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投票西西河到底有多少在医疗研究系统工作或工作过的? -- 马哥

共:💬70 🌺88 新: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46 / 3

    医院大夫
    13/0
    医学院科研人员
    5/0
    生物领域科研人员
    9/1
    生物化学领域科研人员
    6/0
    制药相关领域科研人员
    13/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哪些有趣的结果啊

        中药做药理或者一些体外实验,结果会很奇怪的。

        • 家园 In vivo study

          药效学。动物模型。检验“内病外治”的概念--外用药对抗炎症造成的脏器组织损伤。所用药物对多种模型均产生明显效果,机理尚待进一步探讨。

          • 家园 有没有黑膏药的

            就是那些含铅的东东。在超过通常有效成分分解点温度的情况下,居然还能有化合物幸存,还能有效。

            对中药的作用我是从来不怀疑的,毕竟也做过药理实验。问题是在于到底该怎么解释,或者说怎么解释才能让那些傻乎乎的老外听懂。还有就是如何在西药强大的,成建制的销售攻势面前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 家园 黑膏药属于硬膏剂

              我也倾向同意其中有效成分应该是对热稳定的小分子成分。到底是脂溶性成分还是水溶性成分有待研究确定。

              我觉得,黑膏药走下坡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无需刻意保留甚至保护。与其费力让老外和现代民众理解为什么要使用含铅的黑膏药,不如剂改,研制出符合现代用药习惯的外用制剂。现在流行的凝胶剂乳胶剂就很好啊,药物提取工艺合理,生物利用度也高。我们研发过中药凝胶剂,体外释放明显优于黑膏药和油膏剂,而且使用更为方便舒适,临床试验受到患者普遍欢迎。为什么一定坚持用黑膏药呢?

              古人之所以采用油炸枯,下丹成膏,无非由于当时科技水平限制,没有更好的可供选择的基质材料,也缺乏制剂手段而已。在现在各种高分子材料不断涌现,辅料选择余地极大增加的情况下,一味坚持古法,并不是发扬中医药传统的最好方法。

              个人观点,重要的不是坚持黑膏药等传统剂型,而是坚持中医“内病外治”理念,发扬五官九窍结药的传统给药方式,对中医药的发展更有助益。

              • 家园 剂型改进是永恒的话题

                有更好的当然没有必要非要为个啥名分守着黑膏药。我的意思是想问一下有没有做过黑膏药的有关实验,因为有很多无法解释的东西。比如生物碱,蒽醌在高温下稳定性的问题。

                另外,黑膏药古老粗糙不假,但说它已经完全阐明,完全可以被现代高分子取代,我是有些怀疑的。先当个遗产存起来更好一些。

                • 家园 遗产能否保留还得看患者

                  如果患者不愿接受,什么都白搭。

                  有些硬膏剂改成贴剂、凝胶剂,患者就不肯再用膏药了。

                  黑膏药的实验研究以前中医研究院的陈馥馨老师研究过多年,现在似乎研究得少了。

            • 家园 剂型为油浸蜡质软膏,成分不含铅

              我判断,有效成份为脂溶性小分子。因为只有这一类物质可以大量通过皮肤吸收。同时,这类分子也具有可观的热稳定性。如何继续研究自然是大问题。大致说来,一方面可以观测用药后各种炎症介质在分子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保护作用的机理。另一方面,可以运用“血清药理学”手段,观测动物血液成份的变化,并将这种变化与药物成份和疗效逐步建立联系,发现有效成份(在这个方面,外用药具有独特优势:皮肤屏障具有筛选作用,而皮肤给药可减低“第一关卡效应”对血清信号的干扰,如果你真对细节感兴趣,可以说一声)。不管怎样,我们必须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探讨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廓清疑问,使古老智慧赢得新生。至于如何在商业方面取得进展,那最终还是要靠形成在药效/运用/成本方面具有优越性的产品才行。如何从传统医学的记述中开发出新型药物绝不是个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事。但是,建立有效的药效学指标肯定是第一步。任重道远啊!兄弟如是此道中人,先要咬得住牙关,耐得住寂寞。我自己也还没把做事的钱骗来呢不是!

              • 家园 现在比较流行代谢组研究。

                从代谢产物也许也是一条路。

                • 家园 能不能请您多解释一下?

                  我不太理解“代谢组研究”这个概念。如果您说的代谢产物是指体内生成物的话,所谓“血清药理学”的研究过程当然是要将其考虑在内的。不过,这个因素在整个实验设计中的地位一定要同血清信号/疗效相关性的观测综和考虑。我没有将研究方案讲得很具体,是怕太多的专业细节会让大家讨厌。我现在正在看书,以便能编点有关的科普文字,同时用自己的工作做个例子。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我也不是学中医的(哈哈哈,终于也得说这个话呵!),深怕胡说八道误人子弟啊!

              • 家园 小分子的吸收当然是要考虑的

                兄台还是传统派的研发人员。呵呵!

                只是现在新药研发这么冷冷清清,真的难为你还有这么坚定的信念。佩服一下。

                的确对皮肤的筛选功能很感兴趣。角质层的屏障和皮下的水性环境如何作用于药物,个人感觉不仅仅是溶解度和极性的问题,细胞单位的筛选恐怕也是不能忽略的。只是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学习。如果能从你那里知道一二就太好了。先谢过!

                以前认得个教授是做生物色谱的。肺主皮毛。不知外用药物如果配合肺经的药物,是不是会有什么惊喜啊?

                希望你能找到风投或者其他的下家

                • 家园 处方药的开发是个大工程,甚至未必比大飞机的工程简单多少

                  我们尚没有自己完全知识产权的大飞机,同样也没有一种完全知识产权的处方药。尤其是这种从病理和药理水平上就有自己的研究积累的药物。

                  从天涯兄的介绍看,目前还在临床基础的阶段。总要明确药效,搞清药理,三期临床。。。这样一路走下来,没个十年八年,大几个亿的投入。不可能搞出一种处方药摆到药店的柜台上。

                  祝天涯兄的研究早日取得成功!

                  • 家园 谢谢!听到兄弟的话,居士的眼泪都快下来啦!

                    做点儿科学确实不易啊。想当年念书的时候,以为当了科学家就可以意气风发,凝神探讨宇宙的奥秘了。谁知道真当上了,才明白今天的所谓“科学家”,整个儿就是一“丐帮”,除了少数明星之外,大多数人就是一伙儿要饭的,还等级森严。今天的Science,乃是“Bu-science”,没点儿“Business sense”没法儿练呵。上了贼船,再往下跳,也不太象爷们儿,只好一咬牙一跺脚,就跟那“抱朴仙人”兄弟说的那样,就算有一天要一头碰死,也只好无怨无悔了不是!

                  • 家园 药物的适应症

                    很多药物的适应症还没完全弄清楚,说不定好多 新药 其实就是旧的。

                    所以中医中药的价值还是有希望大大的开发一把。

                    药物研究是往小里搞,飞机是往大里弄,不好比。

                    有一位名师教病毒学的,告诫我们:你们将来要研究的可能是最微小的物质;可是我推荐你们读的参考书是天文学的---研究的东西越小,思想就要越广阔。

                  • 家园 是西方标准的那种处方药

                    中国特色的不算。

                    其实你的也是套用西方的开发历程数据,中国人开发,如果真卯足了力气到底要花多少,真还不知道。

                    不过慢工出细活总是没错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