中医挣这点面子的份上(外科手术在《内经》时代之前是家常便饭),某些精英们就不要指责我yy了],因为在《内经》中就明确书写着这种无奈。

      “黄帝曰:余以为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说。”黄帝自己都不相信,这么小的针能有多大作用。岐伯如此回答的:“夫治人者,亦惟针焉。”那个时代,药物还没有普及使用,治疗只有靠针。然后岐伯接着说:“夫痈疽之生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治,自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用大白话讲就是痈疽化脓这些病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是你身体内一点点积累(见《扁鹊见蔡桓公》)才造成的,英明的人在它没有形成的时候已经治疗了,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让它长成痈疽。

      黄帝又说了:“其以有形不子遭,脓已成不子见,为之奈何?”黄帝说的很直接:哦,人家痈疽长出来了你不看,已经化脓了,你也不看,那要你干什么?岐伯也毫不客气,直接还嘴:“岐伯曰:脓以成,十死一生,故圣人不使成而明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之,传之后世,无有终时,为其不遭子者。”翻译过来就是,这种化脓的病,十个能有一个活下来就不错了(死亡率高),所以圣人早就为预防它的发生写明了良方,并且记录在竹帛上,一直传教着,这些知识从来都在,没有断过,是他自己不懂罢了,怪谁啊!

      黄帝又接着话题往下:“其以有脓血而后遭子,可造以小针乎?”黄帝话有点软下来了:以后遇到这种化脓的病找你,你可以给他扎针么?岐伯也做了一些让步:“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以成脓者,其惟砭石排锋之所取也。”岐伯说:扎这种小针不行,不会有多大作用,惟一的办法就是用锋利的砭石和刀片(铍针)上了,但这又有风险(害)。

      黄帝又问:“多害者,其不可全乎?”黄帝说风险多就多了,能不能保命吧?岐伯曰:“其在逆顺。”黄帝曰:“愿闻逆顺。”接下来岐伯说了一段话,懂外科或内科的同志们好好品品,岐伯说的到底是什么?我照我自己的理解先写在下面。

      岐伯曰:“以为伤者,白睛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外,为顺矣。”岐伯说了,做这个手术啊,只要不出现这以下五种情况,就没问题,哪五种呢?先交代一下,普通的痈疽病化脓病现在不会有生命危险,古代也同样不会有生命危险,这里的痈疽化脓,自古以来的解释,也都指向腹腔内的病变,比如化脓性阑尾炎什么的。

      1.不要出现感染:白睛青黑,眼小(感染引起的中枢症状,瞳缩)

      2.不要出现肠梗阻:内药而呕(肠梗阻最常见的症状)

      3.不要出现腹膜炎:腹痛渴甚(腹膜炎的常见症状)

      4.不要出现破伤风:肩项中不便(破伤风出现的强直性痉挛)

      5。不要出现大出血:音嘶色脱。

      同志们,一个没有长期实践经验的医生,能提出这些不良预后么?现在外科手术,遇到这些并发症,抢救成活的机率有多少?所以,中国古代医术走向现在的医学模式,是历史条件限制下的折衷选择,也是必然选择,对于这些技术,古代的医生们“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否则如何解释几百年后又从哪里冒出来个华佗,依然掌握着这些技术,哦,当然,某些精英们又会说了,脑残才会相信华佗真会手术呢,额,那我就真是无话可说了,呜呼!

      通宝推:aokrayd,大脚丫,
      • 家园 看了好多贴,一定要回复下

        视角真的很独特,我自身对医学是外行,只是看一些道家书籍稍有涉猎。中医文化和兵法互通的大概是因为他们都基于同样的哲学原理,是圣者明心见性后留下来教化世众的,在看古代的一些导引术时总觉得不可思议,但自己并不认为是虚言,原因可能就在于自己不能“虚心”吧,所以不能知

      • 家园 视角挺特别的!

        中医与兵法的形成,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总结与归纳占比重较大,而分析原理与演绎的较少。

        一个好的中医通常情况下怎么也得50-60岁,可是一个好的西医一般在30-40就可以做到了。可见中医需要大量的实践来总结其中的规律,而不像西医有什么病理学,什么药理学的生物与化学理论作基础。

        • 家园 谢谢支持

          说思维方式,不如说跟文字有关,中国象形文字决定了这种思维模式。

      • 家园 上工治未病不是个折衷

        是高明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和医学应该的追求。

        古代没现在那么多讲究,治死了人大多会认为是死生有命,不会有现在这么紧张的医患关系。

        中医概念的“健康”从根本上说是人体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包括自身内部环境的平衡,以及跟外部环境的平衡。不平衡了,就是“病”。几千年来中医孜孜不倦的就是致力于恢复人体平衡。所谓“未病”不是指真的没有病,而是平衡已经被打破,病已经有了,但是还没有以病人能够觉察的明显的症状表现出来。但是在高明的医生已经通过四诊合参的手段能够发现了。

        比如一个玻璃杯放在桌子上,把桌子倾斜,它会向边上滑动。在掉下去之前,它还是在桌子上,但是我们可以推断出玻璃杯-桌子-地面系统的平衡已经被打破,杯子一定会掉下去摔碎(所谓“病”),这时候我们把桌子放平,平衡恢复,杯子就不会摔掉,我们就可以自称“上工”了,治了“未病”了。

        而且上工治未病体现了及早治疗,防微杜渐的思路。病魔成长起来之前比之后要容易治得多。

        现在所谓“亚健康”状态,其实就属于“病”或者需要治疗的“未病”的范畴。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对人体保健养生也有很大的意义。日常生活就应该时刻注意让自己处于平衡状态,不要打破。

        • 家园 谢谢你的回复,

          我没有否认治未病的重要意义,能预防当然更好,但这个思想的行成,并不是中国人天生聪颖,生来即知,而是在历史的选择与淘汰中逐渐加强并行成的,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历史条件下的折衷”的意思。

          你对治未病的概念有了比较概括的描述,是正确的,但是仅仅这些笼统的概念对任何一个从业者或普通患者来说,都比较空泛,并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属于老百姓所说的“大道理”,没有指明实践的途径啊。

          如果您从事于中医相关专业,或者有兴趣于这个行业,建议多研究具体的疾病发生的病理变化和生理机转,在这个层面,才能做到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我这个也是笼统的话,也没有具体指明途径的功用,但我相信有志者必然会从中找到通往医学汇通以及切实指导民众实践的途径的,以兹共勉,谢谢。

      • 家园 说得好!

        送花赞扬。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我说句过分点的话,西方的逻辑是改良兽性以为人性

          所以对屠夫手术也不怎么在乎了,呵呵。想想在并不久远的17世纪,法意战争的战场上还在用大锯大刀来施行战地外科手术,而消毒方式居然是往伤腔里灌沸腾的接骨木油……这不是兽行是啥?

        • 家园 谢谢你的支持

          呵呵,我有点奇怪,大家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么,平时哪些叫嚣的人士都去哪里了,我都有点觉得寂寞了。

          • 家园 过于专业的东西在这里是得不到关注滴

            还是要抓眼球的东西比较好。

            如何宣传,和如何谈专业,是两回事。

          • 家园 先给你送个花了,握手

            你没有吹嘘、没有编造,一点点地用理讲下来,那些JY还能怎么样?

            你的中医如兵法的观点也跟我一段时间来形成的认识是一致的,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