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也谈技术圈 〔1〕 -- 南七

共:💬140 🌺137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谈技术圈 〔2〕

      谢各位捧场了。还是那句话,拜一拜,不见外,礼多人不怪。

      八十年代,Apple用的还是6502微处理器(谁做的都不记得了)。IBM推出PC, 用了Intel的8086/8088,大卖。几家公司随即跟上。可是大伙儿买Intel微处理器的时候,都有一条件。就是Intel必须把设计和授权给另一家公司,让那家公司也能做同样的CPU。要搁现在,实在匪夷所思。可那时,是业界惯例,Intel也不敢不从。

      为什么?芯片可是精细东西,出一个defect就不能用了,没什么修修补补凑或用的可能。就算一个芯片1平方厘米,一个Killer defect是1平方微米。那就是100,000,000个点可能出问题。出一个芯片,要十几道工艺。即使每一道成品率是95%,12道下来成品也就是50% 了。可想而知,整个机器和材料的要求有多高。

      所以,那时成品率是很低的。微处理器厂家供不上货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计算机厂商都要求有备份,天经地义。

      八十年代计算机厂商那是牛气冲天,利润滚滚。哪跟现在一样,前年不如卖猪肉的,今年不如卖辣椒的。在中关村倒过机器的同志都有印象,不赘述。

      另外,八十年代正是日本全面挑战美国的鼎盛时期。日本的DRAM打得Intel丢盔卸甲。那时DRAM是主要利润来源,CPU只能算niche market。而且日本人也有CPU,NEC/东芝/日立都做的不错。

      可想而知,Intel基本上只剩下韬光养晦的份了。

      好莱坞大片真不是乱拍的。有人挺身而出了。大名鼎鼎的总裁Grove上来就是三枪(据他老人家的回忆,想来是他得意之笔):

      第一,放弃DRAM,专做CPU。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深得主席真传。

      第二,从386开始(也许是486),老子不授权给别的微处理器厂商了,凭什么我的设计,要分你一半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成品率和产量有保证。老葛在制造上狠下功夫(怎么这么象新闻联播?)。其中一点,要求全公司按时上班,刷卡。跟硅谷的文化背道而驰。老葛自己也说了,自己其实最不愿意早上班,可是---这话是我加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东西做的好就得靠discipline.

      这成品率要提高,不是件容易事。一个新pattern,新工艺出来,那defect肯定是成千上万。Yield engineer要找原因,和process engineer,vendor一起改进。最后把defect降为0。不是随便聊聊能解决的。而且这里的设备,材料,药品可以说大多不成熟,边做还得边改。大家CPU用多了,似乎觉得这东西没什么了不起,砸钱就能做出来。其实哪那么容易。别的不说,这几千个defect都要去掉,你从何入手?一批出来24个wafer,每个wafer上几十个die。每个die上的defect都可能不一样,如何归类。随便一个问题,都是几个博士的心血。

      古人说的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白菜萝卜,看着没什么技术含量。你真去种就知道了,够自己吃勉强,想多收点卖几个钱,难。

      Intel的通常做法是建一个pilot厂,一个产品的设计和流程定了。就原封不动的copy这个pilot厂。布局,设备,药品,工作人数,都是原封不动。不是迷信,稍微改一点,出了问题谁知道怎么回事。现在中国买了英国德国的工厂,原封不动往回搬,那是有道理的。

      当年做微处理器的多得很,AMD, Sun, HP, SGI, TI。2000年以前,科技人员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股票还是值钱的。大家见面还都喜欢聊技术,小道消息满天飞。不像现在,见面就聊房子。有个哥们就透漏了,“HP肯定不行了, CPU成品率是个位数。Intel是30%。HP怎么赚钱?”

      第三,Intel开始做广告,Intel Inside。有不少人反对,"CPU是卖给计算机厂商的,又不是卖给消费者的。为什么要对消费者做广告?"老葛力排众议。现在,人家掌握定价权了。

      当然,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前忘。接着没多久Intel就出事了。

      元宝推荐:抱朴仙人, 通宝推:桃子甜,王二狗,乌柏,花开糜荼,李根,
      • 家园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Intel是美国政府用反托拉斯法控告之后被迫把x86指令系统开放给AMD的,所以AMD的CPU和Intel兼容是licensed。现在AMD用自己的指令集了。

        Apple用的是Motorola的6800,后来是68000/68020/68040。

        和Intel兼容的还有Cyrix、Z Logic。80年代在国内混不知道Z80的很少。Sun、HP、IBM做RISC的CPU,Sun Sparc、HP Apollo、IBM(名字忘记了)的workstaion很牛。那时候还有Steven Jobs的NeXT workstation,相当于Mac版的workstation?

        • 家园 老大也有漏招

          Apple用的不是Motorola的6800,而是Rockwell的6502。

        • 家园 老大真是手快,门儿清

          Intel被告应该是决定不授权以后。早期应该是不单指令系统,连体系结构都要公开。AMD虽然用x86 的指令,体系似乎不一样了。那时候一度K6/K7比Pentium风光的多。

          Apple II用的是6502,不过和6800兼容。是Apple III还是Mac开始68000?

          Z80好像和8086不兼容?但汇编指令差不多。直到90年代国内讲单片机原理好像还是用Z80。

          IBM的好像叫AIX。做Workstation最牛的应该是SGI。克灵顿参观硅谷,第一个就是SGI。谁让《终结者》的特效用SGI做呢?

          90年左右大伙儿一度认为RISC/UNIX是大势所趋,x86/DOS/Windows 是垂死挣扎。真是风月无情人暗换,故游如梦空肠断。

          • 家园 你这帖子,我送出去两个宝了,有您一个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这个真是门清,知道SGI还知道Next吧
          • 家园 SGI是个好公司

            特别肯在研究上花钱,可惜就是产品太特殊,价格太贵,现在也歇了

          • 家园 80年代比较流行的8位CPU有四种

            6502,Zilog公司的Z80,Motorola的6800,还有就是Intel的8080/8085。

            Apple II 用的6502,和6800并不兼容。Apple MAC机用的是68000。

            6502还用到了任天堂的红白机上,以前打开一台机看过里面的芯片。里面还有另一块专门的图形处理器。

            Interl从16位机8086/8088后才开始领先,除了推出时间比较早外,还和他的CPU配套的芯片组比较齐全有关。8253/8255/8259一系列和CPU一起,真的就是一个好汉三个帮。

          • 家园 Z80是8位机,8086/8088是16位,体系完全不同

            Apple应该是从Mac开始用MOTO的处理器的。对了Z80是Zilog的。

          • 家园 IBM的AIX是CPU还是OS?

            Apple,IBM & motorola 的 AIM 做的是 “POWER processor - PowerPC”,用在苹果的 Power BookPower Station 里。

            因为IBM的PowerPC产量供不应求,而MAC OS X的前身NextSTEP(UNIX) OS 已经在Intel x86 上 run 过,苹果从此改用 Intel CPU。

            UNIX 的不同版本有 ——

            Sun:SUN-OS,

            Sun:Solaris,

            DEC:Digital UNIX,

            IBM:AIX,

            SGI:IRIX,

            HP:HP-UX,

            NEXT:NextSTEP,

            Apple:MAC OS X,

            SCO, ...

          • 家园 你说的对

            IBM的workstation是AIX。6502也是Motorola的吗?AMD从386时代就开始做Intel兼容芯片了。

    • 家园 实际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差距越来越大
    • 家园 说的在理

      天朝要以台湾为鉴啊,晶圆涨了多少年了,技术还是美国,设备还是日本的,唯一台湾人可以骄傲的就是成本控制。

    • 家园 你说的是技术准入门槛的问题

      越是活跃的技术领域,准入门槛越低;越是成熟的技术领域,准入门槛越高。前者是处女地,哪里挖一下都有收获;后者是……老处女地?要挖出一点收获需要经验(知道哪里已经挖过了)和技巧(知道在哪里挖最有可能挖出收获)。即使在IT里面,也有处女地和老处女地,不能一概而论的。IT民工走下神坛和100年前金工一样,时代过了,光环就褪了,但剩下的就是精华,再也不会褪色了。

      就技术圈而言,这也是我在陈经那里说的两个层次的意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