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所谓冉闵《杀胡令》 -- 应侯范雎

共:💬57 🌺488 🌵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说所谓冉闵《杀胡令》

    在任何一个历史论坛,冉闵都是一个口水话题。每每提及此人,总有许多人肾上腺加速分泌,要借这个死去一千七百年的古人来指桑骂槐,来述说一些在如今语境里不方便直抒胸臆的愿望——如今被官方禁止的言论,有相当一部分是好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反人类反文明的。我不赞成那些言论,但是我也不赞成以禁言的方式来扼杀那些言论。

    事实上许多谬论都是见光死的,越是捂着掐着它越神秘,信奉它的人越偏激,它越不容易死,而如果敞开言论,让人们百无禁忌的辩一下,摆事实讲道理,民智一开,它马上就会露出狐狸尾巴,死在光天化日之下。

    (比如在大洋彼岸某些万恶的帝国主义国家里,各种异见份子都是可以公开活动的,其中包括本朝贵党的近亲。在那里,贵党可以自由结社、办报纸、组织散步,只要有经济实力,做什么样的宣传都可以。可是贵党在大洋彼岸根本不成气候,被蛊惑的老百姓少之又少,那是因为在开放的环境下,人们可以轻松获得正反两面的资讯,一比较,就知道哪个在说人话而哪个又在放屁。傻子太少,骗子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作者声明:这一段删除,本文主旨是说那篇伪造的《杀胡令》。还是那句话,双方对于人物评价的分歧其实只是冰山一角,那是整个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的不同,潜伏在表面之下的分歧可以容下整个太阳系,多争无益。

    话题有点扯远,回到正题。我不想扯入冉闵这么一个口水话题,因为那是扯不清的。双方对于人物评价的分歧其实只是冰山一角,那是整个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的不同,潜伏在表面之下的分歧可以容下整个太阳系。

    大家的硬件都是人,脑子里跑的软件却不兼容。辩论到最后发现自己其实是在鸡同鸭讲,都有有理说不清的感觉,然后恨对方不成钢,最后只好互相谩骂了事。

    我只想说说这篇《杀胡令》,很明显,这是某个好事者伪造的,而且这个好事者肯定是个现代人,既没学好历史,又没学好中文,空有一腔情绪在四处涂抹。

    我不说这篇《杀胡令》写得很垃圾,因为这又是个扯不清的话题。文章好差是没有硬性标准的,我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我认为很垃圾的别人也许当做宝,就如郭敬明的小说矫情无聊简直是欠操,偏偏他的书卖得相当好;余含泪的古文狗屁不通,偏偏有人一字千金卖来刻碑。这世界上就是有许多人口味重,你能拿他们怎么样?

    我只说这篇《杀胡令》有很多硬伤,这也许是唯一能说清的话题,感谢老祖宗,留下《晋书》、《十六国春秋》与《资治通鉴》等神功宝典为我撑腰,不至于会被骂成汉奸。

    这篇《杀胡令》最大的一个硬伤,也是目前很多重口味民族主义者经常犯的一个硬伤。地球人都知道我们这个民族叫汉族,但是只有一部分地球人知道,“汉族”两字是在民族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大规模兴起之后才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固定称谓的,这是仅仅最近两三百年的事情。(这个话题扯开来讲,所谓“汉族”究竟包不包含古代的少数民族都是值得争议的问题)

    在此之前,古人都是某个朝代的子民,异族人对古人的称谓大多都与他们所处的朝代有关,比如秦朝人被称为“秦人”,唐朝人被称为“唐人”,宋朝人被称为“宋人”。那时也有“汉人”那个称谓,但是这里的“汉”并非指汉族,而是指“汉朝”。由于汉唐是我国古代最辉煌的两个朝代,所以某些史籍里,即使在这两个朝代灭亡之后,还是用“汉人”某“唐人”来指代中原的华夏子民,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冉闵是两晋之交的人,他是绝对不会将中原百姓称作“大汉子民”的。哪位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看《晋书》里的诸载记,里面将称谓的变迁写得很清楚。

    在西晋时期,中原百姓被称为“晋人”,例如《刘渊载记》里“...虽然,晋人未必同我...”

    西晋灭亡之后,南方东晋辖区内的百姓依然称为“晋人”,北方的百姓则跟着政权变更而变更,后赵国内的百姓被称为“赵人”,例如《石虎载记》里说冉闵要杀胡的时候“...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

    而当时有没有“汉人”这个词呢?有,但是指的并非中原百姓,而应该是指之前匈奴刘渊建立的汉国子民。

    所以《杀胡令》里开口闭口“我大汉”,这个玩笑就开得有点大了,那几十年里冒充“大汉后裔”要“复汉家基业”的是匈奴,“大汉”两字暂时已经被搞臭了。

    顺便说一句,近年又有一些家伙大概觉得仅仅“汉族”两个字不够威风,又搞了个“皇汉”的名号。他们认为在“汉”字面前加个“皇”字,显得很拉风,但是实际上他们又把族人当成了匈奴。“皇汉”这个称呼也是匈奴人喜欢的,请看《晋书.刘聪载记》“...乃眷皇汉...”某些蠢货尽干这种佛头着粪的事情。

    大硬伤已经挑出来了,下面我们慢慢来挑小硬伤。当然,这篇筛子一样的文章,我肯定挑不全,只当抛砖引玉,请各位补正。

    小硬伤之一:“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后半句没什么问题,但是“炎黄之圣地”就有点莫名其妙,且不说这五个字根本不通,用“炎黄子孙”来指代汉族人,应该也是两千之后的清朝末年,由当时的革命党人提的。所谓“炎黄之裔,厥惟汉族”,喊出这个口号的是刘师培。

    而且很可笑的是,两汉魏晋的匈奴、鲜卑等胡人,也都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汉书.匈奴传》上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魏书.帝纪》中说“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综上,晋朝时汉人是不可能自称炎黄子孙的。

    小硬伤之二:“前晋八王乱起”。这短短六个字里有两处硬伤,作者估计是练七伤拳练到一定境界了。首先,东晋时期的人是不会把西晋叫做“前晋”的,他们会称之为“中朝”;其次“八王之乱”这个历史名词来自于《晋书》第五十九卷,参与西晋内战的王爷绝不止八个,是攥写《晋书》的那些人将八个罪魁祸首写入同一卷,后世就用“八王之乱”来指代这场长达十六年的内战。《晋书》是唐朝才写成的,所以“八王之乱”这个历史名词是在唐朝才出现的。东晋时期的人用“中朝乱起”之类的词语来指代这段内战,把西晋灭亡称为“中朝颠覆”等。

    小硬伤之三:“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沉妇女八千于易水是有史料依据的,不过得把话说清楚,犯下这个罪孽的是段氏鲜卑,当时统帅段氏鲜卑的是晋朝的幽州都督王浚,而段氏鲜卑是拥护晋朝廷的,段氏鲜卑一度是刘渊与石勒的死敌。

    至于“掳掠汉女十万”,这句话就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出自何方了。

    还有下面那一句“以汉为‘羊’,杀之为粮”,也不知道有什么史料的依据,不过我相信当时确实有杀人为粮的事情。据史料记载,就在段氏鲜卑攻入邺城烧杀抢掠的前几个月,有一支军队攻入京城洛阳,从皇宫掳走了一万多奴婢,这一万多人大多数在半路上被那些大兵杀掉,掺杂着牛肉马肉吃掉了。

    有人要问了,是哪支胡人的军队这么禽兽不如?好吧我告诉你,这些禽兽不如的家伙全是我们的同胞,而且还是政府的正规军,他的统帅叫张方。你说这些家伙是不是王八蛋?但是他们有可能就是你我的祖先。

    小硬伤之四:“永兴元年”“永嘉四年”“太兴元年”,这几个都是两晋的年号,永兴是晋惠帝的年号(也是冉闵自己的年号,不过杀胡之时,他还没有称帝),永嘉是晋怀帝的年号,太兴是晋元帝的年号。

    冉闵杀胡是在公元349年末,当时后赵的皇帝是石鉴,冉闵当时仍然叫石闵,名义上他依然是后赵的大将军,他杀胡的表面理由是“孙伏都、刘铢造反,要清算余党。”——从官方名义来讲,孙、刘造反,被忠臣大将军石闵所镇压。

    这时候冉闵要扮演的是后赵的忠臣,怎么可能以东晋的臣子自居,用两晋的年号来发布命令呢?

    小硬伤之五,这也许不能算什么硬伤,属于我的个人喜好。反正我看见“以...为乐,以...为荣”,“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危矣!...危矣!...危矣!”这样的句式、词语,就忍不住要打个冷颤,眼前浮现一种人的形象,黑长衫白围巾,这是五四时期大学生的打扮,但那脸分明是张红卫兵的脸。

    而“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这样煸情悲壮的语句,我恍惚间还看到了另一张脸,歪着脑袋,微颦,双眼含着泪,痛苦而又悲情。正所谓,为何我的眼中总饱含泪水?

    那是因为我装逼装得深沉。

    附:网上流传的《杀胡令》

    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 杀我百姓夺我祖庙 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 。

    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蛮地胡夷无不向往,食吾汉食,习吾汉字,从吾汉俗,此后胡夷方可定居,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然今,环顾胡夷者,无不以怨报德,抢吾汉地,杀吾汉民。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前晋八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太兴元年,愍帝受辱,崩于匈奴。凡此种种,罄竹难书!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世上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关键词(Tags): #杀胡令#意淫#冉闵通宝推:观望者,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汉子”在南北时期可是一句骂人的话

      《北齐书·魏兰根传》:“何物 汉 子,我与官,不肯就!” 就是高洋骂魏恺:你个不知好歹的贱男,我给你官做,竟敢不做!

    • 家园 这啥杀胡令里面的字我居然都认识,可见是伪造的。
    • 家园 这篇文章在何时何地都是违反基本人道的

      一篇公开宣扬杀戮的文章怎么就会被人推崇,这放到何时何地都是违反基本人道的。

      网上居然还有一帮子人崇拜冉闵,真不知道这群人有没有脑子?

      关键词(Tags): #冉闵
    • 家园 什么乱七八糟的古文

      全部都是一些半通不通的半吊子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夹生饭。尽是一些现代汉语词汇和后代才有的典故。

    • 家园 咕噜了大篇,真的硬伤愣没看出来

      “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这本来是蝗汉那群笨蛋一向提法。以人为两脚羊,出处是宋代庄绰的《鸡肋篇:“自靖康丙午岁(公元1126年),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且古代食人今天都有专著解析,可以参看郑麟来的《中国古代的食人:人吃人行为透视》。

      这玩意纯粹属于扫一眼就知道是现在蝗汗编纂出品的玩意,还用得着夹带私货顺带发表心灵感言么?关键作者这私货夹带的又不太高明,简直就是摆地摊式的撒卖。

    • 家园 后三条算不上硬伤

      所谓硬伤,算是致命伤吧?

      《杀胡令》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但这篇明显是后人杜撰的,单凭语感便可推知。但这没什么了,好事者嘛~~

      但是你后面的批评是有问题的,夸大事实、捏造乃至污蔑,出现在檄文中再正常不过了。檄文又不是论文,要的就是大家血脉贲张起来反抗,当然不会在意是否严谨。杨秀清为太平天国写的檄文,按照这个逻辑估计也会列个“硬伤123”。

      呵呵,一家之言,如有不当,有当没有说当没说

    • 家园 pussy腔太重,而且字也太多,颇有不堪忍受的感觉~

      不过老观竟然也能读完并且宝推,有点不可思议~

    • 家园 pussy腔太重,而且字也太多,颇有不堪忍受的感觉~

      不过老观竟然也能读完并且宝推,有点不可思议~

    • 家园 本来要送花,看到这一句直接改投草

      “我恍惚间还看到了另一张脸,歪着脑袋,微颦,双眼含着泪,痛苦而又悲情。正所谓,为何我的眼中总饱含泪水?那是因为我装逼装得深沉。”

    • 家园 也许历史上曾经存在这种杀胡令

      不过你后面附的这篇,从行文风格上看,就知道是现代文言文不过关的人瞎编。有点文言文底子的一眼见,不需要再看内容。分析这个显得水准低了。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商榷在此

      人间树:【原创】说完汉字说汉人

      贴一个以备读者参考。

      • 家园 汉朝、汉人、汉族

        老兄好

        先说一下个人读后感,窃以为,老兄的文章不严谨。

        老兄根本没有辩析“汉朝”、“汉人”、“汉族”三个概念的同异。

        先说“汉朝”

        1、“汉朝”的“汉”是怎么来的?——是因为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建国称帝之后,就为“汉朝”了。

        这个“汉”最初的意思,其实就是长江支流汉江的那个“汉”,也是汉中平原那个“汉”。

        于是,诡异之处来了,汉中最早是楚国的地盘,汉中的土著并非传统的华夏子民,而是被华夏子民所瞧不起的“南蛮”——也就是说,南蛮的名字,日后被认为华夏子民的共同称号。如果西周、春秋时期中原诸国的士大夫们知道这么一件事,不知道他们会气成什么样子呢,孔子肯定会说这是礼坏乐崩,哈哈。

        2、汉朝它并非老兄所说的,是“汉民族政权”——而是一个多民族政权,在汉朝的疆域上,生活着除了华夏子民(也就是日后汉族的主体)以外的N多其他民族,比如说蜀中汉中的蛮、僚、俚等少数民族,比如说东南区域的夷人、东越、闽越等等等等,他们也是刘汉王朝的子民。

        3、“汉朝”时的“汉人”,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用来区分民族差异的,比如说一个东越人称中原人为“汉人”,意思就是说你是来自中原的华夏后裔;另一个含义,是区分政权的,比如说匈奴人称中原人为汉人,那意思就是说,你是刘汉政权的子民。

        等到了汉朝灭亡之后,汉人这个称呼就只有一层含义了,就是指“华夏后裔”。

        再说“汉人”

        1、是指汉朝政权下的人,这一层含义在汉朝政权覆灭之后,就不存在了;

        2、被用来指代“华夏后裔”。

        3、当被用来指氏“华夏后裔”之时,“汉人”这个概念是的界线是十分模糊的,是没有办法确定内涵与外延的。同样的是“汉人”,汉代的“汉”人与两晋的“汉”人,再到唐朝的“汉”人,再到宋元之间的“汉”人,包含的人群是根本不相同。

        举个具体的例子,慕容一家,在汉朝、两晋,他们都是胡人,但到了唐朝以后,他们基本就被认为是汉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之一,古代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的,而且以当时的社会管理水平,也无法做到精确甄别。

        原因之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传统儒家的观点中,“汉”与“胡”的大防不在血统,而在文化礼仪,不管你出身在哪里,只要你遵从我华夏的衣冠礼仪,我就承认你是我的同志。

        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句话引申开来,就是说“华夏”与“胡夷”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夷人从了中原礼仪就是华夏,而华夏如果断发纹身,舍弃中原礼仪,那他就变成了夷人。

        孟子还认为夏禹是“东夷之人也”,周文王“西夷之人也”,“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这再说明,血统并不是要点,关键是他的行事合不合乎华夏礼仪。

        近人章太炎把话说得更加清楚明白,他说:“《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

        4、所以几千年以来,“汉人”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群体。

        最后说“汉族”

        1、世界上的一切民族都是进入近代以后,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才最终成形的。中国也是如此,“汉人”做为一个民族出现,是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的事,那是清朝后期开始的。

        2、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标志着民族融合的结束,也标志着“血统”将成为区分种族的唯一标准。

        举个例子:比如说满族人,因为清政府的关系,如今有许多满族人散居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城市,除了姓名有可能显得怪异一点,他们与汉族人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他们根本不会说满族话,也不会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也许他们还保留着一些生活上的细节,但是总而言之,他们与汉族人是一样的。

        这些满族人的境况其实只是在重复一千多年前慕容、令狐、独孤、长孙等家族,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他们也早生一千年,那么到了今天他们也会被认可为汉族人。

        但是显然这事不可能发生了,他们已经错过了融入汉族的时机,他们只能做为满族人,与汉族人共存。

        而与此同时,如果一个人,他的父母是汉族人,即使这家伙一句汉语都不会讲,一天都晚都穿着少数民族的奇装异服(在古代人眼里,这家伙就是一个退化的夷人),他还是被认为是汉族人。

        3、今天的“汉族”成员中,有许多是当年胡人的后裔。

        “汉人”与“汉族”的关系

        1、我觉得说“汉人”,不如说“华夏子民”,更贴切;

        2、一开始,所谓的“华夏”只是的黄河中下游的几个小部落,逐渐蔓延到整个黄河流域,后来又向北蔓延到燕代地区,向南蔓延到长江流域,再往后,蔓延到珠江流域;

        江统《徙戎论》里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但是不同的时代,这个“族类”两字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倘若在商周时期,那么生活在山东齐鲁这个日后的礼仪之邦、孔夫子的故乡的人,就是东夷,“非我族类”;

        即使到了春秋初年,那些生活在汉江流域,日后“汉族”族名发源地的人,还是南蛮,“非我族类”;

        生活在陕西,日后的建立秦朝的秦人祖先,他们的周围全是西戎,后来这些西戎全被征服为秦国子民,也“非我族类”;

        生活要淮河流域,日后汉高祖故乡的人,是淮夷,“非我族类”。

        到了江统那个时期,关中、荆江、齐鲁、徐扬的人已经都由“非我族类”变成了“是我族类”,江统笔下的那个“华夏”早已不是纯粹的“华夏”,江统的祖先搞不好就是个“非我族类”。

        而晋朝以后,“华夏”并没有停止扩张,一千七百年来,不断有“非我族类”的人变成“是我族类”。请问如今有几个复姓慕容、复姓独孤、复姓上官的人,不被认为是汉人呢?而那些冒姓刘、王、张、李的当初的匈奴人、鲜卑人、氐人,如今又有谁能分辩得出来呢?

        事实是很明显的,江统时期的“华夏”只是今天“汉族”的一部分,当初被江统说成“非我族类”的胡人,有的消失历史长河里,有的则完全汉化,等到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思潮兴起时,汉化的胡人与华夏一并被列入了“汉族”。

        关键词(Tags): #汉族#汉人#汉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