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 -- 应侯范雎

共:💬190 🌺2869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本来都快百宝户了。手一抖,32猪没了

        32猪啊。。欲语泪先流

      • 家园 资料贴--应侯范雎《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一文的文风问题

        题目:资料贴--应侯范雎《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一文的文风问题:审核文献后的结论

        图1:应侯范雎河友题为“【原创】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的拷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应侯范雎河友的抗辩1,涉及参考文献以及与沈卫威1991年作品的关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应侯范雎河友的抗辩2,继续简称自己行文与诸文的关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1985年石原皋著《闲话胡适》相关页面截屏;因该朋友没有照相机,所以只能用计算机的摄像头进行拍照,不太清晰。相关内容在左面页的下半到右面页部分上。花错河友已经提供更清晰的拍照版本,见花错:贴图:《闲话胡适》中关于胡适的子女部分

        封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相关页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注:胡适《四十自述》,沈卫威1991年《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以及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在ishare.iask.sina.com.cn上都有完整的pdf版可以下载。非常欢迎其他河友去阅读原文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通宝推:雪里蕻,
    • 家园 【叹息】不知细叶谁裁出

      我在“历史与发明历史”回贴中,指出应侯河友以一个蓝本为基础,不注明出处,发明历史。主题是对发明历史的批评,但也引起了围观者对抄袭的猜测。应侯河友很不满意,我也觉得很有必要把应侯的文章与胡适研究专家沈卫威先生的文章做个对比,让河友们来自行判断。

      在对比前,先明确下面几个事实。应侯河友的《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据其本人所说2004年发表于西祠胡同,参考的主体是1985出版的《闲话胡适》一书,写作时根本不知道沈卫威这个人和他的书

      沈卫威教授的文章载于1991年出版的《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一书,题为《胡适的小儿子思杜之死》,文章内容主体由作者对胡思杜的生前亲朋访谈构成,没有提到《闲话胡适》一书。可在此下载(沈的文章: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第148页起至156页终)。

      支撑起一篇历史文章是靠其中的史实,应侯文章的主要史实包括如下几个:罗尔纲教授胡思杜、胡思杜年轻时不学好、胡思杜拒绝南下、胡思杜上交其母留给他的金银细软、陈垣批胡适、胡思杜批胡适、胡思杜找不到女朋友、胡思杜因教改建议被打成右派自杀、插个木牌把胡思杜埋了、胡思杜与胡适的遗嘱。

      以上史实都可以在9页的沈文中找到。把上述史实去掉,沈文和应侯的文章一样,差不多没剩下什么其他史实了。

      下面我按顺序列出沈文中上述段落的页码和一些具体段落,大家可以与应侯文一一对照。

      沈文思杜之死(1991)的写作说明:

      在撰写《胡适传》的过程中,我曾就胡适的小儿子胡思杜的死进行了一番调查,走访了胡适在大陆的一些亲戚和朋友。出版后,有朋友向我建议再下些功夫。于是,我又走访了有关知情者,现将思杜之死及前后的相关事件作一梳理,供海内外胡适研究者参考。

      此段话表明沈文主要依据其对胡思杜的亲朋访谈所得,是自己的独家材料

      1,罗尔纲教授胡思杜(P148)

      2,年轻时不学好,胡适的担心(P149)。

      1940年11月9日,竹某致信胡适说:小二在此读书,无甚进展,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请兄要赶快注意。对此,胡适有些着急,怕思杜沦于自己当年在上海中国公学的荒唐境地。此处两篇文章对胡适心理活动描写一致。

      3,胡思杜拒绝南下(P150)。沈卫威1986年采访了胡适的学生邓广铭,邓说:当时思杜不愿意随胡适南飞,他刚从美国回来不久,对国内情况不熟悉。他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共产党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

      4,胡思杜上交其母留给他的金银细软(P151)。沈卫威1986年采访江泽涵夫妇,江说:江冬秀没办法,只好给思杜留下了很多细软和金银。他来把这箱东西取走了。他(思杜)说,要把这些东西上交给共产党的的上级组织。

      5,陈垣批胡适,胡适表示不相信是陈的手笔(P151)。此处很有意思,因为这个陈的批判并不是介绍胡思杜所必须的,的确好几篇其他介绍胡思杜的文章都没有提及这个事情。而应侯与沈都提及此事。

      6,胡思杜批胡适(P151-152)。这个自然是谈胡思杜之死必备的,两篇文章都介绍了思杜的文章的批判内容和胡适的反应。但由于沈文和应侯文又都谈了陈垣批胡适的事情,搅在一起,两篇文章在此处读上去都有点乱。

      7,胡思杜找不到女朋友(P154-155)。沈在1990年9月采访胡思杜的堂哥胡思孟,思孟说:思杜也没有对象,找不到对象。别人一介绍,女方一听说他是胡适的儿子,是战犯的儿子,都不愿意了。

      8,怕拖累党员亲友不交往(P154)。还是胡思孟1990年的访谈:当时还有等亲人,他是怕连累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共产党员。我是没文化的工人,不拍连累。后面胡又介绍自己因胡适的关系,在文革中成了黑帮分子。应侯也提到黑帮分子这事。

      9,胡思杜因教改建议被打成右派,上吊自杀(P154)。此处沈1986年采访了胡恒立,胡说:思杜不知道这是一场政治运动的预示。他因为想入党,就积极主动地给他所在院部领导提了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但学院领导马上把他定为右派分子。

      10,插个木牌把胡思杜埋了(P154)。这是胡思孟1990年的谈话:我到唐山后,他已经死了,装在棺材里。我们在郊区挖了个坑,把他埋下,并立了小木牌,现在恐怕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

      11,胡思杜与胡适的遗嘱(P155-156)。此处胡思杜的遗嘱,是1990年胡思孟凭记忆口述,由沈记录的。此处应侯出现了胡思孟口述字样。

      需要指出的是,胡思杜的一个重要经历,就是胡在1955年被任命为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资料室主任,被应侯和沈文都忽视了。

      应侯文自然也与沈文有些区别,就是发明的部分。比如文革初那副著名血统论对联被应侯安到了50年代,沈文则根本没有提及成分一事;罗尔纲批评思杜在美国的作为,沈文没有,而据说参考了罗的著作的应侯已经承认这是他看错了。

      给我的印象是沈文没有谈的事情,应侯一谈就谈错了;沈文有的东西,应侯倒还靠谱。

      与沈文相对照,应侯河友的文章,结构顺序完全一样,主要事实基本一样,关键的引文资料完全一样,就是自己有一些加油添醋。更奇怪的是,按照应侯范雎的说法,相似度如此之高的文章居然是相互独立的——应侯从没看过沈文,主要参考的是1985年的《闲话胡适》;沈没有引用《闲话胡适》,大多数史实是自己的独家材料。

      为此,河里南洋河友贴出了沈文和应侯的声明的对比截图,配发了精彩点评南洋:既然楼主找不到原文,我特贴一小段上来给大伙做个预告片。并提出解释这一现象的十大可能。

      我愿意简化为下四个可能:

      1、2004的应侯文“充分参考”了1991年的沈卫威文章;2、1991年沈卫威文“充分参考”了2004年应侯文;3、1991年沈文和2004年应侯文都“充分参考”了1985年的《闲话胡适》,应侯2004年参考时不知道已经有先行者参考出一篇更丰满的文章了;4、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参考《闲话胡适》的应侯文与访谈写就的沈文完全巧合。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哪个是真实的情况呢?就由诸位河友判断或者挖掘新的证据证明了。

      通宝推:立金洪海亮,fisherx,鹄釉扉,山有木兮,非吾有,老老狐狸,铸剑,花错,西安笨老虎,雪里蕻,秋末冬初,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闲话胡适里的胡思杜

      1985年版石原皋<<闲话胡适>>第七篇<<胡适的子女及其他>>中有关胡思杜的部分(53-55页):

      思祖(祖望)已经谈过,再说思杜。他小名小三,学名思杜,纪念胡适的老师杜威。杜威于一九一九年来中国讲了两年学,一九二一年回国,胡适不但做了一篇<<杜威先生与中国>>的文章纪念他,并把小儿的名字叫做思杜来纪念他。按照家谱,胡适的子侄辈排行,应该是恩字辈,因为胡适的祖父叫做世恩,为了避祖讳,就将恩字改为思字。这也是胡适数典不忘祖的一种表现吧。思杜幼年也患肺病,那时没有好的医药,除吃一般药外,唯一疗法,就是增加营养,少活动,多卧床。胡适对于家事,根本不管,对于小三的注意也不够,都是江冬秀处理。思杜的肺病属于初期,冬秀鉴于女儿患肺病,没有治好,乃采取强迫睡眠法,将思杜的衣服全部脱去,这样一来,他不能下床,只好乖乖地睡在床上。后来病好了,人也发胖了,可是他的性情变了,不爱运动,不爱交游,沉默寡言,性情孤僻。与他的哥哥祖望完全不一样。抗战时,随母亲到上海,住在法租界麦琪路四号,在高中读书。那时,我住在他家,我从未见有同学来找他,也没听说他去找同学,独来独往,天资虽聪慧,但读书不用功,经常跑回力球场、跑马场。这些地方,名为娱乐场所,实际上是变相的赌场。我觉得上海的环境太差,不及北京的纯朴与安静,他在上海不宜继续住下去,迁地为佳。乃建议他到美国去,冬秀当然赞成。同时竹垚生也写信给胡适,说小三在沪渎书,无甚进展,且恐沾染上海青年的恶习,请胡适赶快注意。因此,胡适决定叫他到美国去读书,入海勿浮学院,学历史。抗战胜利后回国,在北京工作,住在家中。蒋介石送三张飞机票,要他们立刻走,思杜虽无法阻止父母亲走,但他却坚决留下来不走,他不留念美国的生活,宁愿留在祖国做些事情。解放后,他在北京华北军政大学学习。一九五0年夏,我偕程士范参加全国第一次科学工作者会议,住在清华大学,两人特意到华北军政大学看望他,他的精神面貌变了,也健谈了,我很高兴。谁知这一次的晤谈,竟成永别。他结业后,分配在唐山交通学院教书,一九五一年开始批判胡适的思想,并掀起了一场批判运动。他也写了一篇批判文章,报纸也发表了。后来,胡适知道这件事,他说,知子莫若父。他深知他的儿子,文章不是出于思杜的真心实意,而是大家强迫他的儿子写的。这是胡适的偏见,实际上,那篇文章是思杜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写的。我和思杜还谈得拢,我知道他的思想情况。他对他的父亲是有看法的。他追求进步,向往未来,他不肯出国,这就是证明。胡适不知道他的儿子的思想变化情况,却说什么“知子莫若父”,这是他主观武断、自以为是的表现。思杜在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分子,因一时想不开而离世了。一九八0年十一月,组织上认定,他属于错划,已给予平反昭雪,死者也可以瞑目了。他未婚,也没有到过老家。

      下面再说他的侄儿们。

      其余各篇还散有一些零星的文字与胡思杜有关(不肯离京、能唱京剧),与主帖关系不大就不一一摘录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ifuleu,秋末冬初,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上学不迟到兄大功德啊!

        正找这个东西找得苦啊!

        上学不迟到兄这一下可算拨开了最后一点迷雾。太好了!

        录入辛苦,宝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