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当真啊

            我上小学前(1978),本县有高中至少12所以上(因为我听过12中这个校名,本县以前的高中按序号排名),其实应该是每个乡(当时的公社)至少应该有一所,本乡至少有2所,其中之一校址在本村;我读初中时(1987),本县有高中5所,我当时复读的那个初中就是以前的本乡第一高中。。。我老家是鄂北的山区县。。。

            有些事情想想真是很奇怪,历史事实怎么能够这么容易的在几十年间就变成了谎言?

            • 家园 我的意思是那些所谓的高中名不副实

              在文革的历史环境下既不可能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去充实这些学校,也无法执行正常的教学大纲。

              这个和浮夸风,亩产过万斤之类的事情一样,上得了人民日报,但是当不得真。

              • 家园 我看问题的角度是这样的

                从没学校到有学校,那是进步;从有学校到没学校,那是倒退(是指生源数量稳定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现在的学生数量减少而撤校并校的情况另论)。

                当时的学校条件简陋那是肯定的,我刚上小学时(1978)的本村小学低年级连课桌椅都没配,学生自带,同时期的我大姑家所在的村小学课桌是用泥砖垒几个台子,上面搁几条长木板代替,椅子也是自带。教师方面,我所在村小学教师7,8名,只有2人是正规师范毕业的,其一50多岁,似乎原来是校长,文革中挨批了当时成了副校长,另一个刚毕业是我的启蒙老师,其余的全是民办教师,个别的直接就是小学毕业的,这都是当时我们那里农村小学的情况。你能说等标准桌椅配齐了,等师范毕业生凑够了再办这些学校?

                当时的中学条件也很简陋,很多农村中学的校舍和操场都是建校初期由老师带领学生边上课边建设完成的,我复读的那个初中(原本乡第一高中,我的一个伙伴的大哥就是在这学校上的高中)原来的学生吃的菜都是学生自己种。。。但是,至少当时本乡学生至少有两个高中可上,另一个校址就在本村,我上文中提到过。本乡还有两所中学,只是我搞不清当时是高中还是初中了。等我上中学的时候(1987),这些学校全变成初中了,全县高中也只剩下4所普高加1所成人高中了。。。

                我觉得,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指责那时的学校条件简陋。

          • 家园 我们那的乡办高中是七十年代初开始办的,另外这与

            各地的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

            八十年代经过裁撤后,仍然留下10所高中,那时候还有区一级,一个区管几个公社,是每个区一所高中。但我知道有些省一个县只有一所高中。

            文革扯淡的事多,现在扯淡的事就不多了?哪个时代都不是一塌糊涂。那种相信文革漆黑一团的,是最喜欢被洗脑的。

            • 家园 你们那儿是哪个县?

              好奇的说

              山东地区大部分县只有一到两个高中,实际上很多县至今如此。

              以至于在大学里只要听说某某人也是从某个县出来的,那么大家必然是校友,连猜都不用猜,因为三十年来本地也只有那一所像样的中学。

              我知道农村有些地方当年是靠着知青办学校的,但是以知青们的水平教高中就不可能了。

              也可能你那个地区的教育水平格外高,不过以文革前师范毕业的师资力量支持每个乡建一个高中我认为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 家园 山东不是你说的情况。

                山东沂南县(沂蒙山区的一个县)有好象是16,7个中学(这些中学有初中和高中,至今还在。),一个公社一个中学。而且公社下面的还有比中学规模小一点的一个乡有个联中(只有初中,小学在本村上,一个公社大约有3-4个乡)。不知道你是不是山东的哪个县?

                • 家园 我说的是六十年代到文革这一段

                  你说的是什么时候啊?而且我们说的是高中的数量。

                  山东的情况我还是有把握的,我猜的不错的话,沂南顶多有两所高中,沂南一中和沂南二中。山东很多县都是这种情况。

              • 家园 问的太多了,我怎么可能透露那么详细。

                湖南基本上每个县都有好几所高中,即使如国家级贫困县平江也有第十中学,石门有第八中学。

                另一个佐证,我老婆所在省份,一个县也是多所高中。

                • 家园 这个确实想不到

                  一个县居然这么多高中,赶上山东一个地区的高中数量了。

                  也可能和湖南山区多,交通不便有关?

                  • 家园 山东也是一乡一个中学的,高中也有4\5所

                    80年代后撤并了许多而已

                    也许你们县人口太少?

                    • 家园 我又回想了一下

                      我在山东上的大学,我确定我的大学同学中山东人基本都是某某一中毕业的。大一时看院系新生名录只看到满眼都是某某一中,很滑稽的感觉,给我印象深刻。

                      和同学聊天留下的也基本是这么个印象。当然,职高和私立高中不算在内的。

                      • 家园 高中不止一所,但能上大学的高中就这一所

                        以前高考升学率太低,能考上大学的基本上都来自县中学,就是所谓的某某一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我们县有县中学一所,每年能考上专科和本科若干,区中学7所,镇中学2所,其中最好的每年能考上我们本地的师范学院本科3人左右,其他的每年能考上一个就了不得了。所以能考到省城或外地大学的基本是那个一中的了。

                    • 家园 八晓得

                      滨州地区的,也许算相对比较穷的地方?

                      我听老辈人聊天,说到六十年代上高中,似乎都只有去县城,各乡一般只有初中。

                      可能跟那时候高中生比较少也有关系。我父亲那辈人中混的比较好的大多是初中毕业后去参军,然后提干,转业,做官。能够上高中的就极少,再上大学的人则实在是凤毛麟角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