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AK-47的对手M16及其家族 -- 老焦

共:💬29 🌺8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AK-47的对手M16及其家族

    那一年,当一群手拿着笨重的M14的美国大兵在越南的丛林中,遇到了装备着AK-47的越南人民军。于是,高傲的美国人也体会了武器不如人的滋味!看来,饱尝个中滋味的中国军人可以心理稍微平衡一下了吧。其实我也奇怪,M14只能半自动射击,不能连续射击;步枪和弹药都太重,执行任务的单兵通常携带不超过100发子弹。天呀!这就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给士兵们装备的武器吗?(苍天呀!大地呀!哪位天使大姐帮中国军人出的这口气呀!)

    于是,吃到苦头的美国人把M14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1964年,一种在后来近半个世纪中与AK-47分庭抗礼的新式步枪,以救火队员的身份出现在了越南战场了。这就是处说中的――M16(发明者斯通纳)!这是世界上第一只作为制式装备的小口径武器(5.56mm)。M16与M16A1在外形上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个活塞状的枪机到位助推器。

    1965年11月越南德浪河谷(Ia Drang),M16首次对阵AK-47,表现良好!可是好景不长,随后美军官兵对M16恶评如潮。所有这些恶评几乎都关于一个问题:武器的可靠性。许多人“死的时候都在维修他的步枪――因为他的步枪出故障了。”于是,这期间美军士兵扔掉手中的M16,捡起AK-47的事情出现了。

    与AK-47不同,M16一诞生便命运坎坷。柯尔特公司,美国军方,甚至《美国步枪手》杂志等,派人前往调查、采访。结论如下:调查人员最后总结:M16的问题由于本身设计问题和部队管理不善所致――各打五十大板。美国人也是精于此道。

    设计问题:美国士兵为了保证自己的M16的性能,甚至给M16的枪管上套上避孕套来防止灰尘和水。M16导气孔过窄过长,灰尘和水可以堵塞导气孔。这个问题却至今依然存在。反观AK47的械设设计却有些近乎完美。你可以把AK-47扔进水中或埋进砂中,过两天拿出来就可以打。这可不是苏联工艺水平差,而是设计使然。这可能是因为两位发明者经历造成的。两人虽然都服过兵役,但是,卡拉什尼科夫当的是步兵;斯通纳是一名空军地勤人员。他们对步兵轻武器的理解当然不同。

    于是柯尔特公司赶紧改进设计,并且印制了一份连环漫画式的步枪维护手册发给士兵,解决了问题。改进后的M16A1平均故障率为0.033%,低于标准的0.15%,平均无故障射击3000发。越南军人评论:“小黑枪与小弹能打大孔”。

    这些说明,M16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枪!体现了小口径武器的优势。并带动了全世界的轻武器小口径化。苏联的AK-74不久也应运小口径而生。

    1982年,M16A1的儿子M16A2诞生了。较大的改动有(不重要的改动不提了):

    1. 改用比利时SS109枪弹(美军型号M855)。

    2. 枪托、护木和握把材料改用纤维增强尼龙。(国力真强,苏联还用木头呢。)

    3. 为节省弹药,将连发射击方式改为三发点射。

    其中,最让人诟病的是三发点射替代连发。赞成者认为可以提高命中率;反对者主要考虑有损火力。斯通纳本人也是激烈地反对用3发点射代替全自动射击。他曾经过激说过,改进前和改进过程中,从来没有询问过他的意见,完成后才让他看。M16A2定型后不得不又推出有一些有全自动发射功能的改型,不过这些全自动的M16A2多用于出口,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装备的多是三发点射的美国政府标准型。根据本人射击经验,战场上有意识的有效杀伤多数发生在前三发,没人会蠢到你打了一通子弹以后还往子弹上撞,火力压制和流弹是另一回事。AK虽然枪口上跳严重,但前三发还是很准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M16A2采用三发点射吧?

    但M16A2在海湾战争中表现得非常可靠。

    九十年代,现有技术为士兵无法提供更好的步枪,因此美国军方对原有武器进行修改,于是出现了M16A2的改进型M16A3。可是M16步枪经过数次改进,改进余地已经很小,M16A3最大改进是采用新型的光学瞄准镜和夜视仪等瞄准系统。不过,M16A3一直没有定型。花了那么多钱,只是多装了一支高级瞄准镜,不知道美国人在想什么。

    必须得提一下M4/M4A1,1991年3月正式定型,它是新型的M16卡宾枪,增加了榴弹发射器,伸缩枪托,M4/A1和M16A2非常相似,80%的零件可以互换。它成为继M16A2后美陆军制式步枪。

    在M4A1卡宾枪之后约一年,M16A4被推出了,两者的工作原理相同、结构相似,许多部件通用。M16系列在3发点射和连发上来回变化,M16A2由连发改为3发点射,M16A3又改成了连发,如今到M16A4又成了3发点射。M16A4是将枪械与火控系统分开设计的。火控系统就是以前的瞄准具,由于技术的改进,名称也变了。新枪的瞄准具有激光,夜视等功能。

    1996年4月24日,斯通纳不幸逝世,享年74岁。AK和M16的家族恩怨算是告一段落了。下一代称霸轻武器世界的霸主会是谁呢?

    元宝推荐:萨苏, 通宝推匿名:1
    • 家园 也来贴图助兴

      M14最新改型MK14 MODO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内行给讲讲子弹改为小口径是否明智

      最初的理由是小口径子弹可以在人体内翻滚, 造成的创伤反而更大.

      但看现在的先进国家步兵, 身体关键部位都有铠甲防护, 子弹小了, 根本都没机会进入敌人身体.

      难道中国的武器专家们不知道这点? 还是一味盲目跟踪世界潮流.

      • 家园 防弹背心有效拦截步枪弹的不多

        很多都要插陶瓷插板才行,像龙鳞甲这样宣称可以在20米以内拦截5.56NATO和5.45x39的防弹背心都是最近几年才有的。而且即使拦住,很多人还是不可避免地断一两根肋骨什么的。而且龙鳞甲的装备还不普遍,只是见过有上前线的高官自己掏腰包买的。而且即使是陶瓷插板,防弹能力也有个限度。对软组织杀伤的翻转理论很早就有,7.62NATO的弹头设计其实也有考虑这样的因素。

        小口径弹药的使用,更主要的是增强了武器在自动模式下的可控性,前东德进行过测试,使用5.56x45的M16的后座力只有7.62x39mm的AK-47的1/2不到,而5.45x39mm的AK-74由于采用的膛口装置设计合理,后座仅为M16的1/2稍多(但是74的精度仍然不如M16,这是枪机和枪管结构的设计问题)。而且冷战之后战争形势改变,在开阔大平原步兵对射的情况减少,中口径弹药800米的有效射程反而成了威力过剩,换装小口径等于舍弃了这部分剩余威力,增加单兵携带的弹药数量。而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北约的对手——华约使用的是AK这样子弹能达到800米,但是落在什么地方就说不准的东东。。。而越战当中,VC则根本是把AK当作冲锋枪在用,对于连发根本无法控制的M14来说,实在太痛苦了。。。何况7.62NATO还比7.62x39大。。。M14本身也体积庞大,尤其在丛林环境里,远不如轻巧又能扫射的M16有利。

        其实TG的5.8mm本身对有防护目标就侧重多一些(貌似特警还对穿透力过强有些诟病。。。= =),而且弹道中末端的性能貌似也略强,换装小口径的问题并不大,再看看81-1的那个尺寸。。。实在是。。。而且TG的5.8mm枪,大量装备的95和新的03,都是标准长度枪管。紧凑版的95B只是在狭窄环境中给特殊单位使用,我觉得不用特别担心这个问题。

        美军现在在阿、伊战场上有感觉小口径不给力的一个原因,其实并不是小口径本身的问题,而是之前米帝陆军一股脑地把所有M16A2都换成了M4/M4A1,枪管长度从20英寸一下减到了14.5英寸,对威力和射程当然都有影响,在阿富汗的多山开阔地带,必然不好使。现在MC全面换装M16A4,陆军也部分采用。还引入了MK14这样的M14改进型进行弥补。所以前段6.8mm SPC之类的折中替代性口径虽然炒得沸沸扬扬,但最终米帝军部还是认为现有口径可以满足任务需求。

        我个人观点,能够适应所有任务的“完美口径”并不存在,中小口径在小组内的相互协同才是王道。

      • 家园 我们的5.8 有一方面就是注重了对防护目标的杀伤

        甚至损失了一部分对无防护目标的杀伤性能

      • 家园 我不内行只知道点

        换用小口径弹药有好几个好处:

        一是使用小口径弹药可以使步兵减负,无论是枪还是弹都轻了。楼主文中就可以看到带100发的7。62NOTO弹就可以压死人了,5.56起码可以多带一倍。更不用说使用7。62的枪要比5。56的重多少了。

        二是1战之后,由于阵地战式威的和机械化部队的兴起。步兵的的战场更多的是近战、山地、丛林或城市街道的突击作战,在平原地带将是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的战场,实际交火距离已经大大缩减到200-400米左右。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自动步枪,应该是单、连发射击精度好,火力猛,短小轻便的自动步枪。如果使用大口径弹药,即使是减装药的中间弹药也很难控制连发的跳动,后坐力也降不下来。而小口径弹药在中距离却有足够的威力和精度,所以就没必要使用大口径弹药了。

        三是对于人体的杀伤力,小口径弹药比大口径弹药更出色。大口径弹药的侵彻力强,对于人体这种软目标来说好过头了,子弹打入人体之后刷的一下就对穿出去了,弹头的动能都没传给人体,给人体造成的伤害不够(所以才要发明会才人体内膨胀变形的‘达姆弹’)。而小口径弹药由于弹头重量轻,进入人体不稳定容易翻滚,造成很大的伤害空腔。(这个不比达姆弹,它是完全不违反海牙公约——因为它是全被甲弹,而且进入人体后也没有扩张,它只是翻滚了而已。好伟大的文字游戏啊…)

        但小口径弹药也是一个双刃剑,小口径弹药对于软目标杀伤力是大了,但是对付不了硬家伙。所以对付在掩体房屋后面或者车辆里面的目标,还是使用7.62、12.7这些弹药吧。至于防弹衣,以目前的技术来说,即使是重型的防弹衣也很难扛得住小口径弹药在有效距离内的直射,所以等哪一天POWER ARMOR开始列装了,才开始担心这个问题吧。

        • 家园 还说不是内行, 花

          可是我还犯嘀咕, 军事频道上看过美军士兵访谈, 说被游击队子弹击中要害, 当场倒下, 可过一会儿不见出血, 四处摸摸并没受伤, 原来只是被冲力击倒, 子弹并没入体内. 类似故事, 看过不止一个.

          从美军角度讲, 用小口径挺好, 敌人是衬衫大褂拖鞋, 潜在敌人(包括咱们)好像还没有像样的铠甲. 可咱PLA, 万一紧张时刻山姆大叔拨发十万件防弹衣给湾湾, 岂不平添许多麻烦.

          • 家园 实际上不少士兵行动时都把防弹衣里的陶瓷或钢板插片抽出来

            实际上,不少士兵行动时都把防弹衣里的陶瓷或钢板插片抽出来。无他,那玩意儿实在太重。在战场上依赖灵活运动和隐蔽的防御比依靠身上的防弹衣有效的多,步枪子弹命中即使打不穿,和被猛砸一锤子也没啥分别,断两根肋骨不在话下,防弹衣主要是防破片。而且,配备防弹衣的士兵伤亡比例要更高一些,不仅行动有阻碍,有时他们下意识的会以为自己真的“刀枪不入”

            小口径步枪弹肯定是主流无疑,穿透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比中间威力步枪弹要强。穿透性和命中后翻滚是一对矛盾,要保证命中后剧烈翻滚,就要在命中的第一时间最大限度将子弹携带的动能传递给物体,这样无法保证穿透性。苏联5.45MM就是搞高翻滚,低穿透,在阿富汗大显威力,命中一弹就能让对手丧失战斗力,以致于被讹传为“毒弹头”。不过由于射程不够,装备AK-74的苏军常被拿着英制恩菲尔德手动步枪的阿富汗武装远程压制的抬不起头,这又促进了使用全威力重机枪弹的SVD狙击枪装备到班,延伸班组远程火力。北约的SS109这些小口径弹在这方面要均衡的多。

            我觉得小口径弹的一个软肋是班组支援武器,士兵武器可以搞小口径增加携带数量,但要作为班组火力支援和远程压制还是要靠全威力步枪弹。很多时候步兵班是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战斗,必须有覆盖中近程的完善压制能力。但小口径的弹药携带量,减重的优势确实很明显,在巴格达的街道上美军就搞过满街巡逻步兵班,人手一挺M249通用机枪

          • 家园 游击队没有或很少有小口径武器

            他们大量装备的是使用7.62MM中间型枪弹的AK47,少量的M16等武器大都作为狙击武器使用.7.62MM对于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护甲都无能为力.其实美国当初研制小口径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7.62MM已发展到了极点,没有改进余地了

    • 家园 纠个错

      M14只能半自动射击,不能连续射击;

      ------------------------------------

      这点是不正确的。M14并非不能连发,而是连发精度不好,尽量不使用连发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