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夜读《容斋》之一宣和冗官 -- 无斋主人

共:💬18 🌺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夜读《容斋》之一宣和冗官

    容斋续笔卷四第十七则“宣和冗官”,曾对北宋末的冗官现象有所描述,现摘录原文如下,

    “宣和元年,蔡京将去相位,臣僚方疏官僚冗滥之敝,大略云:“自去年七月至今年三月,迁官论赏者五千余人。如:辰州招弓弩手,而枢密院支差房推恩者八十四人;兖州升为府,而三省兵房推恩者三百三十六人。至有入仕才二年,而转十官者。今吏部两选朝奉大夫至朝请大夫六百五十五员,横行右武大夫至通侍二百二十九员,修武郎至武功大夫六千九百九十一员,小使臣二万三千七百余员,选人一万六千五百余员。吏员猥冗,差注不行。”诏三省枢密院令遵守成法。然此诏以四月庚子下,而明日辛丑以赏西睡诛讨之功,太师蔡京,宰相余深、王黼,知枢密院邓洵武,各与一子官,执政皆迁秩。天子命令如是即日废格之,京之罪恶至矣!”

    蔡京是宣和二年(1120年)致仕的,但在宣和元年(1119年)已经失宠,所以群臣就开始痛打落水狗了,蔡京主政时的弊端也就一一冒了出来,官制的败坏就是其中之一。

    洪迈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数字,半年内升官5000多人,辰州招弓弩手,弄进了84名公务员。兖州升府好比现在的地区改为市,兖州地区变成兖州市了。级别上去了,当然政府的规模也要扩大,又增加了336名公务员。还有人成为公务员不到2年,竟然升了10次官,要知道宋代的官员的级别和工资待遇是挂钩,级别上去了待遇自然也就要跟上去。不过这还不算什么,下面洪老先生给我们列举的一些数字更是触目惊心。

    “朝奉大夫至朝请大夫六百五十五员”,朝奉大夫和朝请大夫都是从六品文官,相当于副局级官员。“右武大夫至通侍二百二十九员”,右武大夫是正六品武官,相当于今天的大校正师,通侍大夫是正五品武官,相当于少将正军,右武大夫以上算高级军官。“修武郎至武功大夫六千九百九十一员”,修武郎是正八品,相当于少校正营,武功大夫为正七品,相当于上校正团,修武郎到武功大夫相当于今天的中级军官。“小使臣二万三千七百余员”,小使臣是正九品低级武官,相当于现在的上尉连长。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末全国的总人口是4500多万人。上面所列举的只是北宋政府的一部分官员的数字,而整个北宋官僚系统要比这个数字庞大得多,而且还有大量不在正式官员编制内,同样吃财政的吏(“吏员猥冗”),比如水浒中宋江的押司。

    宋史上也有相应的记载,徽宗重和年间(1118-1119),蔡京任宰相时,“吏员冗溢,节度使至八十余员,留后、观察下及遥郡刺史多至数千员,学士、待制中外百五十员。”(宋史,食货下一),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对高级武将在生活上怀柔,节度使虽无实权,但月俸高达400贯(12万人民币),上面提到的留后即承宣使,月俸300贯,观察使200贯,刺史100贯(3万元)。这些都是至少是少将军长级别以上的军官,竟然也有数千人之多。从宋史上的这个数字来看,洪老先生的记载算不上夸大其词。

    以一个正八品的修武郎到正七品的武功大夫(相当于现在的营团级军官)来说,据洪老先生的记载,这个级别的军官人数达到将近7000人。北宋末年的禁军总数,纸面上大约维持在60万左右,但实质上据宋史记载“河北将兵,十无二三,往往多住招阙额,以其封桩为上供之用。陕右诸路兵亦无几,种师道将兵入援,止得万五千人。”。北宋末年军队实际总兵力,能有个20万就顶天了(整个宋代军力最强的时代是南宋初,当时也只不过20来万军队),哪需要近7000名营团一级的军官?更不需要几千名少将军级以上军官。真正的实差的位子少只有少。

    由于官多了,但实质上的差事却没有这么多,好比现在有些部门有好多处级科员,但是实权位子、科长却只有一个。那么怎么办呢?历朝历代到了这个时候都不例外,想拿实缺的就要去花钱跑官。以蔡京这样的大贪官,这个财路,显然不会放过。另一部宋人笔记《曲洧旧闻》 就有记载当时的价码,“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直秘阁和通判都是实差遣,一个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秘书,另一个相当于副市长。也就是说,出15万人民币(500贯),蔡京就能帮你搞定一个副市长的位置,中办秘书位在中枢贵一点,所以要90万人民币(3000贯)。吏治到了这个地步,当然是无可救药了。所以洪老先生感叹道,“京之罪恶至矣!”

    我们知道宋代的物质文明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最高峰,其工商业之发达,远不是其后的明清两代所能比拟的。即便是在北宋末年,其总岁入(包括钱,粮,布匹,金银等)也差不多能维持在1亿贯左右,但有宋一代给人印象却是民贫国弱。纠其原因,恐怕就是这个冗官问题。宋代素有冗官、冗兵、冗费之称。但后两冗,归根结底还是由冗官造成的。就拿洪老先生的例子来说,试想近7000名营团级军官,要个五六十万大军也不过分吧?哪怕是账面上的数字。一旦冗官冗兵了,想不冗费都难,这么多人要吃饭,更何况中间还有人要中饱私囊。北宋的官员生活优渥,无论有没有实差,都有一份高薪,以洪老先生提到的从六品朝奉大夫为例,哪怕赋闲在家,都有每月35贯的薪水,也就是光基本工资就达每月10500元,还不包括津贴和其他特权能带来的灰色收入。

    北宋一代,国家的财政收入基本都是花在三冗上,而三冗问题首推冗官。当时有识之士也并不是没有看到这个问题,无论是韩琦,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还是后来神宗王安石的变法,都或多或少有解决冗官问题的想法,至少是要试图缓解这个现象。但任何政策都是要人来执行的,中央的决心再大,还需要官僚集团来具体执行。让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团体,来推行取消自己既得利益的政策,无疑是缘木求鱼。更何况宋代有不得杀士大夫的祖制,公务员们即使对抗中央也基本不会有杀身之祸,顶多是拿着优厚的薪水赋闲而已。所以这些改革的失败也是可想而知的。终北宋一朝,其冗官问题始终未得解决。可以这么说北宋是个藏富于官的朝代。

    俗语说,“藏富于国,霸者之国;藏富于民,王者之国。”,那么“藏富于官”呢?无斋主人以为,6年之后宣和7年,南下金兵的铁蹄已经作了回答。

    元宝推荐:沉睡的天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就是某些人歌颂的大宋王朝的善政:

      有宋一代老百姓的生活负担一点也不比明朝的轻松,而宋代之所以农民大起义规模较小,并不是啥皇帝的“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秘诀,更不是靠着赵宋老儿的所谓“仁政宏德”,完全是老天爷可怜他们,宋代很少的大量频仍的天荒,所以,百姓还没有完全彻底的被逼进绝路,如果宋代赶上明末那样的天灾的话,相信农民起义的规模一定也不小。

      • 家园 好像是跟大规模募兵有关系

        记得看过一文,说的就是北宋用大规模招募流氓无产者用给饭吃来稳定统治。包括招安土匪也是他们的既定政策。

      • 家园 略有不同看法

        宋代相对明朝还是要好得多。吏治的彻底败坏是后期的时候。

        明朝完全是在涸泽而渔,宋代一有灾荒就用募兵来解决社会问题(何足道兄也提到了),而明朝连驿卒的口粮都要动脑筋。两者差别太大了。

        而且宋代工商业发达,朝廷对剩余劳动力还给了工商手工业的路,明朝则是完全抑制工商业。

        明代可以说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朝代。

        • 家园 宋代发展商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对于文人的优厚待遇

          商业发达的话,政府才有钱募兵和发薪水,而且这些文人是第三产业庞大的消费者,如果没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的话,普通自耕农是没有那么巨大的购买力的。所以宋代的商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政府推动的影子。

        • 家园 等我回头再灭你和老道:

          看来你们是想给宋鼻涕歌功颂德啊,呵呵,等着啊。

          吃我一狼牙棒。

          • 家园 伸脑袋出来等相爷砸

            不过我们的焦点是宋朝比明朝强。相爷要砸,不能光说宋朝如何如何糟,得说明为何明朝比宋朝强。

            我思来想去,明朝除了武功比宋强外,没一点比得上宋朝。就是这个武功也强得很有限,最后一样亡于大清,何况还有土木堡,皇帝老儿都被人俘虏了。

      • 家园 宋一到灾荒年景就募兵,把危险的隐患消除了
    • 家园 可能也是那个时候的确比较富,冗官的后果才没有直接显示出来

      王安石等人的变法的失败,恐怕多少是和大环境下,大家都不认为这些问题是问题有关。

      如果大家都不认为是重要的问题,上面催的不紧,下面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政令就很难从上而下传达并执行了。否则,神宗着急起来,王安石大棒之下,学学秦时商鞅变法,杀几只鸡儆一下猴子,变法也不见得就变不下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