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的物价问题和毛邓在此问题的根本分歧 -- 古城老农

共:💬7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的物价问题和毛邓在此问题的根本分歧

    传统中国王朝的兴亡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物价变动史:王朝开创时期,百废待兴,万业凋敝,物价高昂,随着政局稳定生产发展,物价开始一路走低,进入繁荣盛世,然后王朝衰落,物价开始上涨,直到王朝灭亡。

    比如汉,汉高祖开国时期,一石谷要五千到1万钱,到汉景帝以及武帝初年,降到了一石二三十钱,因为汉武帝的用兵和挥霍,到其晚年物价再度上涨,但经过汉昭帝、汉宣帝的休养生息,物价再度回落,并创下一石五钱的历史最低记录。西汉末年至王莽,物价又上涨,光武中兴之后,物价再度走低,而在汉章帝之后,物价开始上涨,并且一直持续到汉末三国。

    唐朝的经历类似,物价从开国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总的趋势是走低,而安史之乱后则一直走高。

    在传统社会,粮价是物价的核心指标,被格外关注,史家也都会记录粮价的重要变化。从历史上看,传统社会的粮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波动极为剧烈,可以上涨成千上万倍,也可以下跌几百几千倍,这在现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第二粮价可以持续性上百年的下跌,并且被认为是经济繁荣的体现,一旦粮价低于每石百钱,就会被史家称颂赞美。

    关于粮价何以能够从每石5000钱下跌到每石5钱,出现上千倍的惊人跌幅,一般认为是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过我个人以为很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钱币,特别是假币的退出市场。古代私铸钱币和贩卖私盐一样,都是暴利也是高风险的行业,所谓铸山煮海,但到汉武帝初年或者唐玄宗开元年间,强汉盛唐如日中天,几乎没人敢拿身家性命冒险,不再私铸钱币,造成钱币的供应减少。

    毛邓二公,其他不谈,在物价尤其是粮价上,显然毛公对降价天然有兴趣,而邓公对涨价

    情有独钟。毛公的货币政策,一度曾经以粮食为本位,工资税收都以多少斤小米计算,这已经返回到两汉的制度了。而邓公偏爱涨价,都说88年价格冲关对后来政局有影响,但邓公从不以为然,也从没有否定过88年的大涨价和抢购风。90年代初李总理当政,格外关注所谓菜篮子,生怕粮油菜蛋涨价,每到一地总要询问当地肉价菜价,而邓公对他的做法很不耐烦,最后南巡大发雷霆,夺其经济决策权。

    • 家园 老毛和老邓看问题的方面不同

      建国初,列强环伺,需要原始积累,大、快上建设工业化,购买力不足,此时粮价不稳,势必较大冲击民生,影响政权基础。邓看到的是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达到物质丰富,价格自然相对低廉,也是为了巩固政权基础。只是愿望美好,达到的都不是皆大欢喜效果。

      政策及执行好坏,见仁见智,还有待多年后重新审视。

    • 家园 补充:

      毛邓其实都在进行一场国运之赌,毛寄望于在低价上再现汉唐之盛而且实现工业化和阶级革命,但弄不好就是逆时而动国穷民贫成为自外于世界潮流的失败国家;邓则热心于通过涨价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繁荣,但弄不好就是杀鸡取卵自戕元气加速王朝的衰败。两人性格又都刚强,不愿反省决策带来的弊端,即使出现问题,也要硬着头皮顶住,一条道走到底。

      毛说别人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想不通,其实革命革到他的头上他也想不通。汉武帝大半生开疆拓土、报仇雪耻,何尝没有理由,何尝没有功绩,晚年直面形势,下诏罪己,改弦更张,使百姓得以休息,昭宣可以中兴,此汉之所以为汉也。

    • 家园 大胖子沙发
    • 家园 这可以发到香港的地摊杂志上去,还能换几个钱。

      这可以发到香港的地摊杂志上去,还能换几个钱。

      发这里,只能接板砖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