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瞎聊日语、韩语,以及汉城的改名 -- 快刀浪子

共:💬57 🌺7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瞎聊日语、韩语,以及汉城的改名

    韩语,以前国内一直称“朝鲜语”,大学有“朝鲜语”专业,学这个专业的出国深造的话,一般是去“金日成国际大学”。不知现在是不是改叫“韩语”专业了,但出国深造的话,应该大部分是去韩国了。

    韩语、日语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在语言学的分类上,对于这两种语言的分类,都存在一定争议,但一般认为比较接近阿尔泰语系。两种语言都受到汉语的很大影响,但语法体系却与汉语不同。韩日两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比较接近,都有一些只用来表示语法作用的虚词,这一点是和汉语最大的不同。

    在较早以前,韩语、日语都是只有语音,没有文字的。中国文化传入之后,古代的朝鲜、日本有一段时期都采取了用汉字记音的方式,如日语历史上曾经用到的“万叶假名”,就是全用汉字记音的。(这种例子,在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区域,似乎并不少见,例如关于蒙古历史研究的重要著作《蒙古秘史》,保存下来的版本就是用“汉字标音的蒙古文”写的,够绕的吧?金庸写《九阴真经》里的那段“哈里虎”什么的怪字应该是受到这个启发)。

    用汉字标音的方式,对于记录一些实词、包括从汉语直接借用的词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因为语法的不同,对那些单纯表示语法的关系的词,用汉字表达就比较麻烦,因此,朝鲜、日本两个国家后来都创制自己的文字。

    日语是根据汉字的偏旁、草书等,创制了平假名,和汉字混用,同时还创制了片假名,与平假名一一对应,用来标音,或用来音译外来词汇等。

    朝鲜则是由一位“世宗大王”主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韩国钞票上有他的头像)。有一种说法,当时负责这个工作的大臣,从窗棂(的影子?)受到启发,所以朝鲜文字看上去是一些横、竖、圈的组合。

    现在我们看到的日语,包含汉字、假名两大类符号。所以中国人看日语,经常会猜出个大概意思,虽然经常是猜错,但总感到挺亲切^_^ 日语里的汉字,都可以用假名标注读音,有的也可以直接用假名写出来。据说很多日本年轻人写作的时候,用的假名多、汉字少,惹得老一代骂他们没文化,也不知实际情况是不是那么严重。

    说起来,日语里的汉字在近代又为汉语提供很多新词,或者为一些词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革命、封建、物理、化学等等,这些新词或老词新意为汉语提供了很多新鲜血液。

    至于世宗大王创立的朝鲜语(韩语),其实是一种拼音文字,不论是来自汉语的词汇、还是朝鲜语里原有的词、表明语法结构的词,一股脑儿的写成拼音。这样做的好处是,学起来方便,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把所有的东西读出来了。(就像我们学了汉语拼音a o e i u,就能读所有用汉语拼音写的文章了,当然会很费劲)。

    这样做也带来两个大问题:一是知其音而不知其意;二是有大量的同音不同意的词,容易造成混淆(想想读一本全部用汉语拼音写成的书,是什么效果?xiang xiang du yi ben quan bu yong han yu pin yin xie cheng de shu,shi shen me xiao guo?)。考虑到韩语里没有zh、ch、sh等卷舌音以及f、z等辅音,在对应成汉字时,大致变成z、c、s、p、j,所以同音字就更多了。举个例子,“釜山”,是用汉字表示的地名,在韩语里的音大致相当于“普三”,而蒲扇,也差不多是“普三”,而如果让韩国人说“房子”呢,他们会说成“胖鸡”……

    这样一来,韩语里就包含三类词,一是从汉语引入的,读音也也跟汉语基本一致的词,越到高级词汇,这类词的比例就越高,例如:先生、邮票等;绝大部分的地名,也是这类词,如:釜山、仁川、汉阳、济州岛等,这类词翻译成汉语时,音、意都能跟韩语对应。

    二是韩语里固有的,没有直接对应的汉字的词,例如大米、泡菜之类,这类词翻译成汉语时,只能意译,没有读音的对应。

    三是表示语法结构的词,翻译成汉语时,只能体现在句子的结构中,无法作为一个词来直接翻译,例如:思密达、哈密达……

    还有一些词汇,既有韩语固有的表达方式,也有从汉语引进的词汇,例如表达感谢时,可以说“噶撒 哈密达”,前两个音就是汉字的“感谢”,这是很正式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说“考马普 思密达”,也是表示谢谢的意思,用的韩语固有词汇,用于一般的寒暄。

    数字的表达方面,也有这种情况,韩语本身有数字(哈娜、吐、塞、耐、她骚、要骚……),同时也使用汉字的数字(伊尔、一、仨目、仨、噢、由、七、趴……能看明白吧,好像哪里的方言口音,就是一和二分不清,嘻嘻)。两套系统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过如果超过了一百,就不论什么场合,全部用汉字这一套了(似乎韩国人的祖先数学有点儿那个?)。

    韩语创制后的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得到推广,有身份的人仍以能写汉字为荣,官方的文件,大部分也是以汉字为主,辅以必要的表明语法结构的韩语词汇。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韩国(朝鲜)在二战后独立。南北两方的早期领导人,汉语水平都很高,如金日成、李承晚,用汉语写个诗,跟玩儿似的,比现在的大部分中国人的水平都高很多。

    不过,独立以后,南北两方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去中国化”的措施,大力推行韩语(朝鲜语),限制使用汉字,所以现在年轻人已经普遍不认识汉字了。汉字只限于在一些重要场合的零星使用,例如前段时间卢武铉的葬礼上,我们还能看到“大统领”的字样。

    说起前几年的“汉城”改“首尔”,也跟韩语的特点有关。汉城,本来是个汉字的名字,属于上面提到的第一类情况,所以不存在翻译问题。问题是,韩国独立的时候,把汉城这个城市的名字改了,改成了属于第二种情况的韩语固有词汇,意思是“首都”,发音嘛,对中国人来说,听起来似乎更接近“骚吾儿”。这样的话,要翻译成汉语的话,如果意译,那就是“首都”,这个我们肯定不干,这不乱套了吗。要音译呢,又怪麻烦的,所以就一直使用这个城市原来的名字“汉字”了。说起来这也没错,老外不是还把北京叫“北平”嘛,据说俄语里管中国叫“契丹”呢,我们也没让人改啊。

    可是架不住对于韩国人来说,中国太重要了,所谓“必也正名乎”,再加上中国有关部门的耳根子一软,结果,就成了“首尔”了。不过这个对一般人也没啥影响,爱怎么叫怎么叫吧,反正我还是觉得“汉城”叫起来上口。至于“骚吾儿”?谁爱叫谁叫吧……

    (对语言学懂得并不多,如果有露怯的地方,大家多担待啊)

    关键词(Tags): #日语 韩语 汉城 首尔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