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幽”诗之最 -- 九霄环珮

共:💬42 🌺2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确实是诗意无尽,

春潮之急愈显舟之自适

这个我是很同意的(不过我在主贴中似乎没有强调这个),这主要是从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关系来说的,但是如果仅仅作如是解,则对第三句的理解就显得单薄,为什么?

1 没有点出第三句和前二句之间的联系。你可以看出我的习惯是,对于真正的好诗,我非常重视整体性,也就是说诗句彼此之间的联系,而此诗中第三句正是瞻前顾后的一句。

2 “晚来急”中的“晚”表达的是什么情绪?我之所以引《山居秋暝》,正是因为此诗解决我心头的一个疑问(自觉是最后一个),所以才敢下笔作如是解。唐人作诗,同样的时代,同样的阶层,相似的心理,总归是有些共通之处的,比如此处“晚来”一词情绪很可能是类似的。

是身居物中,但心灵或精神不为外物所动的自由和宁静,生命本身反而是次要的了。

前半句对我来说倒也无不可,但说生命本身反而是次要,我觉得对于此诗并不恰当,我个人也无法体会这种感觉,如果韦应物此诗真有“生命本身反而次要”的蕴意,我估计我这辈子是体会不到了。因为此诗感动我的缘起恰恰诗中的生机,山有木兮用了个词“盎然生机”,我觉得稍许“亮”了一点,但是意思我觉得比较到位。此处的“生”不是因为外界的认可与评点而取得价值的生,而是自我本身决定的生,即幽处的生,所以“生/生命”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的关键。正是在“生”这个意义上我得以确立第三句“春潮带雨”的联系。

我在反思我是否过分比附,我主要是从“新批评”的原则出发(但也不拘泥于此),也就是从文本本身出发,我觉得逻辑关系还是比较明确的。草是否为“幽”,是否在“生”,黄鹂是否为“深”,是否在“鸣”,草生鸟鸣是否为春景春象,是否需春雨扶助,我觉得这些都是比较稳妥自然的联想。但是说这里只是描述春景那也不对,因为这里是幽处,此诗为幽诗。

此诗和“空山松子落”一句之意无尽处,我认为在于写出了不存在中的存在感,于无人处(空山)写出了人和外物的呼应与间离。诗人似在非在,然其性情已在草上,在鹂上,在舟上。

我觉得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皆是存在。存在可分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而客观对应物的概念,正是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对应,这虽是西方人提出的观念,但是点出众多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

野渡无人舟自横,我觉得这一句还是把生命、幽境、和自在(自适)三者作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处理,作为一个总结,所以我在主贴中说什么“旺盛自在的幽深,自在幽深的旺盛”——一种生命的状态。这里无非是借物抒情,并没有什么玄虚之处。总归就是意境。

嘉木所说的心灵不为外物所扰,“人与外物的呼应和间离”,我觉得与此诗虽说也有些相关相关,但我觉得另外一诗似乎更加如此,我管那首叫“悠诗之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