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写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两年后(上) -- 胡亦庄

共:💬24 🌺9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写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两年后(上)

    2008年5月1日,既是中国的五一长假,又是中国网民约定抵制家乐福超市的日子。两年之后回头看看,有不少值得思考的事情——尤其是与抵制日货进行比较的时候。

    这里胡某不打算对抵制家乐福的意义作评价,因为不论人们支持还是反对,对某国或者某公司的抵制现象(以下简称为“抵制”)都不会消失。所以本篇要探讨的问题是哪些因素会导致抵制的失败。

    1 抵制家乐福的民主意义

    相对于游行静坐等示威行为,抵制活动的社会动员程度要求更高,如果不能得到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可,就很难实现。例如对于中国省会级城市来说,千人规模的集会就是较为重大的事件,而对该城市一超市品牌或者一种商品的抵制,一千名消费者的抵制很难成为新闻(除非被强力炒作)。

    对日常消费品的抵制属于一种民主成分极高的民众运动,也许可以说比其他民主权利的覆盖度还要高。集会示威行为有可能不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但是对日常消费品(例如家乐福超市品牌)的抵制,必须有多数人的支持。

    2 对于抵制家乐福的社会需求

    中国对抵制家乐福运动的社会需求,与当时的特殊背景有关:即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而圣火传递出现政治干扰。

    中国主办2008年的奥运会,并且所有工作提高到政治高度进行,等于是以国家信誉担保了一项契约。这份契约存在一个明显的特点:奥运会成败的决定权在每个参与国,而奥运会成败的责任在主办国——中国——换句话说,这是一项权力责任不平衡的的契约。

    既然中国之外的国家不需要对北京奥运会的成败负责,它们使用这份免费权力的方式自然也可以是不负责的,或者说只对自己的内部利益负责。于是欧洲各国就纵容各种反华行为,以调和内部利益斗争。

    当时中国一方面要维护奥运会的友爱气氛,另一方面又要对反华行为进行实际压制,选项实在不多,因为有三方面要求必须满足:要合理而不能引发报复,维护中国利益,内部不能失控——简单说就是六个字“有理、有利、有节”。

    在当时条件下,抵制家乐福可以满足这三条原则,这是整个运动避免失败的先决条件。

    胡亦庄:【原创】写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两年后(中)

    胡亦庄:【原创】写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两年后(下)

    元宝推荐:宁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现在baidu家乐福三个字

      除了其网页之外,都是负面新闻。2008年抵制活动的商业因素如今才赤裸裸的表现出来。

      家乐福的相关新闻

      探密家乐福的“黑色”盈利模式 违规收取入场费 新华网 6小时前

      “法眼打量家乐福”系列报道之三 这段时间,前往昆明家乐福购物的民众发现,“康师傅”方便面已经断货很长时间了。事实上,不仅是昆明,全国的家乐福...

      大肆出售假冒伪劣产品 家乐福遭遇信任危机 联街网 1天前

      家乐福违规促销奶粉引争议 第一口奶该不该设限 新浪 1天前

    • 家园 家乐福事件只不过是ZF利用了"人民"罢了

      怎么没见毒奶粉,假疫苗时政府有大肆宣传,允许大家上街游行?

      全是政治需要.

      而去游行的那些人, 只不过是在打自己的嘴巴, 过了没一个月, 家乐福又人满为患.

      还有一些深度脑残的人, 恶意破坏商品, 买了鲜鱼随意丢弃, 打开商品包装, 摔烂瓶装物品.....

      家乐福成了政治事件中的替罪羊, 而中国这些所谓的"人民",则成了ZF

      回击西方世界的一张牌.

    • 家园 【原创】写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两年后(下)

      6 柔性示威

      抵制商品,即“罢买”,是一种示威手段。但与罢工、游行、静坐等不同,罢买本身不要求参与者的聚集。所以可称之为“柔性示威”。

      集会行为总要占用本来就有限的公共资源。例如,集会需要一定面积的公共场所,警方需要出动警力维护秩序,公共交通体系受到影响。而罢买本身不会这样占用公共资源。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最大的自由就是消费者的选择权。相比于其他示威形式,社会对罢买所进行的约束最少,也最宽容——警察可能驱散人群回家,但是不会把人们从家里赶到商店里。

      此处需要再次强调抵制日常消费品/服务的“民主意义”:美国的总统选举投票率往往不足适龄选民的50%,奥巴马在2008年创造了的“奇迹”——约60%;2008年5月1日一天内,中国多处家乐福的顾客“投票率”可以超过90%。如果考虑到美国大选所消耗的巨大资源,“罢买民主”可称为物美价廉。

      不过在抵制家乐福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集会,占用了警力资源(甚至调动了巨型卡车等设备)。其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社会对于“罢买”运动本身的特点尚未充分认识,当人们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首先选择了较为熟悉的表达方式。

      7 抵制日货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反日情绪逐渐出头,“抵制日货”这个话题自从中国出现网络论坛后从未停过,却鲜见成效。对比抵制家乐福的运动,抵制日货不成功有以下几点原因:

      没有选择合适的抵制对象。整个抵制日货活动的“打击面”都覆盖了全部日本产品——这其中有的损害了国家利益,如工业设备;有的并非真正的“日货”,如某些全中资的日式食品。大量不适合抵制的对象出现在抵制列表里,给参与者以“不可能成功”或者“这个活动很极端”之类的负面印象,导致失败。

      中日之间较少有导致抵制的“有效”新闻出现,而中日的数次战争也已成为历史。这里的“有效”,不仅指新闻事件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大,还要求事件能够较为直接地关联到某个适合抵制的对象。

      在抵制家乐福的过程中,“无国界记者->法国家乐福”是整个运动迅速锁定抵制目标的重要原因。尽管“西安日本留学时间”“保钓事件”“反日入常游行”等形成影响的反日活动,都源于突发的新闻事件,而且这些新闻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范围,但是它们都无法有效的指向某个合适的对象(有时能指向三菱等品牌,但是并非合适的抵制对象)。

      过长的抵制时间。所有抵制日货的活动,都强调尽可能长时期的抵制,提高了参与抵制活动的门槛,并且给参与者以“极端”的印象,其结果就是短期的抵制也不可能实现。

      缺乏建设性的讨论。抵制日货活动中的言论大多情绪化,原因之一在于抵制日货没有有效的新闻动员,也就不会像抵制家乐福这样“有理”。情绪化的言论,使抵制运动与大量立场中性的网民产生了距离。

      极端的“反”模糊了对利益的考量。支持抵制日货的思潮时常表现出“为了反对而反对”倾向,模糊了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一方面无法对自身情绪化进行约束,另一方面也就失去了运动自身的主动性。

      以上内容并不是对“抵制日货”的价值评判,也不想鼓励或打击这一活动,仅仅是探讨它为什么不成功。

      8 如何对抵制活动进行媒体公关

      参与抵制活动的中国网民们,一定好奇自己将会如何“被公关”;从中国企业角度看,走出国门的中国商品与服务已经要直面外国的抵制运动。所以,抵制活动发生时,企业如何进行媒体公关,也是个有意义的话题。

      一般来说,企业会占据相对优势,因为企业的生存是经过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民间的抵制活动往往不能产生长期的效果,更不必说扭转市场。短期来看,民间缺乏组织缺乏资金,企业则有组织有资金,所以民间抵制活动与企业的媒体公关严重不对称的。

      企业由于具有金字塔形态的组织结构,在获得信息、分析对策、执行策略各个方面的贯彻能力也比较强。财力雄厚的企业还能够要求政府提供政治方面的协助。在历史上,民间自发抵制某种产品只是游行集会等示威活动的辅助手段,因为分散的人群很难达成共识,协调行动(参见抵制日货的分析)。

      不过五一抵制家乐福事件里,情况有些特殊:首先,当时的民众已经被新闻所充分动员;其次,互联网这一低成本的沟通工具在中国普及,同时中国网民议事能力显著性提高(参见“有节”部分);第三,家乐福中国分部的管理模式落后于网络时代。

      家乐福在网络议论爆发之后跟进迟缓,说明至少这个企业没有网络舆论的预警机制(虽然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家乐福发表的第一份声明里有威胁性语句,说明其反应预案(如果它确实做过预案的话)考虑不周全;此后发布51促销方案又取消,说明其公关体系混乱。这些再次证明:家乐福是一个“合适”的抵制对象。

      不过家乐福的舆论公关活动中,有几个方面能够明显化解抵制活动,值得参考:

      (1)家乐福强调自己有很多中国员工与供应商,中国人不应该伤害中国人的利益。

      此观点也曾被白岩松等人表述过,能影响不少人。不过对于有经济学常识的人却可能产生反效果:中国超市行业竞争激烈,如果家乐福退出大陆市场,其市场份额、供应商、员工都会被其他超市“接管”。所以家乐福员工和供应商的收入,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家乐福“恩赐”的。同时,这一条有可能被理解为家乐福“绑定”了中国员工,会进一步激起民间的反感。

      如果家乐福能够借用中国官方的宣传词,强调双赢和提高中国超市行业竞争力,而不是“创造”就业机会,效果可以更好一些。

      (2)要求政府合作。

      家乐福由于规模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所以可以直接与中国政府沟通,使用额外的公共资源。例如,中国警察维护家乐福秩序的警务费用很可能出自中国纳税人。中国大企业可以借此方式维护自己的全球利益,但是欧美政府的合作程度与范围都会比中国政府要小一些。

      (3)假扮网民发表言论。

      企业相对于网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内部信息的是实名可靠的,而网上论坛则是匿名的。当企业着手调查网民的思想动态时,信息基本是透明的;而网民既无法得到企业内部的信息,又难以判断哪些网络言论其实是企业的网络“代理人”掺杂进来的。

      商家或其代理人利用这一优势,主动参与甚至引导网络讨论,往往可以取得效果。如果能在“扩大抵制面”或“延长抵制时间”这两项目标之中达成一项,就能够阻止抵制活动形成;如果能掺杂极端言论,疏远中性立场的大多数,同样可以化解抵制。

      美国媒体上曾经有过一篇“抵制中国制造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通过极端地抵制中国货,塑造了一种“抵制中国制造既不现实又极端”的社会影响,巧妙的消解了中国品牌被分割抵制的危险,是难得的公关佳作。

      不过,互联网上的“假民意”并不适合在欧美的中国企业——欧美的民间议政和抵制动员可以发生在党派会议、教堂、俱乐部、社区聚餐、电视广播等多种场合,既实名又保密,较难施加影响。

      (4)利用名人效应。

      媒体知名人物与网络著名ID是信息流通的重要节点,如果这些名人都参与化解抵制运动,就可以进而影响大量民众。

      企业无法控制人的言论,企业能做的仅仅是通过媒体或搜索引擎来放大对自己有利的言论,稀释或掩盖对自己不利的言论——这个游戏规则适用于大多数国家。

      抵制家乐福事件中,金晶、白岩松、贺延光、韩寒、钱烈宪都参与了反对抵制家乐福的行动(没有证据证明他们从中获利),这些人的言论被放大之后,影响范围覆盖了主流与各非主流受众,对分散抵制者的力量起到一定作用。

      9 结语

      2008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对中国网民是一个大事件,一方面是中国在参与并影响西方主导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参与并影响现实中的游戏规则。胡某作为一个见证者,自认为有责任记下点什么。——2010年5月

      通宝推:故园湾里,小乌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