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巍巍乎太祖-剑指罗马-解构亚美尼亚(1.5.2)

      所谓【主不可以怒而兴兵,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亚历山大做出宣战的重大决策,绝非一封傲慢的国书这么简单,说起原因,真是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了。

      早在太祖平定国内,与安息帝国较劲的时候,罗马便与萨珊波斯发生了矛盾。在两河平原的北部山地和高原中,有个亚美尼亚王国(Armenia)。这个国家地处罗马、安息两大帝国之间,一直扮演着擦脚垫的悲剧角色,无论是东面的安息马兹达,还是西面的罗马朱诺,出门时都要踩它一脚才能起飞。但总的来说,亚美尼亚更亲罗马,原因很简单,罗马远在天边,泰西封却近在咫尺,安息对亚美尼亚领土野心远比罗马大得多。

      然而很有趣的是,此时的亚美尼亚处于安息王朝(Arsacid Dynasty of Armenia)统治下,也就是说,亚美尼亚王室与安息王室同族。当年安息皇帝沃洛吉斯五世(Vologeses V)的诸子中,有三个很重要:沃洛吉斯六世、阿塔巴努斯四世、库斯洛夫一世(Khosrov I),前两个儿子为了争夺安息皇位长期内战,直到安息亡国于太祖(见上节)。库斯洛夫一世则被父亲册封为亚美尼亚王,在他的两兄弟的帝位争夺战中,坐山观虎斗,并未介入其中。待到安息帝国亡国的尘埃渐渐落定时,库斯洛夫一世坐不住了,作为安息的王室,又是萨珊波斯的邻国,亚美尼亚必然是太祖的下一个目标。所以库斯洛夫一世向西联络罗马,向东联络印度的贵霜皇帝波调,企图东、西、北3面夹击萨珊,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一伟大构想没有实现。然而这场未遂战争,也给萨珊与亚美尼亚、罗马、贵霜的关系,定下了敌对的调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亚美尼亚安息王朝 的国旗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现代亚美尼亚国徽。盾牌上的四角,代表历史上的四大王朝,右上角的双头鹰,即代表安息王朝双鹰标志 ======

      从地缘的角度看,亚美尼亚或东安纳托利亚,是两伊国家与安纳托利亚(也叫小亚细亚、小亚)国家的天然战场,从安息—罗马、萨珊—东罗、大食—东罗到波斯—奥斯曼,这里的战争持续了上千年。其原因,是亚美尼亚对两河平原,拥有巨大的地缘优势。

      首先,从地形图上就能看出,亚美尼亚的地势比两河平原高,呈现高屋建瓴之势,还是两河的发源地,按中国风水的说法,亚美尼亚对两河流域是【上风上水】,亚美尼亚人放屁,波斯人得闻着,亚美尼亚人洗脚,波斯人就得喝人家的洗脚水。如果两河流域是东吴,亚美尼亚就是荆州,没有荆州,东吴就不安全,同理不控制亚美尼亚,波斯人就睡不安稳。

      其次,别看两河流域都是平原,但沿岸和两河之间并非都是肥沃的农田。从叙利亚—巴勒斯坦东部,直到幼发拉底河(以下简称为【幼河】)中游,都是广阔的【叙利亚沙漠】。反倒是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南沿,因为有高原上的流水,形成了一些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和绿洲,仿佛中国的河西走廊或天山南麓的一串绿洲城市。至于两河,别看西面的幼河比东面的底格里斯河(以下简称为【底河】),长得多。可由于有来自扎格罗斯山脉的支流注入,底河的水量远比流经叙利亚沙漠而水分大量蒸发的幼河大得多,其流域范围远比后者富庶。安息崛起之后,幼河又成为与塞琉古—罗马的天然界河,所以底河流域的泰西封—巴格达,取代后者的巴比伦,成为两河的中心城市,就顺理成章了。

      套用上面东吴的比喻,波斯是吴国,则罗马帝国是魏国,底河是波斯的长江,幼河则是淮河,亚美尼亚是关羽坐镇的荆州。罗马城过于遥远,安条克作为罗马的亚洲之都,相当于洛阳。埃德萨相当于襄樊,尼西比斯相当于逍遥津。

      我们看看马其顿、罗马对两河流域的征服或进军路线,会更有感性认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亚历山大的征服路线图 (叙利亚与两河部分)======

      亚历山大渡过幼发拉底河之后,并未急于折向东南的巴比伦,而是向北到卡莱附近,折向东沿着安纳托利亚高原南沿行军,渡过底河后不远,与波斯军在高加米拉会战,获胜之后亚历山大不再小心翼翼的沿山边走,而是走直线,大摇大摆的奔向巴比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罗马对安息的征服路线图 ======

      罗马人对安息帝国的征服路线,有三条

      1 前53年,前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的远征。过幼河后向正东走,与亚历山大神似。区别在于渡河点不同,亚历山大渡河点,在幼河大拐弯的南端,克拉苏在大拐的北端,所以前者过河要向北走到卡莱,后者往正东即可。克拉苏的下一步行军计划与亚历山大相同,都是是从卡莱沿着山地边缘向东,到达底河后,顺流而下夺取泰西封,底河沿岸富庶多水,到这就不愁后勤了。但计划没有变化快,他在半沙漠地貌的卡莱附近,全军覆没,成了征途最短的入侵者。

      2 前37年,后三巨头之一,马克-安东尼 的远征。他率军向东北进入安纳托利亚高原,得到盟友亚美尼亚的帮助后,在凡湖(Van Lake,亚美尼亚的圣湖和发祥地)以西拐弯90度,向东南进入伊朗高原西北部,但在Phraaspa(伊朗西北,阿塞拜疆地区)遭到重创。归途更悲惨,山区的严寒、贫瘠缺粮、瘟疫疾病和高山深涧导致了更大的伤亡。退回本土之后,饥肠辘辘的将士们,暴饮暴食又撑死了一批,与全军覆没差不多(不厚道的想起了Long March,罪过罪过)。唯一比克拉苏强的,只是安东尼活着回来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推测他的作战计划,应该是在Phraaspa附近调头向西南,沿着小扎卜河(Little Zab)河谷,即图中Phraaspa西南面的河流,进入底格里斯河,再顺流而下去泰西封。

      3 116年图拉真皇帝、165年卡西乌斯将军(维鲁斯皇帝时期)、197年塞维鲁皇帝,都选择了最安全的路线,沿着幼发拉底河一路向东南,杀向并攻占泰西封,其中图拉真皇帝还继续向东占领了苏萨。

      综上4条路线,我们可以归纳一下,从安条克出发征服波斯,有三条路线。

      1 北线,向东北进入安纳托利亚高原,在伊朗西北部继续东进伊朗高原,或者沿迪亚拉河南下两河平原。优点:有亚美尼亚人帮忙,地形崎岖,不利于波斯重骑兵发挥冲击优势,有利于重步兵为主的罗马人。正如唐将李光弼所说【有险,可以胜,可以败;阵于原,败斯歼矣】。缺点:行军困难、后勤困难且全靠亚美尼亚支持,万一亚美尼亚叛变,肯定全军覆没。

      2 中线,向正东或者东偏北,沿着安纳托利亚高原边缘走,连续渡过两河,然后沿底格里斯河南下。优点:穿过叙利亚沙漠的最短路线,到了底格里斯河就功德圆满了,可以靠抢劫维持军需;必要时可以进入山区,躲开波斯重骑兵,发挥马其顿、罗马重步兵优势。缺点:这条线是两河间距最远的地方,沿途除了少数城市,都是沙漠或半沙漠,补给困难,缺乏淡水。

      3 南线,向东南沿幼发拉底河行军。优点:沿途有淡水补给,后勤容易。缺点:有一半的路是沙漠,干旱少雨气候炎热,重装步兵会很难忍受。地处平原有利于波斯重骑兵冲击。成功的2位皇帝1位大将,都是身处罗马鼎盛时期的杰出名将,完善的后勤加上卓越的指挥,让波斯重骑兵无计可施才成功。

      这三条路线,在下文中都会反复出现。除了南线之外,北线和中线都能体现出亚美尼亚的作用,因为该国正处于底格里斯河上游,顺流而下太容易了,只要亚美尼亚不在萨珊波斯的掌控中,萨珊必定会坚持不懈的要将其拿下。对罗马来说正相反,必须保证亚美尼亚的安全,让它做自己的缓冲国,从侧翼威胁波斯人。没有亚美尼亚的侧翼威胁,则波斯人的西进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向西直捣安条克占领无险可守的叙利亚,切断安纳托利亚与巴勒斯坦、非洲的联系,【断天下之腰】,拦腰斩断环绕地中海的罗马帝国,埃及和非洲将不战而下,非罗马所有。事实上,后来的帕尔米拉女皇芝诺比亚、萨珊皇帝库思老二世、阿拉伯哈里发欧麦尔都是这么干的。

      因此,罗马与安息--萨珊,在亚美尼亚—东安纳托利亚的角逐中,波斯人总是前仆后继的扮演主动进攻的角色,可地形限制了波斯人的发挥,正如岳飞所说【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以重骑兵为核心的波斯人总显得很笨拙,罗马人却如鱼得水,总能把波斯人赶回去。于是萨珊和罗马在这里拉锯了400年,直到萨珊亡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萨珊的骑兵之花 -- 铁甲圣骑兵(Cataphracts),军旗上有马兹达的标准像 ======

    • 家园 【原创】巍巍乎太祖 - 剑指罗马 - 宣战(1.5.1)

      1.5 剑指罗马

      宣战

      公元229年(曹魏太和3年)的一天,一个庞大的使团出现在永恒之城罗马,他们的出现,立即引发了广大罗马酱油党的强烈好奇,他们纷纷驻足围观,并指指点点、品头论足。要知道,由于当时中国处于三国分裂时期、安息刚灭亡、贵霜濒于崩溃,罗马帝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强国,罗马城更是世界第一大城,把刚刚重建的魏洛阳远远甩在身后。这里的市民眼高于顶,什么大场面没见过,这个外国使团有什么打动罗马人呢?

      原来这个使团来自波斯,受【王中王】阿尔达希尔之命来罗马,与罗马帝国建交并正式递交国书。而让罗马人惊奇之处有三。一是他们规模庞大还全副武装,足有400人,赶上一个罗马大队了。二是衣着华贵,穿金戴银不说,还满身丝绸,让罗马人艳羡不已,因为在罗马人看来丝绸远比黄金更高雅华贵。三是这些人特别高大,要想跟他们说话交流,矮小的罗马人必须抬头仰视。

      此时的罗马皇帝是年仅21岁的亚历山大-塞维鲁(Severus Alexander),他是个温和而软弱的青年,可当他看到波斯国书的内容时,竟然大发雷霆,下令把整个使团解除武装,以战俘的身份流放到安纳托利亚(土耳其的亚洲部分)的农场里做苦工。【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是古今中外各国的共同外交原则,是什么样的国书内容,让温和的亚历山大如此失态呢。原来这位波斯的【王中王】,以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继承者自居,要求亚历山大放弃包括叙利亚在内的所有亚洲领土给波斯,两国以爱琴海为界。显然这个庞大、华贵、高大的使团,是个示威团,给亚历山大施压来了。既然亚历山大囚禁并流放了波斯使团,那么就等于对波斯宣战,下面要做的自然是战争准备了。

    • 家园 【原创】巍巍乎太祖 -- 克定祸乱(1.4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太祖统一路线图 ======

      正如上图所展现的那样,法尔斯在帝国的中南部,东面是克尔曼地区(Kerman,伊朗东南部的克尔曼省,省会也叫克尔曼)和锡斯坦(Sistan,伊朗锡斯坦省),继续向西就出国到了印度。正如我在上一节所说的,太祖是个谨慎的征服者,太祖并未急于向西突入帝都苏萨和泰西封,而是先着手解除后顾之忧。他首先把矛头指向东方的克尔曼,随着克尔曼一鼓而下,太祖便控制了波斯的整个东南部。从此,便可以毫无顾忌的向西、向北扩张。

      下一个猎物是西面的埃兰(Elymais, Elam, 伊朗西南部的胡泽斯坦省),由此打通了向北方的伊斯法罕、西方的苏萨的通道。随后,地处伊朗高原的中心地带的是伊斯法罕(Esfahan中部城市,伊朗第二大城市)。至此伊朗高原的中部、南部尽在萨珊王国治下,继续向西就是平坦的两河平原了,安息朝廷已经无险可守,大门洞开。

      看到太祖显露出的冠军相,基尔库克(Kirkuk,伊拉克北部石油城,巴格达正北方)和阿狄亚贝尼(Adiabene)的诸侯,急忙加入了太祖的队伍,生怕错过这班车。

      阿狄亚贝尼(Adiabene)王国值得一提,在《圣经》中它被叫做【伊甸】(Eden,《圣经 旧约 27:23》),稍微有点基督教常识的人,都知道【Eden】是伊甸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伊甸是个真实的地方,不是《圣经 创世纪》中提到的那个。阿狄亚贝尼的首都是阿贝拉(Arbela,伊拉克埃尔比勒Arbil)。前331年,阿贝拉发生过一场震惊世界的战役—高加米拉战役,成就了亚历山大的千古英名。安息帝国时代,阿狄亚贝尼是一个半独立王国,公元1世纪,其王室成了犹太教徒,并从此与安息帝国貌合神离。

      一路高歌猛进之后,安息的夏都苏萨、查拉塞尼(Characene/Mesene,安息治下的半独立王国,两河河口一带,含科威特)等地,也一一落入太祖之手。至此,西到现在的科威特,东到伊朗-巴基斯坦边境的波斯湾北岸全境,皆处于太祖治下,一个新兴而强大的帝国已喷薄而出,蒸蒸日上。

      到了这个田地,无论安息帝国的朝廷多么衰落无能,此时也不得不作出点反应。这时的安息皇帝是阿塔巴努斯四世(Artabanus IV,有说是五世),他是沃洛吉西斯五世(Vologases V)的幼子,本来继承皇位的应该是他哥哥沃洛吉西斯六世,可阿塔巴努斯不甘心在亲王位置上终老,便起兵造反,并成功的把他的哥哥赶出泰西封,当上了皇帝。与绝大多数亡国之君不同,他绝不是个昏君,根据史诗《阿尔达希尔书纪》(Kar Namak of Ardashir)记载,阿塔巴努斯武艺高强,是个明智而有能力的君主,他的年龄至少比太祖大10岁,此时约40岁上下,正值年富力强。他最辉煌的时刻,是217年挫败了罗马皇帝卡拉卡拉(Caracalla)的入侵,暂时解除了安息帝国的亡国之忧。

      不过,此时的安息帝国已经千疮百孔,大厦将倾,不是他独木能支的。在太祖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之际,他却忙于和他阴魂不散的哥哥沃洛吉西斯六世较劲,这哥俩在泰西封—巴比伦之间的的两河平原上反复拉锯,阿塔巴努斯虽一直有优势,却一直无法灭掉对方。见太祖日益强大,他终于忍无可忍,派出他的胡泽斯坦省总督去讨伐太祖,结果不用多说,全军覆没。

      224年,阿塔巴努斯与哥哥停战,发倾国之兵御驾亲征萨珊,两军在Hormizdagan(伊朗阿瓦士东面的平原上)展开了决战。不过,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过程颇有戏剧性。

      自恃武艺高强的阿塔巴努斯谓太祖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萨珊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太祖可不像刘邦打马虎眼,而是很痛快的接受了挑战。两位君主跃马横刀厮杀几个回合之后,太祖佯装不敌拨马逃走,阿塔巴努斯穷追不舍,这时太祖弯弓搭箭,来了个回头望月,并一箭穿心。随着阿塔巴努斯落马仆街,太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既然皇帝战死,主力覆没,下面的征程就成了例行公事,安息各地传檄而定,萨珊大军一路畅通无阻,兵不血刃的攻占泰西封,仿佛一场盛大的武装游行。

      226年9月,在一片肉麻的阿谀奉承和劝进声中,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太祖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勉为其难的登上宝座,加冕自号为【沙汗沙】(Shahanshah),意为【王中王、万王之王】(King of Kings),这一年被认为是萨珊王朝的起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祆教主神阿胡拉-马兹达,向太祖授权。大家猜猜哪位是太祖,哪位是马兹达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阿胡拉-马兹达 的标准像,眼熟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眼熟吗,马兹达的鹰座,出现在《星矢 冥界篇》中的叹息之墙上======

      【沙汗沙】这个称号,被在后世很波斯化国家采用,作为君主的称号。其中,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概是被成吉思汗追杀,逃到里海岛上病死的摩诃末。世界上最后一位【沙汗沙】,是伊朗末代君主巴列维。令人遗憾的是,【沙汗沙】经常被简写为【沙】(Shah),其实这是错的,【沙】相当于王,【沙汗沙】才是王中王。

      【沙汗沙】的妻子则号称【沙布努】(Shahbanu),至于其意思,您先猜猜……

      恭喜你,答对了,是【后中后】(Queen of Queens)。太祖的这位【后中后】,不是日后的太宗文皇帝的母亲Mirdut,而是太祖的妹妹Dinak,这反映了当时波斯人的习惯:流行并鼓励族内婚。《魏书 西域传》记载说:波斯人【多以姊妹为妻妾,自余婚合,亦不择尊卑,诸夷之中最为丑秽矣】。不过也可以这样理解,Dinak是【后中后】,Mirdut以及其他妃子,也是【后】,比嫔妃好听多了。

      至此,曾经盛极一时,国祚400年的安息帝国灭亡。而同样拥有400年国祚的萨珊波斯帝国,或者【第二波斯帝国】出现在西亚的地平线上。

      至于那位一直在跟阿塔巴努斯较劲的沃洛吉西斯六世,在弟弟败亡之后,也无声无息的消失了。但根据出土银币的记录,有一位叫Artavasdes的安息王,直到227年仍在活动,也许他就是沃洛吉西斯六世,但也可能是阿塔巴努斯的子孙。

      此后的萨珊波斯,除了平定各地零星的叛乱,和恢复安息原有版图之外,对外的征服或外交方向有四个,

      一是西面的罗马,是萨珊日后头号对手,详细的伐交伐兵将在下一节详述。

      二是向南渡过波斯湾,征服了对岸的巴林、卡塔尔。从此之后,波斯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一直到今天,这里的居民都以什叶派为主。

      三是东北方的中亚,即中国所称的西域。这里虽然以农耕为主,却一直是各色游牧民族表演的舞台,第一帝国的太祖居鲁士大帝,就死在中亚蛮族手中。有鉴于此,萨珊在这里主要采取守势,在木鹿派驻了一位藩王守边。而呼罗珊地区,是安息—帕提亚人的老家,也要有得力的人来镇守,太祖也册封了一位藩王于此,其地位很像西周为监视殷人而设置的【三监】,这位呼罗珊王的地位很高,在萨珊诸王中排名第一。

      四是东南方的贵霜(Kushan,也称作大月氏,首都巴基斯坦白沙瓦),此时的贵霜是中亚大国,君主为波调(Vasudeva I也叫韦苏提婆一世),229年(曹魏太和3年)他向魏明帝曹睿进贡,被册封为【亲魏大月氏王】。贵霜的领土从中亚两河流域,向南延伸包括巴基斯坦和北印度。在消灭安息,统一波斯之后,230年左右太祖对贵霜用兵。面对军威赫赫的太祖,贵霜一败再败,被迫选择了称臣纳贡,贡品中黄金珠宝自然必不可少,对波斯人来说,最重要的贡品是战象。由于萨珊帝国的中心地区在伊拉克,对印度鞭长莫及,所以太祖没有建立直接统治。尽管如此,太祖和下任太宗文皇帝沙普尔的远东方远征,对贵霜帝国的打击是致命的,直接导致贵霜帝国在250年左右解体。

      为了监视贵霜帝国,太祖专门在克尔曼和锡斯坦各派驻了一位藩王守边,为太祖代行在东方的权利。

      在恢复安息的版图、平定叛乱、整合国内之后,作为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后代,太祖武皇帝的雄心壮志不能自已,决心恢复旧疆,重建帝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太祖铸造的银币,左边是他的头像,右边是他的私人圣火坛======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节—剑指罗马。

      关键词(Tags): #萨珊# 波斯# 建国
      • 家园 补图:最后的沙汗沙和沙布努

        今天写作业写到伊朗,搜WIki搜出来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后的沙汗沙马哈茂德-礼萨-巴列维,wiki上也称他是沙巴列维。所以我觉得用在一般称呼上似乎也没错,顺便说句,巴列维戎装起来也是很有那么个王中王的气质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后的沙布努 法拉-巴列维,初看的时候确实很惊艳了一把。波斯确实是个养美人的地方。

        当然了这位沙布努实际上是个眼镜娘。戴上眼镜后个人意见是大打折扣

        • 家园 严格的说,巴列维的打扮不合传统

          中东的穆斯林,穿着打扮上有两大特征,一是要包头,二是要留大胡子。内贾德就胡子拉碴的,显得不够干净利索。巴列维他爹礼萨汗,好像有土库曼血统,不是纯种波斯人,长得就仪表堂堂的。巴列维要是戴上包头,留着胡子,就没这么威风了。

          • 家园 这老兄相当蔑视传统

            当然,这王中王的传统,他是绝对不蔑视的,而王中王挥金如土的传统,他确实相当爱好的。只是伊朗土俗,不够西方味的,那他真的是很蔑视的。

            我记得有个很有名的笑话讽刺这老兄的。说一个什叶派穆斯林死了之后上天堂,天使问他说:你的神是谁?此公诚惶诚恐的答:是沙汉沙陛下!天使又问:你的神迹是什么?此公诚惶诚恐的答:是陛下的白色革命!天使再问:你的圣书为何?此公诚惶诚恐的答:是陛下亲笔书写的《白色革命》!于是天使以为他是叛教徒,要揍他。这时安拉出现阻止了天使,问这个人说:你是什么毛病啊?这个人大呼一口气,答道:我的神啊,我以为他们是谢瓦克(SAVAK,巴列维的秘密警察)装扮的

      • 家园 马兹达跟下面的翅膀是什么关系?

        马兹达标准像里,下面的翅膀是马兹达本身的一部分,还是他有个这样的设备,身体套在里面?

        • 家园 鹰座是他的座驾

          在环地中海文明区中,最受崇拜的动物是狮子和鹰,宙斯就经常变成鹰或者让使者变成鹰,在天上巡视或下地抓人。波斯人也一样,这个鹰座是马兹达的专有座驾,当然也不一定总坐这个,例如授权给太祖的石刻中他骑马。

          说点花边,日本品牌马自达与马兹达是一个词,而马自达的商标是个展翅的鹰形,所以我怀疑这商标的灵感来自鹰座。

          • 家园 查了下Wiki,马自达的名字就是来源于马兹达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zda

            The company website states that name "derives from Ahura Mazda, a god of the earliest civilizations in West Asia...the god of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harmony..." Ahura Mazda is the Persian - Zoroastrian God. The company website also notes that the name "also derives from the name of our founder, Jujiro Matsuda." [4]

      • 家园 有跟班的那个是太祖吧
        • 家园 我也这么认为

          我搜了一下,认为左边是太祖的多,但也有文章把右面截下来作为太祖头像的。我认为左侧是太祖,原因有:

          1 右侧的人手持光明环,左侧的做伸手状,应该是伸手去接的动作,所以左侧是太祖

          2 萨珊的摩崖石刻中,君主多有随从,这些随从都做谦卑状,但身份都很高。而神仙们多是单人。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没有马镫,这俩人伸直了腿坐在马背上,一定会很累。

    • 家园 【原创】巍巍乎太祖 -- 潜龙在渊(1.3节)

      太祖并不是帕帕克的长子,他的长兄名叫沙普尔,与日后的太宗文皇帝沙普尔一世同名。鉴于他的悲剧结局和重名,下文中我称他为“隐太子”。隐太子是个能干的人,追随父亲帕帕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在他父亲去世之前,就成了【副王】(co-ruler)。所以216年帕帕克死后,由他接班,完全合情、合理、合法。在我之后的记述中,大家会发现,册立副王是波斯人的传统,这个位置,在中国没有对应(憋了一脑门子汗,想出个“天策上将”)。反倒与戴克里先【四帝并立】后的罗马帝国相似,波斯君主相当于奥古斯都,副王相当于凯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太祖三迁图1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太祖三迁图2 ,这张没标识地名,对照就行了 =====

      至于太祖,在210年前后,他被父亲封为达拉歌德(Darabgerd)的封君(战国制度,帕帕克为王,儿子封君),头衔为【阿哥巴德】(argbadh),意为城主、堡主。达拉歌德即现在的法尔斯省东南部的达拉卜(Darab),为前波斯帝国大流士大帝所建的要塞,意为【大流士堡】(Darab-gerd == Darius-fort),距离首府伊什塔克尔城约150公里,大致在今天的法尔斯省与克尔曼省、霍尔木兹省的三省交界处。从上面两张【太祖三迁图】能看出,达拉歌德地处法尔斯通往印度的阳关大道上,扎格罗斯山脉中的一个小盆地里,离此再往东北一点,就出了山区,进入伊朗高原了,所以毫无疑问,这里就是帕帕克留下的法尔斯王国的东界,由此大致可以估计当时的萨珊王国的疆域。

      太祖的这个封地和头衔,说明他是被父亲委以重任的边塞藩王,相当于明燕王朱棣。虽然不是太子,可他有地盘、有军队、甚至有了战功,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如果没有戴【白帽子】(王上白==皇)的理想,不是废物,就是圣贤,肯定不是正常人类。

      帕帕克龙驭上宾不久,太祖便对隐太子上演了一场波斯版的专诸刺王僚。一脸忠贞的太祖盛情邀请隐太子赴宴,酒酣耳热、舞女翩跹之际,太祖自称更衣,退出宴会厅。然后呢,一起豆腐渣工程被曝光了--宴会厅塌了,于是隐太子被坠落的房梁、椽子压成照片。再于是,太祖接手了老兄的江山社稷,也许还包括嫂子们,成了法尔斯王。为了防止其他兄弟照猫画虎,太祖果断杀掉了一批心怀不满的兄弟。

      作为拜火教徒的太祖,开创一个传统:每个君主在登基时,都要在龙兴之地,伊什塔克尔城的安娜希德神庙里,燃起一坛火,每位君主的圣火坛都有自己的名字。君主去世或者被废时,火焰要被熄灭。

      看着在圣坛中熊熊燃烧的圣火,【大柄‘已’在手】的太祖,并未立即开始【清风满天下】的征程。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与朱棣一样是俩字【迁都】。他的迁都目的地,并不像永乐帝朱棣那样,迁到自己的老巢达拉歌德,而是在法尔斯南部另建新城,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阿尔达希尔-花拉】(Ardasher-Khwarrah),意为【阿尔达希尔的荣耀】,今法尔斯省省会设拉子的正南方的【菲鲁扎巴德】(Firouzabad 、Firuzabad,意为胜利之城)。

      从两张【太祖三迁图】,可以看出,该城位于一个高山环抱的小小盆地中,只有一条向北小径通往外界(当时还没有向南的道路)。与世界上多为矩形的城市不同,它呈一个完美的圆形,直径约2公里。外面有宽达50米的护城河,城北有豪华的王宫,圆心处则建有高大的祆教圣火庙。由于该城的造型独特,以它为原型的城市,在影视中经常出现,例如电影《波斯王子-时之沙》中的故事发生地【阿拉穆特)【Alamut】。事实上,真正的【阿拉穆特】在伊朗西北部,是1256年被西征的旭烈兀摧毁的【木剌夷】(山中老人或暗杀派)老巢,绰号【鹰巢】。有证据表明,【阿尔达希尔-花拉】的形制是模仿【达拉歌德】的,所以可以反推【达拉歌德】的摸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阿尔达希尔-花拉】地处一个山间盆地中,一条小径通往外界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放大再看,完美的圆形,比中客家土楼大多了,右边是现在的菲鲁扎巴德市区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换个角度看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城北的太祖王宫遗址,可通过外面的护栏来推测王宫尺寸 ======

      下面几张图来自电影《波斯王子-时之沙》,【阿尔达希尔-花拉】和【德拉歌德】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阿拉穆特远景,圆形城市,宽阔的护城河。电影人物的服饰也值得一看,制片方很用心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高大的城墙与塔楼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带有瓮城的城门,进攻者的死亡陷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鸟瞰,电影里有漏洞,远眺图中有护城河,之后的镜头中,护城河消失了 ======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太祖迁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开拓进取之前,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故都伊什塔克尔城位于繁华的商道上,很容易被敌人攻击。相反,新都阿尔达希尔-花拉地处易守难攻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是太祖霸业的坚实后盾。由此,可以看出太祖是个比较谨慎的征服者,做事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并不热衷冒险,与热情冒进的亚历山大完全不同。

      经过了一番内部整顿之后,太祖要大展鸿图了,正是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请看下节【克定祸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