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的足球记者生涯(答“你克我服”及其他朋友) -- 长天孤骛

共:💬23 🌺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的足球记者生涯(答“你克我服”及其他朋友)

    这个圣诞闲来无事,到西西河观光。偶尔看到网友谈起拉德,不由得发了几句感慨。不想被朋友们连连发问,至今还有好几个问题没有回答。现在我集中精力回答一个,其它问题的答案也在其中了(发问的朋友看了肯定会失望的)。

    “你克我服”问:为什么我没有董路李戈的名气大。原因太多了,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1,我不如他们对足球那么执著。董路是辞掉工作来搞足球的,李戈是从我所在的中国体育报跳到北京晚报的,目的不是为钱,就是为了到那里能成为专职足球记者。而我在报界这几年里,先是跑到北大读了3年在职研究生,又到新东方上T班和G班准备出国,对足球记者这个工作多少有点儿不太珍惜。

    2,我是国际版足球记者。我当年在部队服役8年,是电子工程师。人在军营呆长了,特别想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正好当时中国足球报创刊,公开招聘国际版记者。我就去撞大运。选材标准是文笔好,英文好。我是工科出身,文笔平平,但英语还凑合。结果撞上了。那时中国足球报一共有两个国际版记者,一个是我,另一个是马德兴。小马有一颗足球心,对工作真是投入。他觉得只做国际版记者不容易出头,所以逐渐转到国内足球上去了。我却乐得干这种每天只翻译翻译外电的工作,因为我可以有大块的时间去复习北大的考试。

    3,我多用笔名发表文章,而且笔名常变。自从与拉德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后,借他的眼,我看到了不少中国足球的问题,因而开始写一些国内足球。但中国足球报是中国体育报的子报,属于党在足球界的喉舌,因此任何批评中国足球的稿件基本上是要被枪毙的。我在足球记者圈内被戏称为“拉德专家”,各报社都向我约稿。我实在禁不住高稿酬的诱惑就从了,但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用笔名发表,因为我不想组织找我麻烦。每篇稿都用不同的笔名真不容易呀。后来我就用酸甜苦辣系列起笔名了。比如酸系列,我用过陈促(陈醋),单乍(山楂),宁猛(柠檬),等等。结果几年下来,读者都记住拉德了,谁记得住我呀。

    从以上的文字,您可以看出我并不是一个对足球尽心尽力的称职记者。因此许多朋友的问题我真是回答不出来,在此对朋友们的垂注致谢致歉。

    再说几句题外话:

    来美国前,在中国当了6年足球记者(1994-2000)。那些年,正是中国足球的“黄金”时段。实际上,中国足球的好日子一直延续到2002世界杯前,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从中“奔逃”出来,跑到美国来读PHD。

    我不是什么先知先觉的高人,可以预测到中国足球今日的走投无路而放弃了当时的优厚待遇来美国预留后路。只不过当时我的直觉让我很不舒服。整个中国足球界陷在滚滚红尘里不能自拔,每一个球员,每一个教练,每一个足协官员,甚至每一个记者都瞪着红眼,急于攫取,急于近利。什么中国第一个职业联赛,什么引入市场机制搞活体育产业,什么中国超级职业联赛,如今,这栋建在沙滩上的速成大厦似乎离隆隆倾颓已为时不远了。

    读PHD这几年,我的导师和其他FACULTY用滴水穿石的功夫,把我从一个对本专业只知皮毛的入门者调教成脚踏实地的研究型学人。我的PHD训练教会我:浮躁是成功的天敌。从甚嚣尘上的功利世界一下子转入这青灯黄卷的幽遂天地,颇有在酷暑三伏天啜饮透心凉的冰冻可乐的清爽之感。现在我在一所大学做ASSISTANT PROFESSOR,心平气和地教书做学问。当年在中国当足球记者时筹斛交错的日子,宛若隔世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当年,中国足球报是我的favor

      当年,中国足球报是我的favor,尤其是国安领队杨群的回忆,是你写的吗?

    • 家园 祝贺您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

      早日拿到tenure。不知道您现在的研究项目跟体育有没有半点关系?您以前做记者的经验历练对于现在的工作有没有帮助?

      • 家园 逝者如斯,已和足球缘尽了

        我现在的研究已和体育没有任何渊源了,但体育记者的练历对我非常有益。比如,我对我研究的领域有很敏感的嗅觉,大体能判断出什么样的选题能够引起EDITOR和REVIEWER的兴趣。我写的论文基本上都发表了,不是因为我的研究水平有多高,只是选题好罢了。新闻嗅觉是记者的基本功,在学术研究上同样适用。

    • 家园 呵呵,小弟受宠若惊

      老兄有缘过来坐坐,那就别走了!呵呵呵

      这边的看客年龄层、经历什么的,跟兄台倒是很相似的呢.....有空也到别的版面转转哦。

      老兄的认识,在俺看来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之所以上面冒冒失失问兄那个问题,实在是觉得认识层次上,其实读者也是有三六九等的。董路李戈他们大行其道的时候,的确是有自己的一群观众的,他们能听懂董李们的见解,所以会叫好会鼓掌....而老兄的看法和他们则有些差异,可这差异本身,也会给老兄带来自己的观众群的呀~~~~没做下去,真有些可惜了,呵呵。不是说老兄选择的不对,而是说原本会喜欢老兄风格的读者,会觉得少了些什么的......

      老兄自谦是“文笔不好”,其实做评论记者的,在下琢磨着,关键还是有两点:

      1)要有过人的见识、深刻的见解

      2)要有能把自己思想传达给读者的手段

      有这两个,纵使没有生花的妙笔,也该足够了的阿....看老兄哪个也不缺的.....嘻嘻。特别是头一条,那才是天生的....我想随着国内读者群水平的慢慢提升,迟早也会越来越感觉到现下那几个名记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的~~~~这方面,恐怕是光有对足球的热衷是不够的....所以也许老兄将来还有重新领潮的时候......哪怕到时候兄台不回去做记者,也照样有机会在这些方面给大家谈谈看法的

      • 家园 注:

        老服属于铁道专家,长天兄要是回国不想坐飞机,看他能不能把铁轨铺过去。。。

        • 注:
          家园 好奇ing

          从澳大利亚往西藏去。。。坐什么车次啊??

    • 家园 很有同感。同样是盯着钱,NBA之类的就知道钱该从哪来

      知道只有体育本身的激动人心才是财源之根本,知道只有看的人多,欣赏了,钱才有的赚。所以看国外的体育,还是有体育的本色。而体育里面,也有真的英雄,让人崇拜。看看那些小孩子,穿着NIKE,学着乔丹,那都是自豪的很。

      中国体育的英雄太少了。可怜了小孩子们,想崇拜都找不到北。

    • 家园 又见一大腕级人物

      用鲜花砸一下. 热烈欢迎!

    • 家园 中国需要象您这样的能脱离浮躁,客观评价足球的专家

      其实不光是体育界,在其他领域里,普遍都存在着您提到的虚火和浮躁.

      暂时的离开,冷静的旁观一下,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足球的事我不敢发言,当年看国安队,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表示我在现场,我能在现场看到了AC、巴拉圭、马拉多纳。对于那时的足球,其实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非常欣赏您的那种拿的起放的下的大丈夫气概。看来八年的军营生活对您还是有某种影响。

      希望时常到英雄本色坐坐,重温一下当年的军旅生涯,重头体会一下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然,朋友们更乐意您侃侃当年的球坛轶事,希望您能给中国足球开一剂良药。

      不管怎样,都欢迎

      • 家园 其实,足球想发展,如果方向正确的话,十年就该能初见规模了

        道理很简单,照着日本人的路子学习呗。

        他们的足球从无到有,也就十年时间。

        他们能在十年内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足球产业来,理论上说,按照他们的方子抓药,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对不?

        小弟到日本的时候,J联赛也刚刚起步,当时举国上下除了静冈县这样的传统足球强“省”(县)以外,大部分的地区都是以流行棒球为主。但受到J联赛的影响,渐渐的足球运动开始在小学中学都开展起来了。俺家阳台上就可以看到附近的一所小学,周末闲暇时,一些孩子们就在教练的指挥下穿上小马甲练习战术、分组对抗,和俺们小时候没有组织地踢野球一点也不一样。起初还以为那些教练是学校专属的体育教师,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那居然是业余的!俺一个同事就通过了教练资格考试,去义务给某小学担任足球教练.....

        俺在阳台上,眼瞅着这批孩子一点一点长大,练习的战术也越来有板有眼,孩子们丝毫没有被拔苗助长的压力,纯粹从兴趣的角度出发参与其中。一代过去又有下一代,如此积累着发展着....校际的比赛也是中规中矩地进行,年复一年。电视台甚至会直播中学生比赛的最后几场比赛~~~~丝毫没有因为其水平的幼稚而无视。起初看到电视上直播这样的中学生比赛,感到很诧异,但想来想去,这的确是有效促进孩子们兴趣的好方法之一呢。最近发展到,媒体还会像国内追捧成年球星一样,去轰炸报道中学生联赛中涌现出来的未来之星.....我想这也算得上是日本媒体对足球产业积极贡献的责任感的体现了吧....

        在这样的足球环境中,足球人才就成金字塔形逐级选拔、优化,到了高中毕业的时候,有些高中队居然能够和乙级联赛对手周旋且不占下风了....很难想象这是没有商业化的业余球队能做到的!这些孩子们中优秀的人才,毕业后很快会被中规中矩的俱乐部们吸收进去,有的马上就有担纲出场亮骚的机会。由此,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也就十年的功夫,一个不断输送有高度足球技战术素养的产业链条就形成了。一旦传送带开启,那后面的就会源源不绝地跟上、完善.....

        我们如果有类似的足球环境,想必也可以做得很好,甚至更好得多。

        其实,想想兵乓球就明白了,我们长盛不衰,主要就在于一个类似的合理人才培养、传送体系的构成。

        足球比乒乓球,难在team play的组织上,所以只要在这方面参考以team work闻名于世的日本管理经验,应该还是很快就有希望的。

      • 家园 拜读大作,此致军礼

        你把你父亲的故事写得太传神了:普通的中国军人,傲视天下的中国军魂。

        你说得很对,8年的军旅生涯在我的生命中刻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但比起像你父亲这样的前辈来,我觉得很惭愧。

      • 家园 向长天兄推荐 一直在看 的系列文 ---父亲的空军生涯

        http://www.cchere.net/article/28048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