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的祖国 -- 抱朴仙人

共:💬681 🌺7141 🌵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倒不觉得看不到

                      陆地交通的障碍,从几十年尺度来看,材料,设备,路,其实都不是问题,真正的核心问题就是能源。

                      我们还能活半个世纪吧,半个世纪,谁能说能源技术不会有突破呢

                      又或者,新的经济形式是否如此依赖于水运呢?

                      其实新的经济类型,设计研发信息相关类,即便在今天,也不是必须依附在海边了,但也不会自发的转移进内陆,内陆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也不足以支撑这些类型的经济——但这是历史演化造成的,原有的经济发达区域才诞生这类型的经济体,它们不是依附于海洋,而是依附于经济体,但信息技术、人力和重量不大的生活消费品的流通成本如果低于海边人口密度造成的生活成本的话,那么并非不可实现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脱离,至少这种可能性并非是荒诞的——并且是发达国家实现了的,它们存在这样的教育基础等软环境,只不过它们的制造业是来到了中国的海边,尤其是美国。

                      也就是说,如果内陆的软环境得到国家意志主动引导下的提高,那么不怎么依赖大规模货运的产业反而有可能可以内移,就好像发达国家把制造业一环扔到中国的海边一样。中国的内陆开发,存在高端产业内迁,而不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内迁的可能性。这也正好和高端产业污染小而制造业污染大,内陆污染难治理的特点相结合。

                      但这绝对不是市场自发的过程,是需要内陆主动做好配套的——包括城市环境和补好内地人口教育这一短板。教育资源和国家能主导的高端产业需要主动内迁。

                      总之,我觉得并非没有实现内陆发展的可能,尽管难度非常大,并且越资本主义化,难度越大——因为纯粹的资本主义下,企业家会把高端留在沿海,低端加工业搬到南亚东南亚等其它地方,而不是搬到货运交通受限的内陆去——我们应该对南亚东南亚黑非洲的密集人口缺乏儒文化影响下的那种软素质,却又已经被普世化了而感到庆幸,否则发展空间会很不妙。

                      通宝推:钱二,
                      • 家园 不存在一定要发展哪里的定式思维

                        美国那样的国家,死亡的小镇不计其数,俄罗斯的远东,已经基本废弃,中国的乡村小学生数量急剧减少。

                        即使以中国那么多的人口,上海那样的特大城市有50个就基本可以容纳了。与其考虑南水北调,引渤入疆不如北人南迁,新疆人东移。领土资源不一定要有相应的人口守护,只要军力足够,世界上的资源都能为我所用(如美国),而经济不行的话,再多的资源都是为他人作嫁衣(如俄罗斯)。中国即使在钓鱼岛发现再大的油田并且没人争夺,个人的汽油钱不会便宜你一分,澳大利亚的铁矿再远再贵,钢材的价格也高不了多少(有些人以为矿石涨一倍钢材就涨一倍!这是标准的弱智)。

                        对中国来说,开发西部,发展农村是事倍功半,发展宜居城市引导大家移民才是事半功倍。

                        • 家园 大哥, 不能把鸡蛋都放在50个篮子。

                          "上海那样的特大城市有50个就基本可以容纳了"

                          • 家园 这是世界发展的方向

                            日本东京圈3000多万人口占日本全国的4分之1,韩国首尔地区占全国人口一半,俄罗斯那么大的地方,欧洲地区几个大城市的人口就占了绝大部分.

                        • 家园 你的说法过于脱离中国现状

                          首先,内陆!=西部,西部!=农村

                          江西安徽两湖河南山西四川吉林黑龙江,这里多少人口?

                          50个上海级别的特大城市都建海边?哪里来的产业支持这样的50个特大城市?又或者,在13亿人口的国家,8亿农民的国家,迅速放开户口限制短期内大幅度增加低知识技能的人口流动程度让他们去沿海?除了增加血汗工厂的寿命增加持续“外向型经济”这个快到天花板的东西,和顺便增加以亿计算的无业流民,还能起多少作用?不开发内陆,内陆的城市怎么发展?开发内陆,正是要在广大的内陆建立一批有足够产业支持的大城市。我前文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这种产业基础是什么和如何建立的一种可能性。

                          依附于“外向型经济”的海洋经济的全球化蛋糕,不是你想吃多久,就可以吃多久的,因为你太大,你有13亿人口,比发达国家总人口都多。而你是个后进生,凭什么跟早就占了坑的优等生比军力?

                          “军力足够”这种伪命题前提,再过至少二十年再说吧,但天花板会在未来十年内就碰到的,别人可不等你。你还继续天真的WTO,继续天真的以为可以借全球化来工业化,优等生跟你撕破脸,虽然打你本土当然不必,但把你拦住岛链内,卡住你资源,冻结你那几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饿不死你的工业?乖乖回到二十年前的工业水准去,好好的在第三世界里待着吧!顺带普世化你,给你输出颜色输出革命,地球理想国体系千秋万代,铜人铁人和奴隶就别做梦做金人银人了!日本是个天生侏儒加上阉过,让它哥几个爬上上流社会里让它们以为自己是个银人,其实不过是个没蛋的太监而已,还跟你是冤家邻居,大有用处。你天生体格如此巨大,阉不掉只能靠锁,谁能让这种人爬上来?

                          基于陆地的内部循环型经济可以说迫在眉睫了,你还“北人南迁,疆人东移”,东南的土地也好,工业也好,都装不下这么多人。这些人也没有足够的工业能力。即使内陆人口全都是高素质工业人才技术工人吧,现在这种规模的城市化和拆迁就已经如此困难,明面的维稳费用都已经超军费了,你说的这种迁移不引起内乱甚至内战才怪。

                          欧美他们的资本主义进程用了两三百年,所以他们有足够的缓冲时间和足够的时间慢慢发展教育。中国是打算用五六十年走完别人两三百年走完的路,用两三代人走完别人十代人走完的路,而且是在人口数量相当于地球上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这样的规模,这样的规模和这样的速度,却又是在面积为所有发达国家面积总和的1/3左右且资源短缺的空间内进行这个过程。

                          你无视这个基本的区别,那只会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小和大,快和慢,凑到一起,那就会有天壤之别。

                          通宝推:hjy331,
                          • 家园 发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

                            世界上的大城市绝大部分都在海边,同时有一条通向内陆的大江大河.这不是偶然的.

                            大山深处的贫民,你再扶贫,也是很难富起来的.对内陆人民来说,迁移到10多公里外的县城,或者百多公里外的府城(地级市),再或者几百公里外的省城,跟几千公里外的沿海或者其他宜居地区,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中国的精英迁到外国的都不在少数.

                            依托现在固有的东部城市,能够吸纳的人口与造成的污染性价比绝对大于建设一个内陆城市.

                            • 家园 你还是没明白天花板的存在

                              小国经验是不可放在中国来看的

                              继续往海边堆,即是不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继续走海洋经济的路

                              那么首先来说,世界资源总量不够,其次来说你的军力更是远远不够(资源的蛋糕分配比例的问题,中国现在是借着WTO框架,而获取了远远超出正常分配比例的资源,但WTO框架,是未来十年内有可能被绕开或直接废弃的。那你海边堆着的人口,等着饿死吧)。

                              按照你的方式进行,那么中国现在就已经到了天花板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GDP增速降到5%以内,五年后恐怕得降到3%以内。然后呢,是面对别人一封锁,你的经济就得倒退二十年的程度。

                              所以,中国现在就是三条路:1,继续前进,但是是新模式——从来没有在其它国家实现过的模式;2,继续原有模式,但与美国合作,否则就是单挑全世界了;3,减速乃至熄火。

                              不必说什么不是偶然,接近全球1/4人口放在这,你去考虑什么历史经验,那都是没有前途的,走到今天,已经接近天花板了。中国不是处在一个“外部无限大”的环境里,而是这个外部,跟中国自己的个头比起来,也没有多大。

                              你的方案,相当于3。

                              而中国现在仅仅是不想走3的路而已,以2为备份道路,与美国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这次的访美被称为下个十年的“定调之旅”的原因),同时努力的尽可能走1的路(过去十年的大规模的内陆基建和内陆城市的城市建设,就是在打这个基础)。

                              通宝推:乡间小径,葡萄,
                  • 家园 你不妨看看我之前的一个回复

                    我想我文字的脉络里面有所表达

                    连接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259399

                    现在有点不舒服,你的话我今天不能回复了,明天吧。明天或许开个金手指,因为你已经切到一些话题的关键点了。此时此刻博弈的关键点。

                    • 家园 好的,谢葡大

                      顺祝健康

                      • 家园 关于路径,先给看看我在其他帖子里的回复

                        连接: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259911

                        是刚才给别人的回复:

                        连接: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259922

                        维持会能不能维持下去或者维持到什么时候看资源

                        尤其是能源类资源来决定。

                        2007年中国人均资源消耗相当于日本1962年的人均消耗。这个消耗包括人均电力,人均石油,人均钢铁,人均水泥以及人均GDP水平。(虽然从绝对数字来看,中国2007年人均GDP和1962年的人均GDP是相若的,但是1962年的美元购买力是1990年的3倍,对比2007购买力更高,所以后者参照的时候需要仔细拿捏)。而1962年恰好是日本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时期(当时日本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在1958年完成),也是一个日本全面启动重化工业经济转型时期。仅仅以石油为例,现在日本人均石油消费是不到2.5吨(与欧盟相当,美国是4.5吨),1962年日本人均石油消费是0.62吨(和2007年中国人均石油消费相当。)也就是说,号称节能增效水平在世界前列的日本在全面工业化赶超时期,他们即使在把所谓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工业工序转移到其他国家之后,他们从1962年到2007年的人均石油消费增长了4倍左右。而如果我们要达到日本今天的工业化水平,人均石油消费以日本为标准。到时候中国需要的石油消费总量,相当于2007年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总和的95%(这个总量包括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在内)。

                        到这里,中国工业化问题第一个大分歧点就来了。既然,就全世界现有资源储量而言,能不能获得实现工业化的资源供应。然后,第二个分歧点是,中国能不能在现有世界经济秩序中获得实现工业化的资源供应。最后一个分歧点就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同时能不能在同时期与世界其他国家比如印度一起获取实现工业化的资源供应。这三个分歧点实际在说的是:

                        1.中国实现工业化在现有理论极限中是否成立。

                        2.中国实现工业化在现有世界分配体制中中国可以分配的蛋糕里是否成立。

                        3.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印度这样国家实现工业化在1和2之中是否成立。

                        这三者决是可以定是我们发展基本策略或者发展策略基本手段的。既我们未来是面包黄油多一点还是飞机大炮多一点。

                        而回到J20,在现在这个时间点释放出来是复杂的。这样的复杂,既包括,美国前不久在半岛的压力导致我们在苏丹以及在非洲利益上让步以争取欧盟在中国与美国利益博弈中的天平倾斜。很显然,我们在非洲的让步不可避免导致我们石油以及矿石资源稳定收益的来源波动。(起码掏出比原来更多的外汇储备是难以避免了,就是多多少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通过花钱签订与美国大订单来争取美国在转型期中对中国压力的减缓,简单点说还是一个花钱买时间,买我们争取转型所必须的时间。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我们释放出J20的信息,是给美国军工产业集团一个借口,这个借口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利益,抵制力推社会与经济转型美国政府削减军费与对军工产业集团投入的压力。

                        而既然这里提到了争取时间,释放J20信息还有一个大环境前提是:美国在伊拉克与阿富汗撤军后。他们重新集结的机动打击压力,将不可避免更向东亚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倾斜。在美国实现这样的调整前,我们必须要把政治经济现有状态调整到与之相对应的状态。去年曾经就美国调整这样姿态的最快时间请教过西西河的前辈,他的观点是最快五年。这样一个时间窗口是维系我们过去改革三十年发展模式的最后时间段,之后我们是不能还能维持和平反发展的模式走下去。起码这既取决于我们的转型,也取决于美国的转型。总之,我们过去改革三十年的那种发展模式,那个维系大多数人可以在相互发展模式有冲突与矛盾中彼此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大环境,那个战略机遇期发生变化难以避免。

                        怎么走下去,一步步来吧。

                        PS:现在决策层争论有很大分歧(政改与换届后面不是什么尘埃落定,而是分歧的开始),比如小冰期。假使小冰期果真成为政府决策的基础并且成为长期决策中的基础与前提,简单点说就是小冰期是各个大国共同长期决策中的基础与前提。那么,战争就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的准备。这个是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的事情。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和美国在这次接触中讨论的话题就是,当这样的准备一旦来临,彼此之间如何共处的话题。实际点说,就是划分到时候彼此势力范围的话题——标准的帝国时代模式。还有一个决定帝国扩张与对内分配模式的话题,就是我们可以获取资源的总量,及其对内分配——一个会导致未来战争的可选项。

                        而我自己担心的是能决定这个选项后面,那个决策过程中的阶层固化思维以及服务阶层固化而对内对外转嫁社会矛盾的思维——那不是我们普通人意志可以左右的。至于这个担心是否成真,我想只有时间来证明了。

                        • 家园 大赞,包括最后的对固化思维的担忧

                          以前我也对比过中国与日本的经济结构等许多方面,也得出了中国之现状类似于日本之60年代至1970年附近的结论,但是我忽略了对人均消耗石油等资源的对比。

                          中国现在和过去消耗的诸多矿类资源,由于与美国不直接冲突,因此,得以借助这样的时期,借助WTO框架,可以不与美国直接矛盾的得到发展,这个时候可以宽松的尽量进行激进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电网,各大城市上地铁,快速推进城市化,把将来发展会用到的土工建设都先行建起来——过了这个WTO村,就没有这个基建资源的店了。

                          而中国这些年的思路,在许多“新能源”相关的东西上面,都在努力的推进“全电化”,电化了,就可以不要烧油了,水发出来的电,核发出来的电,都能用。然而这种事情,能否取得根本的成功,依赖于技术发展,这种事情的成败,是人的意志无法根本上决定的,人的意志只能决定投入的多少,却难以预计产出的如何。

                          所以就又需要“定调之旅”。

                          而对于“面包黄油”和“飞机大炮”。我觉得是两者都要多都要快。因为对于战争,是“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军力强则战争可能性小,军力弱,则战争可能性大(除非放弃独立自主,成为日本那样)。

                          而“固化”,比起“市场经济”什么的是更深刻更本质的改变我们这个国家性质的事情。

                          其实我想,也许,按照最可能的方式,那么实际的路径,将是所有这些可能选项的大杂烩:新能源会有进步会有成效,新发展模式会展现效果,却在五年十年内又不够理想;与美国也会尽量的不撕破脸皮,让步会有,妥协会有,可是他们又无法满意;经济会有发展,也许增速会所减慢,但现代化军事力量一定会大上快上;“社会固化”现象也会有,也会很常见,但又与欧美日有很大不同。

                          而我的希望,是这个国家的基础不要变化,不要在最基本的法律层面上“固化”,还有要保持“土地红线”不变。这样,“社会固化”的思维和现象就不会取得永久的合法性,而仅仅是保留在“现象客观存在”的状态上。那么,十年二十年之后,一代人之后,中国过了那道坎之后,将能够继续的保持活力,而不是一路正反馈的“固化”下去。

                          • 家园 法律层面的固化 怎么理解?
                            • 家园 用词不是太确切,就是说法律上合法化了固化

                              其实中国与欧美日的社会阶层固化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欧美日,由于普世价值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政治正确”,而这种“政治正确”是不会压制社会阶层固化的,甚至可以用来强化社会阶层固化。

                              而日本加上传统的文化影响,日本整个就是固化的,不过还好日本人还有勤劳死板的优点(相比于欧美的懒惰,死板也是优点了)

                              但是中国由于周期律的影响,即便是封建帝王也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儒文化虽说不涉及经济分配吧,也有强烈的“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民众对官僚阶层的这种要求;再经过“天下为公”和毛泽东给整个人口进行的平等教育和人民民主专政。可以说,中国几千年下来的“政治正确”从来都是直接与“阶层固化”相矛盾的,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指向“阶层固化”的。即使是古代,除了皇族一族之外,“官僚的固化”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强势一些的皇帝也都得大怒的。

                              “政治正确与否”,便是“阶层固化”现象在欧美日和在中国的最大差别。我所希望的就是,尽管“阶层固化”现象会出现并且增多,但是这种现象的“政治不正确”不能被改善,它像“土地红线”一样,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根本性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将来“阶层固化”能够进入负反馈阶段的保证。这两个改变了,将可能甚至比不上封建帝国的汉唐明清。

                              • 家园 引用一下

                                那种以社会等级森严、社会流动性小为特征的松散的或封建的传统制度更容易产生现代民主政体,而那种高度集权的、较为专业化的、平等的、开放式的流动性强的传统官僚体制,反而难以做到这点。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