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河蟹声明——没有碳关税,减排关俺们鸟事 -- 黑岛人

共:💬14 🌺8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河蟹声明——没有碳关税,减排关俺们鸟事

    哈哈,标题是开个玩笑,即使没有碳关税,减排还是很重要,很有意义的。

    但我认为,减排对于中国的真正意义在于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中国的长远目标必然是要让大多数国人过上和欧美发展国家人们差不多水准的生活,但以可预见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完全复制欧美无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须节能节耗,自然就需要减排。同时,减排必然也会导向减轻环境污染的方向,而环保减污是现代高品质生活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了。

    相比之下,所谓减排来阻遏地球变暖实在是不值一提的目标。现在把气候变暖改成气候改变就充分反映了变暖派的心虚,不管有再多冠冕堂皇的改名理由,实际就是原来信誉旦旦拍胸膛一口咬定因为人类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地球变暖,现在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从严肃的气候学角度看,根本既没有可靠模型,也没有详实数据可以确认以上观点。于是现在改口称从近年的情况看,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可能地球正在变暖!好嘛,全世界就为了“可能”二字穷折腾啊,那万一地球过几年突然又变冷了呢?那全世界是不是又得合力拼命排放温室气体呢?这并非是在抬杠,而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事情,毕竟相对这很还不靠谱的当代变暖理论,历史气候纪录却不容辩驳的证实了,人类有史以来遇到过多次变暖-变冷的变化循环,上一次甚至仅仅发生在几十年前。

    而且就是要阻止变暖,便一定只能靠减排吗?事实上仅根据简单的历史记录我们就知道,在大气中喷撒颗粒物或气溶胶状物体,有很强的降温效果,而且这种物质排放的效用在短时间内(几年或十几年相对地球气候变化周期来说是很短的了)就会自然消退,没有不可逆转的担心,而相对于减排,其纯经济代价可以小到忽略不计。当然,这个方案可能有反射阳光太剧烈而影响农业产量的副作用(其实如果精心控制地点和时间范围,影响不是不能减到最小程度的),但是……不是说变暖或阻止变暖本来就都是要重创经济的,可以诸害取其轻嘛。

    好了,上面的话更多的是夸张,但我实在对于变暖2、3度对于中国农业的负面影响程度抱持着严重怀疑的态度。竺可桢先生倾尽心力的巨著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历史上相对较暖的时期也都是中国(主要指北方)农业相对繁荣的时期,相反,较冷的气候时期中国北方容易发生大的甚至是长期的大旱灾,导致农业受到沉重打击。更进一步对比世界相关气候记录,新大陆、澳洲、非洲等缺乏历史资料且不说,欧洲与中国相比,在地球进入变冷时期,气候一般会先于中国发生变化。说白了,即使气候真的大变,欧美也才是第一个长子,他们都不急,我们操哪份心。

    国际气候变化对策谈判,中国参与的关键目标就是利用一切手段,坚决阻止任何形式的碳关税出现,从合纵连横,到主动示范,讲理论也好,谈数据也罢,只要能把碳关税扼杀在摇篮里,别说和77国、和巴印南、和米帝、和欧洲一起跳结盟与背叛之舞,就是杀鸡喝血与魔鬼拜把子都是在所不惜的。

    通宝推:SleepingBeauty,
    • 家园 好文,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我看到澳门在加大投入,填海造地

      就觉得tg很淡定,根本没受忽悠.

      不然早晚被淹光了,还填什么填?

    • 家园 好文,送宝

      送花 关闭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送花 关闭

    • 家园 谢黑岛兄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气溶胶的作用要更短一些

      进入对流层的气溶胶,几十天就被清除掉了。平流层的可以达到数年。不过,这个是工业污染物呢,要达到影响气候的程度,排放的频率和数量,恐怕是很可观的,造成的其他危害可能更吓人一些。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足够的话,气温升高和二氧化碳增多都会增产,但是水资源不够的话,其他因素都没用。具体到对中国的影响也要分开看,中国太大了,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不同地区的影响肯定是不同的。有的地方农业会增收的,有的地方会减产。

      • 家园 气候变化对于水资源影响最大的还是降水量

        南北极冰盖融不融化其实真的是不关偶们什么事,荷兰三分之一国土比海平面低了几百年了,有嘛事啊。

        而这个降水量变化,现在其实最靠谱的资料还是竺先生总结整理的历史记录,恰恰是相对暖和对于中国更有利。

        • 家园 最近三十年古气候研究进步很快的

          1970年代,古气候研究几乎就是零。现在有了三十多年的进步,还是要比较新的研究结果可靠一些。

          降水量和挥发量、气温都对农业可以利用的水分有很大影响,不能只看单一因素。温升导致降水增多,但是也会加大干旱区域的面积,简单说就是雨水多的地方将会越来越多,干旱的地方越来越干旱。当然具体情况各地有所不同。单纯的看降雨增多并不确保增产,因为要看降雨的分布。过于集中的大规模将于只会增加洪水,很大比例也只能浪费掉。

          对中国的影响要看地区,东部和西部有很大的不同的。目前有一个预测说到本世纪末,温升2-3度的情况下,东亚地区农业有可能会增产20%左右,这里面包括了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域,传统的农业区。但是对于中国中西部的预测,减产的预期高于增产。整体评价起来,按照中国发布的气候变化白皮书的说法,负面影响更多一些。

          ——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适应任务艰巨。中国主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要比同纬度其他陆地地区相对剧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汛期,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自然湿地面积相对较少,草地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北方温带草地受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机。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农牧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局部干旱高温危害严重;因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而加大早春冻害;草原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增大。

            未来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仍以负面影响为主。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可能以减产为主。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草地潜在荒漠化趋势加剧;原火灾发生频率将呈增加趋势;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外链出处

          • 家园 村长,这点我一直不同意白皮书的看法

            当然,现在对长时期气候的研究,包括对古时代气候的研究肯定比三十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进步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进步到可以具体分析某一段实际时期气候变化的实际原因?我看还远着吧,所以呢,现在这种研究就是屠龙技,而且还是没练成的屠龙技,对于我们来说,没什么实际中的指导作用,我还是强调认为,现在对于我们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有真正指导意义的,还是只有经过客观验证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或者是自然形成的,或者是在记录下时根本就没有想到有什么“气候变暖或变冷”的概念,是最客观、最可靠的一手证据。而我们现在知道的相关中国气候历史,总结起来其实可以就归纳为两点:

            1。相对来说,在变暖时期中国(主要是指北方地区,下同)的降水较多,干旱期较少较轻。

            2。相对来说,在变暖时期中国农业在技术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比较兴盛,能较好的支撑社会需求。

            村长,我完全同意降水多并不一定代表对农业的利好,但是事实是,既然第2点是确实的史实,那么从逻辑上我们只能推出,扣除了因为高温而增加的蒸发量、降水不平衡导致的浪费等因素后,由于气候变暖而使温润度增加,对于中国农业的影响肯定还是利大于弊的。否则,难道是古代对水热条件、对作物品种的调节能力比我们现在还强,所以能更好的利用气候变化不成?!

            至于说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要具体分析,当然是对的,但讨论减排对于中国农业有利与否,必然是要从中国整体出发进行考虑,气候变化影响是全球,局限说某些地区在变暖后,农作条件会趋向恶劣是毫无意义的,中国的这份气候变化白皮书就是犯了这个毛病,通篇的重点都集中变暖带来的不良影响上,明显是先有论点再找论据,而且其中很多问题和变暖并无可靠的逻辑关系。

            请问,中国降水时空不均且集中在汛期与地球变暖有什么关系?难道地球变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平衡的状态就会改变了?!长江水就能自然流到黄河去了?!祁连山下的一年最大的来水就不是春季融雪了?!

            再请问,中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机。又与气候变暖有什么必然联系呢?真正关心中国生态环境的人都知道,中国环境的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贫因导致的生存压力,而且正随着近年经济的发展而在逐步缓解,比如森林覆盖率,18.21%是不算很高,但却比建国初高了近一倍,也比三十年前(也就是所谓气候开始变暖的同步期)前增加了至少5个百点以上,这些白皮书有没有诚实的向人们介绍呢

            所以不客气的说:虽然中国的环境仍然需要大力的保护和精心的恢复,这是毫无疑义的,但这份白皮书本身却根本就是利用大多数人对气候学、地理学等专门知识的不了解而在兜售自己的观点,和前一段揭发变暖派科学家选择性利用资料,并销毁不利证据的本质是差不多(当然,性质要轻一些,因为本朝的类似这种文件一向有喜欢嚷狼来了的习惯)!可以肯定,如果现在的风向是说变冷,这批执笔人只会把少数词汇变动一下,就会推出一份几乎一模一样的变冷危害白皮书。

            最后,由于无法驳倒竺先生总结出的历史上变暖期往往也是中国农业的兴盛期的事实,现在国内变暖派一般喜欢讲您转述的那个观点:即所谓变暖后有利是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内陆地区则会受损,但这个观点同样是没有可靠的历史气候记录和现实理论模型的。而且更重要的,新疆,可谓是中国的最西部的农业区了,但古河床、树木化石等证据证明,在如唐初叶这样的温暖期内,其区域内的水系及水量远比现在发达的多(有说法认为甚至达到现在的五倍之多!),从而当时的西域农业才能支撑起那个繁荣的时代。而实际近几十年,新疆如博斯腾湖的水线上涨等现实情况,也契合了一定程度上气候变暖更有利西部农业的估测。所以,变暖利东不利西,终究还是不利于中国(农业)的观点至少在目前仍然是不可靠的,不能被拿来支持变暖危害说。

            • 家园 目前对1000年以来的研究比较充分

              我这几天在写IPCC里面关于古气候的研究情况。比较好的研究在最近的1000年,这里面有两个阶段值得注意,一个是中世纪暖期,在11世纪前后,一个是小冰河期,在17世纪前后。下面这个图是一些地区的温度复员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你问的一些问题也都有答案的,你不去看只发牢骚就没办法了。我的说法依据在讲到对农业影响的时候专门会讲。

              竺的文章是很不错的早期古气候研究文章,但是对于很多数据的推测还是有很大问题的。很多人只相信早期文献,不关心近期进展,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恐怕也不是什么科学态度。

              其实目前的水平来讲,预测都是不可靠的,相关可信度都不高。对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情况,目前比竺的时代要可靠了不少,因为资料要充实了很多,充分系统了很多,但是仍然是不可靠的。青藏高原的存在对中国中西部气候的影响极大,可惜目前对这个东西的了解还非常非常有限。

          • 家园 中央气象台连几天后的天气都很难预测准确

            我看不出为什么要相信气象学家对地球变暖几度的后果预测。总的来说,在关系到上万亿资金流向分配的时候,拿不准的时候,保守一点是适宜的策略。也就是说,不妨等等看,真的有了确凿无疑的证据的时候,再做反应也不迟。

            好像从国家统计局最近10年的统计年报来看,没有看出有降水减少的趋势。我的理解,只要有足够的降水,气温升高两度,应该不会对农业生产产生灾难性影响。

            • 家园 这个说法太外行了

              气象和气候的基本区别都不知道。你的理解也没有任何价值。不评价了。

              降水的问题可以看我写的科普贴。

              在网络上嚷嚷气候变化是阴谋的,有几个真关心过这里面科学问题呢?

              • 家园 我举中央气象台这个例子是想说明

                人类在自然界这个宏观巨系统面前,可能需要稍微谨慎一点吧。毕竟有太多的影响因子和不可控及不可知的因素作用于整个自然界。我不相信,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人类对此已经了如指掌。

                作为科学研究而言,科学家当然可以大胆地对未来的某些未知世界做出预测,但是,一旦转为行动,特别是需要采取关系千万人的福祉的重要行动时,我认为,保守一点、因循一点、谨慎一点,可能仍然是正确的决策原则。我这里所说的保守,是指,在船还没有下沉之前,就不要急于修补。因为你其实并不知道,船是不是真的在下沉。

    • 家园 有个退一万步的应对

      要是有碳关税,也要把他搞得和没有一样。比如碳消费税。人均碳排放指标,上溯到工业革命的累计排放税等等等等。要头大大家一起头大。

      当然了前提是中国自己还是应该注重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应对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