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争吵的时代中的中国或者中帝国 -- 葡萄

共:💬547 🌺4272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其实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引领政策走向的人

        或者他们中的实用主义者或多或少都涉及过《论黑格尔》

        那里面有一句话说明了未来的实际走向: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既不战斗也不工作。

        我的理解是,建立在全球范围的金字塔结构创建了一个个金字塔国家中的不同中产或者期待中的食利阶层。而金字塔从激进全球化中蜕变为一个个小金字塔构建的新型金字塔结构的时候。不战斗的就不需要被安抚,不工作的就不要被抚恤,或者抚恤原本就没有存在过。

        • 家园 呵呵。欧美的蓝领中产阶级和白领中产阶级要日子难过

          战后,欧美的蓝领们日子好过起来,具体原因不分析。反正欧美的蓝领工人们可以住HOUSE,拿的钱不必大学老师少。一般的公司小文员也能过得不错。这种日子大概就是中产的来源之一

        • 家园 这段挺费解

          没有看的很明白,是中产阶级,还是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 家园 西方福利社会形成于冷战

            具体说形成自冷战西方最危险的时候。福利社会实际就是垄断资本对发达国家选民的贿买政策。而,冷战结束让这样的贿赂显得成本过于昂贵了。

            • 家园 由于冷战的结束

              发达国家不用收卖本国选民了,那一部份资金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后冷战红利发展.换句话来说,因为西方国家不用收卖自已的选民,溢出的那一部份资金有一部份来到了中国,而中国对资本的迎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随着西方国家选民的觉醒,重新福利化社会不可避免.也就是说冷战红利已经结束,世界将重回自力更生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谁更快更好的准备着自力更生的能力,谁在下一个时代里就会过得更好一些.所谓不预则废,每一个时代都是大时代.

            • 家园 100% correct.
            • 家园 這個說法覺得葡萄有些片面了。

              就是他們想繼續高福利,做得到嗎?

              請參考西方嬰兒潮的作用。一個簡單數據:

              當年嬰兒潮全盛時期,工作人口和退休人口比例是:

              15:1

              從90年代中期開始,嬰兒潮逐漸退休,這個比例就開始下降;

              從2006--2016這個十年,工作人口和退休人口比例將降為恐怖的:

              1:1.

              再請參考小樹叢在2001年攻打阿福幹時到中國和中國政府談的是什麼:

              要求中國政府允許中國公民購買外國債券。

              您看出其中的貓膩了嗎?

            • 家园 用来对抗社会主义阵营(主要是苏联)福利制度。现在毛子垮了

              巧克力蛋糕就没必要了最多给你来块黑面包。。。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既不战斗也不工作。。。这不就是中国的JY嘛。。果然大流氓们都了解谁是最好的反对者。。。

              • 家园 我写的那句话里面还有段古

                兰德公司在意识形态领域曾经对美国政府影响深远。其中,作为兰德公司的智囊与精神教父的沃尔斯泰特是这个群体中特别突出的。他创设了先发制人打击理论和二次核打击理论,这奠定了整个冷战时期美国核威慑的基调。并且基于二次打击理论,他与兰德公司推动了NASA的成立。对于今天美国新军事革命的影响,他的影响在于,他在无效威慑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美国军队应该朝更灵活更精确的方向发展。提出这套理论的时代是60年代。后来被他的学生,沃尔福威茨(后来小布什政府的国防政策顾问)以及拉姆斯菲尔德(后来美国最年轻与最年长的国防部长)先后实践于越战和两次波斯湾战争。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自己笔记里的一句话就是我说的这句话。这句话是他特地在读书笔记里划出来来给他的学生看的。(其中一个后来成为了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这句话就是这个人回忆他老师在他大学时代如何影响他人生的时候写的)那句话的本来意思就是,中产阶级及其价值观,对社会毫无意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说到底,其实就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怎么让一个结构稳定的动态存在。经过实践证明的就是少数人占有资源的大多数。然后让多数处于不稳定的结构中,必然依靠外力来维持这个结构,这个外力就是占有资源的少数。而在现在的时代,科技的进步本身就是国家这个层面才能进行的,这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化。因为私人的投资无法负担不可预见的投入和时间。所以资本以国家面貌出现。我们的时代的进步很多来自于冷战就是这个原因。基础在于国家层面的推动。那么以后的科技的进步想必连国家也推动不了,就需要以世界之力了。那不是我们看得到的。

                  呵呵,葡萄又要觉得鸡同鸭讲了。

                • 家园 值得讨论一下,美国中产阶级不代表先进权力的方向,但是一定

                  程度上代表了先进科技和先进文化的方向。没有中产阶级,靠房奴和黑领灰领能有硅谷吗?怀疑。

                  • 家园 网络这个概念来自沃尔斯泰特的小组

                    这个小组一个著名的论证就是无效威慑。这个论证是美国冷战后半段的核战略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构建的是二次核反击理论。而这个理论在当时有个缺陷。就是当时的电话电信系统关键节点一下子被打击掉后,整个指挥系统会陷入瘫痪。这个时候,小组的一个成员是生物科学家他根据人体神经元信息传递理论架构了网络这个概念。

                    事实上,我们今天熟悉的90%在二战后普及的科技新技术都源自冷战。这些技术包括你说的电脑,软件和辉煌的硅谷。并且如果没有冷战这些技术是无法通过市场经济普及与消化的。还有,如果你真熟悉硅谷。你可以想想MIT为什么被讥讽为美国海军分部。那是因为,MIT大多数研究经费都来自海军。

                    也许你现在还不理解我在说什么,我只想在这里说,现代科学的基础部分,和从研究室到应用的阶段,不是某个私人或者企业组织可以轻易负担的。简单点说,那不是当今技术进步的常态。

                    • 家园 谢谢葡萄,我想重新阐述一下。

                      我大体知道军方科技比照民间科技的情况。我的论点也许比较虚,所认为的基础不过是我认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属于中产阶级,我看到里面的杰出人士(也包括internet技术由军方转商用时的那帮子弄潮儿)具有的思想和世界观也大多是中场阶级思想和朴素的科学思想,而不是所谓阶级鲜明的世界观。如果要打“中产阶级及其价值观,对社会毫无意义。”的大旗,难道不会瓦解科学和技术进步所要求基本的道德和世界观?德州撞机案难道不是一种暗示吗?

                      有点冲动,理由也不够充分,但是还是觉得有必要说。

                    • 家园 ARPANET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

                        1969年11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但是只有4个结点,分布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犹他州大学四所大学的4台大型计算机。选择这四个结点的一个因素是考虑到不同类型主机联网的兼容性。对arparnet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它利用了无限分组交换网与卫星通信网。通过专门的接口信号处理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起初是为了便于这些学校之间互相共享资源而开发的。ARPANET采用了包交换机制。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到了1975年,arpanet已经连入了100多台主机,并结束了网络试验阶段,移交美国国防部国防通信局正式运行。在总结第一阶段建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始了第二代网络协议的设计工作。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网络互联问题,网络互连技术研究的深入导致了TCP/IP协议的出现与发展。到1979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了tcp/Ip协议的研究与开发之中。在1980年前后,arpanet所有的主机都转向tcp/IP协议。到1983年1月,arpanet向tcp/ip的转换全部结束。同时,美国国防部国防通信局将arpanet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一部分仍叫arpanet,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另一部分稍大一些,成为著名的MILNET,用于军方的非机密通信。

                        70年代协议成功的扩大了数据包的体积,进而组成了互联网。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该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 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IP的通讯,在5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那时,ARPAnet的军用部分已脱离母网,建立自己的网络--Milnet。ARPAnet--网络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ARPAnet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为Internet的重要骨干网之一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