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孩子们真是不容易 -- 大懒虫1号

共:💬139 🌺696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认为奥数就是一个小升初的敲门砖而已,

        谈不上培养“理科方面的灵气”。

        我倾向于认为学过奥数的人以后成为数学专门人才的概率可能会更低。我曾经去旁听过奥数班的讲课,本人也是理科专业,从小爱好数学,曾经学习数学很多年,感觉那些奥数培训班是在对低龄的孩子强化一些解题方法的条件反射,很可能真正有数学才华的孩子在这个被灌输的过程中才华被糟蹋,丧失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以后厌恶数学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我理解你的做法是最适应社会现实的做法。同时也强烈同意懒虫的看法,就是现在的教育太急功近利,可惜是以我们每个家庭的唯一的孩子做试验品为代价。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优胜者,将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可惜将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像是生产线上出来的统一规格的加工品。

        在目前的体系中,人的教育死了,剩下的只是环环相扣的掠夺。从校内教育到校外,从幼升小到小升初。

        这个教育体系真能匹配中国将来的地位和需求吗?即使在目前,中国是世界加工厂,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正如一些调查显示的那样,只有10%的理工科毕业生符合跨国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姑且不论跨国公司的标准是否是人才的标准)。让小学生在各种奥数英语班疲劳地学习真能满足未来小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吗?

        即使随波逐流,适应这个标准单一的体系,孩子将来就能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人才吗?我对此要打一个问号。学校的考试分数为王,而社会竞争要复杂得多。

        通宝推:大懒虫1号,
        • 家园 只有10%的理工科毕业生符合

          正如一些调查显示的那样,只有10%的理工科毕业生符合跨国公司对人才的要求

          是麦肯锡把 记得,这个结论的无厘头进一步强化了心中的大嘴巴形象。

          我一直奇怪类似这种东西存在的理由

        • 家园 同意你的观点,但注意因果关系

          不是去培养“理科方面的灵气”,而是孩子有理科方面的灵气的话,利用好奥数作为小升初的敲门砖。

          你的几篇文章我都看了,知道你极度反感目前的教育体系或制度,但当你自己有孩子在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一路走来的时候,你只能随波逐流,在目前社会竞争规则中取得相应的优势,否则你就要冒很大的风险逐步被淘汰,当你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失败就是全家的失败的时候,你还敢于冒这个风险吗?

          不要那么反对奥数,没有奥数,必然有其它规则来进行竞争性选拔。社会分成三六九等是这个社会阶段不可避免的。奥数不一定能够产生数学家,但奥数也不绝对是

          对低龄的孩子强化一些解题方法的条件反射
          ,从我们自身的经历看,学奥数还是要一定的天智的。我在前面说过,关键是家长一定要有早期教育意识,另外能够根据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再说一个昨天刚得到的消息,我前面说过,孩子进初中后就放弃了奥数,我个人认为起敲门砖作用就行,孩子还是全面发展好。进高中后他不声不响拿了个北京化学竞赛一等奖回来(对家长数理培养的叛逆),昨天参加了北京化学学会(名字不准确)的培训回来,我问他你们班化学小组有几个人参加了培训,他说我没有参加班上的化学小组,我参加的是数学小组,我大吃一惊:你不是参加化学竞赛吗?怎么不参加化学小组?他说我是数学小组的化学狂,XX是化学小组的数学狂。我听得亦挺高兴,说明孩子还是对数学感兴趣的,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也有好处。

          下面说说我不太同意你的几个观点:

          (1)奥数不能产生数学家,但中国数学水平还不属于世界顶尖,与奥数基本无关,与原有基础,现有体制,数学界的内耗等关系较大

          (2)分数不是万能的,没有分数是万万不能的。---我太俗了

          (3)优秀是相对的,优秀人才永远是极少数。只要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必然通过竞争来选择优秀

          (4)中国竟然一年能够培养出10%的符合跨国公司的理工科毕业生,这、这、这太伟大了吧?一年起码30-40万优秀人才呢!10年就有300-400万(最大的才30出头啊)。试看天下谁能敌!!!赶嘛给跨国公司嘛,他们也吃不下这么多是不是?

          兄弟,一句话,以包容之心看目前教育乱状,如果能为它的改善做些什么我们努力去做。

          为你的拳拳爱国之心献朵花

          • 家园 首先祝贺你的孩子是个有理工科天赋的人,

            正如你所说,因果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你的孩子本身具有数学方面的天赋,通过奥数竞赛被筛选出来了。能学好奥数的孩子需要具有相当的数学天赋,而现在实际情况是全年级的孩子几乎没有不学奥数的,这个现象是我反感的。就我亲眼所见,有的孩子就是在一种“强化条件反射”的情形下学习奥数的。你的孩子既然能名列年级前三,说明他本身具有资质适应这个竞争标准,而不是这个竞争标准提升了他的天赋。不能因为你的孩子能适应这个竞争的标准,就推广到所有孩子都应该去适应同样的标准。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筛选,还包括培养,发掘和提升人的潜力。

            你所说的(2)(3)条正是非常现实和功利的,用在成人的竞争上尚可,但是使用在小学甚至学龄前的孩子身上我认为过于急切。人的成长和培养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不应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把小孩按分数分成三、六、九等。难道就因为小学时代小孩奥数不好或者钢琴弹不好,从小学或中学阶段以后就应该与好的教育资源无缘?

            我反感这个教育体系,原因之一就是它充满了权利和利益的垄断,用优质教育资源做诱饵让无数家长和孩子们苦苦挣扎.

            请问作为教育体系之外的人,作为一个家长,你有任何渠道去改善它吗?

        • 家园 我推这句“人的教育死了”

          几年前我对人说:现在的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到了极点了。

          沉默过后,有人回答:还没到。

          这几年看下来。果然。

          近距离接触,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让我窒息。

          人的教育,是天生有功利性的,或者说是有目的导向的,但现如今,我们的教育,远远背离了教育本身的那点目的,而是抛开人性的发展规律,无微不至地渗透了体现了与人的发展不相容的功利主义。当学习、成长、生长本身的乐趣荡然无存的时候,而群众都还能麻木顺从的时候,人的教育,真的是死了。

          还好还好,这几年,我也逐渐能找到那么一些在闪烁着的希望,尽管渺小,但总归还有希望的。只是需要我们坚持,坚持,再坚持。

          小咪妈对人才培养的理解,真是很到位。

          小咪有福气!

          • 家园 懒虫MM才是专业的。

            我们是身在局中,战战兢兢,无法超脱。

            在小咪班的家长们中间,我和咪爹算是特立独行的,逆社会潮流自然要付出代价。思来想去,最终和咪爹达成共识,将来只有当爹妈的多吃点亏罢了,出国或者买单,算是替孩子分担一部分压力(也许这也算溺爱孩子)。

            哎,当年俺们读书不带这么累的,不怕身体累,而是心累。

            • 家园 不好意思,没看您这段

              不知道您还在局中,我也想让孩子走出国之路,关键这孩子现在一百个不愿意,我的朋友同学中走这条路的不少。目前也算一个很好的出路或补救之道。另外请注意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既不要攀比,也不要自卑。

              偷偷告诉您,做的好的话,孩子可以不累,家长永远不轻松,身体累,心里更累。

              如果您是在北京,能够进北京公认的名牌示范校,西城4所,海淀6所,孩子会非常阳光,这些孩子在有些论坛上对自己学校赞不绝口。很少说自己学校不行的

              前面回应您的文章就不修改了。

              • 家园 谢谢你的所有的信息,

                你是一个适应目前状态的游刃有余的家长,所说的都很有价值和启发。

                我很久以来就在犹豫中,是走还是留,就是为了这个悲催的小升初。悲哀呀,为了这个可能要背井离乡,所以说起来就深恶痛绝之。

                • 家园 如果考虑来美国的话,介绍点我知道的

                  大概是高一过来比较好。在美国有几年适应的时间。

                  如果有办法替孩子弄个美国公民的话,美国不少州都有公立的boarding school。应该是完全免费或者只交一点点钱。经历过中国的教育再到美国来,基本上可以通杀一片了。

                  如果巨有钱,没说的,交钱上私立中学。不少中学上牛大学的比例很高。

                  如果上面两条都做不到,看看有没有亲兄弟姐妹在美国。把孩子放到他们家上社区的公立中学,反正就三、四年。孩子可能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不过孩子也不小了,该懂点事了。

                  如果需要当妈的出来陪读,可以考虑。乐观地想,其实也就是几年而已。美国大部分地区花销比帝都、魔都低。租个好学区的公寓,孩子免费上好学区。美国人也有这样子干的。

                  如果孩子在国内学习好,就不用出国了。如果不好,可以考虑出国换换环境,有突变也不一定。

                • 家园 两位是两种风格的教育方式

                  硬要划分,套用传统文化的路子来简略形容,

                  test兄是儒家的风格

                  小咪妈是道家的风格

                  共同点是,各自的孩子在各自的家教风格中,都能保持成长中身心的相对健康状态。同在京城这个环境中,俩孩子都是幸运的:)相对来说,小咪要小几年,小咪爹妈还要任重道远几年。

            • 家园 呵呵专业。。。。

              从前有一次在我同学家,刚好碰到她的导师也在(教育类专业的博导又是大官、很多同学趋之若鹜地报读都报不上名的那种)。

              于是俺就问:那您教育您家公子,小菜一碟了吧?

              该导师回答:跟你说实话吧,现在呀我都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基本上都是他妈妈负责教育工作。现在想想,古代的易子而教还是蛮有道理的。

              俺,黑线。

              你们这是从根上在教养孩子,有这个扎实的基础,小咪以后的发展不用太担忧的,他会在前面跑得挺欢畅,你们在后面跟着就是啦,坚实的后盾!

      • 家园 谢谢如此详细地描述。很典型。

        前年我俩位师姐的孩子小升初就差点没学上了,因为平时太自由了,课外什么辅导班都没上,光带着孩子到处玩了,结果考了几个初中都没考上,无他,英语和奥数没学过,考不过其他学过的。所以,纵然读的都是好的小学,成绩也还不错,但。。。。

        后来都是8月份了,才各自托关系突击了俩孩子自己并不喜欢的特长,以特长生的方式分别进了不是特牛哄哄的大学附中,到了附中,还得分出时间来学特长生的那些训练课程,大人孩子都痛苦不堪。而我这两位师姐,还是教育系统的,混得算不错的,关系网也是相当地四通八达的,但,在京城,在小升初这个问题上,一般的关系即使用了,还得加上很多附加交换条件,当然,少数特别硬的特权一般也不会去动用的。唉!

    • 家园 我同事的女儿也有过一次

      本来是当娘的说了她两句结果小女孩就哭出来了,说活着真没意思,在学校压力大的不得了,作业多的写不完;到家了也轻松不了,不如什么什么算了,可把我同事吓坏了,赶紧检讨了半天。

      孩子是苦,可家长也没办法呀,我们都是最底层的,孩子不学点什么将来到社会上怎么办?另一个同事的孩子弹钢琴非常好,考过了几级什么的,问他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同事说当然不喜欢了,孩子不就喜欢玩?都是逼出来的。

      • 家园 改变生活状态的愿望是很正常的

        但这里面家长们都搞错了一个问题,要改变生活质量,是不是非要去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非要去学各种什么特长?巨大的压力和特长是不是成功的充要条件?

        实际上,哪怕以国内现在的教育情况论,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高质量听课,完成学校内必要的作业量(其实我觉得学校里的作业都已经有点偏多了),考上比较好的中学,今后进211、985水平的国内大学完全没有问题。学特长、补课、家教、奥数、英语……这些对孩子的学习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有不小的反作用。

        家长们总是在这个问题上有意无意地被社会流言、培训机构的广告、无良“学者”的说辞给忽悠了,你推我桑地跟着盲从的人群,但丝毫不去审视一下这条路到底是不是通向成功的道路。

        链接出处

        我在新兵区也在垒一个教育问题贴,请大家去关注关注,一起交流。

        真想把那个帖子搬到这里来呀呵呵

      • 家园 我同办公室的阿姨的女儿就真来了那么一次狠的

        阿姨就怀疑她女儿用苦肉计逃脱学钢琴,当然这是阿姨自己的猜测,据她女儿自己的说法是玩的时候不小心摔到手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