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请看新发主题 -- 花差花差农民

共:💬133 🌺19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你应该是做过研究的。花你一下

              做过研究的人,还没做过研究的人的文章区别还是很大的。

              不过话要说回来,研究性的文章普通人也没啥兴趣,事实怎么样大家可能也不care.对于广大非专业人士来说,快餐式的戏说更有吸引力。

            • 家园 明月就是以人之常情来看待历史

              为什么他这本书能红, 因为第一: 他对人之常情把握还是很深的; 第二, 他仍旧还是读了不少历史. 这两点让他比天涯上的其他历史通俗写手要高出一筹, 保证了他的成功.

              我绝不怀疑江城, 还有这里的很多人, 在后一方面比他强得多, 完全有资格批评他; 不过大家扪心自问, 前一方面就未必了. 至于历史观他大概是谈不上. 也许算是个"人本主义"历史观吧: 管你历史是什么样的, 我凡人必须看得舒服看得过去才行

            • 家园 那么你对

              那些演义评价如何?比如前后汉二十八朝演义,明史演义之类的。我的历史知识基本都是从那里来的。

              • 家园 当小说看很可能不错

                当正史就荒唐了。诸般演义中写的最好的《三国演义》,清代章学诚也早已说它是“七实三虚惑乱观者”,而鲁迅先生则在《中国小说史略》更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而其他演义在戏说历史这一点上有时更加过分,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写康君立害死李存孝,已经与史实不符;至于它写“五龙阵困死王彦章”,就更是村夫野语了。而《后三国石珠演义》中,怪力乱神之处更比比皆是,如杀陆机时红日无光,落下黑雨;王弥作法,借一天大雪将营寨冻住等等。无论是思想底蕴还是艺术品位,都不如《三国演义》,古人写的演义大多如此。

                即使是近代的蔡东藩增订清初吕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义》,他自己也再加以创作,但这些作品终究不能作为正史来看的。在蔡东藩创作历史演义前后,也曾出现一些演义作品,如《洪秀全演义》、《吴三桂演义》、《唐祝文周四杰传》等,不过这些也都是通俗小说,而不是史学著作。有的时候,这些通俗小说反过来还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比如伪托石达开之名的一些诗作,实际上就出自高天梅的《洪秀全演义》。

                • 家园 啊,原来是这样

                  我一直是当史实的。前后汉二十八朝演义我是小学二三年级看的,其中关于西汉的部分印象很深,金屋藏娇、昭君出塞还有李广等等的故事。后来又看了宋史演义,宋室帝祚是从那里了解的。

                  我对历史学没有任何研究,感兴趣的也就是历史故事。当年明月的书也看了,觉得不错,但是也没兴趣看第二遍。不像高阳的几本书,翻来覆去看过很多遍。

                  通鉴的史实应该没问题了吧,不过那样的书我都不确定是否能看懂。

                  • 家园 高阳写的是小说

                    高阳写的是小说。。。

                    加入很多自己的想象,故事读起来自然有趣的多。

                    不过如果论历史小说,我也不觉得高阳写的有啥好的。

                    • 家园 恩,估计你不是杭州人

                      我主要因为高阳描述的是19世纪中晚期杭州以及江南的生活百态,语言、食饌、地理等等,读来觉得亲切而有共鸣。

            • 家园 “严谨”和“好看”确实是一对矛盾

              或者严谨地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以目前一般作者的写作水平和读者的阅读能力来说,“严谨”和“好看”确实是一对矛盾。

              看,这一句的论述,比俺标题那一句严谨多了,但是就远远不如标题明确醒目好看

              江城兄引用的沈先生著作也是同理,那么多的“如果……可能……假定……大约……”,严谨当然是严谨得挑不出错了,可是普通读者有多少愿意花时间耗心思,去理解这些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瞻前顾后的论述过程呢?别人一句“兵力20万”斩钉截铁地带过去,然后就开始描写激爽的大战场面,这读起来多提神?

              再举个例子,俺有个朋友曾经去访问在“百家讲坛”讲唐代故事的孟宪实教授,因为她算是孟先生的学生,二人非正式地谈了不少事。其中孟先生就提到,他讲一个史学论题的时候,按习惯提到“甲先生在这方面的观点是……乙先生的观点是……丙先生的观点是……”,然后被讲坛的编导叫停。编导很客气的说,孟老师,我们不需要这么多甲乙丙先生,也不需要这么多观点,观众不爱看这些,您就直接提一下您自己同意的观点,然后往下讲故事要紧——孟先生只好照做了,结果节目播出以后,被他无注明引用了观点(学术研究成果)的甲先生,就老大不高兴= =

              电视观众和通俗历史读者,注重的是叙事节奏、语言的煽动性、感染力,或者一字以蔽之,曰“爽”俺觉得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现在的问题是,颇有一部分这类作者、读者找不准自己定位,翻译一些史书原文,就觉得自己是在写信史,看了两本架空故事,就到处去宣扬“历史真相”,夸张一点说,这是文学对历史的入侵历史界人士奋起抗击保卫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是可以理解的。

              • 家园 对于历史

                对于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远的不说,就拿我们60年的新中国历史来说,同样的历史,不同态度都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呢。。。

                历史的细节,人物的细节太多太丰富了。能每个细节严谨的不太可能。

                比如拿自己来说,5天前我自己午饭吃什么,我都不记得,那么对于历史来说,细节有不同的资料,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 家园 至少明月还是没有否认自已业余爱好者身份的。

              同意你的看法,不过明月开篇就说过用的小说笔法,名字也因此取成"明朝那些事儿“,要还有人要当正史来看,也怪不得当年明月了。就这点上,比那些剪裁史料的古文翻译者们要强多了。

              其实大多数这类文章的毛病主要还不是根据不足,毕竟虽不全面,多少还是有点出处。问题在于很多结论做得有点绝对了,真理往前走半步都是谬误,更何论一些年代久远有争议的事情呢,这就绝对是态度问题了。

              • 家园 我觉得

                我觉得,明月对写《明朝》的感言,倒是很值得看的。

                他自己也说,读史很枯燥无味,我们历史讲究微言大义,很多事件零零散散,平铺直叙的,一般读者是没能力串联起来的。

                就好比老外拿字典读汉语散文,可能每个词语都懂了,但是最后整篇文章还是不理解

                明月写的东西,作为通俗历史读本,细节细微考据的,难免可能有错处,但是大体史实是没错的,他不是写小说,是写通俗历史。

                就我的阅读感来说,因为我自身对明朝历史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所以我不喜欢明月夹带的感想,但是对其历史翻译部分,我还是很赞赏的,阅读感觉还是不错的。

                • 家园 可能在严肃的历史学者眼里

                  是不存在通俗历史这种东西的。历史学家跟考古学家还是有点不一样的,皓首穷经的性质绝对要多很多。

                  正如您所说的,明月的贡献就是把零零散散,枯燥的东西串联起来并通俗化了。看他的书,历史重大事件,时间,地点,结果还是比较靠谱的,加上还不错的阅读感觉,确实降低了普通人了解历史的门槛。

                  • 家园 普通人了解历史

                    普通人了解历史,一般也不怎么需要很详细的考据,xx时代是否出现的锅碗瓢盆,xx时代时候出现了火枪;

                    某某战役是到底为什么取胜的之类的。。

                    图书馆的历史研究期刊,有很多很琐碎的玩意,我觉得除非是爱好者,一般人还真不需要这样。

                    不过历史这玩意真的说不好的。比如拿明史来说,有名的例子,袁崇焕,这家伙是王八蛋还是民族英雄,同样的材料,研究者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来。

                    又比如崇祯,固然是他比较王八蛋,但是到底是大臣更王八蛋还是皇帝更王八蛋,不同的研究也能有不同的结论

                    就普通人来说,有个大致的流程认识就好。

                    我们普通读者读历史,很多时候是想从历史资料中得到营养,所以例如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作品,就很能得到启发。对历史的研究,流于琐碎的,估计一般读者没兴趣;流于肤浅的类似“鸡汤类”读物,读者也没兴趣。

                    • 家园 这确实是个两难的事情

                      正式的历史研究门槛比较高,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都是在看别人嚼过消化过的东西,明白这一点,就会较少走向绝对化。

                      至于对历史的评价跟结论,如果不是知识所限的话,更多是跟自身的立场,评判的标准体系有关,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只要对方的标准一致,不前后矛盾,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其实这倒是读历史最有趣的地方之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