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幽”诗之最 -- 九霄环珮

共:💬42 🌺2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不是什么大不了的

                    所谓幽诗之最,是我发帖子时候临时起的标题,至于别人有没有这个提法,我并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古人也有把诗歌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来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比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概括了二十四个艺术特点,如雄浑、冲淡之类二十四个词,并无“幽”字其中,但是《滁州西涧》有幽静幽深的意境,这大概并不难看出来,所以我也不算有什么发明发现,我主要是试图把这个意境多做一些深入的阐发。

                    gb兄有什么想法,我很愿意和你讨论的。

                    • 家园 九宵兄见笑了,只是觉得这个想法有点牵强,所以想找个佐证

                      我觉得这首诗的关键在“无人”两个字

                      最后一句说,这里是个“野”渡,也就是没什么人管过,说明来这里的人很少,但是却有一只小舟,又在雨中没人管,恰恰说明这里有人,而且很可能是住在这里的人。所以最后一句话是以“无人”说有人。

                      据传古代有次考试,考官要求以此句为题作画,大部分人都只是画了一只舟,唯有一考生在舟上画一鸟,以点“无人”的题眼,从反面说明有人。

                      第三句说,雨来的很急,因为急所以舟才没人管,如果已经很长时间,就说明这个舟没人要了,还是说明有人。(这么说自己感觉牵强,也无法说明为什么是晚来急。是否古人晚上要特别处理一下舟,不得而知。)

                      那这是个什么人呢,这里我用前人的说法。

                      前两句说这个人独爱这偏僻之地的幽草,偶尔能听见几声黄鹂叫,却又不知道这鸟在那儿,更显寂寞。这个人如此远离尘世间的繁华和喧嚣,可见是一位品质高洁的隐士。其实是作者自己向往这种行为,他的很多诗里描写了对隐士和隐士生活的欣赏。

                      幽者,隐也。

                      九霄兄能看出“春天的气息”可能和韦应物的个性有关。“他年轻的时候任侠使气,读书后,恬淡诗风中,却常常露出少年时的豪放气势”。

        • 家园 潮解为湿气似不妥

          第一是似乎没有旁证

          第二是这就跟舟的关系不大

          渡口的舟自然是系着的,风雨之下时不时横过来也不奇怪

          • 家园 横并非要有特定方向

            这一点三笑说得对,横是和竖相对得,如果舟不倒栽,不在行驶中,本来就是一个横着的,不一定要特定的方向才叫横,所以无所谓“时不时横过来”。

            潮解为湿气似不妥

            第一是似乎没有旁证

            第二是这就跟舟的关系不大

            有道理。这个看你怎么看了,春潮如果不作潮水讲,而作春天湿润得空气讲,也不是不通,因为急和自横有对立关系。

            总的来讲,我现在是觉得六成当春天的潮水,四成当春天湿润的空气,(想想前者还是可能性大些),而不作取舍,只作配比。说到底,春天的潮水和春天湿润的空气都可以象征春气、春机。文学这东西就是这道好,灵活得很 :-)

    • 家园 记账:

      从月下处得钱四枚,山有木兮处得八枚,切地雷处得八枚。

      果然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 家园 班门弄大斧,

      不要笑话。

      解诗用一句诗就可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囿于自己的学养、灵性、地位、经历等等,对一首诗的感受都不会一样。

      以前最讨厌动不动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一个作品和它的作者,这个“喻乐守节,嫉高媚”也无非是古代版的阶级斗争的观点罢了。

      那些千古流传的经典之所以经典,不论诗词书画,就是因为他们能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之美,虽然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这首诗老早就让女儿背过了。教她的时候我让她想象成一幅画,但是以她当时的年纪,恐怕这幅画只有几个具体的点:草,黄鹂,河水,船,并且这幅画美在哪里她也未必能理解。不过我把这首诗当成一粒启发的种子,我女儿一天天长的,她的感受也会一天天的发酵。

      我的水平不比我女儿高多少,我对这首诗的感受还是一幅画,甚至是一副雕版工匠制作的粗糙的诗意图。我呢,挽着裤腿,披蓑戴笠,在那叶孤舟上抱膝而坐,看雨听风。

      所以,对诗的欣赏,也算是各取所需吧。

    • 家园 虽然欣赏九霄兄想要阐明的意境,

      但自己并不是很赞同对“春潮带雨晚来急”一句的解释,便如九霄兄对“空山松子落”的解读,我都略觉比附太过。春潮之急愈显舟之自适,是身居物中,但心灵或精神不为外物所动的自由和宁静,生命本身反而是次要的了。

      此诗和“空山松子落”一句之意无尽处,我认为在于写出了不存在中的存在感,于无人处(空山)写出了人和外物的呼应与间离。诗人似在非在,然其性情已在草上,在鹂上,在舟上。

      王安石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几乎完全一般的景物,便有画不成意态的句子,如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也是好句子,青草花树孤舟潮生,可是和韦诗相比,意境稍逊,一二句有《诗品》“落花无言”之意,三四句却无“人淡如菊”之心。

      王维的《山居秋暝》,没有写出这种人和外物的在与非在,呼应和间离,因此缺少了九霄兄说的“张力”,感觉王维小心翼翼地剔除任何主观情眼对自然之物的修饰和想象。

      另想到两句写野渡之舟的句子,对比一下,可见出语词对我们情感和想象的塑造: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

      这是梅尧臣《小村》中的句子,此诗写小村洪灾之后的人烟稀少和破败荒凉。韦笔下的舟,因无有外观,故意态愈明。梅描摹野艇朽损,读者亦感其伤。

      关键词(Tags): #嘉木读诗
      • 家园 确实是诗意无尽,

        春潮之急愈显舟之自适

        这个我是很同意的(不过我在主贴中似乎没有强调这个),这主要是从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关系来说的,但是如果仅仅作如是解,则对第三句的理解就显得单薄,为什么?

        1 没有点出第三句和前二句之间的联系。你可以看出我的习惯是,对于真正的好诗,我非常重视整体性,也就是说诗句彼此之间的联系,而此诗中第三句正是瞻前顾后的一句。

        2 “晚来急”中的“晚”表达的是什么情绪?我之所以引《山居秋暝》,正是因为此诗解决我心头的一个疑问(自觉是最后一个),所以才敢下笔作如是解。唐人作诗,同样的时代,同样的阶层,相似的心理,总归是有些共通之处的,比如此处“晚来”一词情绪很可能是类似的。

        是身居物中,但心灵或精神不为外物所动的自由和宁静,生命本身反而是次要的了。

        前半句对我来说倒也无不可,但说生命本身反而是次要,我觉得对于此诗并不恰当,我个人也无法体会这种感觉,如果韦应物此诗真有“生命本身反而次要”的蕴意,我估计我这辈子是体会不到了。因为此诗感动我的缘起恰恰诗中的生机,山有木兮用了个词“盎然生机”,我觉得稍许“亮”了一点,但是意思我觉得比较到位。此处的“生”不是因为外界的认可与评点而取得价值的生,而是自我本身决定的生,即幽处的生,所以“生/生命”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的关键。正是在“生”这个意义上我得以确立第三句“春潮带雨”的联系。

        我在反思我是否过分比附,我主要是从“新批评”的原则出发(但也不拘泥于此),也就是从文本本身出发,我觉得逻辑关系还是比较明确的。草是否为“幽”,是否在“生”,黄鹂是否为“深”,是否在“鸣”,草生鸟鸣是否为春景春象,是否需春雨扶助,我觉得这些都是比较稳妥自然的联想。但是说这里只是描述春景那也不对,因为这里是幽处,此诗为幽诗。

        此诗和“空山松子落”一句之意无尽处,我认为在于写出了不存在中的存在感,于无人处(空山)写出了人和外物的呼应与间离。诗人似在非在,然其性情已在草上,在鹂上,在舟上。

        我觉得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皆是存在。存在可分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而客观对应物的概念,正是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对应,这虽是西方人提出的观念,但是点出众多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

        野渡无人舟自横,我觉得这一句还是把生命、幽境、和自在(自适)三者作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处理,作为一个总结,所以我在主贴中说什么“旺盛自在的幽深,自在幽深的旺盛”——一种生命的状态。这里无非是借物抒情,并没有什么玄虚之处。总归就是意境。

        嘉木所说的心灵不为外物所扰,“人与外物的呼应和间离”,我觉得与此诗虽说也有些相关相关,但我觉得另外一诗似乎更加如此,我管那首叫“悠诗之最”。

        • 家园 九霄心眼,悠诗之最必在五柳

          另九霄兄写王维月出惊山鸟之慎惧,我当时想其心理如此,恐和其曾下狱差点问斩之经历有关。

          我很喜欢九霄兄就此诗生发的关于生命的阐发,但就诗论诗,我始终很难接受生命说。我说“生命本身倒是其次的”,是因为我觉得生命的存在不在诗人的自觉。

          另外,我还是比较偏向于幽草和黄鹂是一组对比的意象。不过这里涉及对“独”的解释,独是指 Only me在怜幽草(即修饰“怜”的动作主体,要对比地是怜牡丹或其他繁花的其他人),还是我怜的only 幽草(修饰“怜”的动作对象,要对比地是黄鹂等)?我反复咀嚼,比较偏向于理解为后者。而“幽”字点出涧边草之意态,是其之所以怜处----幽和鸣,前者是高洁清远无人以自芳,后者是籍高托身出声以显扬。

          ----这是幽草和鸣鹂在“春潮来急”时的不同表现。

          (我本来还想从韦诗中鸟鸣的一般寓意,或其叙写幽静的一般手法来帮忙理解,刚看了几十首他的诗,发现对我,这是个mission impossible。这家伙实在太能写了~~~~~~~~)

          恩,我说“不存在中的存在物”,是想说的诗人自己。在这四句诗中,没有出现主体,所以我说他不存在,但是这四句又写出了一个清淡幽远的诗人,所以是存在。

          说实话,在一片吵嚷中看到九霄兄读诗的帖子,便真如在西河涧边访得幽草,倒真是觉有安宁的愉悦。

          关键词(Tags): #嘉木读诗
          • 家园 呵呵,你猜对了。

            悠诗之最必在五柳。

            看来嘉木对此诗理解主要还是采取一些传统的解法。读诗本无定论,这个都知道,我再说几句对黄鹂的传统解法有什么不妥之处,不为争论,只供你参考。

            首先是“深树”,如果用“高树”或其它什么词,我就有一点点怀疑了,而深树的深是和幽字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如果籍高扬己声,那为什么要隐藏在树/树林的深处,而不在浅表处——在浅表处别人才容易知道啊!实际上黄鹂这里也可以说是“深鸟”(我知道这个词有点怪),和“幽草”是一对相同性质的东西;我认为“独怜”一词领两句,甚至于全诗四句,这四句是统一的整体。其实景致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涧边幽草和上面树林深处的鸟鸣乃是非常自然和谐的景致,一怜一嫉分开两者实在没有必要。另外,从起承转合的结构上看,第二句也是通常为承接起题之义,不做转折之用。我们没法把韦应物打起来问,退一百步说,其实即使他原意真的跟黄鹂过不去,我觉得象我这样理解也没有不可,我倒是很愿意听闻提出我这个解法有什么义理逻辑上的纰漏,而且传统上也有不把黄鹂作负面意象解的。

            我本来还想从韦诗中鸟鸣的一般寓意,或其叙写幽静的一般手法来帮忙理解

            这个方法有时候也满有用,但也要注意分寸,容易偏向于学究而忽略对诗文真正的体会和浸润。我相信大多数人不会跟鸟鸣过不去。要做的话可以缩小范围,看韦应物和他的前人对“黄鹂”这一特定鸟类的态度,看是否有什么心理原型。

            另九霄兄写王维月出惊山鸟之慎惧,我当时想其心理如此,恐和其曾下狱差点问斩之经历有关

            这个有可能的,讲得通。我一般倾向于就文本而言诗,如果符合文本背后作者实际的境遇,很好,如果不太符合,也无所谓。

      • 家园 花赞嘉解

        春潮之急愈显舟之自适,是身居物中,但心灵或精神不为外物所动的自由和宁静,生命本身反而是次要的了。

        我没读过诗评,从诗词欣赏以外的领域获得的一点艺术审美经验,让我读这首诗时隐隐感到一种对比所产生的艺术张力,就是“春潮”的生命力和“带雨晚来急”的躁动,与“无人”和“舟自横”的寂静、自在之间的强烈对比。与嘉木的解读相比,我的解读显然就流于形式和表层审美了,因为我从未想到过“心灵或精神”这方面,而是直观地理解为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了。当然更没有想到过审美主客体这一层上去了。

        另外,还是依循我的形式审美的路数吧,我觉得这首诗以“幽”和“静”始(独怜幽草涧边生),先经历了一个对静的形式反动(那个“鸣”字),是静中有动的意境;接着引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躁动(说实话,“春潮带雨”这一句令人微感突兀和意外,但艺术从来都需要突兀和意外来制造drama),最后再复归于幽然自得(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一个回路,颇似音乐中的形式唯美,比如,任何音乐或歌曲都会起自稳定的C或Am(以C调为例),中间会出现G7(或Em7)、Dm7(或降Bm7),甚至一些更不稳定的和弦,最后仍会复归于稳定的C或Am。

        我觉得这首诗,正如三笑兄所言,人们可以在各个层面产生欣赏的快感。比如,在读到嘉木的解读之前,纯粹从形式唯美的层面,这首诗也会令我感到回味无穷,同时也会明确地感觉到该诗中一些自己无法完全参透的东西。

        还有一首诗,也是长久以来极为喜爱的(与这首不分伯仲),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的欣赏,仍然停留在形式审美层次上。这首诗,是不是也就是这个层次了?

        • 家园 你说的就是起承转合,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题。
    • 家园 在俺看来是动静结合才更显幽

      幽草生是静,黄鹂鸣是动;

      春潮带雨是动,舟自横是静。

      静动动静,方更显幽。

      幽中有动,显得有生气。

      没有生气的安静,不是幽,是死寂。

      但要是都叽叽喳喳叫了,就又烦了。

      如此而已。

      • 家园 气韵生动

        总的来讲,跑不出“气韵生动“。

        黄鹂鸣是动,但诗人非说它是“深树鸣”,就是说不是浅露地鸣,就是说你是看不到的,也就能听到隐在深树里的“生动”,动归动,但是幽处的生动。

        所以说这里确实有动,但这动不是普通的动,是生动的动,而且是幽处的生动。说动静结合,我觉得大致应该也可以。

        我觉得这首诗,如果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中有此体会或向往,读起来必有如饮甘泉的愉悦,就能入得进去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