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孩子们真是不容易 -- 大懒虫1号

共:💬139 🌺696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教育孩子的确不简单

            至少得试着去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教育孩子永远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很多的爱和耐心。而爱不等于钱,耐心不等于娇惯。

            我有的时候想,也许西方的父母子女关系也不错,父母更注重于教育孩子怎么做一个正直的人。至于孩子选择上大学,上技术学校,中学毕业直接去麦当劳打工是你自己的选择。

          • 家园 父母都是从孩子的时候过来的

            所以理解孩子应该是能做到的。

            有些事情需要一定强制性,不能由着孩子;但是首先道理一定要耐心讲清楚,现在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道德水平,远远超过成人通常认为的水平。问题是,成人往往不耐烦和孩子讲道理,而是利用权力去强迫执行,结果反而让孩子感觉反感和厌烦,不好好做事。而这反过来又加强了成人的刻板印象,认为孩子不懂事,所以更依赖强迫命令……说句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象人们看到猪在泥水里打滚就认为猪喜欢肮脏一样,其实猪只是因为找不到干净水才会这样做的。

          • 家园 秘诀:向孩子学习!
    • 家园 生存空间

      我認为实有17亿人。

      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阶级发展不平衡。

      我们的产业规模要2.5倍现美国,中国人民的日子才能舒服些。

      到那去找与此相适应的资源空间?

      五百年前,郑和们原有大好机会。但拱手相让了。

      徒留下我们今天的宿命。

      在我们这个所有资源都短缺的国家,

      如狗屁的政府再不摆平贫富,窝里斗恐将不远。

    • 家园 社会的压力从何而来?

      我觉得小孩子们压力是社会压力的反射。

      我不明白,计划生育这么多年,人均的资源与机会应该增加才对,为什么到了九零后零零后竞争压力反而越来越大?我们七零后这帮人,应该算生育高峰吧?我们小时候念书的压力比现在的小孩子真是小多了。这是为什么?

      • 家园 有次在肯德基里和多年不见的同学偶遇

        她送女儿去什么什么补习班,然后感叹,现在孩子真累,成绩不好的压力太大了,我们小时候学习成绩好了固然高兴,不好也没什么太大压力,也过得挺开心的。她当年成绩就不怎么样,但是照样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一点也不比我这个当年的优等生差劲。

        我觉得原因很复杂,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无论学业成绩好坏,最后的差别都不会大到心理上无法忍受。比如我小学经常去同学家玩,大家的条件虽然有差异,但是没什么能刺痛大家心理的区别;等到了高中,去有的家里富裕的同学家去,就会感叹他家怎么这么有钱了;现在更不用提了。

        “人均的资源与机会应该增加才对”——是这样的,但是决定大家心理感受和行为模式的,更多是相对的资源和机会,而不是绝对的资源和机会。现在的物质生活,比小时候要强很多了,但是大家都不会觉得有多么幸福,因为大家在意的是和别人比较的结果。下时候,我们会为能经常有零钱买零食感到幸福,而现在,坐在QQ里的人说不定为看到邻居有了奔驰而沮丧。

      • 家园 有次在肯德基里和多年不见的同学偶遇

        她送女儿去什么什么补习班,然后感叹,现在孩子真累,成绩不好的压力太大了,我们小时候学习成绩好了固然高兴,不好也没什么太大压力,也过得挺开心的。她当年成绩就不怎么样,但是照样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一点也不比我这个当年的优等生差劲。

        我觉得原因很复杂,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无论学业成绩好坏,最后的差别都不会大到心理上无法忍受。比如我小学经常去同学家玩,大家的条件虽然有差异,但是没什么能刺痛大家心理的区别;等到了高中,去有的家里富裕的同学家去,就会感叹他家怎么这么有钱了;现在更不用提了。

      • 家园 因为社会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贫富悬殊

        我们小时候, 贫富分化很小,你拚老命又能比别人多得多少?再看现在, 富人的生活岂是升斗小民可以想象的?机会是比以前多了, 可大家的胃口不更多了。 更重要的是, 而今社会变化飞速, 小民求个前程安稳要比以前难多了。

        • 家园 看看现在的孩子课外学些什么

          身边的例子:幼儿园里孩子们都在报各种班,老百姓家的孩子都在学什么钢琴、小提琴什么的,唯独某处的孩子在学说书,大家都奇怪了,说某处怎么想的,难道将来让孩子说书?有明白人解释了:你们这些人懂什么?人家那是让孩子锻炼口才、胆量、随机应变的忽悠能力,为将来接班做准备。

        • 家园 贫富分化的加剧是很明显

          但我不明白,普通百姓的前程安稳真的比以前难多了么?

          如果是,原因又是什么?

          • 家园 关键怕的是不可知

            以前听老婆话, 跟党走, 就基本上能没太大烦恼。 现在, 就单看这10年来的房市, 小老百姓拿什么做预测如今的态势?既然无法预测, 那么能多占一份是一份, 孩子多学点总没错。更何况有可能过了这村, 没这个店。 实际上是中国处于大变革之中, 风云万变, 很少有让小民自保安稳简单策略了。过上几十年, 等尘埃落定一些,阶级分化形势明朗,大家也就各就各位,各安天命。 如今真是最后不多的能博上位的机会了吧。

            • 家园 问题是,多学点总没错的前提是,小孩真的学得进

              可是这种急功近利近乎丧心病狂的方法小孩根本学不进什么,学了一堆特长又怎么样?今天付出的这些疯狂的努力难道真的就能保证在进入初中、高中、大学后还能保持优势吗?

              我一直人为,这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背后有利益推手,这些利益推手就是特长培训机构、早教机构和各类有偿教育服务机构。

    • 家园 懒虫mm点名,我就多说两句

      一般流行的说法是:小升初靠家长,中考靠学校,高考靠学生。小升初从家长的角度想避开电脑派位的随机性,进入名校以求得良好的师资与学习环境。名校想找到优质生源来保持自己的先进地位及强大的经济来源,讲到经济来源多说几句,北京中学名校的经济状态找不到信息来源,但著名的中关村三小2008年时账外资金超亿元,中学名校估计只多不少,因为他们的起价比小学高,一年还有二拨,初中一拨,高中一拨,所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回过头来说奥数,不怕被拍砖头,小学阶段我认为还是奥数最能挖掘理工科类学生的潜力的,不然在教委严厉禁止下,早就会被其它类竞赛代替了,我自己的孩子的经历可以说明一下(不一定是普遍真理),小学时,我孩子在年级学习水平大概排第三,如果做奥数考卷,第一名就是一半左右时间就做完,然后去辅导差的同学(人品不错吧?),第二名在规定时间内基本做完做对,我孩子属于绞尽脑汁在规定时间内做个八九不离十的样子,很少全对。现在三个孩子在中学同校实验班内,初中分别在实验1,2,3班,中考后我的孩子运气不错分班考进了2班。

      为什么说小升初靠家长,不完全是指靠家长强迫孩子学奥数、英语,而是孩子还没有意识到小升初的竞争性与残酷性。我孩子小学毕业那届班上3/4的孩子没有走电脑派位,现在据说也差不多。家长一定要提前准备,如果在理科方面有灵气,那就加强奥数,如果吹拉弹唱有细胞,那就准备走特长生,反正走这条路的没有不吃苦的,这点一定要与孩子沟通好。当然你如果有更好的资源,或者你是杨利伟,那啥也不说了。

      如果象有些朋友说的,为了孩子别心理上崩溃,为了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放任自流的话,也是一个选择。我相信现在的孩子智力上差别不是太大,小升初拚的是什么?拚的是未来的学习环境,从我自己的角度,我不希望孩子初中的学习环境是打架、抽烟、谈朋友,不希望班主任不负责任,当然我绝对不是说所有的一般学校都是这样的,但总的概率不是高许多嘛?所谓中考靠学校就是这个理,我自己的体会是孩子初中班主任在准备中考的家长会上说,你们不要紧张,只要孩子严格完成老师要求,直升本校甚至进实验班都问题不大,我孩子中考我们家很轻松,LD说中考与小升初比起来天上地下。

      举个反例,LD的朋友家的孩子与我们一般大,聪明劲不亚于我孩子,小学也比我们的好,但就是比较自由,小升初准备不足,一看电脑派位的学校及其名额,倒抽一口冷气,只好出了一些钱进了一个普通学校的实验班。玩命了三年,中考终于进了示范校的实验班,LD的朋友说,初中三年头发白了一半,孩子与自己闹了三年,但她知道不进则退。

      啰啰嗦嗦写了几段,我自己的体会是在目前的小升初政策下,家长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特长提前作针对性的决策,要告诉孩子,我们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打拼自己的天地。只要你尽了努力,不管结果如何,老爸老妈都为你高兴。

      p.s.我孩子进初中以后,提出不上奥数了,我和LD商量后同意他放弃奥数,但要求他成绩应该在年级XX名之内。他到现在还基本达到这个指标,男孩语文与英语差些。另外,孩子学校的特点是作业不太多,孩子一直保持小学晚上9点半,初中10点,高中10点半睡觉的习惯。

      通宝推:穿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