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就曹操墓的真实性与天地一沙鸥商讨 -- 方解石

共:💬269 🌺343 🌵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台湾论坛上一个牛人的帖子(4)

            不碎碎唸了,來看圖吧。

            20091231_1.jpg

            赫然發現照片裡有串大概是銅製的鏈條,以那年代看,保存狀態還真詭異的好。

            那塊石牌字體風格不同,石牌數量不多,會需要用到不同的師傅來寫嗎?

            不知道這是如何分工的,寫的人和雕刻的人是同一位? 或者是先由能寫的寫上,再由石匠去刻鑽?

            現在很搞笑的情況出來了。

            直到目前為止,親身參與挖掘、研究工作的單位、學者所公布的判定墓主為曹操的證據並不直接,也不充分。

            然而,一堆所謂的學者、專家、網民們所提出的,甚麼石牌刻字不是漢隸風格、沒有防盜機關、瑪瑙、珍珠不算薄葬、沒有墓誌銘、七十二疑塚...之類的質疑,也都不知所云。

            這就是把需要嚴謹論證的東西倉促拿出來示諸大眾的後果。

            有些質疑確實要好好面對,但有些質疑真的很離譜,卻會影響視聽;底下,試舉幾條:

            首先,有人質疑認為石牌像是倉庫的說明牌。我覺得這麼說就得解釋:

            1.拿出作為倉庫說明牌的實際例證。

            2.解釋為甚麼單位容量這類變動性描述會刻在永久性石牌上,難道是神仙方?

            3.黃豆二升、刀尺一,是天差地遠的物件,怎樣的倉庫會把食衣住行的物件這麼集中存放。

            4.既然是倉庫說明牌,那為何會在墓室尋獲這類東西(其中除了少數幾件由盜墓賊手上繳獲外,五十幾件都是現場尋獲)。

            5.如果確有墓室裡卻有倉庫存在,為何沒有發現對應的儲藏空間或容器?

            6.甚麼樣性質的倉庫會就個別物件均存放極少數量 (黃豆兩升),而物件種類卻如此之多? 此外,如此少的數量為何還需要說明牌?(儲物間堆雜貨就從沒需要說明牌的)

            遣册(或稱赗方)在那期的貴族墓穴並不乏見,在此並非孤例,差異只是載體材質的不同而已。(禮記曲禮:書方、衰、凶器,不以告不入公門。書方即被解作遣冊,這東西是有文字與考古二重證據支持的)

            再來,要求DNA比對的。先別說能不能從骨骸上有效提取(殷商考古研究曾經有成功提取前例);就說要怎樣確定曹操後人在哪裡就是件難事。需知道在悠久的一千八百多年裡,收養、過繼、冒姓、歸化的情況不少,不知道要多少的樣本才能確認? 我認為,如果進行DNA比對,可能會找曹操最近的直系前後,比方已挖掘出的曹操先人曹嵩(祖父曹騰的墓也已挖掘出,只是史載他與曹嵩是收養關係。當時的曹氏宗族墓群已在安徽亳州找到)。

            其三,質疑說曹操從來不稱魏武王的,請看看三國志記載。

            三國志 魏志 武帝紀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謚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如果要追究,武王謚號是死後才給,怎麼墓葬裡會出現? 這樣的質疑,在前面那段記載其實也給了一個有待商榷的答案: 陳壽先提了"謚曰武王",才接著寫"二月丁卯,葬高陵",所以"武王"謚號完全有可能在二月丁卯下葬前刻上去。

            三國志 魏志 文帝紀

            (黃初)元年

            漢帝詔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載,遭天下蕩覆...賴武王神武,拯茲難於四方...

            (黃初)元年

            乙卯,冊詔魏王禪代天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幸賴武王德膺符運,奮揚神武..

            (黃初)元年

            相國歆、太尉詡、御史大夫朗及九卿奏曰:「...當是之時,四海蕩覆,天下分崩,武王親衣甲而冠胄...

            (黃初)元年

            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於太廟,致胙;封公之四子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有沒有? 是武王,不是武帝、武宗、武仔哦!

            其四,質疑非漢隸風格的,應圖文並茂的拿出道理來,說明東漢末年漢隸有哪些特點,那些石牌上的字又有哪些明確不屬於漢隸寫法? 這年頭要取信大眾,資訊就要攤在陽光下,甚麼權威光環都沒用的。(往後的帖子我會拿出同時期的碑帖讓大家比對)

            其五,認為墓室規格和物件與薄葬要求不符;我覺得這個很籠統,而且很難科學論證。薄葬應該到甚麼程度又沒具體規範,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尤其過慣榮華富貴的人在喪盡乎哀的心意下。雖然質疑的不錯,可惜沒有辦法科學檢驗、論證的觀點,通常是沒有研究價值的。

            我們看看專家說法:

            曾經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東周秦漢陵寢制度研究”的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南韓河,從兩漢喪葬制度的變遷解釋了曹操的薄葬。

              他說,從西漢到東漢的帝陵葬制,有明顯的不同。西漢帝陵一般有4條墓道,到東漢時期就變為一條墓道;西漢的封土堆多為覆鬥形,東漢多為圓形;西漢墓的材質以木為主,東漢以石材為主,規格高的墓裏常有大塊方磚鋪地,高陵裏的鋪地磚邊長也達到90公分;西漢墓多有大批隨葬品,到了東漢末年,隨葬品就由隨葬品變為了“明器”。這個墓不管從規格、形制、隨葬品來講,達到了王侯級並符合東漢晚期的特點。

              南韓河認為,由於東漢末期戰亂頻繁,厚葬的情況有了很大轉變,國家的財力空虛;民眾也較窮,盜墓非常盛行,所以薄葬漸漸興起。曹操公開提倡薄葬也就不難理解了,他開啟的這種薄葬之風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

              郝本性也告訴記者,這次墓中出土的250多件文物,絕大多數都是非常小的器物,小陶俑僅有十幾公分高,也很粗糙,墓中也沒有壁畫,肯定是薄葬。

            其六,正史沒有記載有送到鄴城安葬的過程。

            事實上,史料確有記載由洛陽送葬到鄴城的過程,往後的帖子會提到。

            其七,"歷史記載合葬高陵的僅有卞氏一人,而該墓中卻出現了兩具女性屍骨,據說年紀還不大,可見絕非卞氏,那麼卞氏去哪了?" 前面的文章已經告訴大家了,古代合葬並不就是一種可能,也有可能同塋異穴,甚至不合陵的。因為史料這樣寫著,佐以考古證據的正反例古今都有,因此最好明確的找到史料證據再來反駁。

            其八,為何沒墓碑與墓誌銘。這點我找到一則專家說法提供各位參考(其實仔細想想,真的那些時代的陵墓好像沒聽說有帶著墓碑就明明白白的寫著某某某的)

            “曹操所在的時期就不應該有墓誌,”中國古文字學會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員、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郝本性說,“我們不能用後代的理念看待曹操的時代。”

              他介紹說,西漢到東漢年間的葬制,一般情況下以墓前立碑說明墓主人身份。但到魏晉時期,又嚴禁在墓前立碑,因而才出現將小型墓碑埋入墓中的情況,這雖是墓誌的雛形,但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墓誌。真正在墓中設墓誌並形成墓葬定制,是在北魏以後。

              “曹操高陵的年代屬於東漢末年,正好處在廢除墓碑、墓誌還沒有出現的過渡時期,”郝本性說,“加上曹操掌權後禁碑,主張薄葬,因此曹操高陵沒有墓誌是正常的。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也沒有找到曹操高陵有墓誌的記載。”

            其九,質疑黃豆二升的"黃豆"是民國時期的稱呼。

            請翻翻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東漢時期著作,找找黃豆的記載。提出這樣的質疑,應該明確的說出證據(正證和反證皆可)。

            其十,"常所用"是現代用語,不應出現在石牌上。

            網路上有人找到三國志裡裴松之註引江表傳裡的記載,裡頭就出現常所用,而且語法相同,都是[主格人稱代名詞]+常所用+[名詞],而且,在"常所用"後並沒有接上結構助詞(如"之"),看來江表傳的作者也認為這樣的語法很通順:

            權把其臂,因流涕交連,字之曰:“幼平,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不惜軀命,被創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卿吳之功臣,孤當與卿同榮辱,等休戚。幼平意快為之,勿以寒門自退也。”即敕以己常所用禦幘青縑蓋賜之。坐罷,住駕,使泰以兵馬導從出,鳴鼓角作鼓吹。

            其十一,魏武王是否另有其人

            為了找出其他可能,在網路上甚至有人連冉閔都搬出來了,質疑到這地步豈不是耍無賴? 拋了一個議題給不知不解的公眾,卻不拿出冉閔曾經稱作魏武王的史料證據。冉閔建國號魏(中國歷史上有沒幾個"魏"),短短兩年,西元352年8月就被俘送龍城(今遼寧朝陽市)斬首,這八百公里的直線距離,怎麼把他的遺體搬運到鄴城西郊? 而當時他的諡號武悼天王,也是當年12月才定下的,就算"悼天"兩字全拿掉,就作"魏武王",這墓室內的器物也得12月以後才完成。更何況,依公布出來的墓室裡男性骨骸約略年齡,也跟正值年輕的冉閔不相合的...(關於冉閔年齡的推斷請參見百度百科,網友在裡頭的推斷在史料不全的情況下,雖然有限,但是合理的)

            如果不是冉魏(說實在,他的地望最近),中國還有幾個魏,可以拿出來說事? 是有三個,也都集中在魏晉南北朝:

            (戰國時期的魏就算了,裡頭的東西都不對)這些魏,在當時都稱作"魏",前頭冠上東西南北後的都是後人以資區別用的。連同前面的冉魏一同說:

            冉魏: 西元350~352 統治範圍包括鄴城, 冉閔就定都在這裡;只是短短的兩年都在戰亂,有效統治範圍可能不大...想想一個短壽的地方軍閥能有多大面積土地。冉閔在當時和周邊的五胡搞得很僵,大家都只一廂情願地看到他戰功,卻忽略了他征而不服的窘境,冉魏算是一個在北方胡人勢力裡的漢人統治集團,所以這個統治集團用以抗衡當時入主中元的北方民族的資源就是民族凝聚力,這對於當時處在底層的廣大漢族或是那些漢族既得利益者是有一定說服力的,只可惜這個政治資本在冉閔還沒站穩之前就被提領完了(如果冉魏因此而穩定下來的話,會不會朝種族淨化政策發展呢? 懸念呀)。

            至於,以下的三個魏都不是漢族的,而且也不是魯潛墓誌裡提到的那個魏武帝,因為魯潛墓誌寫著墓主死在後趙建武十一年(西元345年),墓誌裡提到的魏武帝只能是早於這個年份的。來看看剩下的可能名單:

            北魏(又稱元魏、後魏): 西元 386~557 統治範圍也包括今天的河南安陽,而且諡號有個武字的不少(如果武悼天王都可說成武王的話..)

            至少有宣武、太武、武懷、武穆、孝武。只可惜,這些恐怕都很難入選,因為北魏的王陵葬墓群已經在山西大同找到了。

            東魏:西元534年~550年 統制範圍也包括今天的河南安陽。可惜沒出過武字號的皇帝。

            西魏:西元535年~557年,和東魏對立,所以鄴城一帶沒他的份。但有個"孝武",這位孝武正是北魏的孝武,說來話長,自己翻資治通鑑吧。

            另外,有人認為東魏後期的權臣高歡,其子高洋在其死後篡位建國號齊,在此之前,高歡的武帝諡號神武帝,是否可能沿用魏,成為另一個"魏武"帝,關於這點實在很麻煩!因為如果依這樣的理解方式,重新看曹魏故事,那曹操就頂多稱作"漢武王"了。最後,如果那些石牌確實出於此墓,那碑刻漢用隸,北魏用楷這點也應該留心的。從慣用字體看,曹魏時期剛好來到了一個檢查點,在那個時期儘管有鍾繇的楷書留下,但楷體是尚未通行的,要晚到司馬炎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楷書才會盛行起來。所以如果是曹操之後的魏武王,應該也只能是楷書體字(即真書),而不是漢隸了。北魏、東魏、西魏都已經是使用真書了。

            以目前的爭議來看,最重要的就是精確的給予定年(定年手段不只一種),只有證據確實的認定這座墓裡頭的一切都屬於東漢末年,依我們現代所掌握的歷史資料,這魏武王稱號就可以塵埃落定了;我相信在這次專家召開記者會之前,這些份內事應該已經做過了。

            其十二,曹魏時期還有哪些人葬在高陵或鄴城一帶?

            目前就我知道的有曹操、卞皇后,還有早夭的曹沖。

            曹丕的甄后原本也葬在鄴城,後來因為魏明帝(甄后的兒子)認為地勢低濕,所以遷葬他處了。原葬地不好,看來不跟高陵是一處的。

            其他人,我得再翻翻書,這方面要縮小範圍的話,就要找在曹魏鄴城時期去世的皇親國戚、功勳大臣(還可以再排除那些到國赴任的);因為再晚些,等曹丕遷都洛陽後,都是葬在首陽陵附近了。

            • 家园 【文摘】台湾论坛上一个牛人的帖子(5)

              我個人的看法上,認為曹操的後人給他準備的死後世界,或許會有記錄生前事功的物件,或許是文字或許是圖畫形式。另外也或許會依著他恆常的喜好興趣去稍微布置的。在三國志裡記載著:

              ...是以刱造大業,文武並施,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甞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及造作宮室,繕治器械,無不為之法則,皆盡其意。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縁飾。攻城拔邑,得靡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冝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豪不與,四方獻御,與羣下共之。常以送終之制,襲稱之數,繁而無益,俗又過之,故預自制終亡衣服,四篋而已。

              從這裡看得出曹操是相當喜歡閱讀、工於文藝的,後人依其生前慣習,投其所好是十分有可能的;只可惜挖掘公布的資料並沒有任何簡牘之類的物件(就算毀損也會有跡可循的)。

              另外,文中也提到"故預自制終亡衣服,四篋而已",篋是竹製的衣箱,很有可能的,這樣的衣箱會連同衣服一起擺進墓室的,我猜測這些生活用品會擺進墓室裡,無非是滿足一個給予亡者宛如生前作息需要的想望,所以這四箱衣服,或者是依照四季不同來收納的...目前這點也沒看到一點蛛絲馬跡。

              昭明文選中從三國志輯出的曹操、卞太后的誄文、哀策,雖然是感性抒情的,但也多少能看出當時的實況:

              武帝誄(曹植)

              於惟我王 承運之衰 神武震發 群雄殄夷 拯民于下 登帝太微 德美旦奭 功越彭韋 九德光備 萬國作師 寢疾不興 聖體長歸 華夏飲淚 黎庶含悲 神翳功顯 身沈名飛 敢揚聖德 表之素旗 乃作誄曰

              於穆我王 冑稷胤周 賢聖是紹 元懿允休 先侯佐漢 實惟平陽 功成績著 德昭二皇 民以寍一 興詠有章 我王承統 天姿時生 年在志學 謀過老成

              奮臂舊邦 翻身上京 袁與我王 平交若神 張陳背誓 傲帝虐民 擁徒百萬 虎視朔濱 我皇赫怒 戎車列陳 武卒虓闞 如雷如震 攙搶北埽 舉不浹辰

              紹遂奔北 河朔是賓 振旅京室 帝嘉厥庸 乃位承相 總攝三公 光受上爵 君臨魏邦 九錫昭備 大路火龍 玄監靈蔡 探幽洞微 下無偽情 姦不容非

              敦儉尚古 不玩珠玉 以身先下 民以純樸 聖性嚴毅 平修清一 唯善是嘉 靡疏靡昵 怒過雷霆 喜踰春日 萬國肅虔 望風震慄 既總庶政 兼覽儒林

              躬著雅頌 被之瑟琴 茫茫四海 我王康之 微微漢嗣 我王匡之 群桀扇動 我王服之 喁喁黎庶 我王育之 光有天下 萬國作君 虔奉本朝 德美周文

              以寬克眾 每征必舉 四夷賓服 功踰聖武 翼帝王世 神武鷹揚 左鉞右旄 威淩伊呂 年踰耳順 體愉忠肅 乾乾庶事 氣過方叔 宜並南嶽 君國無窮

              如何不弔 禍鍾聖躬 棄離臣子 背世長終 兆民號咷 仰愬上穹 既以約終 令節不衰 既即梓宮 躬御綴衣 璽不存身 唯紼是荷 明器無飾 陶素是嘉

              既次西陵 幽閨啟路 群臣奉迎 我王安厝 窈窈玄宇 三光不入 潛闥一扃 尊靈永蟄 聖上臨穴 哀號靡及 君臣陪臨 佇立以泣 去此昭昭 于彼冥冥

              永棄兆民 下君百靈 千代萬乘 曷時復形 聰竟神理 人事既關 總鏡神理

              卞太后誄(曹植)

              率土噴薄 三光改度 陵頹谷踊 五地互錯 皇室蕭條 羽檄四布 百姓歔欷 嬰兒號慕 若喪考妣 天下縞素 聖者知命 殉道寶名 義之攸在 亦棄厥生

              敢揚厚德 表之旐旌 光垂罔極 以慰我情 乃作誄曰

              我皇之生 坤靈是輔 作合于魏 亦光聖武 篤生帝文 紹虞之緒 龍飛紫宸 奄有九土 詳惟聖善 岐嶷秀出 德配姜嫄 不忝先哲 玄覽萬機 兼才備蓺

              汛納容眾 含垢藏疾 仰奉諸姑 降接儔列 陰處陽潛 外明內察 及踐大位 母養萬國 溫溫其仁 不替明德 悼彼邊氓 未遑宴息 恆勞庶事 兢兢翼翼

              親桑蠶館 為天下式 樊姬霸楚 書載其庸 武王有亂 孔歎其功 我后齊聖 克暢丹聰 不出房闥 心照萬邦 年踰耳順 乾乾匪倦 珠玉不玩 躬御綈練

              日昃忘飢 臨樂勿讌 去奢即儉 矌世作顯 慎終如始 蹈和履貞 恭事神祇 昭奉百靈 跼天蹐地 祗畏神明 敬微慎獨 執禮幽冥 虔肅宗廟 蠲薦三牲

              降福無疆 祝云其誠 宜享斯祐 蒙祉自天 何圖凶咎 不勉斯年 嘗禱盡禮 有篤無痊 豈命有終 神食其言 遺孤在疚 承諱東藩 擗踴郊甸 灑淚中原

              追號皇妣 棄我何遷 昔垂顅復 今何不然 空宮寥廓 棟宇無煙 巡省階塗 髣佛櫺軒 仰瞻帷幄 俯察几筵 物不毀故 而人不存 痛莫酷斯 彼蒼者天

              遂臻魏都 遊魂舊邑 大隧開塗 靈將斯戢 歎息霧興 揮淚雨集 徘徊輀柩 號咷弗及 神光既幽 佇立以泣

              武帝哀策文(曹丕)

              痛神曜之幽潛 哀鼎俎之虛置 舒皇德而咏思 遂腷臆以蒞事 蚓乃小子 夙遭不造 煢煢在疚 嗚呼皇考 產我曷晚 棄我曷早 群臣子輔 奪我哀願 猥抑奔墓 俯就權變 卜葬既從 大隧既通 漫漫長夜 窈窈玄宮 有晦無明 曷有所窮 鹵簿既整 三官駢羅 前驅建旗 方相執戈 棄此宮庭 陟彼山阿

              再來,是時代稍晚的陸機(他的祖、父可是東吳名將陸遜、陸抗)的弔魏武帝文並序

              元康八年,機始以台郎出補著作,游乎秘閣,而見魏武帝遺令,愾然歎息,傷懷者久之。

               

              客曰:夫始終者,萬物之大歸;死生者,性命之區域。是以臨喪殯而後悲,睹陳根而絕哭。今乃傷心百年之際,興衰無情之地,意者,無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識情之可無乎?

              機答之曰:夫日食由乎交分,山崩起於朽壤,亦雲數而已矣。然百姓怪焉者,豈不以資高明之質,而不免卑濁之累;居常安之勢,而終嬰傾離之患故乎?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內,濟世夷難之智,而受困魏闕之下。已而格乎上下者,藏於區區之本;光於四表者,翳乎蕞爾之土。雄心摧於弱情,壯圖終於哀志,長算屈於短日,遠跡頓于促路,嗚呼!豈特瞽史之異闕景,黔黎之怪頹岸乎?

              觀其所以顧命塚嗣,貽謀四子,經國之略既遠,隆家之訓亦弘。又雲:“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善乎,達人之讜言矣!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傷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愛子托人。同乎盡者無餘,而得乎亡者無存。然而婉孌房闥之內,綢繆家人之務,則幾乎密與?又曰:“吾婕妤妓人,皆著銅爵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篔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朝十五輒向帳作妓。汝等時時登銅爵台望吾西陵墓田。”又雲:“餘香可分與諸夫人。諸舍中無所為,學作履組賣也。吾厲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餘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既而竟分焉,亡者可以勿求,存者可以勿違,求與違,不其兩傷乎?悲夫!愛有大而必失,惡有甚而必得,智惠不能去其惡,威力不能全其愛。故前識所不用心,而聖人罕言焉。若乃繫情累於外物,留曲念於閨房,亦賢俊之所宜廢乎!於是遂憤懣而獻吊云爾。

              接皇漢之末緒,值王途之多違,佇重淵以育鱗,撫慶雲而遐飛。運神道以載德,乘靈風而扇威。摧群雄而電擊,舉勍敵其如遺。指八極以遠略,必翦焉而後綏。釐三才之缺典,啟天地之禁闈。舉修網之絕紀,紐大音之解徽。掃雲物以貞觀,要萬途而來歸。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齊輝。濟元功於九有,固舉世之所推。

              彼人事之大造,夫何往而不臻,將覆簣于浚穀,擠為山乎九天。苟理窮而性盡,豈長算之所研。悟臨川之有悲,固梁木其必顛。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雖光昭於曩載,將稅駕於此年。惟降神之緜邈,眇千載而遠期。信斯武之未喪,膺靈符而在茲。雖龍飛于文昌,非王心之所怡。憤西夏以鞠旅,泝秦川而舉旗。逾鎬京而不豫,臨渭濱而有疑。冀翌日之雲廖,彌四旬而成災。詠歸途以反旆,登崤澠而朅來。次洛汭而大漸,指六軍曰念哉。

              伊君王之赫奕,實終古之所難,威先天而蓋世,力蕩海而無拔山,厄奚險而弗濟,敵何強而不殘,每因禍以噙福,亦踐危而必安。迄在茲而蒙昧,慮噤閉而無端,委軀命以待難,痛沒世而永言。撫四子以深念,循膚體而頹歎。迨營魄之未離,假餘息乎音翰。執姬女以嚬瘁,指季豹而漼焉。氣沖襟以嗚咽,涕垂睫而汍瀾。違率士以靖寐,戢彌天乎一棺。

              諮宏度之峻邈,壯大業之允昌。思居終而恤始,命臨沒而肇揚。援貞吝以惎悔,雖在我而不臧。惜內顧之纏綿,恨末命之微詳。紆廣念於履組,塵清慮於餘香,結遺情之婉孌,何命促而意長?陳法服於帷座,陪窈窕于玉房。宣備物於虛器,發哀音於舊倡。矯戚容以赴節,掩零淚而薦觴。物無微而不存,體無惠而不亡。庶聖靈之響像,想幽神之複光。苟形聲之翳沒,雖音影其必藏。徽清弦而獨奏,進脯糒而誰嘗?悼篔帳之冥漠,怨西陵之茫茫。登爵台而群悲,佇美目其何望?既睎古以遺累,信簡禮而薄葬,彼裘紱於何有,貽塵謗于後王。嗟大戀之所存,故雖哲而不忘。覽遺籍以慷慨,獻茲文而淒傷。

              從史料體現出來的曹操個性,遠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複雜,在不同人筆下竟然風貌差異可以到達天南地北的程度,我們在上文中看到他勤儉、慷慨的兩個面向。但在三國志裡後人添引進去的曹瞞傳卻又有:

              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賔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恱大笑,至以頭沒柸案中,肴膳皆沾洿巾幘,其輕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餘。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初,袁忠為沛相,甞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兖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止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甞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付,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勑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劔割髮以置地。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卧,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常討賊,廩穀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後軍中言太祖欺衆,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猒衆,不然事不解。」乃斬之,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穀,斬之軍門。」其酷虐變詐,皆此之類也。

              這樣差異巨大的外人觀點也許肇因於他本身複什的性格,以及靈活的領導風格。事實上,史料裡有很多事例顯示出曹操可能是Transformational Leaders 類型的領導風格;但是在決機斷疑上,他又經常是剛愎自用的。從官渡之戰及前後的幾次戰役裡,我們了解到與其說是機運,不如說是他對自己的高度自信,使他能在相對弱勢下贏得勝利。但反觀赤壁之戰、巢湖、漢中、襄樊的幾次戰役,又讓人感覺到,曹操之所以會在相對優勢的情況下嘗到苦頭的原因,正也是他對自己的高度自信使然。當強大的意志有條件去控制、改變現實時,獲得的成績是相當偉大的;可是一旦這樣的意志與現實過度脫節,又不願遷就調適,從而引致的災難就會是毀滅性的了。

              • 家园 【文摘】台湾论坛上一个牛人的帖子(6)

                經過幾天沉澱...

                接下來,我想要從新聞報導裡頭的描述,逐步畫出整個墓室的結構。

                當然了,最好是有3D繪圖工具來幫忙;不過軟體授權是很貴的,所以手邊能用的就是Ms Office 和一些尋常的繪圖、排版工具了。

                底下是第一張,尚未畫出裡頭的耳室(或側室)空間:

                20100105_1.jpg

                接著,我們試著從新聞照片復原取景角度,這樣就可以從照片裡的細節,再復原墓室實際的細節。

                20100105_2.jpg

                於是我們獲得一些墓室結構裡的細節需要修正,包括在後方有個後室(不知道那張後室特寫裡支撐木四周的雜物是不是黃腸題湊)。

                20100105_3.jpg

                事情好像沒那麼簡單! 從新聞報導裡,又發現有這樣的描述:

                墓室分為前室和後室,中間有甬道相通,前後室頂部為四角攢頂,甬道為磚券拱形頂。前後墓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耳室。

                天啊~這是怎樣的墓室結構? 難道總共有四個耳室?

                目前沒有報導指明後室與其兩側的耳室空間有多大,耳室與後室間是否有拱形墓門等,這裡就暫且存疑,把它繪製成小一點的隔間,製成如下的墓室結構圖,然後要開始把裡頭發現的文物、骨骸還原出位置來。

                依據新聞報導:

                尚金山表示,年長那名女性的骸骨是在後室的南邊耳室中發掘的,發現時其遺體附近有很多散落的銅釘物件...(中略)..相對年輕的那一副女性骸骨是在後室的北邊耳室中被發掘。(我們把專家們的推斷暫時抹去)

                報導內容說的後室南邊、北邊,關於這點該從墓室本身是東西向去理解,也就是後室南邊的就是從後室面向出口墓道右側的右耳室,北邊的則是左耳室。

                至於男性骨骸的位置(我們也暫時不認定他就是墓主,甚至是某人):

                墓中的男性遺骨已經被破壞,頭骨被移到了前室內,而其他骸骨則呈鬆散狀態。...(後略專家臆測的部分)

                這樣建構出的現場是這樣的:

                20100105_4.jpg

                姑且不論兩位女性是否是殉葬;只要位置不是被往後的人動過,就能從位置看出地位的高低了。

                在漢代左右位置的尊卑是有區別(這時期是以主人右手邊為尊,左手邊為卑),所以如果以右尊左卑來看,兩位女性地位是有區別:年長女性地位較高,年輕女性地位較低;不過就算區分出尊卑,兩者的身分地位也應該是相近的,所以沒道理右側是卞皇后,左側卻是丫鬟了。另外,據新聞內容描述右耳室的女性骨骸身邊散落一些據專家推測為鎧衣上的物件,這左右是否也區分出文武?

                漢代貴族墓室結構有中字形、亞字形、干字形、甲字形、串字形,如果這個復原是對的,那這就是甲字形的墓室結構,在當時應該算是高規格的(當然不跟常民比,就貴族階級對比)。擁有這種規格的墓室,就算裡頭東西都被拿光了,也能判定墓主身分在當時是相當顯赫的。我認為就算墓主生前要求薄葬,這陪葬品能省,墓室結構可不能降級。

                既然要建構出這些多出來隔間,那隔間裡當然不能空空如也,所以耳室的多寡、空間大小,就會反映出陪葬品的數量規模。

                在這個墓裡"殉葬"(?)的兩人分別在後室的兩個耳室(或者就改叫側室)裡,那麼前室和它的兩個耳室,就應該是陳列著陪葬物品;而後室則是墓主的停柩位置,這是最神聖的場所。耳室能擺些甚麼呢? 食衣住行器具,實用的、象徵性的,都曾在漢墓裡找到。只可惜沒一部漢墓大全,要舉實例,就要自己到處找資料。

                目前掘出的漢墓中,有個中山靖王劉勝墓(別懷疑!這位就是三國演義中,劉備老愛掛在嘴邊的直系先人),經過考古專家清點耳室之後,判定南耳室是車馬房,北耳室則是庫房,其他已挖掘的分散各地的漢皇帝宗親陵墓也都有陪葬豐富的耳室,耳室陳列些甚麼東西就自己找資料吧。只能說,好些當時的王侯無論他們生前多麼低調,死後孝順的子孫們都沒在客氣的,總是墓室一座比一座複雜,擺進去的東西也一件比一件值錢,也就因此就助長了千百年來盜墓文化...這都是題外話了。

                20100105_5.jpg

                像照片中那樣棺槨外圍用木樁或石樁層疊包圍的"黃腸題湊",是漢代王侯身分墓主常見的葬制,照片是2007年在安徽六安市雙墩村的漢六安王陵挖掘現場。

                20100105_6.jpg

                從上方俯視黃腸題湊。

                漢代王侯級貴族墓,在墓室結構上都能反映出史料所記載的梓宮、便房、羨道、黃腸題湊等葬制。一般來說,對於講究名分的封建時代,這些規格上的要求是再怎樣薄葬都不能忽略的,亦即東西能少能簡,但規格絕不能降。所以我覺得就算東西全被拿走了,專家們還是可以從那些硬設施上看出端倪。

                不過,三國志裡竟也記載著高陵的設施情況

                三國志 魏志 于禁傳

                (文)帝慰(于禁)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 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

                看來這高陵至少原本有座陵屋,作為謁陵休息或守陵人居住、準備的場所。再看看後人輯錄的全三國文記載:

                全三國文 毀高陵祭殿詔 (黃初三年曹丕發的)

                先帝躬履節儉 遺詔省約 子以述父為孝 臣以繼事為忠 古不墓祭 皆設于廟 高陵上殿屋皆毀壞 車馬還廄 衣服藏府 以從先帝儉德之志

                這些高陵上原本供祭祀用的地上建築,都給曹丕親自下令拆了。反正他往後只在宗廟上奠祭老父,不行墓祭,那些自然也不需要了。

                (待續...)

    • 家园 【文摘】新闻大家谈:如果曹操墓就是骗局 这局要怎么做

      http://tieba.baidu.com/f?kz=692767608

    • 家园 【文摘】安阳曹操墓证据确凿,质疑者纯属外行

      http://blog.qq.com/qzone/35362110/1262719362.htm

      安阳曹操墓证据确凿,质疑者纯属外行

      文/周筱赟

    • 家园 【原创】曹操墓不可能出现倪方六所称的告地状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呢,我们先来看一段刘老先生的话。

      刘庆柱:我就是说当时是王陵,如果他是汉代,是王陵,但是东汉的墓挖了7个了已经,王墓没有一个出墓志铭的,也没有一个出哀册的。

      那么,为啥倪方六咬定一定会有类似的东西出现呢?我把他引用的例子放下面了,有兴趣的自己去详细地看看是不是这样。

      我想,想了解王侯级别的人到底是有没有这种告地状,我们需要先回忆下《西游记》。

      第十一回 游地府太宗还魂 进瓜果刘全续配

      太宗正在外面观看,只见那壁厢环佩丁当,仙香奇异,外有两对提烛,后面却是十殿阎王,降阶而至。那十王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出在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过太宗。太宗谦下,不敢前行。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太宗道:“朕得罪麾下,岂敢论阴阳人鬼之道?”逊之不已。太宗前行,径入森罗殿上,与十王礼毕,分宾主坐定。

      人皇和鬼王是互为行礼,而据我们看倪方六的引文里,地下状,相当于一纸阳间给阴间的介绍信。这介绍信交给谁?

      从内容上看,西汉人心目中的地下官员有“地下主”、“土主”等;东汉时期陶瓶文字中的地下官员有丘丞、墓柏、地下二千石、蒿里君、决曹、尚书令等。

      如此说就好理解了。介绍信交给的鬼官的级别,在西汉时期还是模糊的“地下主”、“土主”,到东汉时期开始有具体的官名称出现,最高到什么级别?尚书令。

      这尚书令是啥官?起码比曹操的官衔要低五六个级别。http://www.bfbkw.cn/view/23138.html

      http://wenwen.soso.com/z/q138934271.htm

      那么曹操下到阴间,有必要跟这样一个人微言轻的小官通报一声吗?帝王下到阴间呢?

      当时的墓志,可以看出来,主要内容还相当于一个阴间介绍信,这和后世的纪念性质是有区分的。(唐代墓志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1210021.html?fromTaglist)

      这或许是当时的天子和王侯下葬的时候并不用告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汉朝及以前,从中国传统的官场和等级文化上来讲,大人物去阴间,是不需要进行通报的。

      因此曹操墓,是并不太可能有墓志的。

      倪方六又提出曹操墓可能有印章。我们知道,据目前这个墓的情况来看,曹操下葬不久就遭到了损毁,那么,即使有石质或者其他材质的印章也很可能被掳走破坏。这样后世的我们如何能发现?除非坐时光机抢救出来。一定要有印章才能证实,其实是一种故意刁难的做法。倪方六岂能不知?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证实那些铭牌是真的,且出土于这个墓,基本就能证实这是曹操墓,这个逻辑是没有问题的。

      实际上倪方六在自己的blog里面也说过他认为这个墓属于曹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1fade0100g8ec.html

      但是后来又变了,这是为啥呢?正是因为几位老先生和考古队长的话(这几位是听了媒体的一面之词,觉得倪方六是明知故意找茬)激怒了他,所以翻脸不认人。不过他还算不错的,过去的blog并未修改,而只是在新的blog里面小小的“糊涂”了一把,“质疑”了一把而已。不愧是媒体人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1fade0100gage.html

      对墓志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确实是存在争议的,目前中国史学考古界至少有四种观点。我这里不用自己的文章,而用和刘庆柱老师同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彭卫(彭现供于历史研究所,刘原供职于考古研究史)的研究成果来说明。

      彭在与杨振红合著的《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中的观点来说明这一问题。

      墓志又叫墓志铭,会随葬于墓内。学术界关于墓志出现时间有如下看法——

      1、西汉说。清人叶昌炽《语石》卷四,据《西京杂记》西汉杜子春临终作文刻石埋于墓前,以及《博物志》载西汉时南宫寝殿有葬铭,谓“此实志铭之始”。与刘庆柱老师是同事,同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赵超,对此曾专门作了考古,并著书出版,赵认为,西汉时期出现的“告地状”为墓志的滥觞。(参见赵超:《墓志溯源》,《文史》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2、东汉说。以罗振玉、马衡、赵万里等分据贾武仲妻马姜墓记、张宾公妻穿中文.冯基石椁题字,认为此即墓志起源(参见罗振玉:《辽居稿》;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第二章《凡将斋金石丛稿》第8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卷一)。

      3、魏晋说。日本学者日比野丈夫是此说的代表(日比野丈夫:《关于墓志的起源》,《江上波夫教授古稀纪念论文集·民族·文化篇》)。

      4、南朝说。代表人物为清代学者顾炎武和端方(参见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二;端方著:《陶斋藏石记》卷五)。

      赵超认为,以上诸说中,以“西汉说”最有说服力。

      图: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战国(秦墓)出土的木牍

      赵的观点在中国考古界是主流,原南博考古队队长、现南京师范大学考古系副教授王根富便认为,汉代有墓志了,赵和王的观点都是“西汉说”的代表。为什么考古的主流观点是认为,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里的无数次的考古发掘中,都发现了西汉时“墓志”,即“告地状”。

      《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认为,在西汉前期墓葬中,有瘗埋告地状的葬俗。告地状系将死者从阳间移交到阴间的书状,通常书写在木牍上,其行文格式略同阳世官方文书,主要记录死者姓名、籍贯、丧葬时间、所携带物品(随葬品)以及移交对象。

      如江陵凤凰山10号墓告地木牍云:“四年后九月辛亥,平里五大夫伥(张)偃(敢)告地下主,偃衣器物所以蔡(祭)具器物。各令会以律令从事。”(1975年第九期《文物》上《关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座谈纪要》)

      江苏邗江胡扬五号汉墓告地状云:“七年十二月丙子朔辛卯,广陵官司空长前丞(龙?)敢告土主。广陵石里男子王奉世有狱事,事已复,故。郡乡里遣自诣穴。八年狱计承书从事。如律令。”(《1981年《文物》第一期:扬州物馆馆《江苏地步工胡扬五号汉墓》)

      从内容上看,西汉人心目中的地下官员有“地下主”、“土主”等;东汉时期陶瓶文字中的地下官员有丘丞、墓柏、地下二千石、蒿里君、决曹、尚书令等。(1980年第一期《文物》:唐金裕《汉初平四年王氏朱书陶瓶》)

      买地券中则有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墓左、墓右,主墓狱史、墓门亭长。(《贞松堂集古遗文》卷一五“延平四年买地券”)

      实际上,墓志的实际出现时间,应该比西汉还早。

      图:北魏王礼斑妻舆砖铭,早在汉代就有

      学术界认为,告地状是后世墓志的源头。但据文物资料,秦墓瓦文较其更早。秦始皇陵西侧秦刑徒墓出土18件瓦文,有19人的墓志文,行文格式有:地名+人名,地名、爵名+人名,地名、刑名+人名,地名、刑名、爵名+人名等类型。(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三期)

      与告地状性质相似的还有墓砖铭,其内容包括死者名籍和身份。赵超在《墓志溯源》(《文史》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证明,传世年代最早的墓砖铭是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84,比曹操死早一百多年)的,用者多为普通百姓和社会下层。

      如洛阳东汉刑徒墓地出土大量墓砖铭,其中一块云:“无任河南雒阳髡钳赵巨元初六年闰月四日物故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东汉洛阳城南郊的刑徒墓地),《考古》1972年第四期)

      从上所述,大家应该很清楚,刘庆柱老师的所谓“墓志铭在东汉晚期是不会在墓里的”,到底是内行话,还是外行话。

      • 家园 做考古一般说可能,很少或不说不可能
      • 家园 【文摘】唐际根:质疑曹操墓只因网友和学者没做足功课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caocaomu/pinglun/201001/0108_9047_1503161.shtml

        河南方面公布发现曹操墓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唐际根一直在关注此起彼伏的社会舆论,但直到1月6日下午,这位30多年来坚持在安阳殷墟考古的考古队长才对曹操墓事件发表看法。唐际根表示,其实除了河南省考古所公布的6条证据外,还有更多新的证据来证实这就是曹操墓,“只是发布方没有将这些证据做很好的梳理,否则就不会引发后边那么多反对或质疑的声音了。”

        唐际根负责发掘研究的殷墟遗址,离发现曹操墓的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不远。曹操墓出土后,唐际根也曾到考古现场实地踏勘过。

        2005年就基本能断定曹操墓址

        事实上,早在2005年,唐际根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就曾经站在现西高穴村一带的曹操墓顶田地里,“站了半天”,“那时已基本能断定曹操墓就是脚底的这座东汉末期大墓”,据唐回忆,当时他正在为央视录制一套节目,对方问主不主张发掘,从而证实考古推论,唐表示不主张挖掘,“对曹操这样的大英雄,还是尽量让他安息的好”。

        “最近我接到一个电话,建议我捍卫学术尊严,所以我才站出来说话”,昨天下午,唐际根研究员表示,其实除了河南省考古所公布的6条证据外,还有更多新的证据来证实这就是曹操墓,“只是发布方没有将这些证据做很好的梳理,否则就不会引发后边那么多反对或质疑的声音了”。

        质疑曹操墓,网友学者没做足功课

        多年从事一线考古的唐际根说,考古本身是一件非常严谨的推论工作,而且首先是从实物证据出发,再来进行严格的逻辑推论,最后再去比对、映证可信的信史或文献资料,只有来自前面的考古推论与后边的信史史料一一咬合时,才能得到可信任的考古结论。

        唐际根表示,就曹操墓来说,从现在已经考古发掘出来的一系列实物证据,都一一推论指向:墓主有很高身份、墓地在邺城附近高岗、此人生活年代为东汉末年、脖子或脑袋有毛病、称魏武王等。再用这些证据和推论去一一咬合历史文献,结论非曹操不疑。

        “历史上的文献材料很多,但并不是都可以拿来引用,比如成书于西晋时期的《三国志》即比较可信,《元和郡县志》也比较可信,但元代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倒不一定全信”。据研究,唐代之前,曹操墓一直都有明确记录,不曾有疑,北宋以后由于“抑曹尊汉”,才有了曹操形象之曲解。“对考古学而言,通常是将考古实物发掘作为第一位的证据材料,建立一个解释模型,然后再去与相关文献作一一比对,最后得到结论,而不是先文献再推论”,唐际根认为现在对曹操墓的质疑,包括网友和部分学者都没有做足功课,好好研究相关证据,往往以单条证据或假设来意图推翻现有考古结论,这是不可能的。

        “曹操墓中无墓志铭也不意外”

        昨晚,一周前从安阳考古现场暂回北京休息的唐际根还与撰写博文的倪方六进行论战。“倪认为在曹操墓中应该找到墓志铭,才能说明是曹操墓,可实际上墓志铭一般只用于社会中下阶层,并不适合地位很高、位近王侯的曹操本人”,唐际根说,从历史上看,北宋以后,大英雄曹操的形象被篡改,事实上曹操一生未篡过汉室、也从未设过七十二疑冢,“既然一生未称帝,那么就既不适合在墓中放墓志铭,也不适合用皇帝常用的哀册,不用(墓志)也属正常”。另外,唐表示,尽管东汉之前也存在墓志铭,但曹操生前的东汉末年,恰恰是墓志使用并不普遍的年代,如今出土最早的墓志,也是南朝刘宋王朝时期的墓志铭,曹操墓中无墓志铭也不意外。

    • 家园 给方mm送朵花,随说您逮着偶哼哼教导有借题发挥之嫌,但

      也让大家了解了不少考古、DNA鉴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大大提高了本鸥的知名度,在此一并致谢。误会既已消除,就不必担心别有用心。本人还有几点疑问,请mm及其他较为了解此事的河友释疑:

      1、曹操墓为2号墓,目前1号墓进展如何?以前是否被盗过?属于卞皇后合葬墓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无能够佐证2号墓的重大发现?

      2、周围有无其他疑似官员陪葬墓?是否被盗?

      • 家园 【原创】回复天地一沙鸥兼评南方周末报道

        1、曹操墓为2号墓,目前1号墓进展如何?以前是否被盗过?属于卞皇后合葬墓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无能够佐证2号墓的重大发现?

        2、周围有无其他疑似官员陪葬墓?是否被盗?

        你的问题太专业了。我想,按照2号墓的情况来说,1号墓被盗过的可能很大,但是像2号墓这样毁损的可能较小。我个人认为1号墓属于卞皇后的可能很大。我们可以用传统理念来推测下古人的做法。老人埋骨十年以后(注意,是土葬),重新挖开墓就为了将第二个人葬入的可能有多大?再举一个例子,当年,唐高宗死去22年后,武则天葬入乾陵,也是经过大臣讨论的,重点之一就是22年后重新打开乾陵葬入武则天,而且武则天还曾经中断了唐朝,这一举动是否合适。

        如果1号墓是卞皇后的墓,1号墓中,如果不出意外,应该遗存有70岁老妇人遗骸,并且残余的陪葬物品很可能比一号墓多。如果再出土类似的牌子,如“****太后/皇后常所用”,那基本上可以证明这个2号是曹操的了。关键是,都一千多年了,这期间遭受过啥我们完全不知道,1号墓规模据称比2号更大(这也有可能,因为卞氏去世的时候是她孙子执政,辈分高,当然墓也大),也很可能遭到了盗墓贼和毁墓贼的侵扰。能留下啥东西同样不好说。

        我不是考古队的发言人,我无法知道现在发掘进程进行到哪里了。

        但是周围的陪葬墓,我查了一下,曹丕十个月之后就称帝了,随即迁都洛阳。也就是说,整个曹家的势力就都去洛阳那边了,包括东汉的那些大臣啥的。所以邺城这个地方很可能随之就不再是曹魏政权的统治中心了,而之后去世的大臣很可能就都葬到邙山那边去了。

        从洛阳到安阳,有五百里之多,按照古代的速度,要走十来天。这样的话,一旦有曹魏大臣去世,受到古代尸体保存条件所限,很可能就直接埋入邙山。所以我怀疑陪葬墓不多。但是这不能做为卞氏不与曹操合葬的理由。古代夫妻合葬是个固定的制度,所以卞氏是肯定要埋过来的,而那些大臣就不一定了。想想看,光十几天的路费要多少银子啊,更不要说尸体很有可能会如秦始皇一样臭了。所以,以周围的大臣陪葬墓来断定曹操墓,这个可能不是很大。虽然曹操生前给大臣留够了地方,但是,他想不到的是,他儿子太想当皇帝啦~~~

        即使有,这些墓被盗的可能也很大。听说过洛阳铲没有?你如果去郑州古玩城,你会发现在那里啥都有。真的假的好的坏的,比山东这边的古玩买卖丰富多了,也比全国很多地方的文物买卖便宜得多。我就亲眼看到我同学的朋友以一千五的价格卖出去一个青铜戈(货真价实的)。我们门前的河里我就捡到过铜钱,上到唐代开元通宝下到清代同治年间,都有,还有瓷片啥的。据说,挖沙子挖出来古代的箭头和青铜兵器并不稀罕,还有挖出来印章的。这次曹操所在地,据称也捡到过许多的商代陶器碎片啥的。说不定,周围的墓葬,三国的不多,商代的还不少呢。

        河南盗墓目前在乡村很兴盛的,这与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地方政府打击不力都有关系。当然,我更希望,通过曹操墓这件事情,地方政府的意识能够提高,有效减少盗墓的发生。

        所谓的帝陵经济学对河南来说是不太成立的。河南的帝陵并不少。比如说巩义,北宋的皇帝除了三个外都埋在巩义,石刻留下近千个,有多少商业开发吗?有啥旅游项目吗?没大听说。黄帝陵貌似是响当当的了,谁听说过河南淮阳(包拯陈州放粮地)的太昊陵(伏羲氏)和中原第一庙会?殷墟妇好墓发掘出那么多东西,新郑郑国大墓还挖出来个九鼎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xiangguan/hn0925002.htm,有谁想过要去转转?

        商业开发,貌似是陕西(始皇陵、黄帝陵)北京(十三陵)江苏(中山陵、明孝陵)山东(三孔)走在前列,河南忝陪末尾,发掘了个破墓,就惹得到处都在喊打周老虎,也不知道是谁想炒作。要偶说,偶倒是觉得南方周末不愿寂寞,借此机会来炒作下自己呢。从头到尾一点考古的话都没有说,至少也可以找个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鉴定下字迹吧,这个有啥难的吗?想当年,故宫买个帖他们喊着两千万太贵了是伪作,喊的那么响,拉来一群书法家垫背。

        有人喊着说河南省是想借机申请某年的十大发现,这一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河南一直在发掘新郑的大墓,而被派去安阳发掘南水北调中线工地的潘队,最初也对保护曹操墓动手迟缓。如果河南真的想搞这手,早就下手保护了,盗墓贼焉能如此猖狂?http://www.youth.cn/ls/sxdt/200901/t20090120_853962.htm

        http://www.daheshoucang.com/news/zhengzhou/081212372.html

        • 家园 多谢释疑!还有一点想和您商榷

          虽然曹操生前给大臣留够了地方,但是,他想不到的是,他儿子太想当皇帝啦~~~

          曹操至少应该预料到他的儿子想当皇帝,甚至有所谋划,因为已经骑虎难下,如不称帝,整个曹氏家族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此外,河南省考古部门急着年底宣布确认曹操墓信息,不待整个墓区的所有发掘整理工作完成,有无出于经费方面的考量?毕竟辛苦了一年多,如果劳而无功,对上对下都不好交代,且费用报销、经费划拨都可能产生问题。

          • 家园 刚发现你的话里面还有不少的话~~~

            “此外,河南省考古部门急着年底宣布确认曹操墓信息,不待整个墓区的所有发掘整理工作完成,有无出于经费方面的考量?毕竟辛苦了一年多,如果劳而无功,对上对下都不好交代,且费用报销、经费划拨都可能产生问题。”

            偶觉得经费问题不大。安阳在河南不算很穷的。你去查查,安阳有安阳钢铁,安阳彩管等企业,掏个几百万出来挖坟掘墓还是有钱的。而且这种抢救性发掘,一般国家都会舍得拨钱的,即使不在北京新闻发布会,拉上央视做做节目搞搞现场发掘也是吸金大法。老山汉墓、安徽双墩都用过类似手法。敢于在全国媒体面前露脸,只能说也考虑到了大家对曹孟德的墓都很感冒,72疑冢的说法也终于有了个尽头,结果没有想到~~~~

            河南目前还在挖新郑郑国大墓,是几千座墓葬,规模比这个大了不止一点半点。也是抢救性的。这个算啥,淡定淡定~~~当然比起来胶东也就是点大汶口文化啥的,那是露脸多了。

            • 家园 方妹妹对于考古经费解释有点偏差

              现阶段的考古发掘一般是不接受赞助的,如果是配合基础建设,都是考古先做一个估算,然后和施工单位讨价还价,最后得到的钱来进行工作,这也是很多省级考古所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果是抢救发掘,一般是向国家文物局或省级文物局先提出报告,给出预算,然后进入工地发掘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些发掘过程的不确定性,有时候需要追加发掘经费,都要重新打报告的。当然啦,有很多有钱的省考古所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会有足够的经费保证重要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的。

              对于安阳来说,重要的考古发掘主要是殷墟遗址的发掘,至今已经有八十多年了,社科院考古所有专门的安阳考古队,相对于其他考古队来说,这个队的经费还是很充裕的。

              关于说拉上CCAV和一些媒体现场直播就会有大把钞票赚,这也是不太符合现状的,很多直播了的,考古队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反而被搞直播的媒体扰乱了正常的考古进程。不过呢,还是有很小一部分是很成功的,比如去年曾出过佛骨舍利的那个寺庙地宫的发掘(忘了具体名字了)和双墩大墓的发掘还是赚了一些钱的。

              说到企业赞助,对于现阶段的考古来说,还是不现实的,国家文物局对体系外的资金还是很警惕的,我所了解的范围内,企业赞助考古还是没有的。别说企业赞助考古了,连地方政府拿出银子来赞助考古,我印象中都是没有的,毕竟考古变数太大,最终的收益又不会落到自己手中,考古工地还不能打广告,万一什么都没挖出来,真金白银进去,连点社会反响都没有。

              还有就是,考古基本上就是到地方上撒钱的,所花钱基本都到了考古工地所在地区,一旦有重大考古发现,要盖个国家博物馆,还得考古文博口自己向国家要钱保护,盖博物馆,最终受益的还是地方。

              具体说到曹操大墓,应该说算是比较大的投资了,据说已经扔进去600多万了,感觉来说有点夸张,从它的规模和被盗情况来看,应该不需要这么多钱,国家也不会一下子拨给他们这么多的。至于具体数目是多少,我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回沙鸥的疑问,关于经费问题真的不是一个问题,对于考古来说,发掘经费的审核和发放,真的不是由你最后挖到什么决定的。而考古工作是发掘了就会有收获,不需要向谁交代的。要是象你担心的那样,大家为了多要钱,最后都作假报告就是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