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小企业管理案例:1、引子 -- wqnsihs

共:💬314 🌺287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应该怎么办呢?

          基本要点:优势是国外教授手上有技术突破,国内也是热门,各个文件反复提起说要引进相关技术。国内人是前部委官员,现在外企在中国的老总。缺点是技术离产业化还有十万八千里。而且所有的合作人都是玩票性质。不是靠这个吃饭的,所以成固可嘉,输了也没人会在乎的。

          像这种情况,有必要在中国做吗?如果有,该怎么做呢?

      • 家园 若可以,俺想插嘴!

        科技成果还是找技术交易市场交易成现金,或者抵押成现金,或者作为股份与风投成立公司,走市场化的道路比较合适。北京有中关村技术市场,抵押公司,可以进行技术抵押贷款。

        有些科技成果需要的条件比较特殊,比如研发成功,由实验室到工厂,还需要再进行一次研发,工业化生产的研发。然后才是正是的大规模生产。如果政府真的开始投资,开始投资几百万,到最后就需要再投资几亿,甚至更多,不然就无法实现最后的盈利。而政府对这些相对不如企业自己把握的准,所以研发投入,科技成果投入,最好还是企业投资,收回投资的把握要大一些。

        觉得,技术与经营分家的结果就是技术不管是否盈利,经营不管技术是否可行!

        最好是,带着科研成果可以直接投奔大学,研究所!

        • 家园 我周围人的技术一般都需要二次研发,即工业化生产的研发

          企业比较急功近利,大家的想法是不知道它们有没有耐心等十年。除非是大型国企,不在乎产品,只要拿着研发出来的专利作为老总们的政绩。听说企业和政府相比,还是政府的钱容易拿,而且真亏了也没什么心理负担。好东西都是有风险的,政府本来就应该准备付出这个代价。十个投资里面只要有两、三个成了,国家就有足够的利益了。

          中国的问题是大学、研究所产业化其实很差劲。横向、纵向项目是脱节的。而我讲的相当于把纵向项目的科研成果变成横向项目。从我接触到的国内的科研人员我还没怎么听到过成功的例子。

          产业研发分步走的话,如果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的话,第一步是做出个很粗陋的产品;第二步是做出个可以在市场上卖但是成本很高的东西,只能由国家政策倾斜、税收优惠等办法贴钱进来;第三步才是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研发的是一个工艺的话,得小试,中试一步步升上去。

          所以“技术与经营分家的结果就是技术不管是否盈利,经营不管技术是否可行!”对第一步没什么影响,从第二步起就有了。不过那时候公司的市场调查也该出来了吧?可以作为指导。

          技术不与经营分家的问题是科学家不懂也不应该去懂经营,经营人员不懂技术。本来的想法就是形成合力,而不是一个人包打天下。

          • 家园 关于技术我是外行

            这里的症结就在,

            中国的问题是大学、研究所产业化其实很差劲。横向、纵向项目是脱节的。

            原来的技术转化成果的路子行不通,再造一条路,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是否可以变通一下,(假设)首先在技术市场对技术成果进行估值,在懂行的业内人士之间讨论。一来可以接触这些企业,二来可以可以对成果的未来市场前景有所了解!

            接下来就像您在美国所了解的风投,一层层的转手,转手一次即可。

            最后由相关大企业自有的工业创业园(研发中心)提供专业的管理团队来接手,一方面技术可以核算为股权,另一方面相关企业接手更快进入市场,更容易收回投资。

            政府在其中扮演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提供专家评估,法律等等一些列支持。俺自己申请过《创新基金》感觉这类基金还是比较多的,就是钱少。某些地方政府挺有钱,(也许是特别有钱)但无偿资助力度都不会很大,几百万最多。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裁判的角色,若自己投资,为了保证自己的投资不缩水,什么招都有,最后还是不利于整体的发展。

            所以俺想,哪怕是把西西河牵连进去,都别牵连政府!对了,考虑一下西西河各行各业人都有,做个相关的技术——项目转移平台有可能。我们格子组的实验不是挺好的嘛!

            至少可以想想,这不犯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