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互联网小日记2011-1-26】电驴请走好 -- forsake

共:💬172 🌺103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Android做不到iPhone的用户体验

            买不起iPhone4,买个二手iPhone 3GS解馋,等待iPhone 5。

            等Android 3.0出来,还会买个Android手机,不过不存在品牌忠诚。

            我觉得一手的Android手机不应该比二手的iPhone贵,因为用户体验低一个档次。

          • 家园 这点还真不好说

            把视野放在国内苹果手机的整体使用水平上看,我觉得这点还真不好说,有多少人iPhone手机拍了照,到换手机了也还不会把照片保存到电脑上,有多少人怕越狱失败,iPhone就一直当个打电话发短信的纯手机用,这样的使用能达到什么程度的体验我表示怀疑。

            再看看国内多少工资1,2千块的人也非要去买大几千上万的LV,我觉得中国消费者还远未到“想开了,品牌追求不是为追求而追求,过了盲目攀比的年代”。

        • 家园 苹果玩的是高风险高收益,一般人玩不起
      • 家园 摩尔定律、反摩尔定律

        我们的社会是被数学、物理规律所控制的。。企业再大再小,也没办法逃脱。。

    • 家园 电驴软件里面还有搜索的

      虽然无法从verycd上看到链接,但是在电驴里搜索资源名称的话还是可以下的,完全没有问题.

    • 家园 【2011-2-1】微博红通通,现实冷冰冰

      在国内互联网界,红上一两个星期不算什么。但你要能一整年从头红到尾,甚至从网上红到网下,那还是相当有难度的。写到这里,大家也能猜出来,我说的就是微博,确切的说,是新浪微博。从山西疫苗、王家岭矿难,到方舟子大战唐骏禹晋永晓传国李一道长等各色江湖人马,再加360与QQ的一地鸡毛……临到年关,或许是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当当网李总裁又当仁不让的站出来,用一场骂战娱乐大众。

      更厉害的是影响力。无论是娱乐界的名角、地产界的大腕还是学术界的精英,你要是不开个微博,都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如此多的名人荟萃,记者们当然更要打点精神在微博上蹲守,生怕漏过只言片语,被人抢了稿子。在记者的众目睽睽之下,微博上的一点点事端,自然会被线下媒体转载评论,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在新浪微博这轮明月下,其他星星们似乎暂时都失去了光辉。其中最憋屈的,恐怕就是腾讯。过去的一年,关于企鹅的好消息似乎不是很多:先是被舆论指责,靠模仿抢同业饭碗——“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接着又“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和360摊牌,引起轩然大波;而自己搞的腾讯微博,又显然落于新浪的下风。一时间,腾讯家里秋风萧瑟,这世道真的要变了么?

      但一份刚刚发布的研究报告似乎并不同意这个看法。这份由未来资产推出的《新浪微博研究报告》里,显示新浪在微博领域确实优势明显,市场份额接近87%。但就整体的网络社交领域,新浪微博只占2%,腾讯高高在上,占据了88%的大饼。

      这个事实再次提醒了我们,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除去几乎千人一面的官方媒体,在中国,话语权基本掌握在名人、记者以及意见领袖手里,而响应前者言论的,多是上班族,或曰白领。这几类人恰恰是新浪微博的忠实用户。论声音大小,他们无可匹敌。

      但沉默的是大多数。这大多数人在哪里?他们在工地、在学生宿舍、在网吧、在上QQ。作为中国网民最大的团体,学生们对意见领袖的声音其实并不关心。他们在乎的,更多是同学们在干什么,谁偷了我的菜,一会儿去不去打球,等等等等。这恰恰是腾讯能够提供的。

      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在中国,叫好的几乎必然不叫座,而叫座的根本不在乎你叫不叫好。脑白金天天被骂,但是成就了史玉柱;《爱情买卖》的收益,远远高于《命运交响曲》。这就引申出了另一条规律:国内企业立足低端产品,然后向高端扩张,要远比自上而下的发展来的容易。这是因为,如果你一上来就面对白领市场,虽然更容易赢得舆论赞美,但收益并不高。这将导致你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产品升级——而白领们往往又是最挑剔的人群,如果你的产品一成不变,赶不上潮流,结果就只能是悲剧。反过来就好办的多:面对低端市场,虽然形象不佳,但市场要大得多,收益也更为丰厚。有了足够的积累,再搞形象宣传就方便了。

      再回来看新浪微博,如果它仍然只是白领小酒吧的话,也许可以赚钱,但实际盈利要比其名气小得多。一不小心,就会被后来者取代。而腾讯就算再灰头土脸,也可以继续闷声大发财。除非……除非历史教训不再适用。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如果中国白领阶层迅速增加,达到足够的规模,那么新浪微博的钱景就大为光明了。如果这一天到来,何止是微博,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都会大行其道。

      但这又谈何容易。

      关键词(Tags): #微博#新浪#腾讯#qq通宝推:zczxyz,
    • 家园 【2011-1-31】我们到底有多懒

      呃……讨论这个问题,可真让人不好意思。我自己就是一只不折不扣的懒虫,尤其是在上网打发时间的时候:能用鼠标点一下就能获得的八卦新闻,绝对不会费劲去点两下。如果某个网站里的信息,得点上三四下才能看到——不用说,它是死定了。什么?用键盘搜索?那多累啊。何况,键盘还得用到双手——这么一来,我的茶杯或薯片可怎么拿?

      但也有例外。在寻找工作相关的资料时,我还算是勤快的:鼠标用的很少,多是抱着键盘在各种搜索框里疯狂输入,还要对关键词改来改去,生怕不够精准,导致显示的结果不是太多就是太少。累是累了点,但也没办法,要是不搜索,一条条的资料这么浏览下去,怕是更费时间。

      我还有更勤快的时候:网上购物。比如我要买一本书,就会先去论坛上看书评,甚至还会发帖问点问题,然后再去当当、卓越甚至淘宝上货比三家,再研究一下这几家网站的售后评价,最后才会心满意足的下订单。这里,自然是搜索浏览并用,体力时间俱废。但又怎么样?毕竟是要掏钱的东西。若是买笔记本电脑,我宁愿花更多的精力在这上面。

      我们上网,总是要支付三样成本:体力、时间和金钱。对正常人来说,这三种成本总是越低越好。自然,对网站来说,如果能有效降低用户的总成本,肯定会更受欢迎。那么,如何计算这三类花销,以及它们相互的换算关系,就很重要了。终极理想,当然是把总成本以金钱的形式表示,就非常方便。

      直接的金钱成本比较好办。上网费用、用户购物费、会员费这都是摆在那里的,加总一下就行。

      时间成本就为难一些:虽然理论上我们知道时间就是金钱,但这个在实际应用时就有分歧。娱乐上网,最直接:大家来这儿就是为消磨时间的,成本就是零。上网行为若是工作为目的,也还好:把上网时间乘以每小时工资数就可以。用户收入不一怎么办?那就取你目标客户的工资平均数。在线购物呢?这个就累点了:对大多数男士而言,购物是工作的一部分,花费的时间仍然可以用工资折算。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多少男同胞逛商店都是直奔主题,买了就走——省时就是省钱啊。可对多数女士而言呢,购物其实是个娱乐过程,时间干脆就是零。所以说,如果两口子能理解对方的购物模式的话,家庭就会和谐的多。当然,还有分不清购物属工作还是娱乐的。所以购物网站得搞清楚用户的行为偏好,不同的模式下要分别计算。

      体力成本。这个折成钱就不太容易。无论如何,动动鼠标或键盘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举手,也是要劳动的嘛。不管是点鼠标还是敲键盘,次数越多就越累,这个我们懒人界都深有体会。如果要换算的话,我们可以用输入时间来衡量:鼠标点一下大概算半秒或是一秒,敲键盘可以用输入字符数量乘以打字速度。当然,还存在更复杂的换算方法,但原则不变:输入时间越长,我们就越费劲,不是吗?那么既然有了输入时间,能不能换算成金钱?这个就有争议。但如果计算的话,就不能参照成本近似零的娱乐模式,而是更接近工作模式,甚至工资系数还要再高些:估计没人愿意自己的工作就是一刻不停的敲键盘吧?当然,我没有歧视记者职业的意思,但就是记者们,工作的时候也会抽空休息一下嘛。

      所以,对提供工作、学习资料为主的网站来说,节省用户时间是第一位的。有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就会方便的多:搜索往往比浏览更省时。而命中率越高,用户就不会反复的更改查询关键词,总的输入时间就越短。对电子商务类网站来说,低廉的购物价格就更重要些。同时,以男性为主的购物网要多加强搜索功能——用户的耐心往往有限;而以女性为主的网站,则更注重于浏览体验——只要逛的开心,用户们是不会介意在你那里多呆一会儿的。而对娱乐为主的网站呢?既然用户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近似零,那就多注重一下我们的体力成本吧:少点一下鼠标,看起来只是一小步,但对我这样的懒人来说,就是通往幸福的一大步。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电驴不是自带搜索吗

      verycd确实是比较方便

      不过也培养了众多的伸手党

      假档可以下载一小部分就能识别出来

      中文搜索在kad上是有些无法解决的分词问题

      但靠google百度还是能间接解决的

      而且也不会有阉驴的屏蔽词问题

      打击盗版?那些多山寨难道就不是盗版了吗

      每次打击的背后真正的主因从来就不是维护版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