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老太太违反了美国的四项基本原则 -- 一着

共:💬55 🌺2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some facts for you

                    about the litigation case.

                    Irving's reputation as an historian was widely[3] discredited after he brought an unsuccessful libel case against the American historian Deborah Lipstadt and Penguin Books in 1996. The court found that Irving was an active Holocaust denier, antisemite and racist, who "associates with right-wing extremists who promote neo-Nazism,"[4] and that he had "for his own ideological reasons persistently and 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ed and manipulated historical evidence."[4][5]

                    Main article: Irving v Penguin Books and Lipstadt

                    David Irving sued her and her publisher, Penguin Books, for libel in an English court, after she characterized some of his writings and public statements as Holocaust denial in her book Denying the Holocaust. Lipstadt's legal defence team was led by Anthony Julius of Mishcon de Reya while Penguin's was led by Kevin Bays and Mark Bateman of Davenport Lyons. Both defendants instructed Richard Rampton QC while Penguin also instructed Heather Rogers as junior counsel. The expert witness for the defence was Cambridge historian Richard J. Evans, assisted by Christopher Browning, Robert Jan van Pelt and Peter Longerich.

                    Although English libel law puts the burden of proof on the defendant rather than the plaintiff, Lipstadt and Penguin won the case using the justification defence, viz. by demonstrating in court that Lipstadt's accusations against Irving were substantially true and therefore not libelous. The case was argued as a bench trial before Mister Justice Gray, who produced a written judgment 334 pages long detailing Irving's systematic distortion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World War II. The Times (April 14, 2000, p. 23) said of Lipstadt's victory, "History has had its day in court and scored a crushing victory."[2]

                    • 家园 你可以古狗更多,但证明不了什么

                      除了说明主流媒体是怎么说的,政治舆论和正统是咋样的以外,你啥也没说明。

                      美国犹太学者Lipstadt就是那种追剿“大屠杀否认者”的国际城管队,她说过DI不是个历史学家,“合格的历史学家都不会认真对待他的著作”,呵呵

                      小摊贩都得小心城管,惹不起躲起来,不见得是他们理亏。咱对这个话题也厌倦了。

                  • 家园 看来你很了解,那就受累给开个书单吧

                    我看的都是新闻报道。

                    比如,“我曾犯下错误,说奥斯维辛没有毒气室,我认罪,”,“毒气室的确存在,数百万犹太人在那被处死,这毫无疑问。对于那些受害的无辜民众,我为他们感到悲伤”

                    • 家园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研究结论

                      他一直坚持的观点是,大屠杀的规模和希特勒知情多少,还悬赏一万镑让挑战者拿出证明他观点不是的文件证据,至今没有人拿得出。他的《希特勒的战争》是史学界公认的力作,第一次大量使用德国军人的史料,补充了二战史的研究。

                      不知道你的翻译出自哪里,他本人并没有否认大屠杀发生过。

                      • 家园 我查了查wiki,好象不支持他的观点啊

                        In particular, while interviewing one of Irving's primary informants, Otto Günsche, the latter stated that "one must assume that he [Hitler] did know" about the Holocaust

                        他坚持说明不了任何问题,还有无数人坚持人是上帝造的呢。他的对立面有法庭判决,还出了本书,Historyon Trial My Dayin Court with David Irving

                        我的翻译来自国内媒体

                        • 家园 希特勒是否知道,大屠杀究竟杀了多少

                          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是DI研究的问题。这是个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问题。

                          真理和多数没有必然联系。你引用的维基百科里面说“所有人都认为希特勒如何如何”,DI就是挑战所有人都接受的观点,让他们给出文件证据。他本人的书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其叙述和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的德语文档之上,不是去assume。

                          至于DI面对诉讼说了什么(你的引语),只能说明他弯腰了,只能说明言论自由在某个方面/环节出了问题。他是一个人面对大西洋两岸的法律精英和学者专家的联合体,背后有许多财大气粗的ngo。一个个人成为强大组织的诉讼对象是很可怕的。就像台湾一个小记者顶不住郭台鸣的诉讼威胁,卡玛顶不住财大气粗的柴大妈的诉讼一样。咱主贴里说的海轮·汤玛斯,90岁的老太太,不也得弯腰嘛。

                          • 家园 .

                            DI就是挑战所有人都接受的观点
                            你錯了。佛朗素瓦。

                          • 家园 争论的是希特勒知道不知道大屠杀

                            而不是希特勒知道不知道具体数字。assume指的别人阅读了DI给出的文献以后,认为assume希特勒知道大屠杀,这里对文献的不同判读,别人认为DI的文献不支持他的观点。

                            你提到所谓DI的言论自由受到大西洋两岸法律精英和学者专家联合打击,说明西方社会经受不起这种“言论自由”,他们在种族方面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还需要对此保持高度警惕。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 家园 《苦海余生》是英国片子吧?

      貌似八十年代初看的,你一说,才想起来——

    • 家园 以色列人太牛了,天朝应该开个所专门研究研究

      犹太人在欧洲几千年混的那么惨,怎么一下子就翻身做起主人来。

      这个过程真的是太牛叉了,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 家园 犹太人惹不得

      梅尔.吉布森前两年因为说了攻击犹太人的话,被批倒斗臭。到现在还有人用此事诘难他。最恶心的不是这个,而是舆论的宣传。美国有个长盛不衰的电视剧“法律与秩序”。每集一个案例,大部分改编于真实生活,但具体情节则重新编排。有一集明显是改变自梅尔.吉布森的案例,结果在剧中,饰演梅尔.吉布森的角色被编排不堪到宁可出卖自己的亲儿子来脱罪。

      这就是得罪犹太人的下场,认错道歉之后也要批臭你。

      前一段以色列杀死9名人道救援船上的人员,包括一名美国人(出生于美国,2岁后移居土耳其)。结果美国媒体还不是一边倒的替以色列辩护,批志愿者,批土耳其,批批评以色列的国际人士。

      面对纷至沓来的国际批评,华尔街日报6月4号登了一篇以色列记者的文章,题目就是:“全世界都疯了吗?”(Israelis Wonder: Has the World Lost Its Mind?)

      这就是犹太人的文宣:永远是你们的错

      • 家园 这个趋势已经向中国蔓延了

        随着媒体和舆论同国际接轨,中国知识分子里支持所谓巴勒斯坦人正义事业,谴责犹太复国主义的也越来越少,谁也不愿被戴上毛左的标签被边缘化

        • 家园 以色列人不会把他们的信仰强加给我们,也不会因为信仰不同

          就要从肉体上消灭我们.对比之下,以色列的敌人在新疆,在印尼,在世界各地表现出的残暴,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很难再去同情他们.这和毛左不毛左没什么大关系.

        • 家园 以色列的工作做得好

          首先以色列在国家利益上与中国基本无冲突,也不在中国外交的敏感方面做小动作套利。台湾、西藏、新疆这些事情,美国不说了,就连北欧蕞尔小国也时不时拿来恶心中国一下。这方面以色列比绝大多数西方国家要懂事。

          这样的结果是中国在决策层跟以色列没有对抗情绪。

          剩下的就是做基层工作。

          这个做得更好,留学经商打工,中国人来去以色列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交流非常广。因此相当多中国人在切身利益方面更愿意认同以色列,而不是巴勒斯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